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合发展要素 坚持创新突破——遵义县发展山区现代农业的探索与思考

2013-08-20文Ⅰ王

当代贵州 2013年5期
关键词:现代农业全县农民

文Ⅰ王 健

(作者系遵义县农牧局局长 责任编辑/哈文丽)

“十一五”初期,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农业进入“无税时代”,以及在国家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实施和城乡一体化的推动下,传统的农民单一务农模式被打破,农业领域开始有了企业办基地、能人大户流转经营、干部和农技人员领办、返乡农民工创业等新兴群体,农业经营的规模效益、集约效益开始显现。

面对这一变化,通过对“挑战”与“机遇”两个方面的辩证分析,遵义县坚定地选择了发展山区现代农业这一新的农业发展方向,并开始了艰难的探索起步。

指导思想不动摇创新机制求突破

在推进山区现代农业发展实践中,遵义县始终坚持“三农”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指导思想不动摇,通过整合资金项目、聚合发展要素,在理念创新、政策牵引、模式探索和生产变革上求突破。

坚持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遵义县把“四种工程”作为基础性工作,通过良禽繁育、良种选育和科技组培等技术,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目前全县“两杂”良种覆盖率98.6%、饲养“三元”杂交猪80%,畜禽渔业产值占遵义市1/5以上。

扎实推进“换种工程”,2012年实施换种工程4万亩,占辣椒产业规模的10%左右;引进西南地区最大的种猪企业天兆猪业落户团溪镇,每年提供纯种猪6000头和二元杂交母猪1.8万头。

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围绕烤烟、辣椒、提子等经济作物,遵义县财政投资1亿多元,大力发展设施栽培、避雨控湿栽培、科技育苗等设施生产,带动全县设施农业发展升级,目前全县高效设施栽培已达2万余亩,亩产值1.5至2.5万元,是传统生产效益的5至10倍,成为农业增产增收的“火车头”。

积极探索高效种养模式。目前全县共有果蔬轮作、林下种养、稻鱼共生、烟菜套作、椒菜轮作等优良组合模式20多万亩。

推动生态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以“猪—沼—菜”、“油菜免耕栽培”、“水稻全程覆膜节水栽培”等模式,加快生态绿色有机农业和节本增效农业发展,全县常年推广“三沼”综合利用50万亩、油菜免耕栽培30余万亩、秸杆还田40余万亩。2012年示范推广水稻全程覆膜节水高产栽培1330亩,比常规栽培亩增产30%以上。

坚持走农业产业化经营路子。围绕优势产业做强龙头企业,推广“龙头+基地+农户”、“龙头+合作社+农户”等组织形式,推动生产向着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发展,提高产品数量和产业效益。全县种植辣椒55万亩、农民人均种椒收入1340元,种植商品蔬菜32万亩、人均种菜收入920元。

努力壮大龙头企业。遵义县财政每年预算3000万元(2013年起增加至5000万元)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对县内产业基地建设及龙头企业的技术改造、精深加工、设备更新等给予扶持。2012年,县级以上龙头企业完成产值45亿元,销售收入44亿元。

坚持以招商引资推动现代农业发展。2012年招商引资农业企业正式签约11个,到位资金1.58亿元。另有26个往年续建项目,累计到位资金8.22亿元。

强化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全县共建成农业综合服务超市体系农村连锁店368个、村级服务站(点)200多个。

坚持农业优势区域率先发展。

努力优化产业结构。按照“稳粮、增收、调结构”的思路,积极调整粮经作物结构。2012年全县减少水稻、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面积10万亩,增加辣椒、蔬菜、烤烟、核桃等经济作物25万亩。

巩固提升“三大板块”。结合区域、自然、交通等资源优势,着力建设东部辣椒产业板块,在红色产业带发展辣椒25万亩、提子2100亩;在中路设施农业和休闲观光产业板块建成高效设施农业1万亩;壮大西部夏秋反季节蔬菜、优质烟叶和草食畜牧产业板块,发展夏秋反季节蔬菜6万亩、烤烟8万亩、种草5万亩。

