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四模块、四对(衔)接”的助产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与优化
2013-08-22郭飏
郭飏
【摘 要】目的:通过分析我院“四模块、四对(衔)接”助产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措施,探讨医卫类“双主体”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的特色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法:对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体系的特点、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方法与课程体系构建原则进行研究;结果:“工学交替”模式下高职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应是以公共课程为基础,以职业技能模块式课程为核心,以知识延拓课程为提升的三位一体结构;结论: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提升学生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关键词】模块式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职业技能;职业素养
模块式教学是指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应用到教学过程,并对师资团队、实训室环境建设、数字化资源建设等进行系列改革的一种教学方法[1]。模块式教学的核心是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即打破原有课程设置,将课程进行解构和重构的方法。模块式教学模式以其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经济性的特点,越来越受到教育理论工作者及各类职业院校的关注[2]。
1.我院助产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1.1构建目标和思路
秉承“专业与行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 四对接)的高职教育理念,突出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兼顾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由助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项目课程体系建设小组共同实施助产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通过调研,分析助产士就业方向、工作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确定核心课程,整合课程内容、设计主题活动,将“人文关怀、和谐生育、自然分娩、全程照顾”的专业理念贯穿到整个课程体系中,构建公共素质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拓展课程模块(四模块),全力培养“医德高尚、富有爱心、善于沟通的阳光型;知识扎实、技能过硬、融会贯通的专业型;“视野开阔、善于学习、一专多能的拓展型”三型助产士。
1.2构建措施
1.2.1增设专业拓展课程模块
围绕学院“阳光型、专业型、拓展型”助产士人才培养目标,在原公共素质、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课程的基础上,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增开专业拓展能力培训课程;
1.2.2突出专业核心课程模块
针对助产专业就业方向、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和能力确定专业核心课程,重构专业核心课程模块,见图。
2.我院助产专业模块式课程体系的优化与改革
2.1对接职业标准和工作过程,调整课程内容,充分发挥公共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服务专业的作用
在《英语》教学中增加基于助产工作情境和工作过程的职业英语内容,在《职业道德与修养》、《卫生法律法规》中重点阐述与助产工作有关的伦理、道德和法律问题。同时,以提高学生应用能力为目标,组织市场调研、专任教师和临床专家研讨论证,根据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对应助产士岗位工作任务和职业能力要求,确定各基础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知识点,核心课程教师为承担基础课程的教师提供经典案例,也可对基础课程教师提出要求或指导,基础课程的老师应及时更新专业理念,教学设计和实施注重基础联系临床,为后续课程奠定基础。
2.2对接行业要求,调整开课计划及课时,整合部分课程,使课程设置更有专业针对性
为使学生尽早接触专业知识,建立专业认知,将《护理沟通与礼仪》、《生殖健康与优生优育》等专业课程调整至第一学期开课;按照生命周期理论将原《健康评估》、《内科护理》、《外科护理》三门课程整合成《成人护理》;将原《人体解剖学》中生殖系统的教学内容、《妇产科护理》中计划生育的教学内容与《人类优生与遗传》整合成《生殖健康与计划生育》,使课程设置更有专业针对性。
2.3对接终身教育,以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将系列主题活动纳入专业拓展课程设置
开展各类“专业教育系列活动”、“5.5助产士日活动”、“专业学习汇报活动”等主题活动,融专业文化与职业文化,建设“广仁厚德,强技博爱”的校园文化,将“人文关怀、和谐生育、自然分娩、全程照顾”专业理念植入各类主题活动、专业社团活动、志愿者行动等,并以规定学分的形式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定,对学生进行全面、全过程的职业素质培养。
2.4 优化“1.5+0.5+1”三段式教学实施模式
2.4.1第一至第三学期(1.5),学生学习的场所侧重于学校,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校内仿真实训室完成,每学期安排2-4周的校外见习。校内实习实训培养学生初步建立“人文关怀、和谐生命、自然分娩、全程照顾”的理念和“关爱女性,热爱生命”的职业道德精神,同时具备规范的基本专业技能,为开始参与临床实践打基础,实现“识岗”和“仿岗”。
2.4.2第四学期(0.5),学生学习的场所在医院。学校以共投、共建、共管的形式与三家教学医院共建紧密合作型教学工作站,使学生第四学期的专业核心课程开设在医院,由临床专家及助产士为学生进行现场教学。
