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确需求是实现工厂信息化的关键

2013-08-18顾硕

自动化博览 2013年2期
关键词:工厂信息化生产

本刊记者/顾硕

信息化不是一个点缀,而是加强企业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工厂信息化贯穿于企业生产过程中以及企业管理优化建设中,信息化系统应该集控制、运行、计划、管理与优化为一体,确保充分发挥先进装备和数据透明化的结合。

近年来,随着工业制造的加工流程越发复杂,企业希望在竞争中全面降低成本,在管理上能够清楚地了解全厂的运营情况。但传统的管理系统已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只有实现工厂的信息化方能帮助企业解决这些问题。

在企业体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张图,它被称为企业的三层体系。其中,MES(制造执行系统)连接着EP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与控制层,它的主要作用是将订单计划进行细化、分解,合理地分配给底层控制层,并根据生产线所采集的数据,经过分析、计算,以报表形式及时反馈给计划层。由此可见,MES能通过信息传递对从订单下达到产品完成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优化管理。而作为计划层与执行层之间的桥梁,MES的最终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制造竞争力,这也是目前中国企业在实现工厂信息化过程中发展的重点。

尽管工厂信息化在中国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企业对此认识还不足,不能完全通过自动化技术发挥信息管理的作用。同时,大多数企业仅将MES作为管理工厂的辅助工具,自然无法与应用工厂信息化多年的国外企业相比较。尽管如此,很多中国企业已经在不断尝试与摸索如何更加完善地将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运用到企业中,而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要明确企业自身的需求,这样才能让自动化设备提供商们有的放矢地为他们提供帮助,让项目实施过程更加事半功倍。

■ 贵公司在帮助用户实现工厂信息化时都应用了哪几类产品?涉足了哪些行业?

姜亚春:霍尼韦尔的工厂信息化产品主要应用在石化、油气、矿山、造纸和化工五大行业,涉及到的产品包括软件工具和MES套件。早期的人机界面软件工具为Workcenter,它作为基于Web的信息发布平台,从PHD获得实时数据,以基于域策略和基于Workcenter自身定义的双重安全策略为安全保证,将生产数据发布到Internet。2012年霍尼韦尔在全球范围内发布Intuition 软件系列组合的旗舰产品 Intuition™ Executive。该软件能够针对问题进行预测、发现并识别改进时机。它的协同工作工具能够充分收集专家的知识及行业专精、共享信息、以帮助用户进行快速灵活准确的决策并加以实施,从而实现智能运营并解决核心挑战。

霍尼韦尔过程控制部高级顾问 姜亚春

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工业事业部软件解决方案市场部经理 马恒贵

GE智能平台大中国区运营管理软件产品经理 莫军

杭州和利时自动化有限公司MES业务负责人 邓全亮

北京三维力控科技有限公司市场部经理董黎芳

在MES产品方面突显出的是行业特性。石化行业的MES产品叫做Business.FLEX®PKS™。它提供了过程知识解决方案,让流程行业工厂将公司目标更加高效地在生产层得到执行。这一解决方案把供应链规划、业务与生产自动化统一起来,将公司的业务目标转换为具体的操作目标。然后,将经过验证的生产数据反馈到业务规划层,形成业务闭环回路。

油气行业的MES叫做PCC(Product Control Center)。它不仅适用于海上平台,也适用于陆上油田、气田以及联合处理站的管理等方面。PCC可提供油气数据处理、安全管理、操作管理、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等完整的解决方案。油气不同于其他行业,它对安全性的要求非常高,尤其是海上产油,所以在霍尼韦尔的产品中包含了专门的安全管理模块,用来对各种阀门、控制回路、各种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管理,提早预告可能出现的问题。远程监视功能可以把各个分散的生产信息集中起来进行发布,通过IE浏览器即可随时监视到生产状态。

造纸行业的MES叫做OptiVision。主要针对制浆和造纸过程。它可以对纸张生产的全过程进行跟踪监督。从制定生产计划,到生产排产、分切优化、质量管理、产品跟踪、发货装车,一直到出厂开具发票,计算整个流程的成本及利润,提供全程化业务管理。

