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坚持改革创新 推动融合发展**——谈“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

2013-08-31柳斌杰

现代出版 2013年2期
关键词:强国建设文化

◎ 柳斌杰

原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

党的十八大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论断、新的政策、新的举措,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提出了道路的自信、理论的自信、制度的自信,在我们党历届代表大会中第一次详细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八个“必须”专门讲了我们的道路到底是什么道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大会提出的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49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将激励几代人为之奋斗、为之献身。

民族要复兴,文化是先导。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就是与实现上述三大战略目标,与改革发展的理论、实践和转变作风、联系群众方面的新要求密切相关,是很有针对性的。十八大之后,我国文化建设必须在“扎实推进”上下功夫。

一、“扎实推进”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以来,全党全国掀起文化建设新高潮,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全民族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空前坚定,文化改革发展生机勃勃。但与此同时,实践中对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强国理解并不一致,是文化GDP强?还是文化精神强?个别地方甚至打着发展文化产业的旗号搞“圈地运动”,建设什么“孙大圣故里”“潘金莲故乡”,花巨资复活封建糟粕,完全偏离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正确轨道。十八大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扎实推进”,这对于如何认识文化强国、如何科学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第一,“扎实推进”的前提是坚持正确道路。建设文化强国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二,“扎实推进”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中国有着源远流长的文化创造,形成了悠久的文明古国,积累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新文化建设,形成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改革开放以来,又发展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这一点我们既要清醒,也要自信。从世界历史看,一个大国强国兴起首先要在文化上强大起来,民族复兴须以文化复兴为先导,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形成的封建文化造就了中华帝国,希腊的政治、罗马的哲学造就了西方古代文明的根基,英国、法国、德国都是依靠制度文化、科技文化成为世界大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依靠海洋文化成为一时的世界强国,当代美国是以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影响了全世界。正如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第三,“扎实推进”的内容是强“魂”健“体”。建设文化强国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培养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热爱劳动,崇尚创造,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现代公民,引导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要形成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相适应的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里有三个硬指标:一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二是培养一批国际知名、传播力强、创新水平高的文化企业,三是造就一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

第四,“扎实推进”的动力是改革创新。文化建设的大好局面来自不断深化的文化体制改革,正如中央领导多次讲到的,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大变化;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建设文化强国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阻碍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砸烂不合时宜的精神枷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充分用好改革这一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第五,“扎实推进”的关键是科学发展。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民生、文化与社会、文化与技术的融合渗透,是当代文化建设的大趋势。要从“五位一体”总布局出发,坚持发展第一要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要与时俱进,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促进传统文化现代化和现代文化民族化;要发挥科技在文化生产和传播中的特殊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促进文化内容和载体的科学化发展。

二、“扎实推进”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真正走上科学道路是从党的十六大开始的,从十六大前适应性的改革、应对性的改革,转变为实质性的改革,这是很了不起的一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起点。十年改革,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产力,推动了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探索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十八大之后,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依然是深化改革。因为文化体制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力亟待进一步发挥,文化创造力和传播力亟待提高。如果停滞不前,将会前功尽弃。文化战线一定要按照十八大“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要求,进一步改革开放、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要动力、向改革要优势,加快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为实现“三大目标”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第一,铸造文化之魂,让中国人在精神上立起来。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让中华民族精神上强大起来,真正有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和当代中国的理论、道路、制度自信。要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彻到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创造、选择、提倡、传播引导社会风尚和照亮人们心灵的先进文化,大力传承爱国主义和改革开放精神,积极推介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播真理和科学技术的优秀作品,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服务。要把有利于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科学、文艺方面的好作品传播放在首位,用文化品位高、内容质量好和正确导向强的优秀文化作品,教育人民,促进发展,铸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魂。

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现在为什么出不了大师、名家呢?不是现在的中国人笨,而是由于体制机制性的障碍影响了人民的创造力。破解这一难题就要用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去激发全体人民的文化创造活力。要加快完成转企改制,使各类市场主体到位;加快落实“三改一加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文化领域的“航空母舰”和战略投资者,培育市场主导力量。加快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培育公共服务的主体和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市场体系、培育各类要素市场,加速版权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在做好宏观调控、依法行政的基础上,积极为改革发展提供政策支持,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自主运行,发挥市场主体和服务主体的作用。通过深化改革,切实形成有利于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的文化体制和机制。

第三,促进产业跨越发展,壮大文化硬实力。文化内容,作为一个精神,必须有一个载体,这就是文化的魂和体的关系。封建社会为什么修庙、立牌坊,主要是通过载体实现精神价值。文化除了精神、内容以外,是以物质形态出现的,也需要硬实力。生产、流通、消费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过去我们这点是缺位的,所以越做越弱。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文化之魂的传播提供强有力的经济载体。要大力实施文化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提升产业基地、产业园区、产业带的聚集能力和开发能力,发展以数字文化为主体的新媒体新业态,提升文化产品内容质量、市场覆盖面和传播能力,改造流通企业和市场网络,加快开拓农村和国际两个市场,提高新闻出版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整体增强文化产业的创造力和竞争能力。以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提供高效平台和有力保障。

