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测定在儿童感染性疾病并发DIC时早期诊断的价值

2013-08-24梁昌达段荣赖长城

实验与检验医学 2013年4期
关键词:纤溶感染性标志物

梁昌达,段荣,赖长城

(江西省儿童医院血液科,江西 南昌 330006)

感染性疾病是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是感染性疾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感染性疾病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1-3]。对感染性疾病患儿并发DIC进行早期诊断并作相应治疗对于降低感染性疾病患儿的死亡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检测了58例疑似DIC的感染性疾病患儿的凝血酶调节蛋白 (TM),凝血酶原片段1+2(F1+2),D-二聚体(D-D)三种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旨在探讨这些止凝血分子标志物在感染性疾病患儿并发DIC时早期诊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疑似DIC感染性疾病患儿共5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28例。年龄6个月至8岁,平均年龄2.38岁。58例感染性疾病中败血症25例、肺炎15例、感染性腹泻10例、化脓性脑膜炎8例。以上感染性疾病诊断标准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7版[4]。DIC诊断标准参考血栓与凝血国际协会(ISTH)制定的DIC积分系统[5],疑似DIC<5分,确诊DIC≥5分。同期收集我院儿童保健科健康体检儿童标本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A组),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无心、肺、肝、肾等器质性疾病。58例感染性疾病在DIC疑似阶段积极治疗原发病,未抗DIC治疗。有10例发展成为符合ISTH评分标准(≥5分)的DIC。将58例患儿分为未发展为DIC组(B组)和转为DIC组(C组),回顾性分析比较两组在DIC疑似阶段TM、F1+2、D-D、BPC、PT、Fg、FDP 及 ISTH 评分,其中 TM、F1+2、D-D还与健康组(A组)对比。

1.2 样本采集 根据ISTH评分疑似DIC患儿采集静脉血,用129mmol/L枸橼酸钠抗凝,按2000r/min分离血浆,置-20oC中冻存待测,ISTH评分大于5分确诊,并采用同样方法采集静脉血。

1.3 试验方法 用ELISA方法检测TM、F1+2、D-D,试剂盒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提供,严格按说明书操作,BPC、PT、Fg、FDP 按常规方法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1.5软件处理,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及组内比较用配对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用F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58例疑似DIC的感染性疾病患儿TM、F1+2、DD血浆含量与正常对照组(A组)比较 无统计学差异,见表1。

表1 58例患儿与正常儿童30例TM、F1+2、D-D血浆含量比较

2.2 A(正常对照组)、B(未转为 DIC 组)、C(转为 DIC组)三组TM、F1+2、D-D血浆含量比较 显示C组TM、F1+2高于A组与B组、有统计学差异,A组与B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D-D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见表2。

2.3 B组与 C组 BPC、PT、Fg、FDP及 ISTH 评分比较显示B组与C组无显著差异,见表3。

表2 正常对照组、未转为DIC组及转为DIC组三组TM、F1+2、D-D 血浆含量比较

2.4 以患儿TM、F1+2、D-D测定值大于正常对照组x+s为异常标准,BPC、PT、Fg、FDP 低于或高于正常为异常标准,B组与C组在DIC疑似阶段异常率(阳性率)比较结果见表四。结果显示:C组TM、F1+2异常率明显高于 B 组 (P<0.05),D-D、BPC、PT、Fg、FDP异常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4。

2.5 10例C组DIC患者疑似阶段与显性DIC阶段TM、F1+2、D-D结果比较表五,结果显示D-D有显著差异(P<0.05),而 TM、F1+2无显著差异(P>0.05)。

3 讨论

3.1 感染性疾病是诱发DIC最常见的原因之一。感染性疾病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或它们的代谢产物(如细菌毒素)通过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或直接启动凝血系统促使血管内凝血发生与发展,继而出现继发性纤溶产生DIC。我们以并发DIC或可疑DIC的感染性疾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检测了TM、F1+2、D-D三种止凝血分子标志物。TM是存在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的一种凝血酶受体,在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可大量释放入血,是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分子标志物之一[6-9]。F1+2是凝血激活过程中由因子Xa复合物水解凝血酶原后所释放出的多肽片段,是反映因子Xa活性及凝血酶生成的分子标志物[10-12]。D-D是交联的纤维蛋白在纤溶酶作用下裂解的一种代谢产物,其升高表明体内继发性纤溶,是反映体内存在继发性纤溶亢进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13-16]。

3.2 本资料显示 TM、F1+2在C组 (转为DIC组)、B组(未转为DIC组)、A组(正常对照组)之间有显著差异,而B组与C组之间无显著差异,这提示在感染性疾病并发DIC的疑似阶段,在临床症状不典型及ISTH评分法不能诊断DIC的早期阶段,反映血管内皮受损的分子标志物TM、反映凝血酶生成的分子标志物F1+2就有明显异常,提示感染性疾病并发DI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在早期主要表现为血管内皮受损、凝血系统的紊乱。从本文有限的样本资料来看,预测发展成DI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这对感染性疾病并发DIC的早期诊断有一定价值。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对感染性疾病疑似DIC患儿,在临床症状不典型、常规的检测方法不能确诊时 (如ISTH评分法不能确诊),及时检测TM、F1+2,并以此为客观依据及早适度干预(如抗凝治疗),对于阻止感染性疾病患儿止凝血功能紊乱的发生、发展、防止显性DIC的出现有积极意义。3.3本文检测结果表明:D-D在A、B、C三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而C组10例病例在疑似阶段与确诊阶段D-D有统计学差异,提示感染性疾病并发DIC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早期纤溶系统尚未完全启动,纤溶亢进不明显,随着疾病进展,出现典型纤溶亢进表现。因此,D-D动态观察有助于感染性疾病并发止凝血功能紊乱、纤溶亢进的发生、发展,更好的指导DIC的诊断与治疗。

