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应对雾霾为契机切实提升钢铁工业环保水平
2013-08-22李新创
李新创 刘 涛
2013年伊始,我国华北、华东地区连续出现大面积雾霾天气,范围之大、污染之重、持续时间之长,多年罕见,对公众身体健康、国家形象、政府公信力造成了严重影响。此次雾霾污染是不堪重负的环境对我们的一次警告,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快速行动起来,采取有效措施改善生存环境。钢铁行业作为能源消耗、污染排放大户,更应该主动积极应对,而且必须有所作为。
一、钢铁工业大气污染及治理进展
钢铁工业属于资源密集型产业,开发的主要对象是各种粉状、块状黑色金属和非金属矿物,生产规模大,工艺过程复杂,包括矿石的采选、金属的冶炼、冶金产品的加工等。钢铁工业排放的废气,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生产工艺过程中排放的废气,如烧结、冶炼和钢材轧制过程中产生的烟尘、二氧化硫和其他有害气体;第二类是煤、煤气等燃料在炉窑中燃烧产生的含尘和二氧化硫的烟气;第三类是原料、燃料在运输、装卸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粉尘。
根据《2010中国环境统计年报》,钢铁工业烟粉尘排放量149.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76.7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93.1万吨,分别占工业排放量的15.6%、10.4%和6.8%。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仅次于火电,烟粉尘和氮氧化物排放量仅次于火电和水泥行业。随着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结构调整、淘汰落后、技术改造步伐不断加大,行业积极推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强化环境管理和污染治理,环保绩效指标得到有效改善和提高。
从图1、图2中可以看出2001-2011年期间,重点统计钢铁企业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绩效指标均呈显著下降趋势,吨钢SO2排放量由4.46kg下降至1.53kg,吨钢烟粉尘排放量由4.59kg下降至1.1kg,降幅分别为65.7%和76%。
二、钢铁工业大气污染防治存在的问题
1.环保投入不足,污染物排放与国外先进水平差距明显
虽然经过不懈的努力,我国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绩效指标大幅改善,但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还有明显差距。如德国蒂森钢铁公司2009年吨钢烟粉尘排放量0.42kg,韩国浦项2009年吨钢烟粉尘排放量0.14kg,日本新日铁2009年吨钢二氧化硫排放量0.44kg。如果我国钢铁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指标达到国外先进水平,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将降低一半以上。
但要达到国外先进水平,必然要对环保设施进行改造完善并确保稳定运行,这需要大量的改造资金和运行成本。从表1可以看出,韩国、日本部分钢铁企业年度环保设施改造投资均高达数十亿人民币,吨钢环保投资少则近70元,多则上百元。同时,每生产1吨钢还需要增加130.7元-156.5元环保设施运行成本。
表2列出了我国重点统计钢铁企业以及宝钢、唐钢等代表的企业在“十一五”时期环保投资的情况。可以看出与国际一流钢铁企业相比,我国钢铁企业的环保投入明显不足。另据不完全测算,我国钢铁行业环保设施平均吨钢运行成本约55元,宝钢等先进企业环保设施吨钢运行成本约100元,而落后产能这一数据通常在20元左右。也就是说,我国钢铁行业污染物排放绩效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吨钢环保投资和吨钢环保设施运行成本需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倍以上,吨钢环保投资增加30元以上,吨钢环保设施运行成本增加50元以上。按我国钢产量7.2亿吨计算,每年我国钢铁行业需增加的环保改造投资和运行成本将分别超过220亿元和360亿元。
2.落后产能和相对落后产能排污严重
虽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淘汰落后产能工作的通知》(国发[2010])号)中明确要求,2011年底前400米3及以下高炉、30吨及以下转(电)炉必须全部淘汰。但初步统计我国钢铁行业仍有约2500万吨落后产能还未按期淘汰。这部分落后产能数量不大,但这些设备建成时间较早,设备老化,生产规模较小,车间空间有限,进行环保治理设施技术改造难度较大,或者进行相应改造的经济性较差,导致这些落后产能基本未对污染进行有效治理。
