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文献的整理与开发问题研究
2013-08-21陈晓莉严向东
陈晓莉 严向东
(1.国家图书馆 北京 100081;2.中国图书馆学会 北京 100081)
1 前言
民国文献的定义目前尚无定论。多数专家和学者认为,民国文献泛指形成于1911年至1949年这一历史时期的各种知识和信息的载体,〔1〕包括书刊、报纸、政府公报、法律法规、照片、手稿、唱片以及非正式出版的日记、书信等。这些文献记录了民国这一特殊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历程,承载了社会制度的更迭、新旧思潮的争鸣及各种新生事物的涌现,具有很高的历史、学术和文献价值。但因这些文献分布广泛,加上其纸张老化过快而不便于直接提供阅览服务等因素,用户在利用民国文献方面存在着很多障碍,对其整理和开发也就日显重要。
2 民国文献出版及藏存情况
2.1 总体情况
随着铅印技术的引入和推广,人们在五四之后对新文化、新思想、新知识的关注和需求,以及当时相对宽松的出版自由观念和相较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民国出版业迅猛发展,出版物激增,数量浩如烟海。据《民国时期总书目》,收录的中文图书达124040种。但该书目仅基于北京、上海和重庆图书馆的馆藏,且未包括线装书、外国驻华使馆等机构印行的中文图书、国内出版机构印行的外文图书、少数民族文字的图书、儿童读物等。据了解,仅南京图书馆就额外藏有约2万种三家馆未藏的民国图书。〔2〕保守估计,《总书目》收书率约为60%,民国时期出版的图书总量约超过20万余种。报刊方面,《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显示全国50家图书馆1957年以前所藏的中文期刊近2万种,〔3〕加上后出的补充本收录的16400种,〔4〕估计中文期刊总量约3万种。报纸方面,仅就国家图书馆〔5〕和上海图书馆〔6〕的藏量就达8000种左右。总之,民国文献存世多,数量大,关于其总量,暂时尚未有精准的数字,有待开展全国性的普查工作。
2.2 文献分布
民国时期,中国图书馆事业已从萌芽阶段过渡到了稳定发展阶段。各地兴建了较完备的各级图书馆及各类型图书馆系统,为民国文献的传播、保存和流传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民国时期文献出版发行、订购已由各大书局、报馆、书店通过邮局寄送,因而大型公共图书馆得以入藏全国各地出版物,馆藏丰富。但是因各地出版业和图书馆事业发展的不平衡,同时各地在民国时期经历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历程各异,各馆收藏的民国文献还是有较大出入。主要收藏机构为国家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及部分高校图书馆。除图书馆外,党史馆、档案馆、博物馆、研究机构及一些私人藏家手中也有相当规模的藏量。
2.2.1 国家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是国内民国文献藏量最多,文献类型最丰富的机构。据统计该馆民国文献总藏量约12万种88万余册,〔7〕涵括图书约45万余册,期刊1.3万种,报纸4000多种。特色文献包括过万种的抗战文献、万余种政府出版物以及丰富的未公开发行的书刊、档案、手稿等资料。
2.2.2 公共图书馆。民国文献馆藏量超过10万册的公共图书馆包括首都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吉林省图书馆、四川省图书馆、湖南图书馆,具体收藏情况见表1。此外,散布在各市县级公共图书馆的文献数量也不在少数。
表1 10家图书馆馆藏民国文献数量统计一览表
这些图书馆入藏的民国文献多有重复,如《万有文库》、《四库丛刊》等大型民国出版的丛书就为多家馆收藏。但各馆也均有不少的特色收藏。如首都图书馆藏有大量民国时期的北平(北京)的教育资料,尤其是各级学校和大学的概况等史料;天津图书馆则藏有不少民国时期稀见书刊报如蒋方震等写的《孙子浅说》孤本、以及八国租界遗留下来的外文图书等;河北省图书馆藏有大量有关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冀东抗日根据地、以及西柏坡与中央临时政府的资料;陕西省图书馆藏有15种中共地下党团期刊如《青年生活》、61种陕甘宁边区期刊如《布尔什维克的生活》等;上海图书馆藏有1949年之前出版的报纸3543种、期刊19733种,约占该时期报刊出版总量的一半以上。其中最具特色的一类文学类期刊如《瀛环琐记》等、画报类刊物如《瀛环画报》等、社会科学类期刊如《东方杂志》等均收藏齐全。南京图书馆收藏的政府出版物数量之多、范围之广在全国首屈一指,包括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政府公报、会议纪要、法令法规以及议会、国会等方面的重要文献,国民党政界、军界要人的传记资料等。尤其是大量尚未公开出版的油印本内部资料,史料价值很高。同时,日本同文书院及英国文化委员会留下的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日文、西文原版图书在该馆也保存得相当完好;重庆图书馆馆藏抗战版图书27710种、抗战时候的期刊2839种、抗战报纸207种,另外还有860种抗战时期报刊的微缩胶卷,是全国所有图书馆当中抗战文献品种最多、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好的。