表3 未转为DIC(B组)与转为DIC组(C组)BPC、PT、Fg、FDP及ISTH评分比较

表4 未转为DIC组与转为DIC组BPC、PT、Fg及FDP异常率比较

表5 C组10例DIC患者疑似阶段与显性阶段TM、F1+2、D-D比较

3.4 本文资料还显示58例疑似DIC的感染性疾病患儿,在疑似DIC阶段,TM、F1+2、D-D三种止凝血分子标志物总体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可能原因为A组58例感染性疾病患儿疑似DIC病人,大多数因血小板降低而疑似DIC。而感染性疾病血小板降低受多种因素影响,而非仅DIC消耗血小板所致。本文表4资料有限样本也显示血小板降低诊断DIC的特异性很低,本文表3资料也显示,B 组与 C 组 BPC、PT、Fg、FDP 及 ISTH评分比较显示无显著差异,这也从另一方面反映ISTH评分系统在低于5分时,在感染性疾病并发DIC的早期诊断和预测感染性疾病并发DIC的特异性方面作用极为有限,如要早期诊断、及早干预阻止典型DIC的出现,达到降低感染性疾病死亡率的目的,还需借助TM、F1+2检测。因此,在感染性疾病患儿疑似DIC,临床症状不典型时,TM、F1+2的检测对于感染性疾病并发DIC的早期诊断是有价值的。

[1]侯著法,向诗非,张晓华.显性DIC评分对40例脓毒血症患者预后的评估,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6,12(6):1007-1024.

[2]金海丰,谢铎文,潘景业.APACHE II和ISTH DIC评分在脓毒血症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浙江医学,2011,33(3):432-434.

[3]Zeerleder S,Hack CE,Wuilleminwa,et al,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in sepsis[J].Chest,2005,128(4):2864-2875.

[4]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886-939,1174-1216.

[5]Toh CH,Hoots WK.The scoring system of the Scientific and Standardisation Committee on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on Thrombosis and Haemostasis:a 5-year overview[J].J Thromb Haemost,2007,5(3):604-606.

[6]卢兴国,童杰峰,张强,等.血浆凝血酶调节蛋白检测的临床研究,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7,15(1):112-116.

[7]董炤,刘秀珍,刘从彬,等.血栓调节蛋白的临床研究进展[J].安徽医药,2010,14(4):383-384.

[8]Setty BN,Betal SG,Zhang J,et al.Heme induces endothelial tissue factor expression:potential role in hemostatic activation in patients with hemolytic anemia[J].J Thromb Haemost,2008,6(12):2202-2209.

[9]Helley D,de Latour RP,Porcher R,et al.Evaluation of hemostasis and endothelial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paroxysmal nocturnal hemoglobinuria receiving eculizumab[J].Haematologica,2010,95(4):574-581.

[10]张辉,王梅,杨蓉等.血浆凝血酶原片段1+2、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复合物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价值 [J].临床荟萃,2007,22(24):1769-1767.

[11]Ay C,Vormittag R,Dunkler D,et al.D-dimer and prothrombin fragment 1+2 predict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patients with cancer:results from the Vienna Cancer and Thrombosis Study[J].J Clin Oncol,2009,27(25):4124-4129.

[12]Eser M,Kement M,Balin S,et al.Is there any role of thrombin activatable fibrinolysis inhibitor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hypercoagulable state in gastric cancer[J].World J Surg Oncol,2012,10:180.

[13]林莎,祁晓婷,毛卫林,等.血浆及D-二聚体凝血指标在肝硬化、肝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3):279-280.

[14]陈建勋.晚期孕妇血凝三项和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及临床分析[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0,28(3):319.

[15]钱晨.妊娠期高血压患者总同型半胱氨酸与D-二聚体二者相关性的探讨[J].实验与检验医学,2011,29(6):643-644.

[16]Balcik OS,Albayrak M,Uyar ME,et al.Serum thrombin activatable fibrinolysis inhibitor levels in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multiple myeloma[J].Blood Coagul Fibrinolysis,2011,22(4):260-263.

猜你喜欢

纤溶感染性标志物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过敏性紫癜儿童凝血纤溶系统异常与早期肾损伤的相关性
纤维蛋白原联合D二聚体检测对老年前列腺增生术后出血患者纤维蛋白溶解亢进的应用价值
《思考心电图之177》
美国FDA批准Ryplazim用于成人和儿童治疗1型纤溶酶原缺陷症
脓毒症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回顾及研究进展
冠状动脉疾病的生物学标志物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纤溶系统分子标志物在妊娠高血压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肿瘤标志物在消化系统肿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