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运行模式
2013-08-22范秋芳王珊珊
范秋芳,王珊珊
(中国石油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80)
2010年6月,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青岛高新区开始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青岛创新型科技园区逐渐成为承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重大创新资源的核心载体,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支撑点。这对青岛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经济结构调整、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运行需要各种机制的协调,其健康运行将使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具备持续创新能力,更好地发挥区域创新中枢的作用。本文将结合青岛高新区的实际情况,探讨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运行模式,以促进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健康发展。
一、国内外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运行模式
(一)国外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运行模式
1.资金筹集模式
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的资金筹措渠道有以下三种:一是政府投资,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和研究设施的建设,包括直接拨款和间接投资;二是民间资金,来源于企业、银行、保险公司以及基金等,美日两国的民间投资在园区开发经费中份额较大;三是风险投资,这是科技园区的主要筹资渠道。美国硅谷的风险投资很典型,运行也很成熟。
2.企业准入模式
世界各国在建设科技园区时都会设立由专家组成的甄选委员会,委员会需要对科技园区的单位或企业进行严格审查,包括研究方向是否属于高新技术范围,成果是否有商业价值,研发经费占业务预算的比例是否较高,是否有开发新产品的实力,对环境的影响是否达标以及研发人员的素质和比例结构是否符合要求等。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的进入也需经过筛选。进入园区的具体程序和流程也会有相关规定,以保障园区的各方机构能够规范、高效地运转。
3.风险投资模式
政策性补贴、风投公司的投资、银行贷款以及外资、个人资金等都是风投资金的主要来源渠道。各国政府都对风投采取鼓励政策,政府的参与形式包括以下几种:一是直接参与,美、日、英等国通过建立风投公司或风险资本基金进行直接投资,面向风险较大、私人风投公司不愿投资的高新技术领域;二是税收优惠;三是贷款担保,美、德、英等国政府都为高风险企业提供贷款担保;四是放宽限制,政府允许风险企业灵活处理风险资金;五是开辟二板证券市场,欧美主要国家都通过这种方式迅速增加风险投资。[1]
(二)国内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运行模式
目前国内创新型科技园区多是依托大学科技园区运行,主要运行模式有:
1.官产学合作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是围绕政府、企业和研发机构三者的关系运行的。它们的关系模式有两种:一是通过建立连接官产学关系的组织机构密切三者之间的关系;二是产学合作开发,包括大学向企业提供科研成果、科研设施以及人才,企业向大学提供资金以及企业间在重大项目上进行沟通和合作,建立横向的网络组织以加强信息交流。
2.创新系统三层运行模式
科技园区创新系统的良好运行需要各种不同机制的互相配合。这些机制主要包括创新动力机制、关联机制和基本调节机制。创新动力机制又包括创新系统的多种驱动力作用机制、综合动力机制和多元互动动力机制。关联机制包含产业集群、风险投资、创新激励以及创新服务等机制。基本调节机制包括反馈调节机制、鲁棒调节机制和多样性调节机制。只有理清其运行机理,完善各种机制,才能促进创新系统的健康运行。[2]
3.“一校一园”和“多校一园”运行模式
“一校一园”的运行模式指的是一个大学科技园区的发展主要依靠一所高校。高校是主要力量,同时还需联合其他社会力量组成正式的管理机构负责园区的各项运行。这种模式在促进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园区内的各种现实问题也可转化为高校的研究课题,促进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多校一园”模式指的是以政府为主导进行组织,以多所重点大学为依托,在某一区域内形成的科技园。在“多校一园”的模式下,园区的各种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被高度集聚,可以更好地发挥集聚优势。[3]
二、青岛市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运行模式设计的原则
按照国家有关要求,青岛高新区应以胶州湾北部主园区为龙头,青岛高科技工业园、青岛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青岛科技街、市南软件园等各园区组团发展、区园联动,在汇聚创新资源、引进创新人才团队、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实施创新工程。[4]为此,其运行模式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一)因地制宜和扎实推进的原则
国内许多高新区都在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创建模式各有特色。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建设,也要在结合国家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目标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把握自身特殊地情,不盲目、不激进,才能更加卓有成效地向前发展。
(二)三方协同和三方联动的原则
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创新优势的形成,不可能只依靠园区管委会单方面的努力。园区的组织创新需要管委政府、知识载体和企业的共同配合。过多强调市场主导和企业的主体地位会让政府变得消极被动,甚至逃避责任,所以园区建设要充分调动国家、地方政府和科技园区管理部门三方的积极性,高度整合各方资源,形成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现实发展策略。
(三)开放建园和高效管理的原则
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创新发展对青岛市创新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在现今地区之间交流越来越频繁的背景下,青岛创新型科技园区要积极引进和走出去,与外界进行密切交流,了解最新情况,为快速发展助力。同时,园区管理要追求高效化,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型沟通和交流方式,扩大交流信息量,提高办事效率。
(四)以人为本与和谐管理的原则
