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加坡开发裕廊工业区的经验以及对我国的借鉴

2013-08-29深圳大学经济学院刘友建

中国商论 2013年19期
关键词:工业区新加坡工业

深圳大学经济学院 刘友建

1 裕廊工业区发展的历史沿革

新加坡政府从1961年开始实行工业化战略,首先在裕廊地区建立工业基地,从最初的0.06平方公里起家,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到今天裕廊工业区已经成为东南亚地区最大的工业区,开发面积达63平方公里。

裕廊工业区发展至今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61年9月拓荒开始到70年代末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时期。这一阶段经历了“代替进口”向“面向出口”的策略转变,其分水岭是1968年6月裕廊镇工业管理局的成立。裕廊镇工业管理局成立前,裕廊工业区由经济发展局负责经营,主要进行了以下工作:制定发展规划,开展拓荒填土工程,大规模地建设工业基础设施。创业初期主要是发展面向国内市场的工业,减少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摆脱单纯依赖转口贸易的发展模式。裕廊镇工业管理局成立后,接手裕廊工业区,开启了裕廊工业区发展新时期。明确提出要逐步转向国际市场,实行出口导向策略,并要积极利用外资。第一阶段主要是为了解决新加坡国内就业问题,改变其工业落后的面貌。所以大力发展以传统手工业为主的劳动密集性产业,比如饮料、玻璃、印刷、纺织、玩具、电子零部件等产业。

截至1979年末,裕廊工业区的企业有1099家,占全国工业区企业总数的48.62%;雇佣工人数99809人,占全国工业区工人总数的50.37%。经过18年的发展,新加坡的失业率从1961年的12%下降到1979年的3.3%,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制造业占GDP的比重由1961年的7.6%上升到1979年的27%,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第二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资本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主导时期。80年代起,新加坡逐渐失去人口红利,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不占优势,为了适应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1980年裕廊镇工业管理局制定了一个总体规划,开始着手重组经济结构,加大资本投入和招商引资力度,促使工业转型升级,成功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变。

这一阶段,研发、设计、工程、信息科技等行业逐渐兴起,电脑及其附件制造业以及石化制造业也相继投资建厂。此外金融、交通、商业、酒店餐饮等服务业也取得了同步的快速发展。制造业和服务业成为新加坡经济发展的双引擎。

经过十年的发展,1990年裕廊工业区的企业达到2000多家,工人总数达13万人,约占全国的一半。裕廊工业区工业产值占全国工业产值70%以上。其中具有高附加价值的资本密集型工业和高科技产业占到三分之二以上。

第三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技术密集型的高科技产业主导时期。进入90年代,技术主导的高科技产业日渐蓬勃发展。园区内的许多企业依靠技术革新实现了价值链的高速成长。90年代见证了裕廊工业园以商业为主导、以客户为中心、以国际化为聚焦点的转变。1992年国际商业园一期工程完成,商业园集商业、工业和办公于一体,是商务和科技中枢,更好地满足了高科技产业的需求;1995年晶片园开始发展,与此同时,一个世界级的化工中枢也开始建设,奠定了新加坡全球化学枢纽的地位;1997年商业园二期工程也顺利完成,紧接着同年启动了面向21世纪的工业园土地计划,目的是进一步集约利用土地;1997年开始着手成立裕廊学院,旨在为技术研发提供智力支持。

第四阶段,从2000年起至今是知识密集型的创新产业主导时期。进入21世纪,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工业园区提出了新的发展理念,将成本效益分析和知识经济融合到工业园区的设计和发展之中。2000年建立了新加坡第一个物流园,是第三方物流供应商为其全球客户提供服务的亚洲第一个物流基地;21世纪信息园也建设成功,集工作、生活、娱乐和学习于一体的占地200公顷的纬壹科技城2004年开始建设,将在未来15至20年内,分三个阶段发展,包括启汇城和启奥城,以建设集高等学府和研究机构、商业中心、住宅、体育设施于一体的理想天地。纬壹科技城将是急速增长行业如生物医学、信息传播及媒介业等知识密集业务的发展标志,并也将是创新与实验的热点。2006年裕廊岛地下储油库开始投入使用,进一步巩固了新加坡全球化学枢纽的地位。实里达航空工业园也开始建设,预计2015年竣工,用作宇航维修和检查工作,飞机系统与零件的设计和制造,以及一般商业性的航空活动。2010年新加坡第一个综合的化学后勤园和新加坡第一个世界顶尖的生物医学研发基地——生物科技园建设完成。

截至2011年,裕廊工业区开发面积达60平方公里,企业数量已经超过8000家,雇佣了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劳动力,对GDP的直接贡献率是25%。裕廊工业区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仍然保持了竞争优势,把知识密集型产业推向了一个更大的发展台阶[1]。

2 裕廊工业区发展现状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裕廊工业区现在已经形成包括航空航天、船舶、生物医药、传媒、化工、通讯、电子等在内的13大工业体系。

