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智能楼宇产业发展报告(三)——激增的市场、多样的格局

2013-08-17罗超

中国公共安全 2013年10期
关键词:楼宇智能建筑智能化

文/本刊记者 罗超

众多利好消息表明,中国智能楼宇市场容量在极速扩增,与此同时,带来一系列市场格局与市场特征的变化,可喜的是,中国力量在这个市场领域地们日益凸显,欲与外资品牌一争高下。

回顾上期,产业发展报告强调随着中国城镇化建设的推进,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城市由概念走向实际应用,在低碳、节能的大背景下,在“国家十二五规划”加强智慧社区建设的指示下,这众多信息表明,中国智能楼宇产业即将壮大,乃至兴旺。与此同时,激增的市场需求带来产业中各个生产链环节竞争加剧,在良性有序的市场秩序下,中国智能楼宇将出现多样化的竞争格局,中国的民族企业都有各自的生存之道与竞争优势,市场份额逐步增加,外资品牌不再独大。不管怎样,这些都是一个可喜的信号,都是目前的产业现状,本期产业报告主要就中国智能楼宇的市场发展与竞争格局进行介绍与分析。

建设步伐加快 市场激增明显

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信息化时代到来,为了适应激烈的国际竞争,集各种现代高科技新技术于一体的智能楼宇应运而生。1984年,北京发展大厦诞生标志着中国第一栋智能楼宇问世。近三十年来,中国国内智能建筑领域的研究、开发与实践蓬勃发展,市场已经基本形成。上世纪90年代中期,智能楼宇在我国经济发达城市兴起建筑新潮流,其目标是让一栋本来死板的建筑具有一种人性化的设计。智慧楼宇在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不是偶然的,它的市场发展有其深刻的经济、社会和技术背景,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

社会背景。信息时代的到来,社会发生变革,国家垄断经营的交通邮电等行业转向自由竞争,国际贸易和市场开放,信息技术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为智慧楼宇的技术和设备选择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经济背景。第三产业迅速崛起,世界经济全球化。世界经济由总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增长型转变。

技术背景。计算机技术、安防技术、通信技术、控制技术的发展,为智慧楼宇的实现提供了技术保证。安全是智能楼宇最为重要的建设部分,中国安防产业在高清风暴之后极速发展,一批国字号龙头企业已经将市场拓展点关注到智能楼宇产业;自动化仪表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使自动控制技术从过去分散个别的控制系统发展成分散控制、集中管理的集散型系统分散控制DCS。

工作和生活的客观需求。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有了更高的要求,智慧楼宇的出现正迎合了这种需求,提供了更加方便、舒适、高效和节能的生产与生活条件。

客观而言,影响我国智能楼宇市场发展的有利因素也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中国智能楼宇产业也在同步发展。具体来说,国家对公共部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调控主要通过财政政策的调整进行,政府的基础设施投资规模受财政政策影响较大,进而影响到建筑行业的整体市场容量。近年来我国GDP保持强劲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持续高投入。2005—2012年间我国GDP年均增长率达到11.07%。与此同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也保持在较高的水平,由2005年的8.88亿元上升至2012年的47.81万亿元,年均增速高达25.73%。房地产开发投资由2005年的1.59万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6.83万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4.88%。在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的背景下,中国智能楼宇随之高速发展,其总产值从2005年的3.46万亿元增长至2012年的1.52万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2.47%,高于GDP增速;从财政支出来看,2012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117210亿元,比上年增加13335亿元,增长12.8%;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25712亿元,比上年增加16464亿元,增长15.1%,住房保障支出4446亿元,比上年增加625亿元,增长16.4%(其中保障性安居工程支出3123亿元,增长19.7%);城乡社区事务支出9020亿元,比上年增加1399亿元,增长18.4%;节能环保支出2932亿元,比上年增加291亿元,增长11%。在现阶段,“民生”和“转型”对我国而言是高度关联的两个概念。在财政部统计的民生支出中,涵盖的部分领域明显具有“调结构,促转型”的性质,如农林水利、环境保护、交通运输等。而这些既与改善民生息息相关,又有利于促进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该领域的财政支出规模在近年来都保持了较快增长,占财政支出比重不断提高。