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在山东省名列前茅,并且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宜人的气候以及开放式的发展平台,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有很大优势。建设创新型科技园区要充分利用好这些条件,重视人才的价值,以便让他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才能。首先,要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其次,在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改善等方面给予创新人才各种优惠和福利。所谓和谐管理,是要实现科技园区与地方各地区之间的和谐共处,科技园区不能只顾自己发展,要充分发挥自身增长极的作用,向周围辐射,带动周边的全面发展。
三、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运行模式的设计概况
(一)运行模式的基本框架
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运行模式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创新型科技园区不同于传统工业园区,它实质上是一个区域创新系统。根据区域创新理论,区域创新系统应包含创新主体、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和创新环境四个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要素。[5]
创新主体即创新机构,真正在区域创新系统中积极进行创新活动的是企业、大学、科研院所和孵化器、中介机构等主体。大学和科研院所是研发中心,承担科技园区的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职能,它们与企业的合作可以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孵化器主要进行技术的初试和中试,可以加速培育高科技中小企业。中介机构是科技园区服务体系的一部分,它是园区各种功能之间的黏合剂,完善的中介服务使园区内创新主体的交流和活动更加方便。
图1 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运行模式的基本框架
创新基础设施是指信息网络、图书馆、公共基础设施等。它们是科技园区发展的软硬件基础。庞大的数据库服务、良好的信息网络服务和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让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更加高效。
创新资源包含园内创新活动所需的人、财、物以及信息和知识等,它们是科技园区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不管是园区前期投入还是后期运行,资金的投入都是不可或缺的。人才资源可以有效地分配和利用科技园区内有限的资源,是园区最有价值的财富。知识和专利是创新型企业的竞争力所在。
创新环境指的是有关科技创新的政策与法规、管理体制、市场与服务等。
这几个要素通过一系列作用机制互相联系,推动科技园区不断运行和发展。因此,根据区域创新系统理论和运行模式设计原则,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运行应包含六个机制:企业自主创新机制、人才引进培养机制、联合创新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激励约束机制、政府协调机制。
(二)运行机制的具体分析
1.企业自主创新机制
各类高科技企业是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进行创新活动的最重要主体,在科技园区的发展中,企业首先进行新产品、新工艺的设想,然后通过已有技术落实为产品的原形,进而进行产品的生产,通过产业化实现商业利益。在此过程中,产品的构想和研发是关键。一般高新技术企业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即技术开发中心。技术开发中心根据最新市场需求,不断开发具有商业价值的最新技术成果,以保持企业的创新优势。
企业的创新条件要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保障。企业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不断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形成科学的企业治理模式和制衡机制,要针对市场变化和顾客需求不断完善业务流程再造,组建模块化的虚拟网络组织,提高网络中企业的专业技能和竞争优势。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的运行过程如图2所示。
图2 企业自主创新机制的运行过程
2.人才引进培养机制
在人才引进方面,可以通过产学研合作的方式进行。如“项目工程师”方式,大学和研究机构受企业的委托进行技术研究工作;企业根据需要确定研究课题,大学和研究机构内的专家和教授对企业的研究进行指导;大学和研究机构的资深专家在指导企业研发活动过程中,注意培养和挑选科研能力较强的青年学科带头人,将其充实到企业的科研队伍中;通过邀请兼职专家学者、行业精英来企业交流、进行项目合作以及联合办学等形式引进高层次人才;还可以建立优秀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引进高层次人才。在高新技术企业引进人才方面,要建立柔性的人才引进机制,打破户籍、地区、国籍等条件的限制,鼓励产学研之间人才流动的自由化。
在人才培养方面,科技园区本身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也提供多样的人才培养方式。如企业、科研机构和高校之间进行人员交流;企业和科研机构从青岛市各类高校中招聘优秀毕业生充实到科研队伍中;高校也可作为企业人员提升技能的培训基地;企业和科研机构通过共同研究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教学形式,以订单式的培养方式,培养更多合格人才。
3.联合创新机制
鉴于企业的创新在知识创新的理论高度、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有欠缺,因此,需要积极联合其他创新主体参与创新活动,如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产学研的紧密协作,可以把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用研究进行很好的结合,提高研究开发的效率和成果产出率。科技园区内产业的科技水平是由技术支撑和园区内各要素的合作创新机制决定的,其作用机制如图3所示。
图3 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科技支撑和合作创新机制作用机制
4.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高新技术科技成果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转化,便会很快失去创新价值。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的运行要通过保护知识产权和完善科技成果的转化条件来实现。要通过各种制度建设和鼓励政策推动企业努力创造知识产权,同时鼓励外界先进知识产权入园发展;通过大力保护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维护园区内技术创新的公平竞争和有序发展。科技园区还要建立科技成果风险转化基金,增加园区财政预算,积极吸纳社会资金建立风投机构,利用国际资本为技术成果的转化以及向工农业生产应用的延伸提供支持。