制药行业的MES叫做POMS。其特点是在制药的整个过程中,批次性操作比较明显,涉及到的模块有配方的规格管理,它可以根据药品的型号金属加工网,各种药材的成分比例,做出合理的配方。另外还有药品的物料管理、药品的质量管理、供单分配(根据供单进行有效的生产分配),跟踪记录、设备管理(生产设备的监控)、操作过程的监控等模块。

马恒贵:施耐德电气提供从工厂底层硬件设备到过程监控系统,再到生产优化系统的一系列解决方案。基于从工业配电到自动化的完整产品线,加上超过40年的针对工业用户需求的剖析,提出面向终端用户的全厂信息化架构PlantStruxureTM。

从世界PLC的鼻祖Modicon系列,到拥有40年历史的数据采集SCADA软件VijeoCitect平台,施耐德电气提供了软硬件一体的解决方案。工厂信息化的基础在于数据层面的应用和分析,施耐德电气除了工业实时历史数据库产品Vijeo Historian之外,更为终端用户提供了MES平台Ampla,弥合了ERP与过程控制系统间的信息鸿沟,从硬件系统到软件系统组成了工业信息化产品架构。

2011年施耐德电气并购加拿大Control System公司,将其远程数据终端SCADAPack RTU和无线Accutech仪表并入到信息化解决方案中,这些历史悠久、功能强大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冶金、电力、交通、水行业、建材、矿业、石油天然气、食品饮料、汽车等行业。

莫军:GE智能平台为客户提供了两类产品,第一类是实现工厂自动化控制的硬件PLC设备,第二类是基于PLC 基础上的自动化监控软件HM I 系列产品;以及基于HM I等自动化或手工采集生产数据基础上,进行运营管理的相关软件系列产品(如MES 、智能分析软件等),这些产品由于特点不同,应用的行业侧重点也有所区别。

GE智能平台提供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多个行业,如电厂、钢铁、汽车、烟草、医药、食品饮料等。

邓全亮:杭州和利时工厂信息化业务主要包括生产管理系统,能源管理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安全环保系统、先进控制与优化、工艺仿真等几类产品。最主要涉足的行业是化工,其次是电力、冶金、建材等行业。

董黎芳:力控科技是一家专业从事企业信息化与自动化软件平台研发与服务,并且为企业生产信息化提供“管控一体化”的整体解决方案的高新技术软件企业。力控科技一直坚持 “以信息化促进自动化”为发展路线,在帮助用户实现工厂信息化的同时,应用了自主研发的HM I/SCADA监控组态软件ForceControl、实时数据库p Space、采集网关p FieldComm、安全防护网关pSafetyLink、企业信息门户Fpotal等多种产品。自1993年至今,这些产品线在油气、石化、冶金、煤矿、能源管理、水利等行业均有成功的应用。

■ 如今,越来越多的用户企业认识到信息化管理在工厂中的重要性,与此同时,很多自动化厂商也开始进入该市场。就您了解,中国用户最大的需求是什么?贵公司在解决工厂信息化问题时的市场竞争优势又是什么?

莫军:生产制造型企业追求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产量更多、效率更高、质量更好。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客户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发展目标,在不同阶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化需求。

国内目前的信息化建设有两个趋势。第一:由于人力、材料等制造成本的上升,自动化水平较低的企业,开始关注设备自动化的改造,以求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第二: 自动化水平良好的企业,开始从过去粗放式的管理,逐步转向以“精益生产”为核心的生产管理模式,通过对制造过程的精细化、管理的科学化,从而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效果。这些企业开始关注MES 等现场管理软件的实施。

GE智能平台公司在工厂信息化建设中比较明显的特点之一,就是提供了从自动化硬件设备,到HM I/SCADA 数据采集与监控,再到MES及与ERP 集成的完整的解决方案,确保了客户可以从一个供应商那里,获取满足不同阶段发展的解决方案,这些方案的集成度高,便于客户从厂家获得所需的技术支持。

邓全亮:目前中国用户最大的需求是:稳定安全地生产,避免事故发生;生产透明化,提升管理水平;节能降耗,降低生产成本。

和利时的优势:

