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育个人选择意愿的现实分析*
2013-08-30马艳芬曲铁华
● 马艳芬 曲铁华
人是教育活动中的关键要素。尤其是受教育者,他们的意愿、需求、状态、目标等因素都是影响甚至是决定教育效果的决定因素。选择是他们诸多诉求的集中表达。按照人力资本的观点分析,选择教师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行为。它是个人通过对教师教育投入和收益关系的综合分析得出的一种结果。然而这一行为不仅具有个体价值,更是具有社会意义。个人的选择意愿不仅是对教师教育投入效益的一种预判,同时也是对当前与教师培养相关的系列制度、政策合理性的受教育者立场的评判。因此对受教育个体教师教育选择意愿的分析,既能够客观描述出教师教育发展的现实状况和未来走势,也可从教师需求和职业发展立场为教师教育制度变革提供有效借鉴。研究将从教师职业魅力、师范①院校招生、师范专业就业三个维度对影响个体教师教育选择意愿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一、教师职业魅力:舆论热捧 教师冷淡
教师教育是通往教师职业的关键通道,对大多数人而言选择了师范专业,未来的职业就以教师为首要选择。因此,受教育个体对教师教育的选择基本上就隐含着对教师职业的选择,社会公众对于教师职业的态度就关系着他们对教师教育的选择意愿。虽然对教师职业的态度不能作为教师教育选择意愿的决定性因素,但它却是决定个体能否选择教师教育的关键性因素,在此首先对当前公众对待教师职业的态度进行相关分析。
下表是中国最大的求职招聘信息网站智联招聘在2004年教师节前后面向网络公众开展的意向调查,2000多名求职者参与了调查。
教师职业吸引力调查表[1]
从数据呈现的结果看,教师职业似乎成为了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职业,超过半数的受访者愿意成为教师,待遇和社会地位成为职业吸引力的主要来源。然而,有一个细节不可忽略,2004年的中国互联网络覆盖地域有限,这就决定了这一调查方式所面向的调查对象有限,所反映的状况也只能是互联网通讯比较发达的以大中城市为代表的公众的意愿。
民盟北京市委的调研验证了这一调查的局限。他们对750位社会公众进行了关于“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的调查,虽然有86.7%的公众对农村教师职业评价很高,认为“农村教师职业很崇高”“令人钦佩”,但对“您是否愿意从事农村中小学教师职业”的从业意愿进行调查,则仅有13%的公众愿意尝试,58%的公众从未考虑过,还有29%的公众则明确表示不愿意从事农村教师职业[2]。
以上调查结果表明,社会公众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度比较高,普遍对教师职业评价很高。但从从业意愿上来看,则呈现出两极的态度。从超过半数的调研对象愿意走上教师岗位,到不足15%被调查者仅表示愿意尝试,两次调查结果的巨大反差背后隐藏的是城乡二元结构下城镇教师与农村教师在工作强度、职业待遇、社会地位方面的巨大差异。
那么教师本人对自己的职业又是如何看待的呢。在对自己职业的意义与价值给予了充分正面的肯定后,几乎所有的教师都将工作压力大作为对自己职业特性的评论,这种压力不仅来自于精神压力,往往还有来自身体上的压力。根据中国青年报所作的“中国教师健康状况”的调查,在多行业都实行8小时工作制的时候,54.5%的老师每天工作8~10小时,26.2%的老师工作时间甚至超过10个小时,只有19.4%的老师每天工作时间少于8小时。[3]因此,巨大的职业压力为教师带来了身体或心理健康问题,甚至是职业倦怠。
教育部认为农村教育及教师问题是教育工作亟待改进的地方。教育部师范司司长管培俊强调:“教师职业真正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离这个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农村教师。”[4]在农村和贫困偏远地区,教师的状况与城市教师相比有明显的差别。沉重的工作负担和低下的物质待遇使得教师无法真心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也无意坚守岗位。为此,“30.8%的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想换职业。”西北师范大学调研组在对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流失意向的调查得出这一结论,“在西部广大贫困地区的中小学,教师资源奇缺,常见的现象是一位老师既带四年级语文,又带五年级数学,还要带三年级的英语,还兼带音乐、美术课,一周课时大多在12节以上。一个极端的例子是一位小学老师的课程表上竟被安排了36节课。繁重的教学任务,加之物质待遇低,使得教师对自己的职业失去信心,产生职业倦怠。”[5]