航空航天业的发展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发展至今20年来,每年保持着12%的增长率。2011年产值达到57亿美元,超过100家公司落户在实里达航空工业园,雇佣了超过18000名员工。

船舶业是过去几年来增长最快的一个行业,2011年产值为127亿美元,雇员达90000人,船舶维修占世界20%的份额,自升式和半潜式钻井平台制造占世界70%的市场份额。2004年建设了占地面积13公顷的近海船舶中心,进一步巩固了全球船舶业的领导地位。吉宝集团、胜科海事集团等造船厂和斯伦贝谢公司、哈利伯顿等海事设备供应商云集于此。

生物医学行业最近几年也增长迅速,2009年对新加坡GDP贡献率为4%,雇佣了超过16000名员工。2011年50多家公司和30多家公共部门机构共雇佣了4300名研发人员,产值210亿美元,2015年有望突破250亿美元。

传媒业发展迅速,2005年营业额达182亿美元,为GDP贡献了49亿美元附加值,雇佣员工大约55000人,电影、游戏、动画等产业齐头并进,全球传媒巨头比如卢卡斯影业、育碧公司在这设有分公司。

新加坡是世界能源和化工中心的领导,由于地理位置的优越和靠近终端市场,世界上有95家石油化工企业落户裕廊岛,裕廊岛是世界前十的石油化工中心,2011年化工行业产出452亿美元,占新加坡制造业产出的28%。

20世纪90年代通讯业开始起步,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新加坡已经逐渐成为世界ICT(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中心。2011年,通讯业产值627.4亿美元,雇员超过140000人。全球前15的软件公司总部都在新加坡,超过80家顶尖的软件公司云集裕廊。

电子工业是新加坡经济的引擎,2009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94亿美元,电子工业占41.5%,贡献了新加坡制造业附加值的30.6%,雇佣员工76000人,占制造业总就业人数的19%,2011年电子工业产值713亿美元。

1998年,经营裕廊工业区的管理机构——裕廊镇工业管理局更名为裕廊集团,裕廊集团的发展和裕廊工业区的发展息息相关。我们可以透过裕廊集团的相关财务指标来看整个裕廊工业区的发展情况。表1为裕廊集团2001~2010财政年度(Financial Year)营业收入和总利润统计表。

表1

从表1可以清晰地看出裕廊集团2001~2010财政年度的营业收入FY2001~FY2008呈稳步上升趋势。2009财年有所下降,但是2010财年又强力回升。总利润FY2001~FY2007不断增加,2008和2009财年有所回落,2010财年回到2008财年水平。虽然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对裕廊工业区的发展造成了一个暂时性的冲击,纵观近10年的发展,裕廊工业区保持了强劲的发展势头[1]。

3 裕廊工业区发展的成功经验和启示

裕廊工业区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日益成为新加坡经济的引擎,被认为是新加坡的心脏地带和最重要的工业区。回顾这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认真总结裕廊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工业区的发展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1)工业区区位的合理选择和使用。裕廊地区建立工业基地的优势在于:第一,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裕廊濒临大海,拥有水深近12米的天然海港,航道接近国际航线,可以停泊远航巨轮,方便原材料的进口和工业制成品的出口运输;新加坡西南部最大的河流裕廊河横贯区内,水路运输通畅;工业区临近新加坡至马来西亚的铁路、公路干线,陆路运输系统发达。第二,广阔的开发空间和低廉的征地成本。裕廊地区幅员辽阔,可供开辟的面积达62.46平方公里;这里土地荒芜、居民稀少,迁徙安置成本较低。第三,土地后续开发前景广阔。裕廊地区可以把丘陵夷为平地,堆积下来的土可以用来改造原有的河道和填平沼泽、大海,一方面有利于地形的平原化,另一方面可以增加生产和生活用地的供给。裕廊工业区集交通、土地等优势于一体,合理的区位选择为裕廊工业区的发展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2]。我国新建工业区选址要充分考虑交通区位因素,当地资源禀赋优势,同时要制定合理的产业发展规划。工业区的建设管理及经营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包括园区定位、空间布局、社会功能分布及园区经营管理模式、服务体系等,都需要统一的规划来提前做好安排协调,使园区各项要素发挥最大的效率。