大力发展“四型经济”。紧紧围绕市场需求发展“城郊型”农业,发展城郊型蔬菜6.5万亩,建成市长“菜蓝子”工程示范基地1万亩;大力发展“科技型”农业,发展烟套团葱1万余亩、椒—菜5万亩,全县常年巩固创建“万元田”12万亩、“千元院”1.5万户,立足农产品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市场物流仓储等;发展“带动型”农业,全县规模流转土地18.5万亩以上,发展加工型蔬菜及辣椒25万亩、发展订单高粱12万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0万余人,带动农民直接增收30亿元以上;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2012年完成肉类总产量11.2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2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6.2%,较上年提高了3个百分点。

加速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遵义县以南白、三合、乌江为重点,建设现代高效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以沿乐民河流域的石板、龙坑等为重点,建设蔬菜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以团溪、茅栗、尚嵇、等为重点,建设生猪养殖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以三岔、龙坪等为重点,围绕红色产业带,建设辣椒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

坚持大力培育和引进新型经营主体。培育新型农民。充分发挥“阳光培训”、“雨露计划”等项目资源,围绕产业发展有针对性地培育新型农民,全县常年培训各类农村人才30万人次以上,推动农业发展与乡村旅游的互融共进。

发展壮大新型主体。先后出台了鼓励支持干部职工、农业科技人员领办现代农业的政策。在这些政策的驱动下,全县共有400余名干部、1800余名返乡农民投入资金3亿多元发展现代种养业,并带动5万余人共同致富。

坚持借助外力推进农业。先后有100余名外来农业企业家携带资金、技术、市场到遵义县发展农业产业,用外来先进生产技术、发展理念、市场资源带动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生产的经营主体从过去单一的农民向干部、工商业主、返乡农民工、企业等综合群体转变,极大地推动和加速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和产业结构调整。

坚持将“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落到实处。认真落实好中央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措施,将良种补贴、种粮补贴、油菜补贴、生猪良种补贴等通过“一卡通”及时足额兑现到户,同时,结合县情,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入。为保障政策的实施,县财政每年预算专项农业产业化资金3000万元,2013年起增至5000万元。同时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支持重点产业的发展。

改革农村经营体制,激活农业发展活力。坚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农村资源向资产、资产向资金转变。将林下经济作为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的着力点,2012年,全县投入200万元发展林下养鸡,年出栏达250万羽以上。

通过近年来持之以恒的艰难探索,遵义县农业实力不断增强,农民收入不断增加。2012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7720元,高出遵义市平均水平1/4,是“十一五”初期的2.34倍;全县完成农业总产值57.9亿元,占遵义市总量的1/5,是“十一五”初期的2.22倍;粮食产量保持在60万吨以上,单产达360公斤,是贵州省同期亩均单产的1.43倍,山区现代农业取得了明显成效。

谋划发展有前提持续推动需动力

通过近年来遵义县在发展山区现代农业上的探索,我们深刻地体会到:

必须把科学的工作理念和清晰的发展思路作为谋划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现阶段的农业,已经由单纯的第一产业,逐渐成为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农业产业化是这一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因此,必须牢牢把握住农业产业化这一方向,大力开展农业招商,着力培养新型主体,着力发展多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不断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

必须把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作为提升农业水平的重要任务。必须矢志不渝地加快良种培育、引进、试验、示范,加快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循环农业等实用技术推广使用,促进技术集成化、耕作机械化、经营信息化,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提升农业发展水平。

必须把优化农业结构和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做好农业工作的中心内容。传统的“粮猪安天下、烤烟富万家”的产业模式,已远不能满足现阶段农民增收致富的发展需求,必须正确把握农业的多功能特性,充分发挥各区域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产业优势,推动新兴特色产业发展,挖掘农业内部潜力,不断拓宽增收渠道,让农民的腰包真正快速地鼓起来。

必须把农村综合配套体制改革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源泉动力。改革是发展的不竭动力,要深入推进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三小”水利和林权制度改革,努力释放农村内部活力,推动农村潜在的大量资源向资产、资金转化。依托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不失时机地深化户籍制度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速城乡发展一体化,积极探索富裕农民的有效途径,建立农业投入长效机制,不断增强农业持续发展源动力。

猜你喜欢

现代农业全县农民
“用好现代农业科技,多种粮、种好粮”
耕牛和农民
现代农业离不开化肥
砥砺奋进 打造现代农业强市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