由此可见,虽然当前社会公众对于教师职业普遍给予了正面评价,并且从职业选择的角度看,教师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吸引力的职业。然而,从从业者的角度来看,教师是一个身心压力都比较大的职业。对于城市教师来说,由于教师工作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相对合理的薪酬待遇,绝大多数教师都愿意在教师岗位上奋斗终生;然而对于广大农村地区、偏远贫困地区的教师来说,他们所承担的巨大的精神压力和身体压力,以及贫困的生活状况和恶劣的工作条件已经让他们纷纷产生倦意,从而无力坚守自己的教师岗位。
二、师范院校招生:冷中有热
师范院校的报考状况是个人对于教师教育选择意愿的最直接与真切的反映。这一信息不仅反映了个人对教师教育的基本意愿和需求,更能够预示教师教育事业与教师职业的未来发展走向与趋势。
近年来,教师教育事业发展最有力度的变革莫过于免费师范教育的重新回归,它不仅意味着师范教育重新回到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也意味着国家教师教育改革序幕的拉开,但同时免费师范教育的再次回归也向我们传递了一个明确而危险的信号——师范教育的发展面临着边缘化的趋势。免费师范教育之所以重新回归其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师范院校招生质量的逐年下降。据报道,近年来的师范生报考呈现数量、质量齐跌的趋势,不仅数量有所下降,而且师范报考学生的排名多为“方阵”的末尾,未能吸引到优秀人才。酝酿师范生免费制度,就是为了扭转师范教育收费并轨以来所呈现的师范教育边缘化的趋势,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贫困大学生进入师范院校。
从师范专业高考报考状况来看,近十年来师范专业的报考呈现逐年下滑的趋势。上世纪90年代的中后期,师范院校和师范专业的发展开始进入了一个“小春天”,填报师范专业的考生不仅大幅度攀升,而且生源质量也逐年提高。然而2001年成为师范院校招生“由热变冷”的分水岭,此后师范院校的报考总体呈现低位震荡的态势。从学校的层次来看,其中呈现的状况又不完全一致,概括来说就是:一本师范报考热,二本以下师范报考冷。
2007开始实行的免费师范生教育受到了广大考生的追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师范院校生源。具体表现为:“生源质量良好,中西部地区尤为明显。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提档平均高出重点线约30分,在各省录取的免费师范生平均成绩高出省重点线41.7分。”[6]08年免费师范生的报考状况持续火热。“从报考情况来讲,生源质量总体较好,考生报名比较踊跃。从录取的分数线看,重点线上考生达到招生计划数十倍以上,平均成绩高出重点线40多分,高分考生比例比去年略有上升。[7]
由此可见,免费师范教育政策的实行带来了师范专业报考格局的变化。首先它吸引了一部分因家庭贫困而负担入学费用困难的优秀考生报考免费师范教育,其中农村生源比例的提高就说明了这一点;其次,它还对师范生生源的性别比例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调节,提高了男生生源的比例;再次,改善了师范生源质量下降的状态,六所招收免费师范生的学校报考状况良好,考生成绩无论是从录取分数上看还是从平均成绩上看都较往年有了很大的改观。
然而,六所部属师范院校的报考状况对于中国师范院校的报考状况不具代表性。多数的普通师范院校在近几年的招生中还是遇到了一些问题,表现为师范专业报考生源的数量、质量齐跌。这一困境在二类本科以下师范院校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根据2008年的招考信息显示,河南省的”师范类有75所参加录取,只有8所第一志愿报考人数超过计划数”。[8]而河南省的遭遇在其他各省的招生中绝不是个例。
总的说来,虽然师范院校招生遇到冷遇,但是其中也不乏热点:第一,一类本科师范院校的报考情况未受过多影响,能够保持较合理的报考比例和录取分数;第二,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行促进了师范院校报考的回暖。六所部属师范院校免费教育的回归,提升了师范专业录取竞争的加剧,但由于免费师范政策实行的范围和招考人数的限制,这种拉动和刺激的作用也有一定限度,未能使整体状况进行改善。
总而言之,近几年师范院校的招生和报考状况表明个人对师范专业总体上缺乏选择意愿,主要表现为师范院校的招录“冷”境,但是在这种“冷”境中又呈现一丝暖意,总体说来是亦冷亦热,冷中有热。
三、师范专业就业: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专业的就业状况往往是专业选择和报考的重要风向标,教育个体通过专业的就业状况了解目标专业的当前状态、评判未来的走向,从而做出选择。研究者也可以通过专业的就业状况分析和观测教育个体的选择行为,预估个人选择的意愿,从而作为专业选择意愿评判的指标。总体而言,师范专业的就业状况呈现出供需失衡、冷热不均的状况。