(1)广泛的应用业绩。和利时的信息系统在全国应用超过400套,行业涉及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电力、制药等多个行业,具有非常好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2)深厚的行业背景。和利时在工业行业领域已有20年的历史,对各个行业理解比较深,所有的功能模块都是在行业经验总路线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能够较好地满足行业应用的需求。

(3)成熟的解决方案。和利时的企业信息化解决方案经过10多年的发展实践证明了其成熟性。它将生产工艺、业务流程、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形成一套完整的符合行业业务实践的成熟解决方案。涵盖了从生产数据采集、实时监控、生产计划、生产调度、能源管理、库存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生产平衡、统计分析,以及ERP最终集成的全过程,其模块化结构可以满足不同企业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另外,在标准产品的基础上,还提供二次开发接口,以满足企业的一些特定需求。

(4)强大的技术力量。和利时公司提供产品研发、方案设计、工程实施、售后服务等方面的一条龙服务,既保证用户可以达到预期的功能,也能保证功能模块不断地升级、扩展,并提供完善、持续的售后服务,保证用户持续的投资收益。公司长期稳定地发展,是用户应用和利时产品最大的保障!

(5)完善的售后服务。和利时目前在全国有10多个事业部,20多个工程服务中心,工程人员遍及全国各地,可以给用户提供快速周到的服务。发现问题时可以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帮助用户快速有效地解决。

姜亚春:在中国,主要应用工厂信息化的用户集中在石化行业,这些用户在石化行业已拥有十多年的应用经验,对产品的需求比较明确。然而,在其他一些行业,用户对工厂信息化概念的理解不够深,对自己的需求尚不明确,他们还不知道该让我们做些什么,因此让我们将所有产品都打包在一起提供给他们,这反而造成工厂信息化的实施大而不精。

谈到霍尼韦尔的竞争优势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霍尼韦尔具备十几年帮助用户实施工厂信息化的经验,对用户的情况和能力非常了解,能准确把握工厂信息化可实现到何种程度。没有这样的能力项目就不能成功完成。其次,我们在国外已经拥有一套成熟的软件,在中国实现工厂信息化时也需要一些定制化的产品,将霍尼韦尔成熟的产品结合中国用户的现状,找到两者间的契合点,让用户应用上既实用又先进的产品,从而发挥我们的最大优势。除此之外,霍尼韦尔也会将国外一些同类型用户企业与工厂的管理经验告诉中国用户,进一步帮助他们更好地实现工厂信息化。

董黎芳:目前我国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同时又面临着信息化对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如何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能力已经成为迫切的需求。所以中国用户最大的需求是将信息化的时代特征与工业化的发展进程紧密结合,加快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进而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能力。

在工厂信息化建设中,力控科技提供了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化和自动化软件平台,并且根据具体的需求提供可定制化的服务,同时在煤矿、能源、油气等领域拥有最佳实践解决方案,帮助企业以最低的成本实现信息化。力控科技一直秉承“以信息化促进自动化”的理念,以用户的需求为着眼点,始终有预见性地开发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的新产品,不断地创新和丰富产品线。

马恒贵:中国用户目前面临的最大问题,从深层次看,在于用户对信息化需求不明确。工业信息化的目的是让管理层更清楚地了解全厂运营情况,为企业提供的最大价值在于为企业管理运营过程中的重要决策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支持。因此,中国用户目前最需要一位理解行业、了解用户的自动化专家,与用户一同发掘业务流程中的痛点,明确并细化信息化建设的需求,建立一个全面的知识库和标准体系。施耐德电气作为拥有176年历史的跨国企业,在工业领域积累了大量的行业经验,产品系列非常丰富,同时拥有为用户调配全球业务资源的能力,为最终用户与系统集成商提供定制的行业解决方案。一流的服务与定制的解决方案,是施耐德电气对用户的承诺。

■ 您认为一所工厂在实施信息化时最重要的是什么?

