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玉皇庙谈建筑遗产保护
2013-08-21葛芳敏
葛芳敏
(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山西 太原 030001)
0 引言
2009年4 月中旬和7月上旬,笔者分两次到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晋庙铺镇天井关村,对村中历史建筑进行测绘调研,其间对该村落建筑的形制、空间布局和建造历史等方面有了直观的印象,尤其对村中的玉皇庙印象较深刻,这里笔者就想对这一宗教建筑遗产及其周边区域的保护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思路。首先介绍一下玉皇庙所在地——天井关村。
1 天井关村区位与综合介绍
天井关村坐落于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晋庙铺镇,距晋城市大约29 km,晋沁省道从其西侧经过,晋济高速公路从其南北穿过。天井关踞太行山南端,历史上是山西通向中原地区交通、驿传、军事要道,也称得上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四面深谷,一途独通,地势非常险要,是三晋东南部第一大关。天井关村位于太行山顶之山脊上,南北走向,长约800 m;平面呈哑铃状,中间最窄处仅50 m,南、北最宽处约250 m;北、南两个制高点分别为961 m和950 m(黄海高程系),制高点周边已开发为旱田;东西为深沟,形势险要。天井关聚落为典型的脊椎式构图,是以一条南北的街巷为中心,这条街巷与聚落的中轴线重合,全长约835 m,宽为4.5 m~6.5 m,高宽比为 2∶1 ~1.3∶1,重大建筑群依此而布置,是贯穿全村的脊椎。这条街巷弯弯曲曲,空间流转,狭长的街巷空间中,不同的侧面及分隔物构成的空间形式有不同的感觉。整条街从最南边的村口一直到最北面的玉皇庙,形成村落骨架纵轴。一条条的巷道在此主要街巷的两旁分布着,使这条主轴线更进一步向“多向”方面发展,具有更多可见或不可见的面,空间视景的转换出奇制胜,将村落不论在空间组织上,还是平面布局上都完全连贯起来,形成富有节奏的村落空间。
天井关村内的大多数古建筑保存基本完好。这些具有晋东南地方特色的古建筑,集中反映了明、清两代布局严谨、气势雄伟、层楼迭阁、错落有致、工艺精湛、功能齐全的建筑风格与工艺水平,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天井关的村落建筑群雄伟中见质朴,质朴中求精工,对称中有变化,变化中求实用。古建类型主要有:民居院落和宗教建筑两大类,其中的玉皇庙是村中现存最早、形制最高的宗教建筑。
2 玉皇庙简介及保护价值
玉皇庙现状布局是在明代基础上所改建的,规模在村中为最大,始建年代不详,于清朝同治年间重修。其占地面积约1 372 m2,建筑总面积为1 078 m2,南北长35 m、东西宽约40 m。正殿和东西二配殿均为1层;南门两层,二层为戏台;东西厢房亦为两层建筑。主殿坐北朝南,面阔3间(约9.1 m),进深8.4 m,硬山顶琉璃剪边,灰陶屋脊,举折较陡。主殿两边的东西配殿,层高低于主殿,进深也小于主殿,但亦为硬山顶琉璃剪边。主殿相面建有一座三间的戏台,整个庙宇遵循严格的中轴对称。原主殿前还建一座拜殿,后倒塌,整个庙宇共建有五座殿,四大一小。院内有40余间房。地势从山门外面进入正殿逐渐升高。古时的禁地为中间的院落,朝拜的善男信女必须从两边的台阶进入拜殿(见图1,图2)。
图1 玉皇庙总平面图
图2 修复后的玉皇庙入口立面图
玉皇庙位于村落东北角较高的坡地上,这里是村落的制高点。由于选址较高,从主街巷一路上坡右转,就看到气势高大的玉皇庙雄踞前方高处。玉皇庙位于高处,形成了对村落的佑护作用,是对村民祈求平安、幸福的心理安慰与寄托,也是村尾的节点性地标,增加了聚落整体的可识别性。
综上可以看出,保护好玉皇庙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玉皇庙是天井关村现存最早、形制最高的宗教建筑,保护其价值毋庸置疑。其次,在玉皇庙存在的几百年来,无论是从其规模形制的物质客观来讲,还是从护佑百姓的精神层次来说,保护好玉皇庙都是意义重大的。最后,保护好玉皇庙对研究晋东南宗教建筑的历史和天井关村的建筑历史均有较为积极的作用。
3 玉皇庙现状问题
玉皇庙作为天井关村现存最高等级的宗教庙宇建筑,如今的状况不容乐观,笔者总结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不足:首先,南面入口山门处的墙面局部坍塌两年之久,由于资金和认识层次上的不足,破损坍塌部分至今无人问津。其次,院内的拜殿早已因年久失修而塌毁消失近百年,之后由于各种原因仍未重建复原,如今只有拜殿残留的柱础基石可以让人们联想到当年它的香火是多么的旺盛,见图3~图6。再次,据《天井关村志》记载,玉皇庙山门前在清末民国初期之时,有一个南北向29 m,东西向43 m,北高南低的集散场所,但现如今,这一历史集散场所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小路和几间新建的民房。最后,玉皇庙周边环境保护不良。除了玉皇庙南面山门之前地面硬化,环境较好外,寺庙的东西北三面墙的墙根外就是庄稼田地。