2.2.3 其他。高校图书馆也是民国文献收藏的主要机构之一,尤其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河南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图书馆都具有一定收藏规模。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9566种民国期刊,608种民国报纸;中山大学图书馆收藏民国时期中文图书近10万册,期刊17万余册,报纸约3000册。
台湾地区也藏有相当数量的民国文献,主要保存在国史馆、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台湾近代史研究所三家机构。位于台北的国史馆收藏的各种史料达400余万件(册),主要是南京国民政府自1927年到1948年间的档案及一些人物专档。近年,蒋介石的“大溪档案”也移交到国史馆保存。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收藏的档案也达45万件以上,多是原始档案。如孙中山的手稿、墨迹、著述、函件;重要人物的信札、日记、著作;国民党各个历史时期的史料及历次历届全国代表大会、全会、常会及中央政治会议、国防最高委员会的会议原始文件等。台湾近代史研究所入藏着一批北洋政府的经济和外交档案。还有一些共产党档案以及军事档案藏于其他单位。〔14〕
此外,美国、英国、日本、俄罗斯等地的图书馆和档案馆也收藏了一批珍贵的民国文献。如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藏有382种民国报纸,40236种民国图书,包括记载长征史实最早的文献《红军长征记》朱德签名本、2500多件胡汉民往来信函和文稿、大量的手稿如《慈溪县国税册稿》等、油印本如《北平私立燕京大学文学院课程一览》等。该馆还藏有海达·莫里森(Hedda Morrison)1933-1946年期间在中国拍摄的5千多张照片和1万多张底片等。另外,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和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都收藏了大批有关国民政府和中国共产党的原始文献和口述史料,杜克大学藏有5千多张中国老照片,美国地理学会图书馆收藏了814张1932-1937年甘南及各地藏区照片。
2.3 文献特征
民国时期出版的文献就类型而言,既包括书刊报,还涵盖了政府出版物、内部书刊和报告、舆图、手稿、日记、书信、画报、音像制品等。内容涉及了多个学科,但整体上社科类文献总量要远远超于科技类文献。据《民国时期总书目》统计,社会科学和文艺书籍占了绝大多数,而科学技术类书籍仅占收录总数的11%。社科类书籍中,又以文学、政治、经济为多,这三部分数量约占了收录总数45%。〔15〕从内容来说,占主导地位的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政府出版物包括政府公报、会议纪要、行政法规和政策、政治宣言和训词、统计和调查报告等;2)各党派创办的读物,包括大量进步书刊和革命书刊;3)传播和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读物,包括西方译著、新型教科书和科学普及读物等;4)提高民众情操,丰富民众生活的各类文学艺术读物,尤以新文学读物为甚;5)继承文化遗产,积累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古籍读物及与其有关的工具书。值得一提的是,民国时期,各学科领域都出现了一大批具有奠基意义的开山之作,如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杜定友的《图书馆通论》、李四光的《中国地质学》等。
民国文献采用的纸张有有铜版纸、道林纸、新闻纸、土纸、嘉乐纸、片艳纸等,这些纸张的特性各异,自身的酸化也各有不同,因而保存时间长度不一,保存条件也就需要差别对待。从目前的保护状况来讲,因各馆之前的阅览服务政策和保存条件不一,文献的破损程度也各自不同。譬如,国家图书馆的民国小说一直用于流通,破损情况就相当严重,多册文献缺卷册情况也时有发生。而内部库中收藏的非公开发行的内部书刊、工作报告、手稿等就整体而言保存相对完整。〔16〕
3 民国文献的整理开发现状
3.1 总体情况