邓全亮:一个工厂信息化实施是否能取得成功,有很多关键的因素,我认为最主要的有以下几点:

从选择供应商的角度,一定要选择一个具有成熟产品和丰富实施经验的供应商,且供应商具备实施能力和持续服务能力。因为做工厂信息化不是单纯的采购,而是要给企业量身定制。全部定制开发,项目周期长,风险大,因此必须要有成熟的产品。丰富的实施经验保证供应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能够把其它类似项目的经验带给用户,引导用户的需求,与用户一起来实施。

从企业的角度,一定要一把手负责。因为信息化项目涉及到企业几乎所有的部门,在实施过程中,各部门的协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因此必须由一把手牵头或由一把手授权的人牵头,才有可能及时协调各部门把事情做好。

企业必须全员深度参与。因为信息化项目的最终用户是企业的员工,项目能否顺利实施,是由员工的亲身体验来决定的。员工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提出自己目前的困难、想法和需求,再与供应商的产品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可能形成真正适合企业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企业需要配备专职的信息化负责人。信息化项目是个长期的过程,验收只是项目的开始,使用中同样面临着修改、升级、维护等一系列的工作。要保证项目的成功与持续发挥效益,就要安排专职人员,全程参与项目实施,掌握基本的操作、维护,以保证项目长期稳定的运行,适应业务不断变化的需要。

马恒贵:信息化不是一个点缀,而是加强企业实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工厂信息化贯穿于企业生产过程中以及企业管理优化建设中,信息化系统应该集控制、运行、计划、管理与优化为一体,确保充分发挥先进装备和数据透明化的结合。目前很多的客户对自身的需求非常不清晰,“跟随”性非常强,信息化功能要求与工厂生产脱轨,行业的细分给信息化的实施带来了极大的难度。信息化最好的服务往往是个性化定制的,而效益最大的服务是标准化通用的。

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企业软件的实施与管理,如何选择并建立一套适合自己企业发展需求的软件管理系统,它代表了制造企业在信息时代管理革命的发展趋势。在实施过程之中,通用化和定制化的平衡最难掌握。其关键在于数据利用与呈现,从数据到信息的转化,对信息的过滤、分拣与浓缩。

根据用户行业属性不同,项目需求不同而异,由此解决方案供应商的行业Know-how对于帮助终端用户实现工厂信息化尤为重要,这才能真正帮助企业提升在竞争环境下的快速响应和应对能力,从而使企业综合绩效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莫军:信息化的成功实施有三个关键点: 第一:客户对自身的需求有清晰的认识;第二:适合的产品平台;第三:经验丰富的工程服务团队。

难点在于实施过程中,如何真正的把握需求。以GE智能平台提供的软件平台而言,它是非常灵活的,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当客户意识到了这种技术的便利性后,往往期望依赖这种技术,解决所有的日常管理问题,有些问题可能与企业当前的运营目标关联性不是太高,如果这类实施的需求过多的话,会导致项目周期的延长,实施成本的上升。这是要避免的问题。

■ 您认为,目前中国的工厂信息化实现情况如何?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哪些差距?

马恒贵:信息化从过程来看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基础信息化,即利用自动化技术实现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如工厂自动化系统;第二层是流程优化,即在基础自动化实现后,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业务流程与管理流程优化,如仓储存取优化;第三层是供应链管理,通过上下游企业信息反馈服务提高供应链协调性和整体效益,如生产企业与销售企业的协同反馈运作。目前中国80%的工厂仍处在第一个层次,即公司决策依赖于数据的层次。随着精益管理,敏捷制造理念在日本以及欧美国家盛行,信息对于辅助决策的重要性,被企业广泛认同。中国用户信息化的概念来源于灌输或趋势的压力,自发需求较少,因此项目实施过程中经常面临较多方面的的难题,如:

(1)对信息系统建设存在观念的误区。对信息化的认识不足,大多还停留在表面上,思想观念落后。目前,主要存在四种错误倾向:一是“简单化”。认为信息化就是上马信息系统项目,完全是技术上的事情。二是“神秘化”。认为信息化太高深,需大量专业知识,自己没有能力从事。三是“模式化”。认为信息化是解决企业管理的“灵丹妙药”,只是购买已有成熟的软件应用,忽视基于信息的增值应用。四是“短视化”。认为信息化成本太高,没有必要,现在开展还为时过早。与此同时,大多数企业高层领导对信息化的正确理解和重视程度不够,对员工进行信息化方面的培训、培养企业自己的信息化人才的力度也不够。

