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电子传媒IT趋势与应用研究中心
2013-08-18王立东
文|王立东
记得我第一次接触互联网是在1993年,距离今天整整二十年了。那时,中国互联网还处在试验阶段的末期,只有少数高校和研究单位有了邮件服务。而今天,就在我撰稿的上一分钟,全国可能有数千万封电子邮件发送出去;搜索引擎接到数百万条的搜索请求;数十万条信息分享到微博上……如今,我们几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在任何设备上访问任何内容。IT技术的蓬勃发展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行为习惯,我们生活的物理世界正在悄悄地被数字世界接管。在新兴的IT技术中,移动互联网、社会化网络、云计算和大数据,这四项IT驱力交织在一起,对几乎所有传统行业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尤其是传媒出版行业。
IT部门大多经历过技术的更新换代,可是,这股新的IT势力却令人感到难于掌控,这到底是为什么?我们越来越多地感到,技术似乎只是变化中的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而IT已经不再仅仅是技术!比如:云计算,它提供了新的产品交付和使用模式,与此同时,也成为了价值链中的一部分;社会化网络,支持人际协作,使用户行为模式和通信方式发生了变化;移动互联网,为应用和数据提供了新的访问渠道;大数据,使人们不再仅仅通过数据分析历史,甚至可以通过数据预测未来。这些变化带来了新的需求,这些需求对于IT部门来讲是陌生的——IT部门不能只盯着自己过去的一亩三分地了,他们需要洞察整个价值链的变化,洞察人的行为习惯的变化;他们需要与业务部门紧密合作,需要在商业模式上创新,需要掌握新的利用数据的方法论……
方正电子作为传媒出版领域技术和服务提供商,一直将“跟踪行业前沿科技的发展、把握行业发展规律和趋势”视为重要的工作,这是从王选老师那里继承下来的传统。过去,相关的研究成果主要用于指导公司的产品研发。2012年,我们正式成立“传媒IT趋势与应用研究中心”,旨在将研究成果用于指导新一代产品和解决方案研发的同时,也将这种洞察与理解转化到对客户的业务规划和运行保障中。
在设计“传媒IT趋势与应用研究中心”的组织架构时,我们分析了国际前沿技术公司的一些做法。我们发现有两种最极端的情况,一个极端是“中心型”,即公司中有一个中心化的团队,其工作聚焦在前沿技术与想法上;另一个极端是“分散型”,即把对趋势的跟踪与研究工作分散到研发、产品、业务各个部门,大家分头承担相应的职责。采用“中心型”的组织架构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与业务日渐接触疏远,变成“象牙塔”;采用“分散型”的组织架构容易出现的问题是,主要关注短期行为,忽视长期发展。我们在两个极端中间取中,采用“中心+辐射”的组织架构模型(图1)。团队由技术专家、市场专家、战略专家、行业顾问组成。
图1 :传媒IT趋势与应用研究中心组织架构
我们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传媒出版领域的行业发展趋势、新兴IT技术、商业模式和新应用等进行深入研究和论证。在研究中,我们引入行业中优秀的方法论为指导。
针对新兴IT技术,我们采用国际IT分析与咨询公司的创新周期规律方法论(图2)为指导,能准确地预测新兴IT技术目前所处的状态、面临的风险、及未来的发展前景等。著名预言家Roy Amara曾指出,“人们总是倾向于在短期内高估技术的影响并在长期内低估其影响”。说的是,我们对于某项新技术的希望、期待或者恐惧,往往使我们高估了该项新技术短期的影响,而现实通常无法满足我们这种膨胀的预期,导致随之而来的对新技术的失望,让我们掉转矛头,开始低估该项新技术的长期意义。美国未来研究院院长Paul Saffo称这种现象为“macro-myopia”,并指出人们总是一遍又一遍地犯同样的错误。在创新周期规律方法论的指导下,我们可以更加理性地把握新兴技术的发展趋势。
针对新应用的研究,我们有一套指导工作的流程(图3)。从确定研究范围开始,经过跟踪、评价、评估、宣传等过程,最终转化为对产品和解决方案的指导建议。外界的创新层出不穷,选择做什么,需要考虑公司独特的环境,而不是看其他人做什么自己就做什么。要想成为一个有思想的公司,关键是要认识到每个公司都需要其独特的环境下评估创新(包括公司的目标、资源、改变的能力,等等),否则,很容易陷入从众的误区。
针对商业模式的研究,我们采用商业模式画布(图4,引自《商业模式新生代》)的研究方法,从价值主张、关键资源、关键伙伴、关键业务、客户关系、客户渠道、客户细分、成本结构、收入结构等几个部分,对新兴商业模式进行系统化的分析。
图2 :传媒出版行业新兴IT技术的创新周期规律
图3 :新应用研究流程
图4 :商业模式画布(引自《商业模式新生代》)
方正电子“传媒IT趋势与应用研究中心”十分注重平衡“前瞻性”和“务实性”两个原则。研究中心通过与国际著名分析机构(如:Gartner、IFRA、PIRA)合作、跟踪国际一流大学媒体实验室的研究动向、与客户/合作伙伴/风险投资人经常交流、参加前沿技术与应用的行业会议等方式,前瞻性地洞悉到最新的传媒科技、创新应用及商业模式。“前瞻性”主要是关注未来3-5年甚至10年的传媒趋势和应用,而“务实性”则主要是面对未来2-3年,理解客户此时此地的需要、帮助客户解决当前业务规划中的问题。因此,方正电子“传媒IT趋势与应用研究中心”既关注长远趋势,也重视近期需要。