(2)工业和生活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及时和完善。1961年9月破土开工建设时,首要任务就是致力于工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通讯、厂房、港口、码头、铁路、公路等方面的集中的、快速的建设。经过长达近7年的集中性建设,到1968年6月工业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新加坡政府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员工在裕廊安家落户,开始建设城市—产业一体化模式的新型工业市镇,裕廊工业区因此一跃成为裕廊镇。为此在园区内沿裕廊河两岸规划住宅和各种生活设施,兴建了学校、医院、商场、银行、娱乐设施等,为园区产业提供教育、医疗、购物、金融、娱乐等服务,使裕廊工业区发展成为集生产和生活的综合体,走上了发展产业、发展城市之路。现在裕廊镇已经发展成为新加坡西南部最大的市镇之一[3]。我国人口众多,城市化水平较低,要从发展城市的角度出发发展工业。发展工业就是发展城市,一个工业区就应该是一个城市区,一个工业市镇就应该是一个居民生活区。裕廊工业区的成功经验在于牢固树立了办工业就是办城市的理念,生产和生活二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因此我国建设经济开发区在完善工业基础设施的同时要同步完善生活基础设施,走新型市镇化道路,一方面加速我国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3)为工业园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这主要体现在裕廊工业区先进和完善的治理模式。1968年6月裕廊工业区的管理由经济发展局转交到裕廊镇工业管理局手中,由此开启了一个治理模式的创新发展时代。裕廊镇工业管理局是通过立法形式设立的半官方机构,是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工业区管理的一种制度安排。管理局的主要领导由政府委派,其下属人员实行聘任制,政府只核拨管理局的启动资金,基础设施建设启动后,管理局以土地使用费作为继续建设的资金来源,实行自收自支、自负盈亏[4]。由此可见管理局在其权限范围内按企业化运作,只受法律约束,不受政府部门的干预。管理局集行政职能和经济职能于一体,既发挥了政府的长处,又发挥了市场的作用。政府负责园区发展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园区内的企业则是按市场化运作。政府主导和市场运作二者相得益彰,为园区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制度保证。1998年,裕廊镇工业管理局更名为裕廊集团,在形式上彻底完成了向一个企业的过渡,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园区制度设计和安排的先进性确保了裕廊工业区的持续的稳步发展。裕廊工业区成功的经验在于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政府赋予管理当局高度自主权和政企分开[5]。结合我国国情,本文认为在开发区建设阶段可以以政府主导的模式为主,充分发挥我国政府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在后续发展时期,政府要逐渐放权,成立市场化运作的专职管理机构,以市场竞争机制促进开发区的发展。政府主导加市场运作的模式,一定要明确政府和市场的职责,定位清晰,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各自的优势。

(4)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外资和先进技术。1959年新加坡政府决心走工业化道路,在开发裕廊工业区前颁布了两项法令:《新兴工业豁免所得税法令》和《工业扩展豁免所得税法令》,作为发展工业的基本优惠政策。1967年为了发展“面向出口”工业,新加坡政府逐步颁布了一些鼓励出口的政策。1967年底通过的《经济扩展奖励豁免所得税法案》进一步放宽了获得优惠税率的企业资格的标准。1975年又通过了《经济扩展奖励豁免所得税(修正)法案》,把“新兴工业”的免税期从5年延长到10年。进入80年代,为了吸引高附加值的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裕廊镇工业管理局制定了十年总体规划(1980~1990),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一些优惠措施和便利。其中包括为高增长型的企业设计和提供具有差异化的设施和厂房,建立新加坡科技园以容纳科技开发性企业等。90年代以来,裕廊工业区进一步加大优惠力度,加大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建设理念不断涌现,技术园、科技中心纷纷建立,为外商投资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进入21世纪,裕廊工业区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转变发展模式,推出出售非核心资产、引导发展私人业界为主的工业房地产市场等一系列举措,旨在和客户共享最大利润。招商引资,有效地缓解了新加坡国内建设资金不足的局面,为工业区的起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为裕廊工业区的后续发展提供了长足的动力。当今世界经济越来越一体化,为此我们要制定一些优惠政策,积极引进国外资金和先进技术、人才,充分利用全球经济发展成果。

(5)每一次转型升级都比较成功。裕廊工业区从1961年发展至今,经历了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转变,资本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技术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每一次华丽的转身都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大形势。新加坡政府审时度势,能够善于把握世界经济发展大方向,主动推动裕廊工业区的转型升级。这种转型升级有赖于工业区的自我演进和人为推动的结合[6]。中国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经济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不少的问题。我国经济强劲发展是依靠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资本积累所带动的经济增长。目前这种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并且给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带来威胁。我国的经济开发区要把握当今经济发展的新特征,顺应经济形势的发展要求,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走科技之路,逐步淘汰落后产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成产业升级转型,唯有这样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站稳脚跟。

[1] http://www.jtc.gov.sg.

[2] 田伯平.新加坡开发裕廊工业区的经验与借鉴[J].改革开放,1995(6).

[3] 苏简亚.新加坡与苏州工业园区[M].苏州大学出版社,1994(8).

[4] 谭旭峰.新加坡裕廊工业区的经验启示[J].中国高新区,2005(2).

[5] 中新两国工业园区发展的制度比较[N].中国改革报,2002-8-28.

[6] 刘明宇.产业升级背景下开发区治理模式的创新研究[J].当代财经,2009(11).

猜你喜欢

工业区新加坡工业
新加坡
五彩斑斓的新加坡
工业人
文莱鲁谷工业区欢迎高科技工业入驻
在新加坡乘公交车
酷炫的新加坡航展
掌握4大工业元素,一秒变工业风!
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实施方案编制难点分析
上半年工业经济平稳运行
2003:工业经济高速稳步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