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环境应急监测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
2013-08-22邓睦清
邓睦清
【摘 要】本文首先介绍建立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的重要性,分析当前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环境应急监测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环境保护;应急监测;预警体系;对策
引言
近年来,突发性环境问题不断涌现,城市化、工业化的大发展遗留的环境污染问题尚未解决,新的污染问题又不断出现,严重影响到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社会稳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由于突发污染事故具有区域性、复合性,爆发的突然性、危害的严重性以及影响的广泛性和长期性等特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预防这类事故的发生以及提高对事故处理处置的应变能力,已经成为环境保护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加快环境应急监测系统建设,强化应急监测能力提高,构建科学、高效、快速的应急监测处置体系迫在眉睫。
1.建立环境应急监测系统的重要性
环境监测事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公益事业,温家宝总理在第六次全国环保大会上强调“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由于多方面条件的制约,环境监测长期滞后于环境管理发展的需求,环境监测本身存在体系不完善、装备能力不足、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标准和方法不全、质量管理手段有待提高等一系列问题。
如果应急监测工作落后,就无法准确判断环境形势,弄清环境安全隐患所在;无法及时发现和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生态安全的突出环境问题,就可能丧失控制突发环境事件的最好时机,应急工作就会无的放矢,环境保护和环境监管工作就难以实现“由粗放型向精准型转变”的目标,环保事业的发展就难以顺利实现历史性转变。因此,加快推进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建设,既是环境监测事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环保历史性转变、探索环保新道路的迫切要求。
2.当前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
2.1缺乏统一的环境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目前全国没有统一的环境应急监测规范,现行的监测技术规范,主要是针对环境质量监测和工业污染源监测而制定的,将这些监测规范完全套用于应急监测有失科学性。 当遇到突发性污染事故时,我们只能参照现有的监测规范和自已的工作经验进行布点、采样和分析,这显然有失科学,不能完全保证应急监测的科学性、规范性、准确性、代表性。
2.2缺乏环境应急监测设备和经费保障
应急监测不同于常规监测,环境应急监测的设备和经费投入只是为了应对可能发生的突发性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设备具有快速、及时、便于携带的特点,这些仪器设备的针对性较强,价格比较昂贵。 污染事故的发生很难预测,污染事故的种类也多种多样,各级环境监测站很难都配备,这就需要大量的经费投入来保障。
2.3缺乏环境应急监测演练和实战经验
应急监测演练可以让监测人员体验应急监测,锻炼监测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实战工作经验,及时解决在演习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为应急实战作好充分准备。 由于种种原因,应急监测演练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环境监测人员甚至于对应急监测专业知识不了解,它将导致突发性污染事故发生后,应急监测人员的反应较慢,甚至于有可能手足无措,影响实战水平的发挥。
2.4环境监测站硬件设施不完善,缺乏专业技术人员
监测能力不强,监测水平滞后,已经成为制约环境保护事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 就全国环境监测站而言,省级和市级的环境监测站硬件设施相对较完善,监测队伍人员设置较多,监测人员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较强,而各个县级环境监测的能力建设严重滞后,环境监测技术力量薄弱,人员配置、硬件建设与工作要求存在很大的差距,环境监测人员严重不足,专业技术人才严重缺乏,业务水平低下,硬件投入不足或设备老化,有的监测站连基本的常规项目都无法化验,无法开展正常的环境监测工作,这样的环境监测站去做应急监测,只能是纸上谈兵、飞蛾扑灯。
3.建议和对策
3.1 加快完善预警体系
面对频频出现的突发环境问题,只有加强环境预警体系的建设,才能对可能造成污染的隐患做到心中有数,防患于未然。借助先进的信息平台,对重点污染企业安装在线监控系统,实时监控污染因子指标;在流域各个出境、入境断面以及城市饮用水源地建立水质自动监测站,随时调取水站数据,观测水质变化状况。
预防为主,防控结合,以点带面,形成区域,根据不同区域的环境特点,合理、实用、科学地构成体系,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满足环境管理的宏观目标和具体要求。
3.2 加强应急制度建设
建立监测报告和信息发布制度,认真履行职责,预测可能存在的环境风险,依托电子政务平台,完善信息共享机制,保障预警网络长效运行。成立应急事故处理指挥部,下设若干分队,每队由各自队长负责,统一指挥所属现场监测、实验分析、车辆后勤等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统一部署,避免多头下达任务。
3.3 努力提升装备水平
切实加大应急监测资金投入,在重点区域、流域安装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并保证其长效运行,确保其在应对突发环境问题时能够事前预警、事后监控。添加足够数量防化、防辐射护具,保障监测人员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添加性能稳定的监测仪器,如:便携式色/质联机系统、便携式生物毒性检测仪等,提高应急监测快速测定水平。改善实验室条件,使用先进的原子吸收、原子荧光、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离子色谱测定仪等大型仪器,对污染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保证应急监测需要。保证监测车辆配置,提高应急监测的快速机动能力。
3.4 全面提高队伍素质
联合仪器生产厂家、研究机构、高等院校建立应急监测人才培训基地,扩展培训途径,大力开展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培养技术骨干,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结构比例。强化质量控制和保证体系,定期对业务人员进行考核,持证上岗。根据应急预案,定期开展模拟演练,通过实战模拟发现和解决问题,完善修订应急预案。
充分利用仪器设备、社会科技等资源,打造一支作风过硬、结构合理、技术精湛、执行力强、人员数量充足的应急监测队伍。
4.结束语
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又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环境保护部门必须充分认识环境应急监测工作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该抓住机遇、高度重视,切实把加强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才能全面提升环境应急监测工作新水平。
参考文献:
[1] 汪凤娣.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应急监测的对策[J].黑龙江环境通报,2001,25(2):73-75.
[2] 洪维民.加强预警监测体系建设高效应对突发生态环境问题[J].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9,21(2):1-3.
[3] 但德忠.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中国测试技术,2005,31(5):1-5.
[4] 万本太,蒋火华.论中国环境监测发展战略[J].中国环境监测,2005,21(1):1-3.
[5] 严 刚,黎 刚,胡峰琴.开展生态监测服务环境保护[J].污染防治技术,2003,16(3):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