伴随高等教育的扩招和教师培养领域的开放,教师职业的供需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对于改革开放初期教师数量的整体性不足,当前我国的教师供求进入了局部结构性短缺的阶段。从学校级别来看,主要表现为小学教师的总体超编,初中教师的区域饱和,高中教师的严重缺乏;从学校类型来看,主要表现为普通教育教师饱和,职业教育教师匮乏;从地区的分布状况来看,主要表现为城镇教师超编,农村教师缺编。根据《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显示,义务教育领域教师配置的学科结构性矛盾和地域性矛盾突出。2006年,全国有508个县每县平均5所小学不足一名外语教师;中西部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初中音乐、美术、信息技术三门学科教师平均每校不足一人。根据中西部9省的学校数据统计,2006年,3万所村小的班师比平均仅为1∶1.3,4万多个教学点的班师比仅为1∶1,均远低于全国小学1∶1.9的平均配置水平[9]。可见这些地区学校的教师数量严重不足。
这一数据不仅表明当前我国教师需求出现结构性失衡,而且这种结构性的短缺状况同样将引起师范生就业的矛盾状况。近年来关于师范生的就业主要呈现两种版本,以大中城镇就业为版本的师范生就业难的报道频频出现,岗位紧缺、数百人竞争几个岗位,甚至是博士硕士毕业生应聘小学教师岗位。东北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副主任刘志列举了一个数字:全国师范类市场需求总量约为30万,每年毕业的师范生超过60万,供远大于求[10]。
另一个版本则是国家积极出台政策鼓励师范生毕业前往基层农村和偏远地区就业,以及农村中小学校教师匮乏、引进困难的报道。相关信息表明,师范专业的就业难是一种区域性、结构性的状况,师范专业就业的激烈竞争主要体现在以大中城市为主的城市就业状态中。整体而言,师范专业学生呈现出城镇就业竞争激烈,农村岗位无人问津的状态。
另一个不能忽略的状况是,非师范生对于师范生就业形成的挤压。教师教育领域的开放和教师资格制度的实行为非师范生走上教育岗位开创了条件。虽然从目前情况来看,非师范生所能进入的教育领域的范围很小,其数量也相对有限,但是他们对于固有师范生的就业体系还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陈经纶中学的书记王世元在接受采访的时候就曾强调,师范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有所欠缺。他认为,学校对教师的聘用越来越冷静了,不再惟学历惟师范生了,从2005年开始,学校将开始考虑招聘综合院校的非师范毕业生。
与王世元具有同样想法的还有北京育才学校的王建宗校长。他表示,当前教师岗位竞争激烈,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师范生之间,如今也要看到非师范生对这一格局的改变,虽然育才学校在录用教师时仍然是师范生优先,但不可否认的是非师范生在知识整合能力方面相对于师范生的相对优势。
相对于师范生在教育领域就业的稳固优势而言,现在言说非师范生对于师范生的就业冲击还有一点言过其实,然而,师范生相对于非师范生特点与优势的弱化的趋势却已十分明显。除去免费师范生之外,师范生的就业定向和减免学费措施的取消使得师范生在培养和就业方面相对于非师范生而言已无任何突出优势。而近年来酝酿的师范生的招生改革更是意欲从身份上解除师范生与非师范生的差别,对此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曾说,“2015年—2020年我国基本实现中小学教师本科化,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实现教师教育从定向培养向非定向培养转变,取消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招生规定等6大转变。”[11]
师范生就业形式的冷峻状态是由多方原因造成的,既因为教育事业的发展形成的师资供需格局的转变,又由于指令性计划分配转向指导性计划就业的师范性分配方式的转变,还有师范生自身观念和意识转变的问题。但是不管出于怎样的原因,其严峻的形势的确是无法忽略的。对于以就业为风向标的师范专业的报考和选择,也同样会受到冷峻就业形势的影响,个人对于教育的选择势必会将这些因素和状况纳入到其综合考虑中,成为作出决定的一个关键要素。
四、分析与观点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从职业评价、报考意愿还是从就业状况来看,个人的意愿分析都呈现冷热交织的状态,即在呈现正面的肯定性意愿的同时,往往又呈现负面的否定性意愿,然而这看似矛盾交织的个人意愿背后呈现的实际是否定意愿的主导。
