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路径
2013-08-19万天虎
□ 万天虎
一、 继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础和前提
诚如恩格斯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742-743页。,“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1、742-743页。。这为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科学态度和方法。
首先,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现实的基础,其中既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成就,也有东欧解体苏联剧变的深刻经验教训,更有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主义现象。当人类即将迈入21世纪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曾在全球范围内举行过一次“千年思想家”网上评选,结果马克思高举榜首。2005年在德国《图片报》和国家第二电视台联合举行“德国千年最伟大的人物”评选中,马克思又荣登榜首。这些评选活动足以说明马克思以及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再有,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生了新的变化。从经济上讲,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变化,二战以后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了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形式。国有制一般存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对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政治制度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政治制度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虽然资本主义国家的本质没有改变,仍然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但上述现象至少是资本主义国家学习借鉴社会主义制度的优秀成果而产生的。
其次,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进行发展,以解决人们思想中的困惑,科学解释人们争论不休的问题。如“中国模式”问题、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些现象如何看待的问题等等都需要马克思主义理论要顺应时代不断发展,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新理论成果,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发展。此外,中国人的信仰出了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崇高的信仰也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当代中国还是出现了信仰问题,这也给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需要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需要广大理论工作者的辛勤劳动,同时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
二 、关注民生、解决社会突出问题是推进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
从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内涵的理解过程中,可以看出,要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解决民众所关心的问题。而社会问题,当前的中国主要是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与腐败问题。关注民生必须和解决社会突出问题放在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位置。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以人为本,更进一步解决与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建立和谐社会,使人民群众获益,不仅是增加人们对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的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也是推进当代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和有效途径。
(一)关注、改善民生是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强大动力
十七大第一次提出了“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命题,并且深刻揭示了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的关系。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强调加强社会建设要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改善民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必然内涵,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十八大报告中,围绕改善民生不仅有宏观方面的要求,也有微观方面的要求。比如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及时帮助零就业家庭解决就业困难要求等。不仅如此,十八大报告在对其他问题的阐述中,也处处体现我们党对人民富裕安康的深切关注,处处折射出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亮点。报告的主题就体现了人民的愿望,符合人民的意志。
关注民生、改善民生也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好方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中国的人均经济水平还处于世界中等国家水平。人们虽然存在需求的多样性和世俗化的要求,广大民众对民生的需求还是最主要的,只要能够真正解决民生问题,社会主义优越就能够得到充分体现。解决民生问题就是解决了大众最基本的需求问题,也就有了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也才能够谈到信仰马克思主义,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突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经之路
不同学者对社会问题的分类不尽相同,但当前中国主要有三类社会问题: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腐败问题。这三类问题也是人民群众最关注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这三个突出的社会问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够顺利的推进。
解决社会问题首先要解决就业问题。我国的需要就业的人员除了有大量的应往届大中专毕业生,更有广大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再加上城市本身的下岗人员,可以说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解决就业问题已经成了当前中国最迫切的任务之一。一方面,就业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大量不能够就业的人员必将对社会的稳定和谐构成威胁。另一方面,解决就业问题直接关乎民生问题,解决了就业问题也就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民生问题。一个没有工作连吃饭都成问题的人怎么学习和相信马克思主义,就连马克思也说只有先解决了吃、穿、住等生存问题才有可能从事其他社会活动。
解决贫富差距的问题是关乎社会主义本质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是世界上贫富差距比较严重的国家。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自2000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1978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317,2006年则升至0.496。①《数据显示中国社会贫富差距已突破合理限度》,http://finance.ifeng.com/news/hgjj/20090518/673589.shtml,2013-2-06。消灭剥削、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是我们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但是现实中过大的贫富差距引起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对穷苦人民来说,如何相信马克思主义,如何支持马克思主义。因此要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就必须要解决中国的贫富差距过大问题。
解决腐败问题关乎党和国家的命运,更直接影响民生问题。人民论坛杂志社发起的未来十年最具挑战的10大问题,腐败问题列最突出的位置,各大网站纷纷以“腐败问题突破民众承受底线”进行了报道,调查现实,6688位受访者认为“腐败问题突破民众承受底线”是未来10年的严峻挑战,占受访人数的82.3%②《挑战一:腐败问题突破民众承受底线》,http://news.sina.com.cn/c/sd/2009-12-24/121719329795_2.shtml,2013-2-18。。大量的腐败分子都是共产党员,除了他们本身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问题,并直接影响人民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认为,现在党内出现很多问题,尤其是腐败问题,包括有些涣散的问题,背后都有一个深刻的原因,就是理想、信念问题。①李君如:《建设学习型政党要解决两个突出问题》,http://theory.people.com.cn/GB/11401533.html,2013-2-19。腐败分子更是直接吞噬人民大众的利益。所以要关注民生,就必须要根除腐败。只有根除了腐败,才能够真正的改善民生。也只有改善了民生才能够使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共产党的领导,信仰马克思主义,也才能够从根本上推动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
三、大众传媒的合理使用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助推力
(一)大众传媒的涵义及作用
