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步小康,贵州不拖全国后腿
2013-08-20顾海凇
文Ⅰ本刊记者 顾海凇
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发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员令。贵州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在全省部署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一个不含水分的、群众得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
“我们心中要始终牢记一件事,我们的梦想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与全国共同进入小康。”在今年贵州省“两会”期间,省委书记赵克志再次强调:“贵州不能拖全国的后腿,我们应该有这样的精气神。”
与全国同步小康,是贵州省委基于对汇聚一时的发展机遇和日益彰显的发展优势的分析和把握,向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图为筑城广场上欢庆的人群。(李登毅/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最艰巨的一个省份
2012年,贵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为69%,这一数据比全国平均水平落后了6年左右。尽管如此,这已经是近几年贵州奋力赶超、GDP增速多年位居全国前列的结果。
2012年国发2号文件这样概括:贵州是我国西部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也是贫困问题最突出的欠发达省份。
一个“最”字,道出贵州历史与现实之际的沧桑。
1413年贵州建省,但终明一朝,贵州最大的功用只是镇边锁滇的咽喉、驻兵防变的屯堡。
清“改土归流”后贵州地主经济虽有较大发展,但限于农耕时代地理条件对经济的极端制约,全国18省,贵州仍是最穷的一个。
新中国成立,贵州在战略定位上长期被作为原材料基地加以建设,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主的发展模式使贵州在整个分工体系中处于不利地位。
改革开放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贵州进入了历史上发展的最好时期。但由于自然地理等原因,贵州发展仍存在特殊困难,与全国的差距仍在拉大。到了胡锦涛主席考察贵州,寄望“贵州的同志要有志气、有信心”,“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的2005年,贵州是当时全国唯一人均生产总值没有达到800美元的省份,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
这个时候,离党的十六大向全党全国作出“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动员和部署,已经过了3年。
贵州这块全国全面小康建设“最短的一块板”如果不拉长补齐、尽快实现富裕,将影响的是“西部和欠发达地区与全国缩小差距”的大局。走快走好迈入小康的步伐,是贵州的需要,也是全局的需要。
最大的变化发生在新世纪的第二个10年开局。自2010年以来,贵州把握“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实施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走上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和时代要求的后发赶超新路子。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敏尔说,这条道路正被实践证明“完全正确、十分有效”。
“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这一代贵州人的政治任务和神圣职责。”赵克志说,相信全省干部群众通过艰苦奋斗、长期奋斗,一定能撕掉贴在脸上的“贫穷”标签,开创富民强省伟大事业的广阔前景。
与全国同步小康面临机遇叠加
在贵州人均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进入实现经济起飞重要时期的2012年,贵州出台了《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决定》。
与全国同步小康,是贵州省委基于对汇聚一时的发展机遇和日益彰显的发展优势的分析和把握,向全省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贵州面临着外部机遇聚合与内部机遇凸显的双重机遇。从内部机遇来看,2012年人均生产总值预计突破3000美元,进入实现经济起飞的重要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蕴藏着强劲的发展动力。
从外部机遇来看,贵州正处在本世纪重要战略机遇期的第二个十年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期。国家优先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实行差别化的经济政策,成为贵州加快发展的强大政策支撑。国发2号文件的深入实施,政策效应正在逐步显现。东部地区产业加速转移,为贵州扩大开放、借力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贵州面临着比较优势明显与后发优势突出的双重优势。从比较优势来看,随着交通基础设施加快改善,贵州作为西南重要陆路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日益突出,将对降低物流成本、壮大企业规模、改善生产经营方式产生重要影响;能源、矿产、生物资源丰富,劳动力等要素成本较低,为贵州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原材料精深加工提供了重要基础;山清水秀、生态良好、气候宜人、文化多元,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从后发优势来看,贵州可以借鉴发达地区先进的制度和经验,汲取发达地区过去失败的教训,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可以直接引进先进的、成熟的、高端的技术,通过高端引进、高头嫁接,推进产业优化升级,逐步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可以利用国家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政策,在社会发展的某些领域和薄弱环节实现跨越式发展。
“县为单位”彰显策略创新
今后几年,是贵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战期。
贵州提出,从2013年开始,“以县为单位开展同步小康创建活动”,开展县为单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工作,使全面小康各项任务落实到具体项目,覆盖到最广大的农村,覆盖到低收入群体和困难群众,真正惠及全省人民。
“县为单位”体现了多维效果,是贵州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关键之谋、创新之举、务实之策。
有利于激发干部群众推动科学发展、后发赶超、同步小康的信心与激情。推进我省跨越发展、同步实现全面小康,是全省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之所在。以县为单位推进全面小康,才能使在县域内生产生活的广大群众共享全面小康建设成果。
有利于用具体的指标数据来量化全面小康,看清贵州同步小康创建中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县域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的基本单元格,是全省实现全面小康的基础支撑。我省县与县之间发展仍然很不平衡,据初步测算,我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最高的与最低的县(区)相差40多个百分点,以县为单位推进全面小康,能够从整体上比较客观地反映我省全面小康的实现程度。
有利于整合资源和力量,形成强大合力。以县为单位推进全面小康有利于组织调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为实现全面小康建功立业。县级党委、政府作为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的交汇点,在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创新各项工作中担负着十分重要和关键的职责,在推进全面小康建设中必须充分发挥县级党委、政府的主体作用,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形成强大工作合力。
有利于重点突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贵州农民收入低,贫困人口多,最根本、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县域层面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滞后。以县为单位推进全面小康,有利于以小康建设带动扶贫开发、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
“县为单位”开展小康创建活动,同时也顺应了各族群众对幸福生活的热切期盼,适应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以省的总体小康代替县县建成小康,不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不能简单以指标数值代替直观感受。而是以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认可不认可,作为衡量小康的根本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