民国文献的整理和开发主要包括整理出版、编制书目和索引、数字化三种主要方式。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民国文献的整理开发工作才开始逐步得到关注,大致经历了“文革”之前的初始期、“文革”时期停滞期、“文革”之后改革初期的复兴期以及21世纪的兴盛期这四个阶段。在初始期,主要是零散的、单品种的简单翻印和编印,选题上较偏重于进步和革命文献,及党史等资料的整理。从复兴期开始,民国文献的整理出版正式进入新的征程,选题系统化、规模化和多元化,出品总量日益丰富。整理开发的方式也从影印出版为主,发展到整理编辑加工后出版,以及书目索引编制。同时,民国文献的数字化出版工作也逐步展开,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2 影印出版
影印出版分原版和缩版两种类型。多家出版社都先后在影印出版策划和选题方面作了很多努力,如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大象出版社、岳麓书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等。这些成果中比较有影响力的包括人民出版社在20世纪50年代及80年代影印的一大批民国报刊如《新青年》、《每周评论》、《北京大学(日刊)》、《少年中国》、《解放》、《中国文化》、《中国农民》、《大公报》、《解放日报》、《汉口民国日报》、《热血日报》、《红色中华》等;上海书店80年代影印的《申报》、《中央日报》、《生活日报》、《新语林》、《夜莺》、《烽火》等一批报刊,及1989年开始影印出版的《民国丛书》;中华书局90年代影印的《中国近代期刊汇刊》;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出版的《民国珍稀期刊》、《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抗日战争期刊汇编》、《民国时事文献汇编》、《民国画报汇编》、《伪满洲国史料》等40余种专题影印文献;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民国文献丛刊》、《中日关系档案》等;大象出版社2009年出版的《民国史料丛刊》;国家图书馆50年代影印的《人民日报》、《新华日报》,以及2007年启动的大型的“民国文献资料丛编”工程等。
3.3 编订出版
整理编辑加工后出版主要指对某一种文献或以人物、时间或学科领域为题材的某一类文献进行整理,通过选辑、摘录、重新排印等方法,将文献重新组织后出版。中华书局的《中华民国史资料丛稿》、人民出版社的《中国现代革命史资料丛刊》、中央党校出版社的《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二历史档案馆编印的《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中华民国史料资料丛刊》、《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档案资料选编》;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编印的《革命文献》、《中华民国重要史料初编》、《中华民国史料丛编》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题文献经整理后出版,如《民国学术经典文库》、《民国学案》、《民国边政史料》、《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等。此外,以某一事件为重点题材就有关文献汇总后整理出版的情况也略见不鲜,如《南京大屠史料集》、《北平表情:荷兰女摄影师镜头里的民国世相》等。同时,出版界也整理出版了一批民国人物全集、文集、日记、年谱、笔记等,如三联出版社的《陈寅恪文集》和《钱穆文集》、中华书局的《胡适文集》和《徐志摩日记》等。
3.4 书目及索引编制
相较影印和编订出版而言,书目及索引编制工作的进展比较缓慢,成果也有待进一步丰富。20世纪50、60年代,编印出版了系列革命文献书目,1957年由重庆图书馆编印的《抗日战争时期出版图书书目》、1961年由中国人民大学编印的《抗日战争时期、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解放区根据地图书目录》等。80年代之后,编印出版了少量大型的综合性书目,主要包括国家图书馆主持或参与编印的《民国时期总书目》、《民国时期出版书目汇编》、《民国时期发行书目汇编》;上海图书馆编印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等。同时,一些以某一学科、某一地区、某一出版单位、或某一收藏机构等为选题对象的专题书目也得到了长足发展。如《中华书局图书总目(1912-1949)》、《中国现代文学总书目》、《海内外图书馆收藏有关妇女研究中文期刊联合目录》、《民国时期江苏版图书书目》、《北京艺术博物馆民国版书目》、《南京图书馆建国前中文报纸目录》、《南京图书馆建国前中文期刊分类目录》、《美国哈佛大学哈佛燕京图书馆藏民国时期图书总目》、《国家图书馆藏民国时期抗战图书书目提要》等。索引编制的成果鲜有少见,目前已出版的索引仅包括几种大型的有深远影响力的报纸和期刊索引,如人民出版社的《解放日报索引》、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新华日报索引》、《解放日报人名索引》、上海书店的《申报索引》、三联书店的《〈东方杂志〉总目》、《〈国文周报〉总目》等。而大型的综合性索引更加罕见,仅见人民日报出版社的《十九种影印革命期刊索引》、《二十六种影印革命期刊索引》、四川省天文资料普查小组编印的《抗战期间重庆版文艺期刊篇名索引》、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料室编印的《辛亥以来人物传记资料索引》、上海图书馆编印的《中国近代期刊篇目汇录》、文化艺术出版社的《二十世纪中国音乐期刊篇目汇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的《民国四大报纸社论篇名索引》等十几种。