(2)信息化建设缺乏科学的战略规划方法。企业必须根据内外部条件和企业战略,慎重实施信息化建设。如果没有从企业战略和商业利益的角度充分考虑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企业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去制定行之有效的实施步骤,而是盲目投资于最先进的软硬件,造成信息技术只是在局部环节处理上能提高效率,或是形成设备的闲置和投资的浪费。

(3)企业信息化投入资金偏低,并且重硬轻软。很多企业对硬件的投资占整个信息化投资的80%以上,而配套软件投入相对滞后。这种“重硬轻软”的做法不仅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也使硬件设备收益/投入比偏小。有些由于前期论证不足,建立了信息系统之后缺乏科学合理的应用,造成投资浪费。

(4)总体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偏低。目前,只有少数企业实现了基础性管理系统,绝大多数企业的信息化水平还停留在文字处理、财务管理等办公自动化及简单信息管理阶段,局域网的应用也主要停留在简单信息传递层面上,生产控制方面的应用很少。信息孤岛现象严重,资源不能共享,信息化建设的综合优势无法发挥。企业信息化工程建设“咨询-监理-评价体系”机制没有形成,造成有的企业信息化工程盲目上马,工程质量无法保证。

(5)信息化意识和有关技术人才缺乏。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开展信息化,需要既懂得商务管理又懂得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人才缺乏吸引力,员工素质普遍较差。并且多数企业领导者对信息知识也知之甚少,对信息化重视不足。尽管目前我国很多企业都不同程度上开展了信息化建设,但他们并非全都对什么是企业信息化、如何实施信息化有透彻的了解。此外,中小企业很难找到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企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这直接影响中小型企业信息化进程。

(6)基础建设不完善。许多企业普遍存在技术设备落后,计算机基础薄弱,企业人员对最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知识理解不够,懂管理者缺乏信息技术知识,而信息技术人员缺乏管理经验等问题。

董黎芳:目前中国的工厂信息化建设存在着行业发展水平不均衡的情况,在一些行业,工厂信息化程度已经相对成熟,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更多的行业中,工厂信息化得不到管理层的充分认知,还处于起步阶段。

与国外相比,首先,中国的企业对信息化的认识还存在差距,部分企业对推动企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性和作用认识不足,同时对信息化建设的过程、手段等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只是简单的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其次部分企业的基础建设薄弱,其基本的IT框架没有搭建起来,没有达到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水平。再次,部分企业管理不完善,各个业务流程不顺,很难去把握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中国企业遇到的主要难题是对工厂信息化建设需求的把握,每个企业的需求不一样,如何建设一个实用的信息化系统对中国的企业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莫军:国内领先的生产制造企业,已经基本完成了ERP,生产线自动化控制改造等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目前信息化建设的热点话题之一就是MES系统,这个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建立ERP与控制系统之间的纽带,将企业的计划指令转化成机台的执行任务,并通过与HM I/SCADA系统的集成,监控生产制造的过程。

在MES 领域,与国外企业相比,国内生产商虽起步稍晚,但总体而言,完全可以迎头赶上,关键是意识问题。在国外,生产管理的理论体系和行业最佳实践都比较健全,信息化的实施主要作为一个高效的、固化管理思想和最佳实践的工具。在国内,不少生产制造商对信息化带来的效益还持怀疑态度,加上本身的管理体系,流程不健全,这也为信息化快速推进,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姜亚春:目前,在中国,实施工厂信息化最大的难点就是很多企业轰轰烈烈地投入资金,却又没有很好地运用信息化,只把它当作辅助性的管理工具。多数企业还处于应用的初级阶段,仅仅是在建立实时数据库阶段。而且,从人员操作到管理层的决策都没有达到可灵活使用信息化的水平,这些都会为实施工厂信息化带来困难。与国外相比,最大的差别就是在使用效果上,国外的大部分信息化项目都能够作为工厂的核心工具运用起来,实施之初就能达到比较高的水平,但中国用户则与之差距较大。

■ 自动化技术在工厂实现信息化的过程中充当了怎样的角色?

