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岩画中“马”图像的艺术呈现

2013-08-18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大众文艺 2013年10期
关键词:内蒙古草原阴山马群

刘 瑛 (南京特殊教育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00)

在内蒙古区域岩画中刻画的许多马形象,在某种意义上表现出草原民族不断为生存和发展进行抗争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马是最得力的助手,也是最忠诚的战友。同时在内蒙古草原民族中马救主人的传说也有许多,草原民族对于马的精神情感已经到了非同一般的情况,并赋予马以人的性格与品质,并在生活中不断的升华,成为内蒙古草原民族一种精神心理积淀的体现,以及审美和思维的一种体现,马被寄托和传承着美好的理想和追求,成为内蒙古草原民族生命精神的象征。当人们在马上驰骋所获得的生命自由的快感,是人们从有限世界的局限中冲破传统获得一种解脱,在现实世界中人的存在是被限制的,人经常处于缺乏、不安、痛苦的状态之中,马的出现对于史前草原民族在某种意义上冲破了现实世界的一些束缚,而马作为视觉艺术表现的载体,也就被人们作为可以从压迫、危机中回复人的生命力的东西,并作为主体自由的表现。

一、马形象的艺术分类及特点

内蒙古阴山区域岩画中的马形象包括五种分类:单独马形象、双马形象、夸张马形象、马与其他组合形象、马群形象。

单独马形象:这一类别的形象在构图上是以马的基本形象为主的,运用线条和窄面的形式对马这一形象进行描绘,大多以马的动态形式为主,如马的奔跑形态,行走形态等,个别图像将马的嘶鸣、弯颈等一些比较具有特性的动作展现出来,并把马的性别象征也展现出来了,同时单独马形象中也有一些并非变形马,而是把马的形象描绘的有点象虎或龙,似乎都是在展现马群首领的形象。可以说将马的形象以各种形态展现了出来。

图1 1

图2 2

双马形象:这一类别的形象在构图上以线条或窄面的形式表现为主,主要表现了三种不同的双马形象,即并行的双马形象、面对面的双马形象、双马图案形象。并行的双马形象是比较常见的双马形象,包括前后近距离并行,远距离并行。近距离并行的马在身体的大小比例上趋于一致,远距离并行的马的比例差距比较大,远处比较小的马的比例只有近处马的二分之一不到,但画面中为了表现远近之间的不同,这种表现方式中的两只马基本是在一条运动直线上。面对面的双马形象一方面是草原上双马的真实情况的再现,另一方面这种形式开始有了一定的装饰效果,之后在青铜纹饰等其它蒙古族纹饰中都有使用。双马图案形象在阴山岩画中并不多见,这里出现的是双马车轮图案,既是现实双马拉车的变形方式,也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

图3 3

图4 4

夸张马形象:这一类别的形象在构图上基本是单独马形象的变形形式,以线条和窄面为主,夸张或变形了马的躯干、四肢、头部、生殖器等部位,从而给马的形象具有了某些神化的概念,躯干的夸张就使得腿部变短,展现出蒙古马在冬天多毛,身体硕大的感觉。夸张表现四肢部位主要是表现了马在快速奔跑的时候,腿部几乎达到只见其影不见其形的夸张程度。头部及生殖器的夸张表现,展现出刻画者内心情感在马这一形象上的展现。

图5 5

马与其他组合形象:这一类别的形象在草原上是非常常见的,作为同为食草动物的马、羊、牛、骆驼在草原上同时放养是非常常见的状况,因此这类图在构图上基本是以线条的表现形式为主,配以较少的窄面形式将草原上马、羊、牛、驼等共同放养的群体形式表现出来,当然在群体表现中也有着同一牲畜之间的表现形式不同,比如马群的表现中有马首领,旁边的羊群也仍然是这样分别进行表现的,可以说是马与放牧的人,以及狗、羊等动物共同构成了一幅幅草原畜牧图。

图6 6

马群形象:作为群居动物的马来说,马群是在草原上比较常态的表现,因此这一类别的形象的构图是集合了马的各种表现形式后形成了马群形象。以线条和窄面的表现形式为主,刻画了马群的各种形象,比如头马与马群之间的关系,母马与小马之间的关系,马群中马与马之间不同的关系等等。同时要特别强调的是阴山岩画中的马群形象是阴山岩画中非常精彩的一笔,相对于羊群来说,马群的奔跑、相互碰撞是大自然的一曲壮歌。配合阴山区域的条条山谷,马群在山谷中出现的场景是蒙古高原的骄傲。