3.5 数字化
据全国缩微复制中心的调查,目前部分图书馆已经完成了馆藏民国文献题录数据库的建设工作。〔17〕如全国图书馆联合编目中心已建有《国家图书馆民国时期中文图书书目数据库》、《国家图书馆民国期刊书目数据库》、《国家图书馆新善本书目数据库》;湖北省图书馆建成的《馆藏民国时期中文图书书目数据库》,并内含《馆藏革命文献目录》子库;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建成的《馆藏解放前期刊目录》、《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藏师范学校及中小学教科书书目库》。
缩微数字化进程相当迅速。国家图书馆已完成数字化转换民国时期文献34806种计935万页;上海图书馆完成民国时期文献数字化转换13195种;重庆图书馆完成馆藏全部民国时期图书、期刊、报纸的数字化,数据量达4TB;南京图书馆已转换民国时期图书1500种,共3200册45万页。〔18〕此外,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云南省图书馆等多家图书馆也正在加快缩微数字化的脚步。这些数字化成果已逐步开放,供公众使用。如国家图书馆推出了《民国期刊》、《民国图书》、《民国法律》三大数据库;天津图书馆推出了11种可全文浏览的民国期刊等。
自建数据库还在尝试性建设阶段,只有少数几个图书馆和商业公司在开展此项工作。民国图书数字化方面,尚未建有专门的数据库,仅维库民国电子资源数据库、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CADAL)及读秀中包含了部分民国图书。相对而言,旧报刊的数字化工作已小有成就,如上海图书馆的《民国时期期刊全文数据库(1911-1949)》和《北华捷报/字林西报全文数据库(1850-1951)》、重庆图书馆的《清末民初报刊篇名索引》、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的《民国报刊与古籍全文数据库》、爱如生的《申报》和《中国近代报刊库》、商务印书馆的《〈东方杂志〉期刊全文检索数据库》、尚品大成数据技术有限公司的《大成老旧全文数据库》、瀚堂公司《瀚堂近代报刊数据库》、青苹果公司推出的《华文报刊文献数据库》等。专题数据库建设也得到了初步发展,主要是各大图书馆根据自身的特色馆藏开发而成,典型成果包括南京图书馆的《中国近代文献图像数据库》等多个民国系列专题数据库、上海图书馆的《近代民国时期中医药专题数据库》、首都图书馆的《旧京戏报数据库》和《旧京图典》、广西自治区图书馆的《广西民国照片》和《广西民国人物》等。
4 关于民国文献整理开发的几点思考
4.1 转变认识,加强保障
一是充分认识民国文献的重要意义。民国时期出版的浩瀚文献内容十分丰富,史料价值高。各阶段政府和民间的出版物记载着中国政治格局的剧烈变迁和不同思想流派的争论,特别是这时期产生的大量革命文献,对党史和历史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同时,这些出版物不仅记载了历史,对现实也有重要意义。譬如中国经济志、教育公报、赈灾史料等,对研究解决中国边境、民族及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教育的生动材料。二是充分认识民国文献保护和利用任务的艰巨性,切实加强保障。民国文献总量十分恢弘,分布广泛,其整理和开发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作,需要建立严谨统筹的工作流程。重中之重是政府和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民国文献存史资政、励志育人的重要功能和价值,提供系统的、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制定相应的倾斜政策和激励措施,从机构、人员和经费上保证民国文献收集整理工作的全面开展和实施。
4.2 通力协作,加强交流
一是通力协作,建立一个统一、标准、规范的全国民国文献联合目录。借鉴《民国时期总书目》和《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的经验,制定统一的文献著录标准,根据文献的题名、著者、分类、出版年、出版地、版本(卷期)、内容提要、流通需求、保存现状、收藏机构等信息,进行文献普查,建立一个统一、标准、规范的全国民国文献联合目录,并拓展出濒危文献、珍稀文献、特色文献、读者高需求文献等多类子目录。二是要加强海峡两岸及国际合作交流。开展面向海外和民间的文献征集工作,对海外文献进行调查,促使文献本体的回归和缩微化、数字化回归。
