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1年地区质量竞争力指数研究

2013-08-29王晨铖郑立伟

航空标准化与质量 2013年4期
关键词:经济圈竞争力制造业

王晨铖 郑立伟

(中航工业综合技术研究所,北京 100028)

1 2011总体概况

2011年我国地区质量竞争力总体继续提升,与2010年相比,31个省(区、市)的质量竞争力指数增长平均值为0.46。从区域分布看,东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经济结构持续优化,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显著增强,成为中国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其中,上海质量竞争力指数以90.42分名列第1,进入较强质量竞争力发展阶段;北京、天津、江苏、广东、浙江、湖南、山东、重庆、福建、安徽等10个省(市)质量竞争力指数在84~90之间,步入中等竞争力发展阶段;湖北、贵州、辽宁、陕西、江西、黑龙江、海南、四川、吉林、新疆、河南等11个省(区)指数超过了80分,进入初步竞争力阶段;内蒙古、河北、广西、甘肃、宁夏、山西、云南、青海、西藏等9个省(区)质量竞争力指数不足80分,处于欠竞争力阶段。各省(区、市)质量竞争力指数见图1。

图1 2011年各省(区、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

与中等竞争力地区相比,初等竞争力地区的新产品销售比重、每百万元产值拥有专利数、国际市场销售率的平均得分相差在12分左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率的平均得分相差超过8分,工程技术人员比重的平均得分相差为6.9(见图2)。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夯实质量管理基础、打造核心技术能力,提升质量发展能力是初等竞争力地区质量突破的方向。

与初等竞争力地区相比,欠竞争力地区的差距主要集中在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产品质量等级品率、工程技术人员比重以及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比重等方面。加快提升产品质量水平对于欠竞争力地区尤为迫切。

图2 不同阶段质量竞争力统计指标平均得分对比

2 2011年增长情况分析

2011年地区质量竞争力显著增强。其中,中等竞争力地区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指数增长平均值为0.78,10个省(区、市)中除重庆略有下滑外,均有所提高;初等竞争力地区增长和下滑的地区个数基本相等,但增长幅度明显大于降低幅度,黑龙江和海南的增长势头明显,分别比上年增长3.15和2.85;欠竞争力地区整体上呈下降趋势,9个地区中仅广西、云南、青海有所增长,指数增长的平均值为0.002,与先进地区质量竞争力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详见图3。

图3 2011年各省(区、市)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增长情况

3 历年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概况

根据2005年~2011年的数据,31个省(区、市)质量竞争力指数排名及变动情况可以划分为6个梯队(见图4):

图4 2005-2011年各地区质量竞争力指数排名及波动情况

第1梯队,平均排名在前10之内,且波动小,共有上海、北京、天津、广东、江苏、浙江、重庆和山东8个地区。

第2梯队,平均排名在第11~16之间,波动相对较小,共有辽宁、湖北、贵州和陕西等4个地区。

第3梯队,平均排名在第8~20之间,波动较大,共有福建、湖南、安徽、江西、四川和吉林等6个地区。

第4梯队,平均排名在第20~30之间,波动较小,共有河北、广西和云南3个地区。

第5梯队,平均排名在第20~30之间,波动较大,共有内蒙古、甘肃、河南、宁夏、海南、黑龙江、新疆、山西和青海9个地区。

第6梯队,西藏,其排名一直为第31。

4 2011年区域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分析

4.1 东部地区3大经济圈引领中国质量发展

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是我国最主要的3大经济聚集区,2011年3大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分别占全国GDP的21.1%,9.3%,10.9%,出口贸易分别占全国出口贸易总额的38.9%,26.7%,7.0%,经济地位举足轻重。从质量竞争力指数区域分布看,2011年3大经济圈凭借雄厚的工业经济基础、优化的产业结构,聚集的人才优势、先进的质量生产保障能力和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聚集了10个84分以上的城市,占全国的91%(见图5),经济发展呈现出质量驱动型增长特征,成为推动中国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长三角——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打造先进质量竞争力。长三角经济圈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江苏、浙江两省共15个城市,制造业结构层次高。其中,上海制造业以深加工业和重化工业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比重高、增长快,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行业竞争优势明显,2011年质量竞争力以90.42分继续稳居全国第1,逐步进入质量驱动型经济发展阶段;江苏以传统工业为主导,资本密集型行业具有比较优势,2011质量竞争力87.96,名列全国第4;浙江省工业优势主要集中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纺织、服装等轻工业制造业发达,2011年质量竞争力87.43分,排全国第6。

泛珠三角——调整产业结构提升质量发展水平。珠三角经济圈以广东为主体,水陆交通发达、海外联系便捷,以“外向导入式”为主要发展模式,是内地沿海南部通向世界的重要门户地区。近年伴随经济的快速发展,已初步形成“9省区(广东、广西、湖南、海南、福建、江西、四川、云南、贵州)+港澳”的泛珠江经济圈。从总体看,泛珠江经济圈各省工业和质量竞争力发展不平衡,大体可以分3种状况。一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沿海发达省区福建和广东,工业发展从改革开放初期“三来一补”的轻纺加工制造业向技术密集和资本密集型的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行业转型,质量水平较高。2011年广东质量竞争力指数为87.77,全国排名第5,福建84.41,全国排名第10;二是在传统工业基础上不断发展壮大的内陆省区湖南、四川、贵州和云南,质量水平随工业化进程加快而提高。2011年质量竞争力指数分别为:湖南86.41,排名第7;贵州83.10,排名第13;四川81.09,排名第19;云南78.14,排名第29;三是工业基础相对薄弱的江西、海南、广西省区。受历史原因影响,工业化程度较低,质量竞争力整体不强。2011年质量竞争力指数依次为:江西81.74,排名第16;海南81.15,排名第18;广西79.67,排名第25。

