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哲族青少年儿童龋齿发病情况的调查研究
2013-08-23相豆豆戴太强
相豆豆,戴太强
(1.佳木斯大学口腔医学院,黑龙江佳木斯 154002;2.第四军医大学,陕西西安 710000)
龋病是人类的常见病、多发病之一,在各种疾病的发病率中,龋病位居前列 ,是人类最普遍的口腔疾病[1]。世界卫生组织将其与癌肿和心血管疾病并列为人类三大重点防治疾病。赫哲族是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中国东北部的黑龙江省同江市八岔乡和街津口乡是全国最主要的赫哲族聚居地。据2001年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数字显示,全国共有4600多赫哲族人。为了解赫哲族人龋齿的发病情况,掌握其分布规律,从而为口腔临床及相关卫生部门提供赫哲族龋齿发病情况的有关调查数据,推动边远地区的口腔预防进程,我们对黑龙江省同江市城乡6所中小学共127名赫哲族青少年儿童进行了龋齿流行病学调查,对不同年龄组青少年儿童龋齿发病情况、城乡龋齿充填状况及乳恒牙患龋比例进行了详实分析,同时与同地区汉族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对临床预防与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对同江市城镇4所学校(市第一小学,第三小学 ,第四小学,第一中学)105人和农村 2所学校 (八岔赫哲族中心校,街津口赫哲族中心校)22人,共计 127名赫哲族青少年儿童进行口腔龋病检查,127人中男生59人 ,女生68人,年龄7~19岁(1名 6岁儿童,不计入统计范围 ),同时在以上调查学校随机抽取城镇90名,农村37名7~19岁汉族学生作为对照组。
1.2 方法
以 W HO推荐的《口腔健康调查基本方法》为标准,凡乳恒牙的活动龋、已充填龋、因龋缺失的牙齿均记为龋齿,调查人员采用室内自然光线,口内直视检查法结合问诊法检查并根据年龄、性别、父母民族等方面记录入调查表以确定调查对象的患龋情况。
1.2.1 检查器械:一次性口腔检查盘(口镜、探针、镊子),手套,口罩。辅助用品:调查表、笔、环保塑料袋等。
1.2.2 调查表格:根据 W HO口腔健康评价表,结合此次调
查具体情况列出若干项目制成的表格。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8.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由表1可知:127名被检赫哲族青少年儿童按年龄组分类,患龋者为109名(6岁年龄组仅有1人,不列入统计范围内),患龋率为86.51%。从受检者情况分析,各年龄组学生中龋齿均有不同程度发生,但以7~10岁年龄组的龋齿发病率最高,以12岁年龄组的龋齿发病率为最低,7岁年龄组龋均最高(6.67),12岁年龄组龋均 (1.25)最低。
2.2 表2为赫哲族与汉族青少年10~ 12岁年龄组患龋率的比较,赫哲族为 88.89%,汉族为50%,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2.3 此次共检查赫哲族青少年儿童3111颗牙齿,其中589颗患龋 ,患龋比例为 18.93%。由表3可见 ,乳牙患龋比例明显高于恒牙 (P<0.05)。在恒牙中第一恒磨牙的患龋比例达23.19%。
2.4 在所调查的127名赫哲族学生中,城镇学生患龋率为84.76%(89/105),农村之患龋率为 95.45%(21/22);总龋齿数目为 589颗,其中共有73颗经过充填治疗,充填率为12.39%。由表4可知,城镇的龋齿治疗状况明显优于农村(P < 0.05)。
2.5 表5为赫哲族与汉族城镇和农村青少年患龋率的比较,赫哲族城镇青少年的患龋率为84.76%,汉族城镇青少年的患龋率为42.2%,赫哲族农村95.45%,汉族农村43.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1 赫哲族不同年龄组患龋率比较
表2 赫汉两族10~12岁年龄组患龋率的比较
表3 赫哲族乳、恒牙龋齿发病率比较
表4 赫哲族青少年龋齿充填情况
表5 赫哲族与汉族城镇与农村青少年患龋率比较
3 讨论
3.1 由赫哲族不同年龄组的龋病调查结果可见:7~12岁年龄组患龋率和龋均基本呈降低趋势,这可能由于乳牙逐渐被年轻恒牙替换所致;而 13~19岁略有升高 ,可能与青少年缺乏对年轻恒牙的保护意识,没有良好的口腔卫生行为有关,而健康的口腔卫生行为可以有效降低龋病发生率[2]。良好的刷牙习惯、刷牙次数、进食后的刷牙时机,均可影响儿童龋病的发生[3]。年龄越小的儿童口腔自我保护意识相对越弱,其主观上可能无法认识到口腔清洁与保护的重要性以及龋坏的严重性。然而青少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高峰期,龋坏或因龋缺失牙较多会影响儿童面部的发育和发音,甚至对儿童的心理健康造成危害[4]。
3.2 在龋病流行病学研究中,10~12岁年龄组的资料能更客观地反映流行情况[5]。由表2可见,赫哲族的患龋率明显高于汉族对照组,可能与该民族的特殊饮食习惯及易患龋体质有关。赫哲族人喜食生鱼,这一饮食习惯是否与其龋病高发相关有待进一步实验研究。
