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抗震防灾问题研究

2013-08-20庹彬彬王银珍

建筑设计管理 2013年1期
关键词:防灾抗震规划

庹彬彬, 王银珍, 曾 春

(1.十堰市建设工程抗震防灾办公室,湖北 十堰 442000;2.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规划建设处,湖北 十堰 442000;3.十堰市建筑工程施工图设计文件审查管理中心,湖北 十堰 442000)

0 引言

地震灾害是自然灾害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灾害,虽然城市建造有牢固的建筑,但是在地震面前城市仍然是脆弱的。进入21世纪,地震活动由平静期向活跃期过渡,这就需要城市做好抗震防灾的预防工作,尤其是要在城市居住区做好抗震防灾规划,它能够减少地震带来的损失,减小对城市造成的损害。

1 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抗震防灾问题的重要性

(1)地震是地壳在某些阶段发生的剧烈变化从而造成地面震动的一种自然现象,它的危害巨大,自20世纪以来,全球毁于地震的城市已经多达20个,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难。而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上,属于地震多发的国家,一旦发生地震将会对我国造成重大损失。

(2)我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城市人口比重不断增加,中小城市数量开始扩张,并逐渐形成一定规模的城市群。随着城市数量的增加,城市居住区就相应也会得到迅速发展,城市用地越来越紧张。为了满足城市人口的需要,建筑物也就越来越密集,若一旦发生灾害,会造成直接灾害、次生灾害,后果往往难以估量。因此,合理地规划城市居住区就成为关系城市安全的一项重要工作。

鉴于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与地震危害的增大,我国城市需要加强对地震灾害的防御,尤其是城市居住区人口密集、财富集中,更要加强对抗震防灾的规划和研究,它不仅关系到我国城市居民的安全,降低地震灾害对城市造成的影响,而且能够丰富城市安全管理体系的内容,更对社会稳定有着重要意义。

2 目前我国城市居住区抗震防灾规划现状

我国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较为强烈。目前,我国大陆的大部分区域地震烈度都在Ⅵ以上,23个省会城市和2/3百万人口城市都处在地震高烈度区域,这就要求我国必须加强抗震防灾工作,建立有效的地震预防体系,提高全民的防震减灾意识。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抗震防灾工作取得了巨大发展,在震前防灾、震中应急疏散和震后避难、疏散3个阶段已经逐渐形成一套管理体制,但是我国的抗震防灾能力与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不协调,城市居住区抗震防灾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地震监测预报技术落后,绝大多数破坏性地震还不能进行准确的预报;城市居民防灾意识薄弱,国家防震减灾教育滞后;在发生地震后指挥部署、社会动员、人员安置等措施还不够完善;政府对抗震防灾的资金和技术投入还远远不够。

3 提升城市居住区规划中抗震防灾能力的对策

3.1 加强城市居住区规划中抗震防灾问题的研究

我国的城市抗震防灾问题研究比较晚,到1978年唐山大地震后才提出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工作,直到1987年才明确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内容、目标和编制程序,而国外如美国、日本对城市抗震防灾问题研究较早,值得我国借鉴学习。

提升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抗震防灾能力需要加强城市居住区规划中抗震防灾问题的研究,加强对城市居住区抗震防灾的控制,主要通过编制城市居住区整体抗震防灾专项规划方案,制定一定的标准和法律法规来保证我国城市的抗震防灾能力。其次要形成一套完整的抗震防灾体系,城市抗震减灾的工作主要体现在震前防灾、震中应急疏散和震后避难、疏散3个阶段,因此,要做好震前、震中和震后的工作。再次,除了制定城市整体抗震防灾规划标准,还要制定居住区层面的抗震防灾规划标准,对居住区抗震防灾规划进行强制性的要求。

3.2 城市居住区建筑和基础设施的规划

3.2.1 城市居住区建筑的规划

城市居住区建筑分为一般建筑、老旧建筑和重要建筑,要对居住区中的密集建筑和易损建筑进行抗震防灾评价,利用计算机建立一套抗震防灾信息管理系统,为居住区规划建设提供指导,并对已有建筑提出相应的改造方案,减少地震造成的损失。

3.2.2 城市居住区基础设施的规划

城市居住区的公共基础设施主要包括3部分:需要照顾的人群使用的建筑设施,如幼儿园、老年公寓等;人流较大的场所,如中小学、商场等;关键的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如医院、消防部门等。做好公共基础设施的规划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把中小学、老年公寓、幼儿园进行集中设置,并提供充足的开放空间进行疏散,减少地震后建筑物倒塌造成的伤害;②提高中小学生的应急疏散能力,在学校设置多个方向的应急通道;③增加中小学校的用地面积,设置专门的家长等候区域,避免造成交通拥堵的现象。

3.3 城市居住区土地利用规划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土地的价格不断增加,城市居住区的容积率也在不断增加,近20年来翻了近一番,但是城市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的面积却在不断减少。城市居住区容积率最大值应该符合表1的要求。

表1 城市居住区容积率控制指标(万m2/hm2)

容积率是一个弹性指标,在确定容积率时可从地块的使用性质、基础设施条件、区位、空间环境条件等综合考虑。

3.4 城市居住区开放空间结构的规划

①均衡布局的就近避难场所和快速疏散通道结合在一起可以提高居住区开放空间的抗震防灾能力;②设置较大的集中绿地作为居住区居民的避难场所;③提高居住区路网的密度,增加小区的安全出入口,设置安全隔离带等都可以起到抗震防灾的目的。表2为各类避难疏散场所与我国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对应关系。

表2 各类避难疏散场所与我国居住区公共空间的对应关系

3.5 提高居住区公众疏散和社会救援能力

提高居住区公众疏散和社会救援能力是城市居住区规划中抗震防灾的辅助措施。①要提高居住区居民的抗震防灾意识,这就要加强对公众的抗震防灾教育;②要制定完善的疏散计划,并定期进行演习,避免在地震发生时造成不必要的混乱,提高公众的自我疏散能力;③在地震发生后要加强社会和政府的救援,这就必须配备高效的医疗、供水等,形成一套完善的救援体系。

4 结语

地震对我国城市的危害较大,严重影响着我国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这就要求必须加强城市居住区规划中的抗震防灾问题研究,加强对城市居住区建筑和公共基础设施的科学合理规划,加强对居住区土地利用的规划,加强居住区空间结构规划,提高公众的疏散能力和社会的救援能力。

[1]高彩霞,刘小鹏,赵小勇.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村镇规划的抗震防灾问题研究——以宁夏彭阳县白杨镇为例(2009年~2020年)[J].建筑设计管理,2011(04).

[2]高彩霞,赵小勇,汪一鸣.宁夏南部黄土丘陵区村镇抗震防灾规划研究[J].小城镇建设,2011(04).

[3]高彩霞,赵小勇,汪一鸣.宁夏南部彭阳县规划中抗震防灾问题分析及规划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11(15).

[4]陆广谱,毛琦虹.基于抗震防灾的住宅室内设计研究[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1(07).

[5]詹淑慧,赵懋林.科学对策提高燃气系统抗震防灾能力[J].城市燃气,2009(01).

猜你喜欢

防灾抗震规划
家庭防灾应该囤点啥?
地质灾害防灾避险小常识
防灾减灾 共迎丰收之季
故宫防灾的“超强铠甲”
关于房建结构抗震设计的思考
古建抗震有绝招
抗震建筑材料简介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