4.3 培养人才,改进技术
一是民国文献的整理和开发工作需要培养一支骨干队伍。从事民国文献采集、整理和开发的人员需具备多元兼容的知识结构,熟悉民国各阶段历史,了解期间的重大事件和著名人物,掌握民国时期出版的动向,具备较高的语言文学素养、计算机基础知识,懂得人际交流以及其他必要的专业知识等等。各收藏机构既要聘请各领域的专家开展培训,又要鼓励员工在某一专业某一领域刻苦钻研,通过各种方式努力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二是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加强文献修复和保护。民国时期的纸张耐久性差,老化速度快,普遍出现了严重的老化或损毁现象。
4.4 统筹规划,稳步推进
民国文献的整理和开发工作已取得了很多阶段性成果。整理出版方面涌现出了一些质高量大的专题汇编和大套丛书,缩微和数字化方面建成了一批较有典型意义的书刊报数据库。但就整体而言,一是整理和开发的文献量过少,难以满足研究之用,购藏之需。譬如以影印出版的《民国史料丛刊》和《民国丛书》而言,前者收书2194种,后者收书1126种,两者相加仅占民国图书总量2%左右。报刊方面,目前已知的能全文浏览阅读的数字报纸总量最多不过数十种。二是整理和开发力量比较分散,缺乏整体规划,从而出现有的文献过渡开发,有的文献无人问津。如对《申报》进行数字化的单位就包括爱如生、翰堂及青苹果公司等。同时,经济、教育、政治等学科的文献关注度过高,也多有重复收录的情况。而一些非公开出版的读物,以及油印本、手稿本等不流通的读物和有相当存量的外文书报刊几乎无人关注。三是数字化虽已成趋势,但基本功能不齐全,建设标准不统一,读者利用起来存在很多困难。因此,各整理和开发单位需加强联系,稳步建设检索途径多且能全文检索的系列专题数据库和大型综合数据库,从而使得各收藏机构的民国文献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服务于社会。
1,18.马子雷.民国文献存世数量大保护难度超过古籍.中国文化报,2011.5.19
2.陈希亮,余红玲.民国文献开发的新尝试.江苏图书馆学报,2001(2):36-37
3.王建福,柴秋香.《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增订本)补遗38条.国家图书馆学刊,2001(1):80-83,95
4.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1833~1949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补充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5.北京图书馆.北京图书馆馆藏报纸目录.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1
6.上海图书馆.上海图书馆馆藏中文报纸目录(1862-1949).上海:上海图书馆,1982
7.荣杰.国家图书馆藏民国文献调研与分析.国家图书馆学刊,2012(4):30-34
8.陈国英,杨静.国内出版中文报纸的馆藏调研报告及馆藏体系分析——以国家图书馆为例.图书馆建设,2011(5):1-4,8
9.谢雷.图书馆民国文献保护探析.图书馆建设,2012(8):13-14,17
10.徐由由.浙江图书馆藏民国时期新文学图书探究.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9):53-55
11.何先进,刘莉,何玉花.对馆藏民国书刊文献数字化的探讨.数字与缩微影像,2009(2):10-12
12.乔雅俊.首都图书馆馆藏红色文献概述.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2(5):6-8
13.湖南图书馆.湖南图书馆民国图书期刊报纸目录.北京:线装书局,2010
14.白寿彝.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15.邱崇丙.《民国时期总书目》述评.北京图书馆馆刊.1995(1/2):109-115,108
16.刘永梅,陈淼欲.国家图书馆内部库民国文献资源的整合与思考.情报杂志.2011(S2):150-153
17.张军.百岁民国图书——从出版发行到保护抢救.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1(1):71-73
19.黄登.重庆图书馆数字化民国文献检索系统功能及服务模式探讨.重庆图情研究,2012(1):34-35,38
20.何先进,马建平,田时伟.四川省图书馆文献抢救工作20年回顾及展望.数字与缩微影像,2005(3):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