大众传媒是大众传播媒介的简称,一般包括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新闻纪录影片和新闻性期刊的总称。西方称为新闻媒介(News media)或大众传播媒介(Mass media)。
大众传媒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都发挥了重大作用,也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推手。五四运动时期,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创办了大量刊物,或者利用和改造已有的刊物,热情传播马克思主义,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改变了中国革命面貌。《光明日报》刊登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中国思想解放的第一声号角,开启了中国发展的新时代。大众媒体的受众群恰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标群,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迫切需要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
(二)充分发挥大众传媒的作用
首先,要充分运用报刊、图书、影视等传统媒介,利用多样化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各种报刊要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专栏,满足广大群众的理论需求,探索报刊宣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机制,尤其是要发挥党报党刊的主阵地作用。要积极组织专家学者编写大批反映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通俗化、普及化的文化精品。继续产生艾思奇的《大众哲学》这样的著作。努力改变马克思主义通俗化读物很少的状况,不断探索利用图书普及马克思主义知识的新途径。能够借鉴大众文化中的成果,产生新的形式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
其次,要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的特殊作用。新闻媒体是信息发布、文化传播的主渠道,要不断提升主流媒体影响,遵循传播规律,充分运用先进手段改造传统传播方式,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表现力、吸引力和影响力。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强大舆论力量。科学技术对于提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效率,具有决定意义。因此,一定要运用先进传播手段改造传统传播方式,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产品的生产方式与表现方式,增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文化产品的表现力和影响力。党报、党刊、国家电台电视台、国家通讯社,没有独立地位。经过长期国家舆论工具强制性、教条化地向人们灌输马克思主义,人们特别是80后、90后人对马列、思政等字眼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逆反心理。如何克服反感、引起青少年的兴趣是一个研究侧重点。一是新闻有效利用“议题设置”功能,媒体在人们怎么想方面几乎没有作用,但在人们想什么方面影响巨大。因此媒体把马克思主义中某方面作为讨论话题推出较之于向受众直接灌输自认为正确的结论,更为合理。二是新闻媒体巧妙使用“意见领袖”的作用。传播学研究早已证明,我国青少年对于流行的“意见领袖”的接受度往往高于政府官员和大学教授,有时甚至高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当然这里的“意见领袖”指的是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的中介或过滤的环节。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再次,要从战略高度主动利用好互联网平台,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开辟新空间。互联网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信息系统,并被称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以后的第四大传播媒体。互联网传播方式的发展,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普及和传播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中国的互联网、网民数量已经全世界第一。比如胡锦涛到人民日报考察并和网友聊天,还有温家宝总理在新华网上回答网民的提问,这些方式都提高了人民大众对党高层的拥护,也促使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同,是很好的利用互联网的方式。但在利用互联网的同时,一定要加强法律监管,防止低俗的内容在网上传播,杜绝封建落后思想和资产阶级腐朽思想在网上传播,牢牢掌握网络条件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主动权,利用网络等大众传媒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最后,淡化“灌输”、重视“潜移默化”,降低身段、平等相待,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恰当心态。尽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十分看重“灌输”的作用,但处在个性凸显、以人为本的当代,任何人得知你在向他“灌输”都是相当反感的。在教育行业可以用灌输方法传播马克思主义。但在大众媒体上,平等开放地讨论一个话题,在讨论不断深入中逐步掌握、体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较之于把现成原理、结论交到群众手里要更符合认知规律、更有效果。
四、培养过硬的专业队伍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保障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是解决中国现实和发展问题的唯一正确的指导理论,是和人民群众的思维、生活密切联系的。当然,科学理论要变成改造现实的力量,前提就是必须要被广大群众所掌握,并转变为自觉的行动。要让马克思主义不断被群众所掌握,就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普及化、通俗化、简明化。当今社会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可能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实践中,有人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降低马克思主义的品位,是把马克思主义庸俗化。正如列宁指出:“庸俗化和浅薄同通俗化相差很远。通俗作家应该引导读者去了解深刻的思想、深刻的学说,他们从最简单的、众所周知的材料出发,用简单易懂的推论或恰当的例子来说明从这些材料得出的主要结论,启发肯动脑筋的读者不断去思考更深一层的问题。”①《列宁全集》(第五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278页。当今学者也否定了这种看法,如张巨岩曾说:“在我们这个时代,对于政治家而言,重要的不是如何取悦公众,而是如何塑造公众。”②张巨岩:《权力的声音:美国的媒体与战争》,北京: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108页。因此,要顺利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防止沦落为庸俗化和简单化,就必需要培养和造就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宣传者,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组织人才保障,这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迫切要求。一定要加强党的组织领导,从战略高度来认识这个问题。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论家和宣传者是个系统的工程,必须长远规划,重点关注。
首先,要继续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可以说一大批马克思主义专家发挥历史性贡献。像李大钊、陈独秀、艾思奇、毛泽东、邓小平等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今天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应做好一下几方面的工作。在理论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和坚持百家争鸣不是相互矛盾,而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理论界提供方向和指导,理论界不能够背离马克思主义方向,背离马克思主义方向的百家争鸣是不符合历史发展方向的,更不能够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向可以做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中国的文化繁荣和理论创新本身就已经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思想繁荣具有更加强大的生命力。另一方面,理论界如果没有平等,没有学术民主,没有相互切磋与争论,根本无法创新理论,也无法发展马克思主义,最终会阻碍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也就成了空话。
其次,要加强马克思主义宣传队伍的培养提升。马克思主义的宣传者主要包括大众传媒上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工作者和庞大的教师队伍。大众传媒的宣传工作在前面已经有了论述,因此这里主要关注教师的马克思主义宣传工作。教育是关乎中华民族未来的根本问题,也是解决人民大众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础性工作。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学校是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要发挥学校的重大作用。而这里面老师又是关键。所以要大力培养教师队伍作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力量。在学校体系中,一大批是直接教授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师,他们是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任务的直接承担者。对于各级各类学校的思想政治课老师,要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和境界,自觉宣传马克思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宣传方面要做到工作卓有成效,要让广大学生能够自觉主动的接受马克思主义。从而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潜移默化中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