同时,还有一部分目前还不属于淘汰名录,但可能在下一次产业结构调整目录修订时,被列入淘汰之列的装备。钢铁企业往往有能运行则运行的想法,不愿意再投资为其进行环保治理设施的改造,即使对环保设施进行改造也多是为了应付环保部门的检查,实际效果不理想,从而导致这些相对落后产能在现阶段的污染较为严重。
根据《2010钢铁工业环境保护统计》,2010年重点统计企业钢产量4.35亿吨,二氧化硫排放量74.5万吨,烟粉尘排放量52万吨。而2010年全国钢产量6.27亿吨,工业烟粉尘排放量149.7万吨,二氧化硫排放量176.7万吨。两相比较可以发现,重点统计企业之外的1.92亿吨钢产量,所排放的二氧化硫高达102.2万吨、烟粉尘高达97.7万吨,折吨钢排放量分别为5.34kg、5.1kg,比重点统计企业排放绩效高出2.5倍和3.6倍。虽然由于国家与行业的统计口径可能不太一致,但这一数据也足以说明落后产能和相对落后产能的污染程度十分严重。
表1 2010或2009年韩日钢铁企业环保投资及成本
表2 “十一五”重点统计企业及代表企业环保投资情况
3.烟粉尘无组织排放严重,实际污染程度远超统计数据
钢铁行业之所以被认为是高污染行业,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钢铁厂及其周边上空总是烟尘弥漫,这些烟尘中绝大多数并不是从烟囱中排出的有组织排放源,而是由于环保措施不当,从厂房、料场、道路向大气中散逸的无组织烟粉尘。但在污染物排放统计数据中通常仅包含有组织排放源,钢铁企业产生的大量无组织烟粉尘并没有得以体现。
如:目前唐钢南区是全国公认的花园式工厂,其厂区环境空气质量甚至好于唐山市区的平均水平。2010年唐钢吨钢烟粉尘排放量为0.97kg。为与之对比,我们抽取了32家中小型钢铁联合企业的烟粉尘排放统计数据,这些企业装备和环保治理设施远不如唐钢,但其中有14家的吨钢烟粉尘排放指标都低于唐钢,最好的仅为0.37kg。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这些企业部分产尘点未设置除尘装置,或除尘系统捕集率低,导致本应被收集处理的烟粉尘变成了无组织排放并没有被统计在内。若按照除尘效率95%来测算,这个“最先进”的企业比唐钢“少”排放的0.6kg有组织烟粉尘将变成20倍的无组织排放,实际上造成的污染超过唐钢12倍。
另外,钢铁工业是资源密集型产业,钢铁企业每生产1吨钢,厂内运输量将高达5吨。钢铁企业物流实现方式主要包括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辊道运输、行车运输、台车运输和皮带运输等。其中,公路运输由于具有灵活方便的特点,其占比通常在20%以上,部分中小企业公路运输的占比超过70%。但公路运输产生的扬尘,重载货运卡车排放的尾气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这部分污染也不属于统计的范畴。在一些相对落后的厂区内,道路路面未硬化处理、洒落的物料未及时清理,运输造成的污染更加严重。
因此,钢铁企业所产生的烟粉尘污染程度实际上要远高于统计数据所呈现出的情形,这也是为什么公众总觉得自己对钢铁企业的直观感受与统计数据不太一致的原因。
4.烧结脱硫设施建设质量低劣,运营维护不规范,减排效果差
“十一五”期间,钢铁行业逐步开始实施烧结烟气脱硫改造,2008年金融危机以前,一套烧结烟气脱硫设施投资动辄七、八千万,甚至上亿元,承建烧结烟气脱硫工程利润极大。受高额利润的刺激,越来越多的脱硫公司开始抢占烧结脱硫市场,但其中有相当多的公司缺乏脱硫工程设计、施工经验,所采用的工艺也只是简单模仿火电脱硫甚至还只是理论,导致脱硫设施建成后故障率较高。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钢铁行业效益普遍大幅下滑,烧结烟气脱硫设施的投资和运行成本成为钢铁企业不小的负担,再加上临近“十一五”末,各地减排压力越来越大,于是就出现了大量低质低价、偷工减料的烧结烟气脱硫设施,这些脱硫设施完全成为了应付环保部门检查的摆设,随着对钢铁行业减排核查力度的加大,这些脱硫设施不得不面临改造重建的命运。
再就是,部分钢铁企业忽视烧结脱硫设施的日常运行维护,也缺乏相关经验和技术人员,脱硫设施长期带病运行,难以发挥正常的减排能力。甚至有的企业为节省运行费用,白天开,晚上关,或者不检查就不开,故意偷排漏排,进一步降低了烧结脱硫设施的减排效果。根据2011年全国减排核查结果,302台套烧结烟气脱硫设施平均综合脱硫效率仅为47.3%,远远低于设计值。
5.产能过剩、产品缺乏竞争力导致环保投入捉襟见肘
目前,我国粗钢产能已达9.7亿吨,2012年粗钢产量7.27亿吨,实际开工率已不足75%,可以说我国钢铁产能明显过剩。过剩的钢铁产能直接导致钢材市场永远供大于求,而且呈无序同质化恶性竞争,钢材产品价格一直在低位徘徊,相应的也哄抬了上游铁矿石的价格,使得中国钢铁企业的盈利空间被不断压缩。特别是2012年以来,钢铁企业大面积亏损,在如此严峻的经营形势下,让钢铁企业再加大环保投入,可以说是有心无力。
