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某中医药大学图文信息中心建筑设计
2013-08-21江娟
江 娟
(四川西南标办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四川成都 610041)
某中医药大学图文信息中心建筑设计是以前做的一个投标方案,在做方案的过程中如何恰当的使用适宜技术设计出一个现代化的大学图书馆并在其中体现中医药传统文化内涵是设计过程中一直想要寻求的答案。
关于此次设计的一些背景材料:
某中医药大学是我国最早创立的四所中医院校之一,是省重点高等院校。学校以中医药学科为主,兼有工科、管理、文科等多学科门类,拥有30多个专业及专业方向,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学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科专业快速拓展,为适应中医药科教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决定建设新的中医药大学主校区。此次兴建的图文信息中心,主要为适应新时期学校发展对知识信息的需求。
从规划上看新的校区是一个有山有水的环境优美的绿色校园,新的图文信息中心正处于新校区的中心地带,四周环境开阔,建筑的基地条件良好。
如何在这样的条件下设计一个新的校园的图文信息中心,并使之成为校方所期待的功能完善和具有标志性的建筑,整体性原则,文化性原则,特色性原则,生态性原则,灵活性原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然而在这样一个条件下用何种技术和方式去体现上述目标是我们这次设计中一直思考的东西。撇开这一具体项目而言,如何使用恰当的适宜技术建造我们现阶段需要的建筑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维特鲁威在奥古斯都时期提出建筑应有一个三位一体的基础“适用,坚固,美观”,我想在今天依然应该是我们需要思考和参考的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中“适用”被放在了首位。然而这好像并不是现在国内一些地方建筑在设计时的基本原则,盲目地追求高技术含量和高技术表现,不分时空差异将国外的建筑抄袭、引进,产生了建筑创作层次上的混乱,很多设计怎么看都像是直接从国外的杂志上照搬过来的。
适宜技术有一个时间,地点的问题,适宜技术总是和一定时期,特定的地点相联系的,西方现在的建筑体系和古希腊时期一脉相承,有很好的延续性,近代自西方工业革命以来,建筑技术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日新月异,在当代西方的建筑已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阶段,新的建筑大量的建设并不多见,对旧建筑的维护改建已成为当代西方发达地区的重要建筑项目,在这一条件下,不建则已,一旦有新的建设项目,其建筑往往有较高的技术含量,更强调个性化和独特性。当代国外的高技派建筑正是这一需求的产物。由于科技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整个国家经济实力和生产力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国外高技术流派的发展反映的不仅仅是工业水平、施工技术,以及材料工艺上的先进,更与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平、社会心理,甚至业主的素养息息相关。
然而我国现在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整体水平还不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也有很大的差距,在这一时期盲目的追求高技术往往是以高代价为前提的,对于沿海发达地区一些重要的建筑而言这些高代价也许并不是一个障碍,这些重要的建筑由于资金雄厚,当然可以引进较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借以带动整个地区建筑技术的发展。然而对我国现阶段因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大量建筑而言这并不是一条合适的发展道路,特别是在经济欠发达的广大西部地区,而我们这次设计的这一建筑也正是处于这样的一个地区。我想在这里适宜技术更多的是指那些地方性的、经济效益较好的,仍然具有现代建筑表达可能的技术和材料。面对窘迫的现实,面对大量地方的、手工的施工技术和非专业的施工人员,面对还不发达的工业化水平,建筑师该怎么办。一味地埋怨与逃避于事无补,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理性的态度,用相对较低的技术和地方性材料创造出优秀的中国现代建筑来。世界建筑历史证明,这条路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国家或地区建筑技术水平和建筑艺术水平并不能简单地划上等号,许多著名建筑师,如赖特、柯里亚的作品都未采用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而这些作品依然独具匠心和富有魅力。例如柯里亚在印度经济,技术受限的条件下,在他的建筑创作中大量使用混凝土和当地的石头、砖,而取代较为昂贵的钢材,创造出适应当地气候,具有地方特色的建筑来。
