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兴英:“天使妈妈”和孤儿的家
2013-08-20
文Ⅰ图 本刊记者 朱 江
1 6年的时光中,肖兴英这个看似普通的农家妇女,以执着的付出温暖着60余个孤残儿童,用爱给他们带去生命的希望。
3月1日上午,阳光温暖,春风和煦。安顺市贵州安大航空锻造有限责任公司厂区的一个小院落里,白色的李花和红色的桃花开得正艳。十几个孩子在花下追逐、嬉戏,51岁的肖兴英身穿灰色外套,微笑着坐在一旁看护着孩子们。
这个小院落,是安顺市儿童福利院安大孤残儿童寄养点。十多年来,它也是肖兴英和她收养的60余个孤残儿童最温暖的家。这些孤残儿童,都是折翼的天使,而肖兴英用自己的双手,为他们编织了一双双隐形的翅膀。她,也成为了孩子们的“天使妈妈”。
厨师、保姆和老师
这是一个不大的孤残儿童寄养点,一幢白色的两层小楼里,只有十多个房间,目前住着16个孤残儿童。二楼的几个房间正在装修,这些房间以前是放杂物的,肖兴英希望能有更多的孩子住进来,便把它们全部装修成卧室。
一楼是孩子们生活和学习的地方,教室、卧室、厨房,每个房间都宽敞明亮。厨房门口的小黑板上,写着孩子们今天的菜谱——早餐:肉末面条、牛奶、鸡蛋;午餐:肉末豆腐、肉炒萝卜、炒鸡蛋、白菜肉末汤;晚餐:炒豆腐干、炒回锅肉、炒土豆丝、鸡蛋汤。
看得出来,身为厨师的肖兴英,努力地满足着孩子们对营养的需求。
走进孩子们的卧室,每一间都整洁、干净,没有一点异味。其中一间卧室的床上躺着一个看上去三四岁大的孩子,身上穿着干净的衣服,小脸红扑扑的,非常可爱。
为什么这么好的天气,却没带孩子出去走走?面对记者的疑惑,肖兴英一边走到床边俯下身给孩子做按摩,一边解释说,这个叫小石的孩子是个脑瘫儿,已失去所有的行动能力,每天都必须由她一口一口喂饭,帮他洗澡换衣做按摩。
小石是2007年来到肖兴英这儿的,现在已经七岁大了,由于生病,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小很多。
在孤残儿童寄养点,像小石这样需要特殊照顾的孩子不在少数,他们常常会不小心把大小便弄到身上。为了让他们舒服一些,每天肖兴英都会给他们更换尿不湿、帮他们洗澡。
为了照顾这些孩子,肖兴英每天早上6点就起床,准备好孩子们的早饭后,再一一叫孩子们起床。行动方便的孩子自己穿衣洗漱,行动不便的则由她帮忙。
等孩子们吃完早饭后,肖兴英将能正常上学的孩子送去学校后,便开始亲自教那些无法上学的智障儿童。
肖兴英曾请过一个幼教老师教这些孩子认字。但一年以后,孩子们还是什么都不会,倍感挫折的老师随即离去。从那以后,肖兴英每天又多了一份工作——教孩子们认字。
几年下来,这些孩子仍然只会念数字“1、2、3”,大多数只会写“1”。如此缓慢而艰难的教学之旅,肖兴英这个文化水平并不高的农家妇女却从未放弃。她说:“孩子以后要走入社会,不能什么都不懂,我现在教他们认数字和简单的汉字,以后还要教他们自主生活的能力,我知道这个过程肯定很难,但如果我也放弃了,孩子们以后怎么办?”