除产能严重过剩之外,我国钢铁行业还存在钢材产品品种质量整体水平不高,特别是少数关键品种钢材仍无法实现自给,钢材产品的价格远低于日、韩钢企。2012年我国进口钢材1366万吨,平均进口价格约8000元,其中73%来自日本和韩国。而我国钢材出口价格约5800元,国内市场钢材价格更是在4000元左右浮动。从价格的差异就可以看出,浦项、新日铁等日韩钢企的钢材产品附加值明显高于我国,也就有足够的利润空间来支撑环保的投入,而我们国内的一些环保意识淡薄的钢铁企业,在产品缺乏竞争力的同时,却往往通过减少环保投入,降低环保设施运行成本,牺牲环境质量来获取利润。
因此,产能过剩、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盈利能力不强是导致中国钢铁工业的环保投入和环保水平与国际先进企业有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
6.审批监管考核体系不健全,导致合法企业和不合法企业之间缺乏公平竞争的平台
我国的钢铁项目国家审批制度十分严格,但却缺乏有效的对违规项目进行处罚的手段,因此,最终导致审批制度形同虚设,只能管住守法企业,但对于无视国家审批制度建设的违规项目却不能很好的及时制止,造成谁先上、谁快上就能得益的怪现象。为了尽快收回投资、产生效益,这些违规项目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的是规模较小、污染较重的生产装备,而且环保设施能不上就不上,能不运行就不运行,最大限度减少成本,合法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也因此受到了挤占。
同时,我国的环保法律法规和考核制度还不够严格,企业环境违法成本过低。如:1台360米2烧结机脱硫设施,每天的运行费用约8-10万元,而不运行脱硫设施的罚款一般就在20万元-50万元,只要少运行1个星期,节省的运行成本就足以抵消罚款。再加上钢铁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巨大,在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影响下,受环保部门的有效监管不足,甚至个别地方政府反而成了这些违法排污企业的保护伞。
在充分市场化的环境中,这种不完善的、与市场经济原则不符的审批、监管、处罚体系,不能有效震慑违法企业,不能给合法企业提供公平市场竞争的平台,是导致我国钢铁工业诸多环保问题的根本原因。
三、对策建议
1.建立健全环保法律法规,强化环保监管,确保达标排放
要想真正解决钢铁行业的环保问题,甚至全国的环保问题,建设美丽中国,首要前提就是建立健全环保法律法规,要把环保违法提升到危害公众生命安全的高度,大幅提升环保违法成本,形成对违法企业的有效震慑。强化环保监管体系,完善污染减排统计、监测、考核相关制度,明确监管责任和程序。
要从制度上确立环保优先的地位,把绿色GDP纳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把考核结果与干部提拔任用、奖惩晋级、职务调整等相结合。对于未能及时制止企业违法超标、超总量排放行为的,更要追究地方政府有关领导责任。只有从制度上有效制止部分企业牺牲环境、换取经济效益的行为,真正建立起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才能让合法企业提升环保水平的努力不成为拖累其发展的枷锁。
2.严格按照环保标准倒逼钢铁企业转型升级
产能过剩、大而不强是我国钢铁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影响我国钢铁工业提升环保水平的重要原因。目前,钢铁行业主要以设备规模来进行淘汰落后,该政策可操作性强,但该政策也从侧面推动了我国钢铁产能的扩张,相当多的钢铁企业为避免淘汰,不得不扩大产能,但在扩大产能的同时,环保治理设施却没有同步跟上,随着设备的大型化,污染反而更加严重。
因此,为更科学的推动钢铁行业转型升级,应在现有以设备规模淘汰落后产能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环保标准的倒逼机制,建立一套按照环保标准推动淘汰落后的考核体系,以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和总量双达标考核为基础,既要兼顾有组织排放源和无组织排放源,还要参考企业环保投入、环保治理设施建设运行等情况来予以佐证。
