APP下载

泪小管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临床分析

2013-09-01朱茂华

中国实用医药 2013年26期
关键词:小管放线菌管内

朱茂华

泪小管炎的诊断及治疗方法临床分析

朱茂华

目的 探讨泪小管炎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手段, 从而寻求泪小管炎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 泪小管炎患者18例(18眼), 取其泪小管内分泌物行真菌、细菌培养, 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 必要时联合泪小管挤压、切开、冲洗等措施, 并观察治疗过程。结果 18例(18眼)泪小管内分泌物培养13例有真菌生长。细菌培养示放线菌2例,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例, 草绿色链球菌1例。经治疗泪小管分沁物减少, 泪小点处红肿逐渐消退。18例(18眼)治愈后随访6个月, 均未见复发, 治愈率100%。结论 真菌可能是导致泪小管炎的主要致病菌, 泪小管挤压、切开与冲洗结合抗真菌药物与敏感抗生素可以有效治疗泪小管炎。

泪小管炎;诊断;治疗;泪小管切开

泪小管炎是泪小管的慢性炎症性疾病, 在临床上分为脓性、沙眼性、结核性和真菌性泪小管炎[1]。一般以分泌物增多、流泪、眼红为主要症状, 容易误诊为慢性结膜炎、慢性泪囊炎、睑板腺炎等。因此早期诊断, 明确致病菌, 并进行合理治疗是治愈的关键。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中心卫生院对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诊治的18例泪小管炎患者,采取抗真菌药物和敏感抗生素联合泪小管挤压、切开、冲洗进行治疗, 取得了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本院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泪小管炎患者18例(18眼), 其中男性11例(12眼), 女性7例(7眼), 年龄16~70(40.35±12.01)岁;发病时间3个周~2年。上泪小管炎8例, 下泪小管炎10例, 均为单眼发病。

1.2 临床症状与检查所有病例均有眼红、流泪, 泪点处红肿,周围皮肤色呈暗红, 无触痛及波动感。5例患者挤压泪点处有脓分泌物溢出, 10例患者泪道冲洗时有豆渣样物冲出。有上(或)下泪小点可见息肉样物。诊断明确后18例均作泪小管内分泌物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真菌培养。将患眼行表面麻醉, 在无菌条件下用棉签按压病变泪小管区, 自泪点取溢出的分泌物, 同时进行真菌培养和细菌培养加药敏。取出的结石进行病理检查。将硫磺颗粒用Gram染色, 在显微镜下检测放线菌丝体。

1.3 治疗

1. 3.1 药物保守治疗根据泪小管内分泌物的细菌和真菌培养结果, 对真霉感染的病例给予氟康唑眼液滴眼, 并通过静脉滴注氟康唑或口服伊曲康唑, 对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滴眼液滴眼。对于细菌感染的病例给予结膜囊涂敏感抗生素眼膏。

1. 3.2 泪小管挤压、切开和冲洗在裂隙灯显微镜下对上泪小管或(和)下泪小管进行挤压, 将泪小管内的分泌物完全挤压干净。有泪小管结石者在局麻下扩张泪点, 插入探针至泪骨, 依附探针, 从泪点开始水平切开泪小管, 搔扒出结石及粘液, 泪小管壁涂以碘酊, 结石标本送病理检查。泪小管的冲洗根据泪小管分泌物真菌和细菌培养结果及结石的病理检查结果选择抗真菌或抗生素冲洗液, 具体冲洗方法是冲洗针头进入泪小管开口后紧贴泪小管壶腹部黏膜进行冲洗。并结合相应的滴眼液进行治疗。疗程10~28(17.35±5.12) d。

1. 3.3 治愈标准冲洗泪小管无脓液溢出, 泪小管局部无红肿, 从炎症泪小管冲洗泪道亦通畅。

2 结果

2.1 检查结果18例(18眼)泪小管内分泌物培养13例有真菌生长, 真菌检出率为72. 2%;菌种鉴定示念珠菌属7例,曲霉菌属5例, 镰刀菌属1例。细菌检出率为27.8%;菌种鉴定示放线菌2例,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例, 草绿色链球菌1例(见表1)。存在泪小管结石10例, 病理检查示念珠菌5例, 曲霉菌3例, 放线菌2例。有2例发现硫磺颗粒用Gram 染色, 在显微镜下看到放线菌丝体。

表1 18例(18眼)泪小管炎患者泪小管内分泌物真菌和细菌培养结果(n,%)

2.2 结果18例(18眼)泪小管炎病例中, 单纯用药物治疗2例(2眼), 抗真菌与敏感抗生素结合泪小管挤压、冲洗6例(6眼), 联合采用抗真菌与敏感抗生素与泪小管切开、冲洗10例(10眼)。经治疗泪小管分沁物减少, 泪小点处红肿逐渐消退, 泪道冲洗通畅。18例(18眼)治愈后随访6个月, 均未见复发, 治愈率100%。

3 讨论

泪小管的慢性炎症多由沙眼衣原体、放线菌、白色念珠菌或曲霉感染引起[2],一般以分泌物增多、溢泪、眼红为主要症状。当泪小管炎合并结石, 结石阻塞在泪小点时, 患者有明显的异物感[3]。由于泪小管炎发病较为隐匿, 可能合并其他眼病, 而且治疗用药时间较长, 容易误诊。因此在发病早期明确病因、正确诊断、合理用药是治疗的关键。