第四,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服务文化民生。文化是关系亿万人民、涉及千家万户的民生产业,做好文化公共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志。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加快文化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全民阅读同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起来,不断采取新形式深入下去;推动以“东风工程”为重点的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工程落到实处,努力惠及更多的民族兄弟;支持欠发达地区文化基础建设,继续做好农家书屋的可持续发展工作,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让人民享受更多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五,改造新闻、文化传播体系,提升文化传播能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要借助高新技术手段加强传播平台和渠道的技术改造和升级,为内容传播提供手段,以传播能力有效影响国际舆论,展示中国形象、维护文化安全、确保国家利益。要加快构建和发展技术先进、传播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传播能力。要加快高新技术主导的新媒体、新平台、新载体的研发和使用,巩固提高新闻、文化传播的传统载体和发行方式,加快数字化转型和传播平台建设,应用新技术、新媒体传播先进文化。要积极实施对外传播品牌工程,拓展对外传播国际渠道,培育对外传播知名企业,深入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六,改进文化管理方式,维护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是一个战略问题,在国际国内信息互相渗透、官方民间想法双向交流、网上网下言行互相影响、文化经济生活互相关联的现实情况下,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已经成为常态,改进管理、减少矛盾已是当务之急,维护文化安全更加成为艰巨的任务。要以法规为依据、以“扫黄打非”为切入点,加大管理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出版和非法传播,打击严重侵权盗版行为,防范敌对势力渗透,维护正常市场秩序和保护版权创造能力。要创新文化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方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文化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新格局。要理顺行政管理体制,转变职能、管办分离,切实发挥好党委、行政、市场各自管理的职能,依法维护公民利益、市场秩序和国家文化安全。

三、“扎实推进”要走融合发展之路

美国人杰里米·里夫金预言,21世纪将会出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互联网、物联网、信息平台与新能源融合、工商贸等生产方式和公民生活方式变革的、家庭化的革命,将改变经济发展的整个模式。事实上,世界的本源是统一的,资源、人力、能量就是那么多,每一次革命改变的不过是资源、人力、能量的组合、分配、使用方式,调整和变化了各种生产关系,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强调的这种融合发展,实际上是包括文化在内的人类发展的一条必然之路。

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宽泛,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我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出发把握文化范畴,重点研究部署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对应的文化建设。推进文化融合发展,不仅符合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内在要求,是对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根本方法的贯彻落实,也是落实十八大关于“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具体体现。

第一,坚持发展第一要义,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发挥好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要着力发展文化产业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还要发挥文化产业作为创意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独特优势,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使之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抓好发展这一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打造现代文化市场主体,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加快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产权、信息、技术、版权等要素市场,推进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第二,坚持与时俱进,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中华传统文化是辉煌灿烂的,但是也有缺陷。我们的祖先崇尚的是以求善为主的道德文化,是形而上的,反对形而下的。西方文化属于求真的文化,崇尚科学,从科学的角度探究宇宙、地球和世界。我们今天搞文化建设一定要与时俱进,要看到传统文化的缺陷,看到西方科学文化和中华道德文化的互补性。要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的有益成果;要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在这方面,我们党有着高度的文化自觉,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不断以思想文化的新觉醒、理论创造的新成果、文化建设的新成就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

第三,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文化与科技历来彼此融合、互动发展,从造纸术、印刷术,到机器印刷业、无线电、广播、电视,再到信息时代的互联网、数字化、计算机这些现代技术,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文化的发展样式、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带来革命性变化;并且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流传,谁就能更有能力影响世界。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一再证明,文化要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创造活力,必须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及时把科技成果运用到发展中。以新闻出版业为例,不管你高兴不高兴,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数字出版在全球范围内已经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在数字阅读大幅上升的数字时代,出版传媒企业如不转型,就是死路一条。转型意味着变革,但这种变革不是对过去的彻底否定,也不是新与旧、活与死的替代关系,不是有了“数码照相”就彻底扔了“胶卷”,而是一种适应性的变化。转型的最高境界不是替代而是融合,新媒体技术正在使出版业向着更宽泛的内容产业各领域扩展。图书、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无线互联及通讯等将发挥各自的载体优势,全方位满足用户的内容需求。这种会聚与融合不仅会对原有的产业做加法,也将衍生出新的产业。这种融合将使内容产业真正实现效益最大化、覆盖最大化,人们的精神文化消费将变得空前丰盛。但是,无论如何转型,出版业传承文明、传播智慧的本质和赖以立身的社会价值不会改变。出版将以新的技术、新的业态和载体更加满足个性化需求,更加凸显社会特色,更加体现人类的文明精神。

建设文化强国不是喊口号,而要虚事实做、埋头实干,贯彻落实好十八大“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切实推动文化改革发展,让全体人民的精神创造力、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创新力迸发出来,共铸中华民族“文化之魂”。

猜你喜欢

强国建设文化
多部门:建设农村公共厕所要避免盲目建设、重复建设、过度建设
铭记五四精神 争做强国少年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学习强国”积分兑奖党员学习“比学赶超”
奉献如歌,强国有我(主题班会课)
谁远谁近?
秦晋争霸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