智能楼宇行业复杂,不仅包括一砖一瓦的土建领域,还涉及安防方面的内容。我们产业报告探讨的安全防范自动化系统、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和通讯自动化系统。这些系统通过综合布线进行有机的综合,使楼宇具有了安全、便利、高效、节能的特点,我们产业发展报告也以这个三个集成市场为介绍,这个集成市场占智能楼宇总投资的5%-8%,有的已高达10%。虽然影响中国楼宇对讲市场有四个方面的因素,但实际上新增建筑是智能楼宇建设最主要的推动力。据统计,全国建筑新增面积由2007年20.40亿平方米增长至2010年25.60亿平方米,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我们预计2013年新增房屋建筑竣工面积将分别达到31.07亿平方米。由此,2011—2013年全国建筑总面积将分别达到520.54亿平方米、549.79亿平方米和580.86亿平方米。

2007—2013年全国建筑新增面积

2007—2013年全国建筑总面积

2006—2008年智能建筑占新增建筑面积的比例

建筑智能行业发展潜力很大,被认为是中国经济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产业,其产业带动作用更是不容小觑。据统计,目前,智能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美国为70%,日本为60%,而中国,2006年仅为10%左右,2012年提升至33%。分别为10.08%、10.72%、14.03% 。预计2013年智能建筑占新增建筑面积的比例将达到24.26%。按新建项目智能建筑部分平均造价120 元/平方米估算,2013年新增智能建筑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583.06亿元、724.86亿元、904.49亿元,以2010年市场规模为基础,年复合增速为19.91%。

2007—2013年新增建筑带来的智能楼宇集成市场规模统计

中国智能楼宇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依赖进口到自主研发乃至出口海外的发展历程。二十多年间,建筑更智能,城市更宜居。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立足建筑、面向城市,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跨越式发展。2013年以来,中国智能楼宇市场增长势头明显,由徘徊期进入了新一轮的融合演变期。产业也开始出现了许多新的技术趋势,如云社区、智能一体化等。业内也出现了不少实际运行效果良好的智能系统项目。诚然,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智能楼宇普及程度目前还比较低,具有巨大的成长空间。未来,随着我国现代化步伐的加快,建筑行业发展将继续推进,将大大驱动楼宇智能化行业的发展进程。

总而言之,2012年,中国智能楼宇产业其总产值1.52万万亿元,而中国智能楼宇产业集成市场占总投资的5%—8%也高达到961亿元,在2013年第一季度,我国智能楼宇产业完成产值37243亿元,,与去年同比增长率为18.5%,中国智能楼宇产业市场在2005年首次突破200亿元之后,也以每年20%以上的增长态势发展,预计到2020年中国在智能楼宇产业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智能楼宇市场,约占全球市场的1/3。

市场特征:多样化应用 中国力量的崛起

在我国新增建筑产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楼宇智能化市场迅速成长,已经颇具规模,与此同时,智能楼宇的概念越发深入人心。经过多年的探索、推进,我国楼宇智能化理论、建设法规、设计施工、物业管理等方面,也随之得到较大发展。从摩天大楼到家庭住宅,从集中布局的楼房到规划分散的住宅小区,都被统称为智能楼宇。智能楼宇产业的外延在扩大,中国智能楼宇产业市场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具体体现为:

集成化

智能楼宇是体现高度集成性的建筑物,其系统集成主要通过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使构成智能建筑的各个主要子系统具有开放式结构、协议和接口都标准化和规范化。目前我国在智能楼宇的集成方式主要采用以BAS为中心,通过LonWorks或BACnet等技术实现和集成模式。当前BAS的结构大多采用二级网络形式,即上层为以太网,下层采用RS485、LonWorks等速率较低的标准工控总线方式,具备集成的有利条件。此外,以BAS为中心的集成模式还可通过开发与第三方系统的网络接口(网关或网络控制器),将各种系统数据集成到网络主干上,这样BAS网关就能将SAS、FAS等第三方系统的协议转化为BAS级通信主干协议,从而实现了以BAS为中心的集成目的。各楼宇自控系统厂家基本都依照以上的集成原理进行系统集成,有的楼宇自控系统厂家还专门开发了系统集成的管理软件。此外,智能楼宇中包括多个子系统,涉及实时控制和分时管理两个不同的信息处理领域。由于处理对象差异,各个子系统无论在硬件和软件结构上都有着很大的不同。系统集成的实质是一种横向集成,是把各个子系统通过物理集成、网络集成、应用集成而连接成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对于智能楼宇来说,实时数据的集成是最为重要的,也是首先实现的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产品和技术,实现对建筑物消防、安全防范、电梯控制、灯光控制、停车等诸多子系统实时数据的集成,并完成各子系统之间的联动控制。

安全,舒适和便捷的环境

智慧楼宇首先确保人,财,物的高度安全以及具有对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智慧楼宇提供室内适宜的温度,湿度和新风以及多媒体音像系统,装饰照明,公共环境背景音乐等,可大大提高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智慧楼宇通过建筑内外四通八达的电话,电视,计算机局域网,因特网等现代通信手段和各种基于网络的业务办公自动化系统,为人们提供一个高效便捷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智慧楼宇一体化集成管理能力是其最重要的特点,是区别智慧楼宇与传统建筑的分水岭。同样一体化集成管理的能力大小,也反映了智慧楼宇的“智商”程度。

绿色节能

以现代化楼宇为例,其空调与照明系统的能耗很大,约占大厦总能耗的70%。在满足使用者对环境要求的前提下,智慧楼宇应通过其“智能”,尽可能利用自然光和大气冷量(或热量)来调节室内环境,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源消耗。按事先在日历上确定的程序,区分工作与非工作时间,对室内环境实施不同标准的自动控制,下班后自动降低室内照度与温湿度控制标准,已成为智慧楼宇的基本功能。利用空调与控制等行业的最新技术,最大限度地节省能源是智慧楼宇的主要特点之一,其经济性也是该类建筑得以迅速推广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巨大的房屋基建投资也促进了智能楼宇技术的发展,由于巨大的市场需求,建筑智能化技术也日趋成熟,不少研发成果接近国际水平的同时也催生了一批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建筑智能化领域。从长远来看,我国智能楼宇市场正处于成长期,未来行业集中度将逐渐提高。大浪淘沙后,低端市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规模较小不具备核心能力的厂商将会被淘汰。高端市场的增长将超过行业平均水平,但对进入者的资金实力和技术能力都将提出很高的要求。未来本土一些具备较强资本实力和技术能力的企业将能充分分享行业的成长,获得较快的发展。因此,中国力量在我国智能楼宇产业的崛起是其另一大市场特征。

由于市场份额激增,行业竞争加剧,国际知名品牌强势进军中国智能楼宇产业,并成为最活跃的部分。比如,霍尼韦尔利用其强大的品牌优势,整合器楼宇自控、安防领域的优势资源成为中国智能建筑行业重要厂商和服务商。施耐德电气在建筑方面,融合了消防、安防、自控等综合楼宇控制信息,在国内智能建筑领域有很强品牌效用。美国江森公司、德国西门子公司在中国已经有多年的楼宇自控产品销售与服务经验,以智能楼宇集成作为重要的服务起点。思科在中国成立专门的只能建筑市场拓展部门,通过与其他智能建筑子系统厂商联合,共同进军智能建筑市场。同时还有GE、松下、日立等国际巨头也频频亮相各种智能建筑展会、研讨会,这些公司正是看到了中国智能楼宇的诱人商机,为进军积蓄力量。而从海尔集团宣布进军国内智能建筑行业开始,中国的民族企业不甘人后也纷纷进入这个竞争市场,清华同方、汇通融业、四通都成等这些公司都在智能楼宇领域打拼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了成熟的解决方案。此外,还有一些国内的智能楼宇控制的设备提供商,现在考虑在楼宇控制的系统集成上有所作为,他们通过自己和同行业之间的互相合作,来完成整个系统的方案设计,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力量。