本文对18例泪小管炎患者的泪小管内分泌物进行了细菌和真菌培养, 结果与蔡江珊等[4]分析结果不同, 显示18例(18眼)泪小管内分泌物中, 13例有真菌生长, 真菌检出率为72. 2%, 而细菌检出率为27.8%。提示真菌可能是导致泪小管炎的主要致病菌。因而在临床上应用抗生素2周以上,疗效欠佳的泪小管炎的患者, 要考虑到真菌感染的可能性,及时进行真菌培养, 并加用抗真菌药物处理, 避免延误治疗。另外, 伴有结石形成的泪小管炎多由真菌或放线菌所致。结石是由局部坏死组织、真菌或菌丝钙化而成[5]。结石的形成是真菌性或放线菌泪小管炎的特征, 也是区别于其它类型泪小管炎(脓性、沙眼性、结核性)的主要症状。因此, 对于合并结石的泪小管炎患者, 结石的病理检查也是发现致病菌的可靠方法。本组10例泪小管结石患者中, 病理检查示念珠菌5例, 曲霉菌3例, 放线菌2例。真菌性泪小管炎和放线菌性泪小管炎的临床表现基本相同,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真菌性泪小管炎有瘙痒症状, 而放线菌性泪小管炎则不明显;放线菌性泪小管炎清除结石后, 局部及全身应用对放线菌敏感的抗生素, 很快就可治愈, 而真菌性泪小管炎则需要配合抗真菌药物治疗。因此, 及时明确致病菌, 进行针对性用药,发现并清除泪小管结石, 对本病的诊断和治疗起到关键作用。

由于泪小管炎患者的病程与严重程度不同, 所以根据我们的经验, 对于未形成泪小管囊肿的患者, 可应用泪小管挤压、冲洗联合抗真菌药物与敏感抗生素的方法进行治疗。用玻璃小棒对病变泪小管在表面麻醉下进行挤压, 使管内分泌物排除干净后, 根据分泌物的性状或真菌与细菌培养的结果,用针对性药物稀释液充分冲洗, 最大限度的将泪小管内的分泌物冲洗干净, 从而保证病变泪小管的通畅。本组中6例患者采用以上治疗方式, 全部治愈。而对保守治疗2周以上未见明显改善者或结石形成的患者, 则可在手术显微镜下行泪小管部分切开, 充分暴露病变部位, 完全清除泪小管内分泌物及结石, 并结合局部敏感药物治疗。本组10例结石患者均采取泪小管切开、冲洗联合敏感药物治疗, 取得较好的疗效。

通过对临床上18例(18眼)泪小管炎的诊断和治疗分析,我们发现真菌可能是泪小管炎发病的主要致病菌, 通过抗真菌药物与敏感抗生素应用结合泪小管挤压、切开和冲洗, 可以使泪小管炎患者得到有效治疗。

[1] 刘家琦, 李凤鸣.实用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0:284.

[2] 葛坚.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147.

[3] 施虹, 杜诚.泪小管切开治疗泪小管炎伴结石13例.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2, 12(2):106-107.

[4] 蔡江珊, 古志浩, 肖豪华, 等.泪小管炎临床分析. 中国卫生产业, 2011,8(7):65-66.

[5] 周妍丽, 吴京莉, 黄毅.放线菌性泪小管炎伴泪小管结石1例.临床眼科杂志, 2011, 19(2):186.

Clinic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nalysis of dacryocanaliculitis


ZHU Mao-hua.
Hospital of Shuangshui, Jiangmen 529153, China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tiology,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ans canaliculitis,effective treatment to seek canaliculitis.Methods 18 patients(18 eyes) lacrimal canaliculitis,cultured fungal, bacterial secretion of the lacrimal canaliculus,targeted therapy,when necessary,combined with canalicular extrusion, incision, irrigation and other measures,and observe the therapeutic process. Results 18 cases(18eyes)lacrimal canalicular secretion in cultured in 13 patients with fungal growth.Bacterial culture showed actinomycetes in2 cases,2 cases and1 cases of 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us,Streptococcus viridans.The treatment of lacrimal canalicular secretion.Reduce,puncta swelling gradually subsided.In 18 cases (18eyes)cured after6 months of follow-up, no recurrence was found, the cure rate was 100%. Conclusion Fungi may be the cause of the main pathogens canaliculitis,lacrimal canaliculi extrusion, open and irrigation combined with antifungal drugs with sensitive antibiotics can effectively treat canaliculitis.

Dacryocanaliculitis; Diagnosis; Therapy; Incision of lacrimal canaliculus

529153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双水镇中心卫生院

猜你喜欢

小管放线菌管内
倾斜管内汽水两相流动不稳定特性的数值分析
微酸性电解水对根管内粪肠球菌生物膜抗菌作用的体外研究
脱硫废水浓缩系统中烟气蒸发器的管内模拟
碳氢燃料管内氧化结焦影响规律研究
引导队员向完美进发
东乡野生稻内生放线菌Streptomyces sp. PRh5抑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极端环境放线菌TRM45306的鉴定及次生代谢产物分析
放线菌Streptomyces nojiriensis SCSIO m34-1吩嗪生物碱类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
和你在安详的社区走一走
3D打印肾脏近在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