那双哭泣的眼触动了她的心
肖兴英与她收养的孤残儿童的缘分,要从16年前说起。
1997年冬天的一个清晨,靠卖米粉维持生计的肖兴英推着自家的三轮车出了门。那一天很冷,天空飘着雪花,路上行人很少。
像往常一样,肖兴英推着车来到摊位前。突然,一阵孩子的啼哭声惊动了她。她四处找寻,在一个还带着余温的灶台下发现了一个用纸箱装着的婴儿。
孩子哭泣的双眼,触动了肖兴英的心,她将这个幼小的生命抱起,拥进自己的大衣里。她很清楚这个孩子是被遗弃的,带走他或许就带上了麻烦,但她不忍看到一个小生命在寒风中挣扎。
那天,肖兴英连摊都没摆就抱着孩子回了家。她买来奶粉喂孩子,但孩子却不停地哭泣。当她带着孩子上医院看病时,才知道这是一个脑瘫儿,无法正常进食和说话。
不知道自己该怎样做才能帮到孩子,无奈之下,肖兴英把孩子送到了民政局。然而,孩子那双哭泣的眼却久久在她脑海里萦绕不去。生平第一次,她兴起了办一间孤儿院收养孤残儿童的想法。
2001年,肖兴英卖掉自家的客运车,在民政局的帮助下,成立了吉祥孤儿院。12年来,她收养了许多智残、盲、聋、哑以及患有癫痫、脑瘫、兔唇、软骨症等疾病的孩子。这些孩子刚被收养时,年龄大的十余岁,小的只有几个月。
这些孩子中,除智障、脑瘫儿童外,其余的孩子肖兴英都供他们上学。实际上,除去伙食、水电、医疗费等日常开支外,当时民政局补助给孤儿院的生活费并没有结余,她甚至要把丈夫的部分工资补贴进去才够用。
为了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让孩子们吃得好一点,肖兴英自己种起了蔬菜,就是为了省下买菜的钱多买一些肉。
孤儿院刚创办没多久,院里很快便收养了十多个孩子。对他们,要喂奶喂饭、把屎把尿,肖兴英常常累得喘不过气来。
忙碌、劳累、资金缺乏,一度让肖兴英无法坚持。那时她火气很大,孩子们一不听话她就会严厉地训斥他们。
一次,她对一个孩子说:“你再这样,我就不要你了!”那个孩子虽然不会说话,眼泪却刷地一下子就掉了下来。那一刻,肖兴英的心又软了。想到自己是这群孩子唯一的依靠,她咬牙坚持了下来。
就在这样的坚持中,2011年,肖兴英的吉祥孤儿院得到安顺市儿童福利院的帮助,成为福利院的一个救助点。在政府的关怀下,资金宽裕了,孩子们的伙食渐渐丰盛起来,每个孩子的卧室里装上了空调,可肖兴英却没舍得给自己的卧室装上。
肖兴英说,现在政策越来越好了,社会上的好心人也越来越多,不少人为孩子们捐款捐物,帮助改善寄养中心的生活环境,孩子们的生活日渐好过。她相信有大家的帮助,寄养中心一定能越办越好,成为更多不幸孤残儿童的家。
“我想一直陪着他们”
12年来,不少孩子在肖兴英的寄养中心长大,后来纷纷工作、成家,但在他们心中,寄养中心这个“家”永远无法割舍。
孤儿院里有个叫兰兰的姑娘,今年已经18岁了,在广东一家影楼学习摄影。每逢想“家”时,她都会打电话给“肖妈妈”。前年她还带着自己的男朋友回来,让肖兴英帮她把把关。今年春节,兰兰因为太忙不能回“家”过年,肖兴英为此倍感失落。没想到大年夜,兰兰通过网络给“肖妈妈”拜年,这让肖兴英高兴了好久。
除了兰兰,20岁的小勇也是肖兴英的牵挂。他如今在贵阳一家福利院上班。2012年国庆节时,他专门回到寄养中心看望肖兴英。一说起这些,肖兴英笑得合不拢嘴。
看到这些孩子能够自立,肖兴英感到很欣慰。她说:“希望孩子们出去以后千万别学坏,好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最好也能帮助身边的人。”
在孤儿院旁边,有一处正在修建的操场,这是肖兴英打算修来给孩子们打球、运动的地方。肖兴英说,屋里地方小,孩子们玩时难免磕磕碰碰,有了大操场,孩子们就能玩得更开心些。肖兴英还说,她想再多盖些房子,能让更多的孤残儿童来到这里,给他们一个家……
肖兴英的计划还有很多,在采访中,她不停地描述着孤儿院的未来。当记者问到她自己未来有什么计划时,肖兴英想了一下回答说:“我想在有生之年把孩子们都带大,一直陪着他们。”
我们离开时又路过那两棵花开得正艳的桃树和李树,肖兴英指着它们说,这是她为孩子们种下的,收获的李子和桃子可甜了,孩子们最喜欢吃。今年花开得这么艳,收成一定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