图7 7

二、马形象的艺术呈现

内蒙古草原区域的马被神化,并成为草原游牧民族精神的象征,由此马的视觉艺术表现在内蒙古草原区域内时常出现,不仅仅是岩画中大批马形象的出现,还包括青铜器、牧民日常的生活用具等等。根据马的不同特性,马的形象被绘制成不同的表现形式,首先,是静态马的表现,静态马的表现分为马自身的静态形式,以及马与牧人之间和谐的静态表现。由于马与牧民之间是精神伴侣的关系,这样在视觉艺术的表现上也就出现了马与牧民组合的视觉艺术形象效果。时至今日,马与牧民的组合画面成为内蒙古草原艺术的经典题材。借助马的形象将草原民族热爱生命,珍惜生命的价值观念展现出来。其次,是马的动态表现,草原上的生活是以不断迁徙为主的,草原上的动物也在不断的运动中,草原艺术家们通过细微的观察,再现着生活的情境,也描绘着动物的各种姿态。无论是鄂尔多斯青铜器上,还是西辽河流域的视觉艺术品,或者草原岩画,艺术家们往往抓住空间艺术的瞬间静止,把运动中马所展现的激情一刻表现了出来,达到造型艺术的审美需要。对狩猎中马的状态、放牧场中马的形态,欢呼跳跃身体翻转时马的姿态等等,都追求一种毋需克制的酣畅淋漓,在构图中丰富而且不留空白。“前苏联学者奥克拉德尼科夫提出,中亚视觉艺术有两种传统,一是森林传统,二是草原传统,而草原传统就是一种野兽互斗,被打翻的野兽,野兽重叠与正反互置的装饰风格。”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侧重表现动物的动作、姿态的造型方式一直贯穿着内蒙古草原民族的艺术实践中。在内蒙古岩画中的狩猎、牧羊图,在鄂尔多斯青铜器上的动物动态纹饰以及野兽咬斗图,长城沿线出土的墓葬中的射猎图、畜牧图,直到辽代画家胡虔父子绘制的还猎图等等,所有的作品中都表现出各种动物的动态形象,马的扬蹄嘶鸣、动物及野兽之间回身咬斗、人回马扬鞭引弓弦,动物们摆出或坐或卧、或跑或跳的各种姿态。

同时,在艺术表现上,对于动物身体部分的夸张表现,比如在动物的角、腿、牙等身体部位的夸张描绘,凸显出草原动物劲健有力的形体美在基本造型写实的前提下,着力夸张动物身体的某一部分,比如正在奔跑的马的腿部,正在撕咬的牙齿以及角部等等来表现动物的动态张力,使观者能够将视觉焦点不由自主的移向夸张部位,达到一种具有视觉冲击力的艺术效果。而这种夸张的表现风格在草原上有着延续和发展,辽代北方草原派画家的作品就是继承了这种风格并一脉相承的,他们为了强调力度之美,用圆转的线条、流畅的笔触突出着马肥壮健硕的腿及臀部肌肉,展现出用笔清劲,人兽劲健并赋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草原情调。同时,内蒙古草原艺术中对于凶猛野兽乃至怪兽的偏好,马形象在青铜纹样中经常变形,使其带有了神秘野性之美,并以特有的艺术状态传达出草原民族文化心理特征。对于自然的崇敬和恐惧以及具有早期人类艺术普遍特征的具有崇高感的美被这种视觉符号内涵完全表达出来。

事实上,内蒙古草原民族视觉艺术中的动物造型,以及造型所表现的形式与特征,都是在追求视觉艺术背后的文化内涵,“……美术的历程并不是一部技术熟练的进步史,而是一部观念和需求的变革史。”内蒙古草原民族在游牧过程中,游牧的人们在其生活习俗、文化观念、性格习性等等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特色,这些特色与农耕文化有着很大的区别,由此也就创造出了独特的动物造型艺术。内蒙古草原区域的中部和西部多戈壁和沙漠地带,人们生活的条件非常艰苦,可谓塞外苦寒之地,生活在这片区域的内蒙古草原民族世代与恶劣艰苦的自然条件作斗争而获得生存的机会,并逐渐形成了他们粗犷豪迈的精神气质和勇武剽悍的性格,其艺术风格也就体现了游牧部落特殊的粗粝、狂野与阳刚之风的美,马作为蒙古人最亲密的伙伴,与蒙古人一同面对所有的困难和艰辛,并共同顽强的克服所有的灾难。由此,去追寻草原动物形象所表达的精神内涵,去追寻蒙古马等艺术形象所代表的蒙古精神,是与蒙古族起源以及蒙古族文化内涵紧密相关的。

注释

1.高0.23m宽0.20m,发现于乌拉特后旗瓦窑沟北(经过作者加工),来源盖山林著:《阴山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2.高0.15m宽0.18m,发现于乌拉特后旗西地哈日山巅(经过作者加工),来源盖山林著:《阴山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3.高0.45m宽0.48m,发现于乌拉特后旗布日格斯(经过作者加工),来源盖山林著:《阴山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4.高0.25m宽0.60m,发现于乌拉特后旗西地哈日山巅(经过作者加工),来源盖山林著:《阴山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5.高0.21m宽0.30m,发现于乌拉特后旗格尔敖包沟(经过作者加工),来源盖山林著:《阴山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6.高0.31m宽1.70m,发现于乌拉特后旗西地哈日山巅(经过作者加工),来源盖山林著:《阴山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7.高0.70m宽3.25m,发现于乌拉特后旗西地哈日山巅(经过作者加工),来源盖山林著:《阴山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8.陈弘法著:《亚欧草原岩画艺术论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页.

9.贡布里希著:《艺术的历程》,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

1.盖山林著:《阴山岩画》,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2.陈弘法著:《亚欧草原岩画艺术论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88页.

3.贡布里希著:《艺术的历程》,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87年版,第7页.

猜你喜欢

内蒙古草原阴山马群
开心
失 眠
阴山岩画的现代造型语言解读
准噶尔盆地的下午
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守望相助在美好家园”蒙古语歌曲创作笔会在呼举办
第十五届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永远的春天”——内蒙古自治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合唱展演圆满落幕
内蒙古草原上织起幸福的网
谁放跑了天马群?
内蒙古草原旅游区观光型家庭牧场的发展研究
阴山岩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