首先,从职业评价来看,舆论观点所表达的只是社会公众对于教师职业的旁观态度的表述,他们更多地是从外在特征来衡量和评判这一职业,带有趋同性和外在性的特点,同时他们更多地将讨论的焦点集中在收入、稳定性、假期等显而易见的优势上,对于职业付出、职业性质等问题则明显关注不足。所以他们对教师职业的态度只能作为印象性评判,不足以作为对教育选择和投入的充分理由。
其次,农村教师(或教育)的问题,更能代表中国教育的现实。中国是一个具有典型的城乡二元结构特征的国家,在这样一个社会中,许多问题的产生、表现和结局在城乡之间是有很大差异的。以教师的教师职业评价为例,在城镇由于教师具有稳定的、合理的收入,良好的工作环境,因而教师职业是一个被从业者普遍正面肯定的职业。然而在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偏远贫困地区,由于待遇偏低、工作辛苦、环境恶劣,教师不但是一个不能令人羡慕的职业,还往往是一个不能令人坚守的职业。教师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上不仅无法获得内心满足和事业成就,更严重的是缺失了为之坚守的理由与动力。农村教师高流失率和补充困难的状况就是对教师职业的非常直接和明确的反应及评价。中国普通中小学有1000万的专任教师,其中农村教师超过一半;在全国有37.9万名代课教师,其中31万名分布在农村学校[12]。因此,我们有充分的理由将农村教师问题视为首要问题,将农村教育的需要视为真正的教育需要,而农村教师的感受绝对是我们应该切实关注、不能遗忘的。
再次,普通师范类院校的报考状况更具有代表性。虽然师范院校的报考遭遇免费师范热,自费师范冷,一类师范热,二类师范冷的状况,但是我们有理由认为,二类师范院校的报考状况更能代表整个师范院校的报考状况。因为从目前师范院校的构成状况来看,二类师范院校在学校数量和在校学生数量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是中国师范教育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因而二类本科师范院校的报考状况更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同时免费师范教育作为一项特殊待遇的教育政策,受教育个体的积极参与显然更多地在免费待遇上而非师范教育性质之上,因此对于免费师范教育热绝不能简单地视为师范热的回归,更不可扩展性地推广到整个师范教育的发展范围。
注释:
①师范教育是2001年以前,我国对于培养师资的专业教育的称谓。2001之后,在终身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将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培训和在职研修等连续的一体化的教育称为教师教育。从“师范教育”到“教师教育”体现的是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制度、模式、方法等各层次的进步。本文个别地方提及的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并不是将传统“师范教育”称谓的回归,而是为了区分师范院校与普通高等教育院校、师范专业与非师范其他专业。
[1]教师职业吸引力如何.[EB/OL].http://www.sdada.edu.cn/wxc/content.php?id=4446,2004-10-16.
[2]北京民盟调研:农村教师声望高 自身职业认同感低[N].人民政协报,2008-02-28.
[3]李涛.9万公众调查 85.3%齐声说教师真辛苦[N].中国青年报,2008-09-09,(4).
[4]教育部.教师离令人羡慕的职业还有很大差距.[EB/OL].http://news.sohu.com/20070827/n251807849.shtml,2007-08-27.
[5]狄多华.30%的教师想改行[N].中国青年报,2006-10-25(5).
[6]2007年免费师范生招生计划完成生源质量良好[J].湖北教育(时政新闻),2007(9):56.
[7]教育部.免费师范生生源质量核结构保持稳定上升.[EB/OL].http://www.gov.cn /jrzg/2008-09 /03 /content1086744.htm,2008-09-03.
[8]本科二批志愿分布不均衡 农林院校热 医学师范冷[N].河南日报,2008-07-20(5).
[9]国家教育督导团.国家教育督导报告2008(摘要)——关注义务教育教师[J].教育发展研究,2009(1):2.
[10]就业现状 师范生就业冰火两重天[N].新京报,2010-9-6,D03版.
[11]黎宁.师范院校招生改革值得商榷[N].中国改革报,2005-04-29(1).
[12]薪水微薄工作超负荷 代课教师出路在哪?[N].人民日报,2008-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