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城市化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2013-08-20张怀志聂玉梅
张怀志,聂玉梅
(云南师范大学,云南 昆明 650092)
城市化是解决中国农民、农业和农村“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也是解决乡镇企业问题的重要条件,还是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的捷径,将为我国工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从而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因此,加快城市化进程是保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1]人口城市化必须与经济发展相协调,将云南省的实际城市化水平与根据这一模型计算的应有水平相比较发现,绝大多数年份云南省的城市化水平是滞后于经济发展的:1979年城市化水平滞后程度仅为2.03%,到了1990年就到了4.71%,发展到2003年已拉大到15.61%。滞后程度有逐渐扩大的趋势。[2]根据云南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到2015年力争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而2010年政府公布的城镇化率为36%,要在2015年达到这目标城镇化率年均增长要达到9%。未来一段时期,是云南省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速推进城市化的关键时期。因此,从更多的视角和尺度去比较、透视、解析和辨明云南省城市化进程中的影响因素,为云南省科学、合理地推进城市化提供科学依据,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因素选取
在参照已有的城市化模型、实证研究和相关数据可得性的基础上,选择以下几个影响云南城市化的因素。
(一)人均 GDP(pgdp)
经济因素是决定一个地区人口城市化进程和水平的最为密切也最为关键的因素。许多研究表明,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高度相关性。美国经济学家E·兰帕德在《经济发展和文化变迁》中发表了名为“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发展历史”的文章,他指出“近百年来,美国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经济发展程度与城市化阶段之间有很大的一致性”。钱纳里等人在《发展的型式:1950-1970》一书中,利用世界上101个国家长期的国民生产总值和结构数据,通过模型回归,总结了城市化过程中城市化率与人均GNP的一般对应关系。[3]贝克尔通过分析西欧各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历史上工业化时期的时间序列数据和横截面数据,发现当时这些国家的城市化水平与其人均CNP增长率及工业化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4]我国城市地理学家周一星、许学强采用1981年世界151个国家的相关资料,同样证明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城市化水平之间存在着对数曲线相关,相关系数为0.81。[5]
(二)人均可耕地(pla)
人均可耕地面积越小,农村人口离土又离乡的可能性就越大,人均可耕地用耕地面积与农业总人口数比例来表示。根据刘易斯的二元模型,在传统的农业部门中存在大量边际生产率接近于零或等于零的剩余劳动力,由于城市现代工业部和传统农业部门在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个人收入水平上的差别,使存在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现代城市工业部门迁移。因此,人均可耕地越少,农业剩余劳动力就越多,迁移的数量也越多。预期这一指标与城市化率应成负相关关系。
(三)第三产业就业比率(tiep)
英国经济学家可林·克拉克继承和发展了费希尔的产业演进论,指出了一国随经济发展,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分布将发生从第一产业转移至第二产业,然后再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变化趋势。霍利斯·钱纳和莫伊思·赛尔昆利用1950~1970年101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数据和城市化数据也对此理论做了回归分析,揭示了部门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之间的演变关系,描述了农业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数量关系,即在农业产值份额减少的同时,农业劳动力也会相应地向工业部门和服务业部门转移 。
第三产业就业比率用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从业总人口的比率来表示。由于城市化的实质是农业人口逐步脱离农业部门,被现代工业部门吸收过程,而现代工业应包括工业和第三产业两部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第三产业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已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主要部分,对城市化的作用高于工业。根据托达罗“农村一城市人口迁移”模型,一个农业劳动力是否迁入城市除了决定于城乡收入差异,还取决于城市就业率。由于第三产业对农业劳动力有较高吸纳能力,因而通过第三产业就业比率可以间接反映托达罗模型中的预期收益和就业率。预期第三产业就业率与城市化率成正相关关系。
(四)城市化率(city)
