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向“长三角”学习

2013-08-20李再勇

当代贵州 2013年17期
关键词:贵阳长三角差距

文Ⅰ李再勇

(作者系贵阳市委副书记、市长 责任编辑/霍庆涛)

贵阳与长三角地区的差距,根源上是观念上的差距。当前唯有先改变观念,才能缩小差距、改变贫穷、改变落后。

3月1日,李再勇(右二)在北京大唐电信进行实地考察。(贵阳市政府办供图)

“长三角”,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先行者。2013年4月9日至13日,笔者随同省党政代表团赴长三角地区学习考察。一个个开发区、工业园区,向我们展示了生态经济发展的巨大活力;一个个新型工业企业,让我们看到了开放、创新、转型的无穷动力;一座座新城和新区,让我们感受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无尽魅力;一个个发展思路、发展战略,让我们体会到思维转变给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推力。

以大视野找差距

差距既是压力,也是动力。有差距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看不到差距。通过学习考察,我们看到了贵阳与长三角地区在经济发展、城市发展、开拓创新、工作作风等方面存在的差距。

经济发展差距:这两年,贵阳经济发展速度在全国省会城市位居前列(2011年位居第一,2012年位居第二),发展态势较好。但与长三角地区城市比,经济总量小,产业水平低、企业实力弱的问题仍然突出。2012年,贵阳经济总量分别只有杭州、南京、苏州、无锡的21%、23%、14%、22%;工业增加值为杭州、南京、苏州、无锡的16.7%、19.4%、6.3%、15.7%。

城市发展差距:发展空间小、功能不配套、管理水平低。贵阳建成区面积仅有230平方公里,比杭州、南京、苏州、无锡建成区面积分别少321、272、181、142平方公里;城市现代立体交通体系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不完善,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仍需提升。

开拓创新差距:改革深度、创新力度、开放广度不够。市场、国企、行政审批、投融资、城市管理等体制改革还不深入,创新力度不够、创新活力不足,外贸进出口总额和民营经济增加值比重较低。

工作作风差距:长三角地区尽管进入先进发达地区,但他们跑、争、拼的劲头依然十足。相比之下,我们有的干部职工在工作激情、工作标准、工作执行等方面都亟待进一步提升。

以大力度改观念

观念差距导致发展差距、思维滞后导致发展滞后、创新不力导致发展不力。贵阳与长三角地区的差距,根源上是观念上的差距。当前唯有先改变观念,才能缩小差距、改变贫穷、改变落后。

改变线性思维的观念。随着国际化、信息化的加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推进,我们必须转变线性思维,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布局,善于运用全面的、系统的思维方式思考和谋划工作、发现和解决问题,抓好“群众致富、企业增效、财政增收、社会进步”的统筹,实现“经济实力强、生态环境好、幸福指数高”的系统目标。

改变先“赶”后“转”的观念。贵阳经济在“量”上与沿海发达地区有很大差距,但更大的差距却在“质”上。当前,我们要坚持“赶转并重、同步统筹”,既要千方百计“赶”,追求“量”的扩张,也要千方百计“转”,实现“质”的提升,致力在转型中追赶、在追赶中跨越。

改变因循守旧的观念。善于在学习中借鉴和提升,在肯定自我中否定自我、在否定自我中超越自我,充分发挥好独有的资源、文化、政策、生态、后发及要素聚集优势,切实增强发展自信。同时,要让创新成果人人共享、创新风险大家承担,形成鼓励创新、宽容失误的良好发展氛围。

以大思路破难题

观念决定发展,思路决定出路。当前贵阳面临诸多难题,严重影响和制约发展。要认真对照差距,紧扣“主基调”、实施“主战略”,以大思路破解大难题。

破解在保护中发展的难题。以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城市为总抓手,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坚守生态底线,瞄准高新前沿,始终按照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三个最大化的原则,以生态化发展农业、园区化发展工业、现代化发展服务业,积极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生态体系。

破解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的难题。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抢抓国家实施低丘缓坡政策试点等机遇,拓展用地增量;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开发强度和利用效率,盘活土地存量。适应形势特点,采取表内融资与表外融资、长贷与短融等方式的结合,创新政银企合作机制,拓宽融资渠道,提高金融服务效益。

破解服务效能提升的难题。坚持企业为基,大力减政放权、减负松绑、改进作风,下决心建设西部地区审批项目最少、办理时限最快的城市,进一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高效、公正透明、廉洁自律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营造开放、包容、文明、高效的发展环境。

破解城市基层管理的难题。坚持把职能转向基层、让服务贴近群众,进一步深化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新型社区建设、完善城市网格管理、推进市民同城化服务,以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提升促进城市基层管理水平的提升。

以大动作推跨越

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要素聚集优势,以大动作、大手笔推动大跨越。

强化科技与人才支撑。切实强化“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进贵阳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培育和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技术创新基地。进一步抓好人才特区建设,加大产业引智、项目引智、政策引智、环境引智、平台引智的力度,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畅通引进渠道,让省会贵阳成为人才聚集高地。

打造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按照“以存量换产业、以市场换产业、以资源换产业、以政策换产业”的思路,舍大利、招大商,出大力、扶大企,优先培育材料产业、装备制造、医药食品等千亿级产业和磷煤化工、卷烟等500亿级产业,重点扶持10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打造一批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以企业竞争力提升城市竞争力。

推进“5个100平台”相融发展。按照全省“5个100平台”的建设要求,坚持“相互融合、互为补充、功能突出、整体提升”的原则,突出贵阳特色、渗透地域文化,高标准做好“5个100平台”的规划、建设,努力使该平台成为资金、项目、技术、文化、产业聚集的核心平台,成为企业发展、群众致富、环境提升的重要支撑。

着力破解城市二元结构和城乡二元结构。坚持生态化、国际化、人文化、现代化的要求“疏老城,建新城”,加快以二环四路城市带为重点的三区五城五带建设和中心城区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实施“新型社区·温馨家园”建设工程,着力破解城市二元结构;按照“区县同城,一体发展”的思路,大力加强县城、重点集镇和工业集中区建设,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四在农家”建设工程,加快学校、医院、公共交通、文化设施、商业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向乡村延伸,着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确保2015年全市城镇化率达到76%。

提升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切实把服务业作为扩大就业的最大容纳器、结构调整的最佳着力点、三产提速的最大支撑力,着力建设金融、物流、商贸“三大区域性中心”,提升爽爽的贵阳·中国避暑之都、中国夏季会展名城“两大品牌”,打造全省服务业发展高地,促进旅游、金融、会展、物流、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加速发展,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新型四化”同步发展配置服务要素、提升支撑动力。

千帆竞渡潮涌起,百舸争流力争先。我们深信,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创造性地学习借鉴长三角等地区的成功发展经验,通过贵阳市人民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够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的美好梦想!

猜你喜欢

贵阳长三角差距
“1+1=7”凝聚长三角人大更大合力
百年辉煌
——长三角油画作品选之四
高速通到我的家
多去“扳手腕”——实际是跟差距较劲
找朋友
“首届长三角新青年改稿会”作品选
2019长三角企业100强
贵阳城乡“三变”了不得
贵阳数据共享开放条例亮点多多
课桌和电脑的差距好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