在当代中国也有一些优秀的本土建筑师用适宜技术做出了一些优秀的建筑,这些作品也给我们当代的建筑人以信心,用适宜技术和低技术我们也是能做出好建筑来的,这更多的是一种态度问题,只要用心去做,控制好建筑从方案到建筑建成的全过程,我们是可以在低技术条件下得到我们需要的东西的。
北京设计院设计的杭州的中国美术学院新校区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见图1),我们看到的依然是我们熟悉的框架结构,少量的钢结构只是点缀,整个校区通过空间的用心的组织,色彩的恰当调配,材质的合理运用,再加上在细部和建筑小品上的用心设计,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有着丰富空间效果,具有江南风味的建筑,在这一建筑中,有几点是特别引起我注意的,首先建筑通过大量的架空使原本局促紧张的建筑基地显得开敞同时富有南方建筑的特色,这一特点同时缓解了临街的建筑入口的局促感(见图1),其次在色彩和材质上黑白灰的色调使校园的气氛显得很沉静,大量的清砖和灰白色的砂岩、黑色的金属边框,再加上局部的木质构件使校园产生了一种中式的怀旧氛围,这和校园的文化背景及地理环境是相符的,最后建筑在细部上和小品的讲究使建筑有了一种江南建筑精致的味道。所有的这些都是立足于对现实技术的合理使用的基础之上,在这里我们没有看到虚浮的高技,看到的是一种沉稳和执着的心,建筑师用适宜技术营建了一个舒适的建筑环境,让人印象非常深刻。
图1 中国美术学院临街的校门
同样在北京的崔恺在外研社国际会议中心学员宿舍的设计中采用小型混凝土空心砌块为承重的砌体结构(如图2所示),在较低的造价的前提下也同样营造出了舒适的居住环境和良好的建筑形象。
这样的例子还有刘家琨设计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见图3),以前他也做素混凝土建筑,但是在早期的建筑中粗劣的施工工艺怎么也作不出像安腾那样如丝绢般精致的效果来,我们看到的是混凝土表面因为不同时间凝固而产生斑驳的难看的痕迹,但是他没有放弃,在他的鹿野苑石刻博物馆中才用条形的木板支模分次叠浇混凝土,人工的控制了混凝土凝结的节奏,并使之成为一种刻意的肌理,从而有了另一种属于他的素混凝土做法,一种在现实技术条件下的独特建筑肌理。
对于这次图文信息中心的设计,对于适宜技术的考虑主要是利用建筑自身的条件形成自然的通风和采光,营造舒适的建筑环境和达到节约能源的作用,有这样的想法主要是从建筑自身的要求和甲方的实际情况出发的,作为图书馆建筑,对采光有较高的要求,同时又要避免直射光线,不管是阅览空间还是书库都对通风有一定的要求,同时因为地处西部平原,真正的严寒和酷热天气的日子并不是很多,因此甲方提出是不是可以考虑不用中央空调而尽量靠建筑自身的空间组织来调节建筑的通风采光,并考虑用一定的分体空调来辅助调节温度。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在这一方案中把建筑的功能空间在平面上以条形来组织,让建筑的房间、走廊尽可能争取自然的采光通风,有效利用夏季主导风,架空局部底层空间,利用竖向内庭院形成夏季的自然对流,通过在建筑不同高度上架空或开口,将绿色植物和水体从学院公共空间引入到建筑物的各个层面。
图2 学员宿舍
图3 鹿野苑石刻博物馆
对于中医药传统文化内涵,我是从“中”和“药”两个层面来理解的,关于“中”即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药”则涉及中医药学的文化,前者更具普遍性,而后者涉及中医药的医学文化和中国古代哲学的结合有较多的专业性,在这次设计中因为时间的原因较多的考虑的是前者,具体的做法是在空间、总体布局、形式、色彩和材质上的一些考虑。空间组织:建筑延续新区规划中的传统院落空间组织形式,以半围合手法形成内向的“天井”——建筑院落。建筑周边的水体也是对中国古代藏书楼在外围环境营造上凿水池、引水溪、以水防火的一种形态上的继承。在本设计中建筑周边的水体既满足室外消防水池的功能,同时也是烘托建筑形象和改善环境的良好手段。在建筑的形式上追求汉唐高梁硕柱的建筑意象,在气度上力求大气雄浑。材料和色彩上考虑以白、灰、黑为主。墙为白,遮阳竖板为青灰,金属窗框和横向隔栅为黑。色彩组合较为古朴,在古代藏书楼中常被使用,因为在五行中“黑色”象征“水”,“水”可以克“火”,所以藏书楼用黑色,代表水克火,取防火之意。灰、白较为淡雅,结合翠竹等绿化可以使建筑空间更具传统的文化气氛。
[1] 汪 芳.查尔斯·柯里亚[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2] 孔宇航.建筑细部[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