以环保标准倒逼钢铁企业转型升级,在本质上就是打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来实现钢铁行业的优胜劣汰。传统的落后产能在生产效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产品品种质量等方面肯定是低于现代化、大型化的生产设备,在同样的市场条件下,其自然会被市场淘汰掉,而目前我国这些落后产能能够生存的基础就是没有或极少的环保成本。因此,在严格环保标准,加大执法力度之后,这些落后产能如果要生存,就不得不加大环保投入,而这些落后产能如果要想和现代化设备取得同样的环保效果,需要的环保投入将更多,在巨大的环保成本压力下将不得不自行淘汰。
按照这套环保标准考核体系,企业要么通过实施环保改造满足考核要求,要么淘汰退出市场。钢铁企业就不得不考虑企业的生存问题,必须通过对企业开展环保诊断,分析企业实施环保改造的可行性,规划环保改造方案,评估改造方案的经济性,以便决策企业是主动淘汰还是改造提升,避免投入大量资金改造后仍不满足环保要求,被迫淘汰的情况发生。
3.采取多种手段,加大钢铁企业环保投入
减少钢铁企业的污染,最直接的措施就是加大投入,实施环保达标改造,但全行业每年至少600亿元的环保投入需求,在当前全行业亏损的大背景下是钢铁企业不能承受之重。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手段,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来帮助钢铁企业实施环保改造。
(1)国家和地方资金和政策的支持
钢铁行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钢铁工业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很长的一段时期,钢铁工业仍将是我国实现现代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前,我国钢铁工业也正处于由大变强的关键时期,企业实施产业升级,环保治理的任务十分艰巨,但同时受各种因素影响,钢铁行业进入微利时代,甚至处于亏损的边缘,在这一时期我国钢铁工业也是极其脆弱的,需要国家和地方积极扶持。
钢铁产品价格虽然已经市场化,但由于环境违法企业和合法企业的不公平竞争,合法企业很难将其环保成本传导到下游行业,因此,对于钢铁企业的环保改造项目,特别是一些前沿或普及率不高的改造项目,国家和地方有关部门应鼓励先试先行,给予钢铁企业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
(2)充分利用社会资金,鼓励采用合同环境服务的形式
合同环境服务可由项目投资方向社会筹集资金,解决钢铁企业在实施环保改造项目所需的巨额资金,降低企业减排成本。更重要的是,实施合同环境服务,不但可以规范环境服务市场,防止一些缺乏综合实力和诚信的小公司扰乱市场秩序;而且通过实现专业化运营服务,可有效降低故障率,保证环保设施长期稳定运行;还可以将钢铁企业的投资风险和环境处罚风险转移给服务提供方,使钢铁企业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钢铁主业上。
(3)钢铁企业内部挖潜增效,节约资金
钢铁企业,特别是中小型钢铁企业,环保改造任务很重,资金压力较大,但这些企业内部在管理、能源利用、物流等方面同样存在着诸多问题,改造提升的潜力很大。与环保改造不同的是,在管理、节能、物流等方面的改造给企业带来的是降本增效。因此,钢铁企业可在规划环保改造方案时,同步开展企业的管理、节能、物流诊断,以节下来的资金支撑企业的环保投入,实现企业整体水平的提升。
4.给钢铁产品贴上“生态”标签
政府除了通过严格环保监管来促进钢铁企业实施环保改造、加快落后产能淘汰步伐,以及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扶持外,还可以考虑换一个思路,给钢铁产品贴上“生态”的标签,赋予钢铁产品生态属性,将钢铁生产中的能源资源消耗、污染物排放、对下游产业节能减排的贡献,如高强钢筋、汽车轻量化等一系列指标体系与钢铁产品对应起来,在销售钢材产品时,作为十分重要的性能指标。
一方面,可通过制定钢材产品的“环保”市场准入门槛,限定“不生态”钢材的市场份额,迫使其逐步退出市场;另一方面,也可参照节能产品推广模式,给符合条件的“生态”钢材以一定的“生态”补贴,提升“生态”钢铁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四、小结
雾霾现象是我国长期积累的污染问题一次集中体现;环保水平是钢铁工业综合竞争力的最直观体现。要打好应对雾霾之战,要提升钢铁工业整体环保水平,只靠钢铁企业高污染天气下临时停产几天,或者上几个环保治理项目是不可能根本解决的。提升我国钢铁工业环保水平的前提是健全法律法规,切实强化环保监管、考核,确保环保“后墙”不倒,建立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在此基础上,要充分发挥环保标准的倒逼机制,通过严格环保标准促进淘汰落后,通过严格环保标准促进产业升级,形成钢铁企业提升环保水平求发展、提升环保水平求生存的良好竞争态势,推动我国钢铁工业真正实现转型升级,由大变强,为建设美丽中国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