环渤海——发挥传统工业优势构筑北方质量高地。环渤海经济圈以北京、天津为双核,已形成包括河北、山西、辽宁、山东以及内蒙古中东部5个省区的“5+2”战略合作框架,是我国传统的重要工业密集区。其中,北京、天津两地的工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较强,其科技地位与其发达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它电子设备制造业相匹配,质量竞争力优势明显。河北、山西、辽宁、山东产业结构仍然以采掘、冶金、机械、化工、纺织等传统产业为主体,质量竞争力相对较弱。但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大力支持下,环渤海技术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质量竞争力持续增强,已成为我国北方地区质量新型增长极。2011年北京、天津分别以89.40分和88.97分,排名第2和第3;山东85.38,排名第8;辽宁82.93,排名14,内蒙古79.82,排名23,河北79.72,排名24,山西78.22,排名28。

4.2 西部地区质量竞争力发展趋于缓慢

2011年东、中部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分别为86.50、82.24,比2010年增长0.63、0.93,西部地区则比2010年下滑0.01,降至80.91,质量发展速度趋于缓慢(见图6)。西部12省(区、市)共聚集了7个质量竞争力欠发达地区,与东、中地区的差距略有拉大。

图5 2011年各省(区、市)质量竞争力指数

图6 1999~2011年东、中、西部区域的质量竞争力指数

从统计指标来看,东、中、西部地区制造业在产品符合性质量、生产率水平、质量成本控制方面的差距较小;东部地区在产品技术水平、质量管理基础、研发投入力度、核心技术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尤其是国际市场销售率,得分分别比中、西部地区高出18.57和19.03;西部地区在科技活动方面存在明显差距,研发投入和人员配备均落后于中部,自主创新和新产品开发成果也少于中部地区。

从主要经济区域看,目前西部地区四大经济带(西陇海—兰新线、呼包—包兰—兰青线、长江上游成渝和南贵昆经济区)质量发展水平仍然落后。质量竞争力最强的是成渝经济带,最弱的是呼包-包兰-兰青线经济带。

成渝经济区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城镇、产业集聚区,其装备制造业、汽车摩托车制造业、电子信息产业、民用航空航天产业、冶金和材料产业、化学工业、轻纺工业和医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较发达。质量水平居于西部地区首位,2011年重庆、四川质量竞争力指数为85.19和81.09,全国排名第9和第19,西部地区排名第1和第4。

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是西北地区城市相对密集地带,集中了陕西、甘肃和新疆的大部分城市,城市化水平高于西部地区的平均水平,是我国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钢铁和建材工业、机械制造业、能源化工业、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具有一定的科技实力和较好的技术创新基础。2011年3个主要省份陕西、新疆、甘肃的质量竞争力指数分别为82.24,80.56,79.16,居于全国第15,第21和26位,西部地区第3、第5和第8位。

南贵昆经济区包括贵州、云南、广西三省区,是以3大产业基地(亚热带特色农业与生态型日用轻纺工业生产基地、能源—磷化工—有色金属工业生产基地、以旅游开发为龙头的“旅游业—服务业—旅游用品生产”基地)为支撑的特色经济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不强,2011年贵州、云南、广西质量竞争力指数分别为83.10、78.14、79.67,排全国第13、第29和第25位,西部地区排第2,第10和第7位。

呼包-包兰-兰青线经济带,包括内蒙古、甘肃、宁夏和青海,以可再生能源开发与稀土精深加工等新技术应用产业为先导,以能源与高耗能工业、畜牧业及其毛纺—奶肉制品工业、商贸服务业等为支柱产业,是目前西部地区经济实力和质量竞争力最薄弱的经济带,2011年内蒙古、宁夏、青海3省区的质量竞争力指数为79.82、78.62、76.08,均属质量竞争力欠发达地区。扩大技术改造和科研经费投入、提高标准与技术水平、增强核心技术能力是提升区域质量竞争力的重点方向。

5 小结

2011年我国31个省(区、市)的地区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平均水平较去年继续增强,其中,东、中部地区的质量竞争力指数分别为86.50、82.24,较2010年上涨0.63和0.93,特别是东部地区的长三角经济圈、珠三角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质量优势明显,成为带动我国质量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引擎。但西部地区质量竞争力形势不容乐观,2011年质量竞争力指数为80.91,较去年下降0.01,与东、中部地区差距进一步拉大,成为我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发展的短板。在制约西部地区质量竞争力发展的因素中,出口商品检验合格率不高、工程技术人员比重偏低和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不足的矛盾尤为突出。

[1]蒋家东.质量竞争力研究与应用[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

[2].蒋家东.企业质量竞争力研究[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05(4).

[3].蒋家东.企业质量竞争力的内涵及其评价方法[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05(6)

[4].蒋家东,冯允成,商广娟.多元过程能力指数计算方法的比较研究[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05(8).

[5]蒋家东.质量竞争力指数(QCI)研究分析[J].航空标准化与质量,2004(2).

猜你喜欢

经济圈竞争力制造业
三大增长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经济溢出影响研究
基于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国数字贸易出口促进效应研究
冰雪制造业的鲁企担当
202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大事记
喜看新中国七十年突飞猛进的制造业
蓝青松:让竞争力武装到牙
论外卖品牌的竞争力
服务外包提升中国新的竞争力
“北上广深”pk城市竞争力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