5.激励约束机制
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建设应遵循市场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政府作为有特别权力的主体,要对各创新主体进行必要的激励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同时也要有约束,以保障科技园区的规范运行。
激励约束机制分为政府对创新主体的激励和约束、创新主体对自身的激励和约束。政府对创新主体的规范和约束要通过发现和确立更加有效的协调机制,来解决现有创新网络运行机制中出现的弊端和无效问题。政府的约束不是通过直接的行政干涉,而是通过政策和舆论的引导等间接手段实施。科技园区对创新主体的激励重点在于如何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创新主体对自身的约束是指科技园区内各创新主体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在自己的权限范围内办事,尊重园区发展规律,遵守市场准则,保障各方的创新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创新主体的内部激励则是为了充分发掘创新主体员工的潜能和积极性,制定规范的奖惩办法。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激励约束机制见图4。
图4 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激励约束机制
6.政府协调机制
在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运行中,政府对科技园区的协调主要是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功能,制定青岛市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战略定位和具体的发展目标,为建设工作指明方向;不断改革管理体制,设立专门的管委会,制定有利于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的各种政策、机制,大力加强和改进园区的管理,提高服务水平。同时,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产业的政策环境,充分利用财政手段,完善基础设施和创新平台建设,为科技园区的创新建设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
四、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运行的保障措施
(一)优化行政管理体制
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首先应建立一种反映高科技产业特点、反映市场经济规律和政府职能转变要求的新型管理体制,理清创新型科技园区管委与市级其他派出机构的关系,为科技园区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同时,应推动创新型科技园区内部管理体制创新,实现科技园区的运作模式从政府领导逐渐向市场化转变,重点发挥园区企业及招商主体的作用,形成企业主体运作、政府全面服务的新格局。
(二)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要通过不断加强园区的创新文化建设和地区品牌竞争力建设,逐渐形成园区的品牌价值和创新凝聚力,依靠良好的文化氛围继续打造更高水平的文化,以促进科技园区的社会进步与发展。创新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期的积累和沉淀,也需要所有创新主体的参与,因此,要充分调动园区内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通过各方的共同努力营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园区创新文化。
(三)提供所需的创新资源
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的建设离不开各种创新资源的供给。首先,要保障企业专项创业基金,通过设立技术创新的专项基金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科技园区管委会要通过各种途径为园区内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争取资金上的支持。要重点扶植那些有自主知识产权开发潜力、市场前景广阔的企业和项目,帮助它们克服资金困难和管理问题,使其快速走上产业化、国际化的道路。其次,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方面要围绕科技园区产业发展需求,吸引高素质人才;根据科技园区人才层次结构,有计划地培养专业人才。要建立园区内高层次人才的资料库,注意收集他们的联系方式和网络联系渠道,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管理。此外,创新信息的汇聚可以通过正式的创新信息平台获得,也可以通过行业间技术专家和人才的交流和沟通等非正式渠道获得。总之,对创新信息掌握得越全面,越有利于创新活动的开展。
(四)完善创新基础设施建设
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快以高速宽带网络为重点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不断发展的互联网,打造知识高效流动的“高速公路”,实现园区管理、服务的信息化以及园区企业技术研发、协同创新、国际交流的信息化。就目前来看,青岛高新区创新型科技园区虽已完成部分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但总体来说基础设施与老市区相比还是显得薄弱,且与老市区缺乏有机联系。在这种情况下,加快推进科技园区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有效避免先上生产项目再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问题发生。在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资金保障是关键,除了财政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和管理,还可通过资本市场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企业的上市步伐,拓展融资渠道,提升企业竞争力。通过制度创新,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市场化经营,实现城市建设的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
[1]钟坚.世界科学工业园区的发展状况与运行模式[J].世界经济型特区,2000(8):49-50.
[2]黄新焕,林子华.知识网络视角下虚拟科技园区发展模式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2012(1):73-75.
[3]徐小钦,罗林.我国大学科技园运行模式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5(9):109-110.
[4]高青煊.青岛高新区:打造新一代蓝色经济科技新城[N].科技日报,2012-07-06(3).
[5]张忠德.高新科技园区创新系统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6):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