“城市化水平”是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这是国内外目前通用的城市化发展水平的测度指标,这一指标具有表征性强、便于统计、便于相互比较的优点。但在我国,由于严格的城市人口限制政策,使得户籍意义上的城市人口比重与实际人口城市化水平存在严重的脱节,从而使得该指标的表征效能下降;而建制标准和统计口径的多变、不规范也使该指标失去了进行国内外横向对比及不同时期纵向对比的可比性,造成其应用价值的下降。本文采用某一地区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其城市化水平的评价指标。这一指标体现了人口在经济活动上的结构关系,较准确地把握了城市化的经济意义和内在动因。
二、分析结果
(一)各因素与城市化率相关度
通过上表可以发现各变量与城市化相关度比较高,说明这三个因素对云南的城市化率有较大的影响,所选因素较为合适。
(二)方程
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应用Eview软件进行回归分析。考虑到多元回归方程必须进行显著性检验。除了对回归方程进行检验外,还要对回归系数进行检验。因此采用了逐步回归方法。得到回归方程:
该回归方程通过了R检验、F检验和t检验、多重共线性检验、序列相关检验和异方差检验。因此,用构建的二元结构下云南城市化影响因素的计量模型来解释影响城市化水平因素是合适的。
三、政策建议
(一)人均GDP
人均GDP反映了总体经济发展状况,与城市化水平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9727,说明总体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化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均GDP每增加10个百分比,城市化率提高约0.05个百分比。云南城市化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关系,具有短期调节机制,经济增长对城市化的作用较强。这主要是由于经济增长引起了产业结构变动、规模经济、聚集经济效应,这促使企业向城市聚集,在这个过程中,会吸引大量农村人口到城市来就业和生活,非农业人口的数量会相应增加,城市化水平随之提高。
(二)人均可耕地面积
与城市化的关系与预期不符,pla与city呈正相关,虽然不显著,但回归系数较大,人均可耕面积每增加0.01公顷 ,城市化率提高约0.8个百分比。1978到1989两者成负相关,1990到2008成正相关,总体看成正相关,原因是大规模开发耕地,使1990到2008年云南农作物总面积大体成增加趋势,由492000公顷增加到5953000公顷,超过人口增加和人口迁移的压力,使人均可耕地面积逐年增加,这正说明云南的城市化进程太慢。加快农业现代化,提高科技含量,在保证农业国民经济的基础作用和保障作用的同时,解放更多劳动力,为第三产业提供劳动力,这需要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及时吸纳这些剩余劳动力,否则将导致结构性失业等社会问题。
(三)第三产业就业比例
影响显著。回归系数较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增加1%,城市化率增加0.154%。与发达地区相比,云南经济的整体素质不高,第三产业比重明显偏低,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低于30%左右的全国平均水平,吸收劳动力的能力不强,有限的就业空间极大地制约着人口向城镇的迁移和集中。在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城市化决策的不确定性逐渐降低。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已经不能解释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模式,非农产业的高速增长正好验证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历程,但进入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后,第三产业对城市化的贡献占据了主导地位。[6]
云南省应加大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从自身实际出发,进一步发挥气候、资源、区位等优势。突出云南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对城市化发展的贡献份额,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强的特点。另外,第三产业内部行业结构不合理,限制了其对劳动力的吸纳。目前,以交通运输业、仓储业及批发零售业为代表的传统服务业占据着主导地位,成为吸纳就业的主力军。而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业规模较小,就业拉动作用还不尽如人意。
云南省作为我国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合作的前沿,又是深入推进泛珠合作的龙尾,具有连接两头、服务各方的便利条件,在承接世界和东部产业转移云南具有比较突出的优势。云南应该将通道建设与招商引资结合起来,承接发达地区转移的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第三产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可以进一步改善云南的三次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积极的推动云南城市化建设。
[1]王明军.基于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新思考[J].甘肃科技纵横,2008,37(4):9-10.
[2]李继云,孙良涛.云南城市化水平测算及滞后程度分析[J].商业研究,2007-06,(362).
[3]H·钱纳里,M·赛尔昆.发展的型式:1950-1970[M].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32,61-70.
[4]P·贝克尔.城市与经济发展[M].江西人民出版社,1991.146-234.
[5]周一星.城市化与国民生产总值关系的规律性探讨册[J].人口与经济,1982,(1):28-33.
[6]陈波翀,郝寿义,杨兴宪.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动力机制[J].地理学报,2004-11,59(6).
[7]新中国60年统计资料汇编[M].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编,2010-01.
[8]中国统计年鉴2009[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