莫军:如果把工厂的信息化比作一个完整的生命体,那么ERP系统可以比作神经中枢,MES 可以比作躯干,而自动化技术就是神经末梢,自动化技术越高,对生产现场的任务执行就越敏感,反应就越快。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因此就盈利更好。比如,一台高效率的自动化数控机床,它不停地运行时,单台的产能和产值都非常高,但是如果它的下游设备产能欠缺,那么这台高效的机床实际上就生产了过多的在制品,从而带来场地和资金的积压,因此必须通过MES系统,合理地对生产进度进行指导,才能使自动化技术发挥适当的作用。

邓全亮:自动化技术在信息化中主要有三个角色:

信息化的源头。工厂现场信息来自各类自动化仪表,如温度计、压力计、液位计、流量计、在线分析仪等,正是这些检测仪器仪表,把最原始的生产信息数字化,为工厂的信息化打下基础。

信息处理的工具。自动化控制系统通过现场仪表把现场的各类数据采集到控制系统中,通过图形展示、趋势、报警等方式显示出来。并通过标准接口(如OPC)把数据传送给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生产数据的应用。

信息执行的工具。信息加工后,通过决策系统进行决策,最终部分信息是要通过自动化系统来实现。典型的如批量控制、优化控制,其批量相关的信息和优化参数都需要通过控制系统传达到底层的执行机构,达到真正控制生产的目的。

董黎芳:自动化技术是实现工厂信息化的基础。工厂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运用信息技术、管理经验、自动化控制技术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动化技术作为生产链中的底层,掌握着第一手生产数据,众多有效的调度及管理决策均依赖于这些数据,它是以运用现代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实现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以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为目的,而这些是工厂实现信息化的基础。

姜亚春:要实现信息化就要先建立一个数据库,而采集这些数据必须要利用自动化技术,这是基础。在工业化、信息化和自动化相结合的今天,自动化技术处于执行层,把技术做好才能使“三化”真正融合。

■ 您如何看待MES在中国的应用情况?

姜亚春:MES在工厂中的真正应用,在于让工厂中各个层面的人都根据这一系统管理自己所负责的环节,将MES作为决策的依据。尽管MES在中国应用最为成熟的是石化行业,在这一行业MES启蒙最早,很多大型企业都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去建立它,但是,目前中国的工厂还不具备完全依赖于MES运作的水平。当然,管理能力的提升也不能单凭一个系统,还需要完善的管理体制,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石化行业仅是应用MES的一个开始,今后它也会在更多的行业中发展得越来越好,成为管理工厂的核心工具。

以中国石化广州分公司的项目为例,采用霍尼韦尔的MES解决方案,主要包括PHD、操作管理、物料平衡、关键技术经济指标(KPI)、原料进厂产品出厂等模块。以“改正、改善、改进”为基本应用原则,通过在生产作业层面部署实施MES 操作管理与物料平衡,有效地提升了工艺技术管理水平,为装置平稳生产、优化操作、提高经济效益发挥了重要作用,实现了MES 在生产部门的深入应用。

董黎芳:MES在中国的市场还处于起步阶段,在部分行业MES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一些行业,传统的解决方案已远远不能满足诉求。随着信息技术在制造企业中的推广和应用,以及全球竞争的愈加激烈,企业信息化将成为制造企业发展的必然,越来越多的行业正在加大对MES系统的建设投入,可以预见MES的概念和内容将逐渐会被广大的企业管理人员所熟悉。