在笔者调研测绘的春夏两个季节,站在庙里都可以闻到一股农家肥的气味,如此这样不仅破环了寺庙清雅的环境,而且由于田地的土壤较湿润,寺庙外墙的青砖很容易吸染潮气变得腐化酥松,从而给寺庙墙体带来安全隐患。
图3 玉皇庙山门及坍塌墙面现状
图4 玉皇庙拜殿柱础遗迹
图5 从正殿里面看拜殿遗址及戏台
图6 玉皇庙正殿立面
4 玉皇庙保护思路
总体的保护思路及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发展的观念保护玉皇庙及周边文化遗产,制定科学的保护措施,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方针,除了最大限度保护天井关村玉皇庙这一历史文化遗产,还要保护其周边一定范围内的历史环境、历史格局、历史街巷建筑等基本要素,不能只孤立的保护一座寺庙。除此之外,在以上有效保护的前提下,遵循玉皇庙及周边区域延续、演变的历史规律,本着合理、持续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精神,发挥玉皇庙及周边区域文化遗产的持续价值,实现将历史文化资源转变为产业资源(比如旅游开发)的长远目标。
另外,玉皇庙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天井关全村应属于重点保护对象之一。因此,还应在文物保护法的要求下对玉皇庙进行保护,不允许随意改变历史上的原有面貌及环境,如需进行必要的修缮,应充分研究原始资料,并在专家指导下按原状修复,做到“修旧如旧”,并严格按审核手续进行。在保护范围内现有影响文物原有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必须坚决拆除,并且还要满足消防要求。比如:玉皇庙拜殿的复原、庙前集散广场的恢复重建、玉皇庙的东西北三面墙墙根的铺砖硬化以及南面入口山门旁边坍塌墙体的修复等方面,都应严格符合上述原则要求。
5 玉皇庙保护原则
保护原则主要从整体性保护原则、原真性保护原则和分层次保护与分期实施保护相结合原则这三方面考虑实施。
整体性保护原则:玉皇庙及其周边区域是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人文环境以及融入其中的人类活动的复杂有机体。在玉皇庙及其周边区域的保护整治中,要注意历史风貌的完整性、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统一性以及历史、文化、自然景观的延续性。
原真性保护原则:原真性是国际上定义、评估和监控文化遗产的一项基本因素,世界遗产委员会明确规定原真性是检验世界文化遗产的一条重要原则,和我国长期坚持的“不改变文物原状”的法律原则相互呼应。在玉皇庙及其周边区域保护和整治过程中,要最大限度地保存真实的历史信息,对于文化建筑单体,主要体现在:
1)保存原有的建筑形制,即包括原来的平面布局、原来的造型、原来的艺术风格等等;
2)原来的建筑结构;
3)保存原来的建筑材料;
4)保存原来的工艺技术。
具体来讲其中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就是对玉皇庙里的建筑保护维修要有历史依据可循,不可主观随意。在条件允许时对损毁建筑进行复原,要还原历史上的原有风貌。比如说,玉皇庙中拜殿的复原重建是很有必要的,但还原的具体形式要按史料的记载来进行;其二,在玉皇庙周边的区域环境内对玉皇庙有负面影响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要采用改善、拆除或重建等手段进行整治,以达到历史区域环境协调之目的。除此之外,上文提到的县志记载的庙前集散广场,应本着“修旧如旧”的保护原则恢复,笔者认为,这个广场应该按历史记载恢复其原本形式,站在广场前可以眺望整个村落(见图7,图8),这样不仅可以还原历史的真实性,还可以使村落将来的旅游开发规划多一个集散及景观节点。具体实施措施:由于史料记载较为简略,面积大小控制应参照史料记载执行,但具体布置则有较多的发挥空间,可以结合展示玉皇庙的历史碑碣和后期的旅游开发等进行。
图7 玉皇庙及预想中的玉皇庙广场
图8 玉皇庙广场最低处看村落局部
分层次保护与分期实施保护相结合原则:建筑遗产保护规划应由保护区、建设控制区和环境协调区三个层次的保护内容组成。严格玉皇庙保护区内(约3 800 m2)的庙宇格局、建筑形态以及构筑物、古树名木、空间尺度等其他要素。控制建设控制区(约13 500 m2)建筑的高度、风貌、人口以及包括环境协调区内(约70 000 m2)的河流、山体等环境要素,使之与历史风貌相协调。比如建筑层数在玉皇庙周边的建设控制区范围内不得超过两层,檐口高度也控制在7 m以下,色彩整体控制为青灰色,建筑用材不得使用红砖、瓷砖,应采用传统尺度的青砖瓦。最后,对玉皇庙的保护,还应贯彻“全面性规划,分层次保护,分期实施”的原则。制定近期、中期、远期的保护目标和内容,逐步实施整治、改善、复原和更新。
[1] 王金平,徐 强,韩卫成.山西民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 孙大章.中国民居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