3.3 乳牙较恒牙易患龋,主要由于儿童的饮食多为软质食物,黏稠性强,含糖量高,为细菌的黏附继而发酵产酸创造了条件;儿童不能很好的配合刷牙,口腔清洁效果差;乳牙的釉质、牙本质薄,矿化度低,抗酸力弱;家长认为乳牙可被替换,不重视对乳牙的保护。由表3可见,在恒牙龋中,以第一恒磨牙患龋比例最高(23.19%),且占总恒牙龋数目的53.33%,此情况可归因于:第一恒磨牙是口腔中萌出最早的恒牙,其功能时间最长,且表面有窄而深的窝沟,易积存菌斑和食物残渣,一般的刷牙、漱口难以清除;新萌出的恒牙矿化程度低,其窝沟底部常出现矿化缺陷,抗酸能力弱,是龋齿的好发部位;由于口腔基础知识的缺乏,家长常把第一恒磨牙误认为是可以被替换的乳牙,患龋后未作及时治疗。因此应加大口腔保健知识的普及力度,呼吁做好磨牙的龋齿预防-窝沟封闭,有调查证实,进行窝沟封闭的磨牙龋齿发病率明显低于未封闭者[6]。2004年北京市海淀区 1009名儿童第一恒磨牙的窝沟封闭率为19.1%[7],而本次调查结果仅为4.56%,可见赫哲族青少年儿童及家长对龋齿的预防措施知之甚少,且已封闭的 21例中,多数封闭效果不佳,有脱落及继发龋发生,故在小学阶段尤应高度重视第一恒磨牙的龋齿防治,大力推广恒磨牙的窝沟封闭。
3.4 通过对127名赫哲族青少年儿童的调查,其结果显示,农村学生的龋齿发病率明显高于城镇,我们认为与以下因素有关:①父母的受教育水平。Chan[8]等认为父母尤其是母亲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孩子的患龋率就比较低。这与本次调查分析结果一致。农村儿童父母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本调查发现家长所掌握的口腔知识甚少,加之大部分家庭经济状况偏差等一系列因素导致孩子的口腔卫生情况较差。因此,加强家长的口腔健康教育是预防儿童龋病的重要途径之一。②也可能与他们的生活环境有关。农村地区赫哲族人民的生活条件比较落后,公共卫生设施不甚完善,以致患龋后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3.5 接受本次调查的22名赫哲族农村患者均未进行治疗,学生因龋丧失牙数占总牙齿数目的1.90%,严重了影响患者的咀嚼功能与颌骨发育。尽管城镇赫哲族青少年儿童龋齿充填率(15.34%)远高于农村,但较 2000年我国口腔保健规划目标中龋齿充填率要达到 40%~50%[9]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应继续大力增强赫哲族青少年儿童对龋病的治疗意识;相对2004年上海市静安区所调查的小学生龋齿充填情况(龋齿充填率:49.91%)[10]而言,本次调查对象的龋齿治疗状况不容乐观。
本次调查显示,不论城镇与农村,赫哲族青少年儿童的患龋率均明显高于汉族对照组,在农村,这种差异更加显著。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得出这可能与赫哲族人民的特殊饮食习惯及易患龋体质有关,以及农村的预防观念较低及卫生设施不健全密切相关。根据本次调查结果,同江地区赫哲族青少年儿童的龋病情况不很乐观,与全国城乡各年龄组患龋率[11]相比高出很多,且与本地区汉族对照组相比患龋情况更为严重。而且调查过程中发现受检人员普遍对口腔知识知晓率低,对牙齿健康状况不够重视。因此,我们认为,结合本地区赫哲族青少年儿童龋病患病状况,应普及基本的口腔保健知识,进一步加强口腔卫生知识的宣传教育,同时提高该类地区的口腔医疗技术水平。
[1]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 [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
[2]Hansel Petersson G,twetmam S.Evaluation of a computer prog ram for caries risk assessment in school children[J].Caries Res,2002,36:327
[3]岳松龄.现代龋病学 [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3,78-79
[4]王思明,孟祥凤,杜雪梅.口腔门诊患者龋病预防知识问卷调查分析 [J].现代预防医学,2003,30(2):215
[5]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 [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
[6]王燕军,徐冬梅.窝沟封闭预防六龄齿患龋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博士论文 2000年度
[7]续美如,贾利,王德伟.北京海淀区1009名儿童第一恒磨牙龋患及防治现状 [J].中国学校卫生,2003,(04):405-406
[8]Chan SC,Tsai Js,King NM.Feeding and oral hygiene habits of preschool children in Hong Kong and their caregivers'dental knowledge and attitudes[J].Int J Paediatr Dent,2002,12(5):322-331
[9]陈敏,陈丽玉.汕头市龙湖区小学生龋病调查分析 [J].吉林医学,2011,32(05):914-915
[10]袁爽,吕进.上海市静安区小学生龋齿充填率调查及分析 [J].北京口腔医学,2006,14(4):286
[11]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 [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