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运行特色研究
2013-08-21王颂
王 颂
(武汉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武汉 430072)
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为研究院)是湖北省第一个新型产业研究院,位于武汉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生物城内,始建于2009年。由湖北省委省政府整合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分院相关资源组建而成,主要从事生物领域应用研究开发、技术服务和成果转化。研究院以全新的体制机制、较快的发展速度引起科技界关注。
1 研究院运作特色及成因分析
1.1 政产学研内部交易
“十一五”以后,各地地方政府和当地教育部部属高校、中科院研究所共建了一批产业研究院,以适应产业升级转型的主动应变。现代产业升级转型是全面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政产学研通力合作才能实现,单靠一方力量无法完成。在传统体制下,政产学研合作属于外部交易,面临较高的交易成本。建立产业研究院的目的是让各要素内置化,使之成为内部交易,以降低成本和风险。在海量信息时代,各种项目、人才、资金信息纷繁,处于混沌运动状态,而研究院则像是混沌体系中的不动点吸引子,将各类无序流动的要素吸引到内部有序运动,从而使产业研究项目能够固化、落地化。
1.2 矩阵式管理体制
传统体制下的研究院是直线管理为主,横向联系较少。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是典型的矩阵式管理,其研究团队、管理层以及理事会,都来自不同的单位和部门,既有纵向的隶属关系,也有横向的合作联系。这种管理体制迎合了时代发展趋势,能够发挥政产学研各方优势,避免低水平重复和散小弱,实现互利共赢。可以预见,我国产业研究院采用矩阵式管理体制的会越来越多,将在实践中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
1.3 事业法人企业化运行
国内大部分产业研究院都是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行,这样既能保持公益性,也能增强市场竞争力。产业研究院旨在解决产业升级转型中的科技问题,必须以产业发展需要来选择研究方向,其研究成果也要经过市场检验。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引进的研究团队本身就是企业,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因此研究院也可以看作是具有科技产业规划扶持功能的高级孵化器。并非所有的产业研究院都如此,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的作法有一定的特殊背景,因为生物领域成果产业化比较慢,让团队以企业形式运作能够提前适应市场需要,缩短转化周期。
2 研究院需要解决的问题
2.1 产权归属问题
研究院组建过程中很多单位和部门投入了各种形式的资源,这些投入方必然寻求产权。而研究院不是股份制公司,其产权难以量化和分割。根据美国经济学家科斯的产权理论,产权不清晰会导致外部性,最终不利于资源优化配置。因此,研究院要持续发展,必须解决产权归属问题。有利的是各地都出台促进成果转化的意见,能够从产业升级转型大局出发,尽可能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相信对于解决产权问题有所帮助。
2.2 Culture shock问题
产业研究院大都面临政府、高校院所和企业三种类型迥异文化的碰撞,需要经历较长的适应期。从历史发展普遍规律来看,多元文化融合一般会催生更进步的新文化。政府文化具有坚定的意志和执行力,高校院所文化崇尚学术自由,企业文化拥有强烈的生存发展愿望。研究院如果能够集三方之大成,积淀的文化软实力是不可估量的。
2.3 选择式和适应式问题
研究团队是研究院的创新主体。关于团队引进有两种思路,一种是选择式,根据预定规划广泛地选择合适的团队;一种是适应式,根据现有团队量身制定规划。两种方法各有长短,选择式能够形成较为系统、关联度高的发展方向,但周期较为漫长;适应式见效快,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但整体方向难以互补。两种方式应结合使用,建设初期适应式使用更多,运行发展阶段选择式会逐步增加。但这种转变是以各种创新资源重新调整为代价的,会有一定的成本和风险。
[1]方之熙. 建设工业研究院护航战略性新兴产业 [J]. 科技创业,2010.11;
[2]袁恩桢. 医药工业研究院要走以技术创新为灵魂的发展道路[Z]. 上海医药生物工程年鉴,2005;
[3]樊建平. 立足源头创新 孵化新型工业[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08.05;
[4]姜宁.国家生物医药国际创新园建设方案研究[Z]. 天津市科技成果. 2011;
[5]王颂.试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属性和核心要素[J]. 经营管理者,20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