2.4.3第五至第六学期(1),学生学习的场所在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利用第五、六学期的时间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准岗”实习,在实际工作中培养岗位所需的综合技能,达到规范和熟练,同时,感受和融入医院文化中,从而达到职业资格准入标准考试所要求的标准和符合助产岗位需求,成为助产技能型人才。
2.5 开发综合实训项目
按照助产岗位能力要求,结合助产工作实际,开发融知识掌握、技能训练和素质养成于一体的综合实训项目,实现单项实训—小综合实训(模块综合)—大综合实训(课程综合)这种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实训实施流程,使实训教学程序化、标准化,将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让学生逐步实现由“学生”到“助产士”的角色转变。
3.分析
3.1模块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职业技能的形成
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应以应用为宗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3]。实行模块式课程教学,其课程体系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规律,其模式是传统课程体系向行动课程体系的转化,在“所学”和“所用”之间建立了一个桥梁,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周燕等也认为学生在模块式教学中真正实现了做中学,学中做,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获得了知识和技能[4]。
3.2课程解构和重构在模块式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模块式课程体系伴随学科体系的解构而强调行动体系的重构。我们组建了由行业专家、专业建设专家、课程开发专家、教学改革专家、专业教师组成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团队,将全国护士执业考试大纲、湖南省助产技能抽考标准、临床护理实践指南融入课程标准,通过对助产士工作岗位开展调研、分析、归纳,得到了25个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分解工作过程(产前、产时、产后)要素,合理设计学习任务(如孕期指导、产前检查、导乐分娩、家庭访视等),
整合课程模块(如《生殖健康与优生优育》、《助产学》、《妇科护理》、《围生期营养学》等)设计学习任务。改原有课程体系的以学科为中心而成为以工作任务和工作过程为中心,使学生及早建立了专业认知,对未来职业的工作环境、工
作任务、工作内容有了清晰的认识,提早做好了心理准备、知识和技能储备。
3.3模块式教学中“0.5”阶段教学与管理可行性分析
3.3.1 “0.5”阶段教学的意义
前1.5阶段校内专任教师依托“医院中的课堂”,以助产工作任务设计教学活动,将“工作情境”和“学习情境”融合,利用3G技术、空间教学平台等将临床真实情景适时引入课堂;到0.5阶段时,医院临床护理和助产专家依托“产房中的教室”, 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和现场教学,对学生有针对性地采取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0.5”阶段实现了学校与医院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仿真训练与真实操作的三个结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也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增强了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3.2“0.5”阶段教学的管理
根据课程(群)人才培养需要,学校专任教师和行业企业兼职教师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为了体现“资源共享、共同管理、合作育人”,学校负责协调安排教学计划、教学进度等内容,医院负责教学任务的完成,学生的管理由学校和医院共同进行。体现“让学生学在岗位,教师教在病房”,为学生下阶段的“准岗”实习奠定基础。
3.3.3 “0.5”阶段教学与管理的关键
由于“0.5”阶段教学与管理都需要医院临床专家、助产士等兼职教师的参与,因此,兼职教师的准入机制、认证机制和管理机制的完善是是“0.5”阶段教学与管理的关键。我院为了成功实施“0.5”阶段,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双导师”制度和兼职教师动态库管理制度。张利香等认为双导师制能有效完成学生带教任务,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并促进教学相长[5]。赵定勇等认为兼职教师资源库的建立可以促进兼职教师教学技能提高和专业发展,提高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6]。当然,如何充分调动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如何实现校院双方共建共管共享,如何完善校院(企)合作模式下的工学交替都需要我们付诸于长期的探索和创新,还需要所有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和教育工作者共商共勉。
参考文献:
[1]刘晓,等.课程的解构与重构—高等职业教育模块式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2]曹京生.机电类专业“3+2+1”教学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8(12):137-140.
[3]杨俊林,肖卫华. 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课程体系的建构. 当代职业教育,2012,7:11-13.
[4]周燕,张崇晖. 高职模块式课程教学管理研究. 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1(2):104-107.
[5]张利香,薛淑好.护生临床实习期院校双导师制模式的探讨. 卫生职业教育,2012,30(8):106-107.
[6]赵定勇,张光辉,李 武.区域职业院校共享型兼职教师资源库建设探析.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4(综合):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