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农民社会走向市民社会的俄国之镜
2013-08-30郑磊
□ 文 / 郑磊
《激荡三十年》
作者: 吴晓波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简介:尽管任何一段历史都有它不可替代的独特性,可是,1978年—2008年的中国,却是最不可能重复的。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里,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日渐瓦解了,一群小人物把中国变成了一个巨大的试验场,它在众目睽睽之下,以不可逆转的姿态向商业社会转轨。
《金融可以颠覆历史》
作者: 王巍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简介:该书系统地研究和梳理了金融史,结合自身30多年金融从业经验,从浩瀚的史料中发掘出一系列小的金融创新如何在历史的纵深中产生令人惊叹的蝴蝶效应,悄然改变历史的进程。例如,宋代交子预兆了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结构;张居正的变法导致了300年后的鸦片战争;一张债券引发了辛亥革命等。
《第七天》
作者: 余华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简介:余华用荒诞的笔触和意象讲述了一个比《活着》更绝望、比《兄弟》更荒诞的故事,让读者体会到一种寒冬腊月被囚禁于积年冰川里的寒冷,一种剧烈拉锯式切肤的疼痛和虐心,一种茫茫荒野身心俱疲后无着无落的绝望。
书评二
《农村公社、改革与革命》
作者:金雁 秦晖
出版社:东方出版社
中国是怎么从传统农业国跨越资本主义阶段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中国现在的社会形态是农民社会还是市民社会?中国的城镇化将会带来更多生活在城市的农民还是市民?这些问题对于转型期的中国都是具体且非常重要的。而答案也许仍可借鉴俄罗斯的道路,因为前苏联走过一条农民式的社会改革之路。前苏俄的困境和出路,也许能给我们很多启示。
《农村公社、改革与革命》着重探讨苏俄道路从何而来。如果苏俄真正走的是马克思阶级发展阶段理论所指出的道路,应该不会发生上世纪的巨变。正如当时走上这条道路一样,是历史的必然还是偶然?如果是后者,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结果?这本关于俄国农民和农村的史学专著,基本解开了这一谜题。
历史不允许假设,社会不断向前发展。从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工业社会,必须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和建立适合这种经济的完备的社会结构。但是,改革经济和社会结构的路径必须是公平公正的,斯托雷平式的改革尽管可以促进生产力发展,却从根本上背离了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既然要竞争,就不能没有公正的规则,不能没有公民基本权利意义上的“起点平等”。
在不少地方,今天的中国和当时的俄罗斯有很多类似点。比如如何处理农民和农村问题。应该说,近年来,我国农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一些地区甚至农民有了私产,这是促进社会稳定的正面因素。但是农村城镇化和农民弃农进城问题,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激化了土地被政府强制征用的矛盾,仍可能成为引发社会动荡的导火索。
回顾俄罗斯这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经济增长绝非万能灵药,改革和发展才是社会大趋势。在改革碰到挫折困难时,应以引导和疏通为主,强力压制只能使矛盾积聚并为暴力分子留下空隙。在改革过程中,不能靠制造外部矛盾转移国内视线,一旦内外危机同时加深,颠覆将随之而至。积极稳健推进改革,尽力消除激化矛盾的因素,是唯一正确的社会转型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