MES 是以过程数学模型为核心,连接实时数据库和关系数据库,对生产过程进行实时监视、诊断和控制,完成单元整合和系统优化,其中实时数据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制造商需要实时数据来做出运营决策并从流程中提取更多的价值,力控科技的实时数据库软件pSpace就是针对这些需求而开发的一款产品,并且凭借多年在自动化及信息化的经验,在多个行业都取得了成功的应用,并且完成了多个工厂能源管理项目,在企业完成从自动化技术到信息化建设的过渡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马恒贵:MESA(制造执行系统协会)对于MES的定义中强调三点:(1)制造过程优化;(2)数据分析与处理;(3)信息交互。MES站在系统层面提供了全厂优化的工具,信息是管理层决策的重要支撑,而MES将繁杂的数据转化为图表呈现的信息,通过与企业上层ERP交互,帮助企业紧随市场动态,调整生产状况。中国MES前景广阔,其应用的情况要看中国目前的厂商,从整体上看目前中国MES供应商主要分三类,本土专业厂商,以价格优势占领一席之地;国外专业厂商,拥有成熟的产品和优质服务;本地系统集成商,拥有自主研发团队,依据项目定制开发,三足鼎立的市场趋势在未来几年或有融合趋势。施耐德电气在国内众多钢铁企业的信息化项目中,依据自身行业Know-how,以及专业的咨询顾问团队,通过MES平台为客户优化生产过程,改进业务流程,从而为用户实现节能增效,敏捷制造,精益生产的目标。

邓全亮:MES在中国的应用刚刚起步,行业特色不明显,市场细分不够;用户需求不明确,需要在应用中不断深化;产品标准化严重不足,推广起来难度较大;供应商与用户同在应用中成长。尽管和利时的MES系统功能比较全面,但在现场应用过程中,也存在很多定制开发的问题。如通辽梅花生物科技公司的MES系统,虽然我们有许多现成的模块,但由于业主所在的行业与其它化工行业差别较大,许多模块都要定制开发。虽然在功能上满足了客户的需求,但开发周期较长,成本也较高。因此,要在中国大面积推广MES,必须形成行业标准,行业细分,使解决方案具备可复制性。

■ 就目前的发展情况以及国际市场的变化,未来工厂信息化将如何在中国进一步发展?

董黎芳:随着自动化装备水平的不断进步,人们的认识也逐步提高,工厂信息化可极大地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未来工厂信息化将会得到各方面关注,并且实现由初级向中级、乃至高级应用水平的跨越,信息化的价值将有力推动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带动各个行业的升级和竞争力的提高。力控科技也将紧跟这个步伐,通过持续创新,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为中国的工厂信息化建设做出一份贡献。

马恒贵:随着SOA(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云计算概念的出现,终端设备向互联网模式转变,控制系统的进步,IT与自动化联合,未来在自动化市场上寻觅符合相互发展战略的IT合作伙伴是一个发展大趋势。从IT的角度利用自动化手段实现工厂信息化,其中数据的安全性将成为重中之重。云计算将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它的大规模推进和实施,将使我国工业企业的社会资源实现共享化,共同推动中国工厂信息化的未来走向。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被业内认为是“十二五”期间工业转型升级的驱动力,两化融合不仅要发展硬优势,更需要发展软优势。

姜亚春:谈到发展先要明确一个观念——不是花大价钱就能实现工厂的信息化。工厂信息化的实现除了需要管理系统,还需要提高管理人员的使用水平,更需要一套完备的管理体制,这些缺一不可。若要彻底实现工厂信息化先要转变观念,这些亦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如今,已经有很多企业意识到工厂信息化的重要性,并且感受到了工厂信息化为企业带来的好处,因此霍尼韦尔非常看好这一市场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邓全亮:未来工厂信息化在中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需求会越来越旺盛,市场容量会逐步扩大,一旦经济形势好转,信息化会爆发式增长;产品或解决方案会更加贴近行业,具有典型的行业特色,如焦化行业的解决方案、化肥行业的解决方案等;产品标准化程度逐步提高,软件与实施成本会逐步降低,中小企业都会负担得起,推广步伐会加快。

莫军:未来工厂将越来越注重生产的现场管理工作,也就是说MES 是工厂信息化发展的一个热点领域,而MES 是一个与行业、工艺、设备等紧密联系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因此MES 将逐步走入行业,利用平台技术,构建行业的解决方案,将是MES 在工厂信息化建设中快速应用的关键。

猜你喜欢

工厂信息化生产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为什么工厂的烟囱都很高?
奶酪工厂
信息化是医改的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