方正电子的“传媒IT趋势与应用研究中心”并不直接承担项目建设工作,而是通过书面报告、研讨、交流等多种形式,将研究成果传递给公司的业务部门和研发部门,由这些部门开发出相应的产品和解决方案,比如:面向报业的畅享全媒体产品、面向移动出版的翔云移动阅读方案等等。逐步地,我们还会通过行业沙龙、咨询服务等形式,将研究成果直接传递给我们的客户。
下面将重点介绍两个在建项目。
图5 :方正畅享全媒体解决方案
方正畅享全媒体解决方案
方正畅享全媒体解决方案顺应“全媒体”发展趋势,以数字技术为手段,以标准化、组件化的服务为核心,构建了新闻内容全媒体采集、跨媒体编辑、全介质发布、全媒体资源存贮管理和增值应用的全媒体新闻业务系统架构,能够完成纸报、网站、微博、移动终端、户外大屏等在统一平台上的内容采集、加工、审核和发布;围绕全媒体新闻生产过程完成数字资源存贮管理、深度开发,完善个性化、专业化数字内容产品,实现报社数字内容增值。
方正畅享全媒体解决方案由四大核心应用组成:全媒体内容采集、跨媒体内容编辑、全介质内容发布以及全媒体资源存贮与增值应用。围绕这四大核心,延伸出移动采编、全媒体考核、数字编前会、数字信息墙以及移动阅读、户外大屏等,共同构成完整、系统、流畅的全媒体解决方案(图5)。
方正畅享全媒体解决方案将使传媒利用全媒体技术对新闻内容精雕细琢,驱动新闻产品的质量再次提升;提升报纸传播力,扩大媒体影响力,实现第一时间采写,第一时间发布;建立全方位全天候紧密协同机制,走向媒体融合;以新技术满足市场消费新需求,增强新闻商品的差异性,适应读者群的变化;构建新闻增值产业链,使报社从报纸生产商向内容服务供应商转型。
截至2012年底,方正畅享全媒体解决方案用户已近100家,如新华社、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文汇新民报业集团、辽宁日报报业集团、现代快报、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哈尔滨日报、湖南日报、北海日报、广西日报、陕西日报、兰州日报、芜湖日报、萧山日报、东莞日报等中央级、省级、都市级、地市级各类报社,在全媒体一体化平台、资源整合应用、多媒体资源管理 、提升采访装备和手段 、扩展新媒体等方面进行了广泛应用和成功实践。其中多个项目屡获殊荣——文汇新民世博全媒体新闻采集与跨媒体协同报道系统获得第五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一等奖、辽宁中部城市群报纸新闻信息资源共享平台获得第五届“王选新闻科学技术奖”二等奖。
方正翔宇移动阅读云服务
方正翔云移动阅读云服务是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专门面向传媒出版行业推出的数字内容发布服务,包含资讯版和创意版两种产品形式,可以应用在出版、报业、网站,后续将逐步拓展至教育、政府、企业和个人用户。目标是使客户在使用该服务后能够快速的发布出有创意感的数字内容产品。
方正翔云移动阅读资讯版为传媒出版单位提供了媒体自主品牌的新闻阅读器、在线使用的移动新闻发布系统、以及互联网接入。传媒出版单位可以随时开通服务、编辑和发布新闻内容、实现新闻阅读器的快速上线,无需承担IT平台建设和软件维护成本,灵活适应业务的发展和调整。
翔云移动阅读资讯版由三部分组成:内容发布平台、翔云云服务平台、翔云阅读器(阅读器支持iOS和Android平台)(图6)。其中的内容发布平台可完成新闻内容的制作、编辑、审核、发布和模板定制的生产流程,并发布到不同的终端设备上,实现“一次加工、多次多平台发布”;移动客户端上可实现资讯阅读、信息推送,图片、音视频浏览功能,评论、报料、分享和投票等互动功能,实现终端用户与客户的双向互动。
利用翔云移动阅读资讯版,京华时报的iPad版入选苹果“员工最爱”第一名,上海证券报的iPhone版入选苹果中方演示案例。
翔云移动阅读创意版是方正移动阅读整体解决方案的最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运用世界领先的中文智能排版引擎、多形态跨媒体出版发行技术、底层云计算技术,帮助具有移动传播信息需求的媒体和企业开展移动阅读业务。
图6 :方正翔云移动阅读资讯版
图7 :方正翔云移动阅读创意版
翔云移动阅读创意版由三部分组成:飞翔创意工具、翔云云服务平台、翔云阅读器(阅读器支持iPad平台)(图7)。
飞翔创意制作工具以下简称“飞翔”,提供了令人炫目的、生动灵活的互动功能。这些互动功能极大的满足了平板电脑上良好的用户交互体验,使内容展示变得生动。飞翔除了能提供强大的互动功能编辑能力,还有简单易学、编辑速度快、直观的预览功能等。
翔云移动阅读创意版产品代表方正电子参加了首届中国报业协会组织的技术创新奖评选活动,获得了“2011-2012中国报业技术产品创新奖”。
除了行业趋势、新技术、新应用、商业模式研究外,今年,我们还计划将研究范围扩展到对企业CIO的研究,具体包括:IT战略、IT治理、IT组织架构设计、共享服务、IT预算、成本优化、IT创新、企业IT价值等方面。总之,研究中心希望由内而外,从宏观方向到实施策略,从技术、业务模式到组织管理,全方位地为客户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