虽然我国智能楼宇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但建尚存在一些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市场准入。我国的智能楼宇设计单位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经营管理不够灵活,且与国外相比在掌握世界先进技术方面也存在不少差距,因此国内智能楼宇的设计市场大部分被国外的设计单位和集成商所占领,加上所选用的智能化产品有70%以上是国外产品,使得我国在这一技术领域长期受到国外的制约,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国外的智能化产品五花八门,各种标准也不统一,一些生产厂商并不愿意把通讯格式和通讯协议公开,即使公开,其开放的程度、内容也往往受到诸多限制。此外,部分设备不能达到或满足国内有关消防和保安等方面的要求。更严重的是,目前并没有切实可行的措施来阻止不符合要求的产品进入国内市场。

建设导向。有不少投资商、设计单位和系统集成商对楼宇智能化存在理解上的偏差,不知智能楼宇的真正含义,搞不实宣传,有的投资商在已建、在建的智能楼宇中提出了不切实际的智能化要求,在具体建设中还带有一些盲目性,特别是在设备选择或系统集成方面往往屈从潮流或随意拔高,导致设备和设施不能正常运转,造成投资上的极大浪费。由于存在这种盲目性,使得当前智能楼宇在舆论导向上存在过热现象。

资质管理。目前全国还没有完善的智能建筑设计与施工资质管理的具体规定。一些系统集成商在没有接受有效资质的情况下,打着“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等旗号,到处承揽工程,致使在全国范围内智能建筑的设计与施工存在质量管理上的失控。与此同时,当前我国智能楼宇产业“重建轻管”的现象相当普遍。由于物业管理是薄利甚至微利企业,多数业主还不易接受智能化建筑的物业管理是知识管理的体现这一观念,以至物业公司的运行成本合理支出受到影响,不得不减少专业工程技术人员的配置和降低管理人员的知识层次来弥补开支上的不足,最终使只能化系统不能运行。

存在的不利因素有些是需要国家的政策引导和行业的渐续规范,而有些不利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建设来弥补。随着智能楼宇应用趋势进入IP化时代以后,传统弱电行业或安防系统集成商与IT方案商逐渐走入互相融合的时代。因为两者在所擅长的技术与产品上存在着比较大的差别,而在智能楼宇行业,建设部与信息产业部又同时规定两套准入标准,这也就为业界大大小小的项目参与者提高了资质上的“门槛”,这不仅考验着他们的方案整合能力同时也在规模化、专业化、集成化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可以做出一些努力,比如:

管理监控上的应用。管理监控系统是智能化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负责管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问题,未来的智能建筑在管理监控上将更加的智能化和人性化,主要体现在:智能多表远程抄收计量的普及;智能设备监控系统;智能停车管理系统;紧急广播与背景音乐。而小区和住宅的安全是智能小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主要通过科技手段和有效的物业管理、改变“自我保护”这一自闭模式、被动型安全防范模式、向多元化、综合化、电控化及主动报警处理。可以预见,在未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规范化必将是安全防范技术的发展方向。

在智能家居上的应用。智能楼宇界定为具有适应性、预测性的智能服务系统,其将来的实现目标是将家庭中各种与信息有关的通信设备、电器和家庭保安装置等所有设备,与网络连接,进行集中或异地的监视、控制和家庭事务管理,并保持这些家庭设施与住宅环境的和谐与协调。

金融创新从宏观层面讲,就是将金融创新与金融史上的重大历史变革等同起来,整个金融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创新的历史,金融业的每项重大发展都离不开金融创新。从这个角度看,农业银行服务“三农”使命的确立,契合了金融创新的理念,“三农”的根本在于农业,农业的根本在于水利,服务水利即是服务“三农”。在这方面《意见》对农业银行提出了明确要求,“在财务可持续的前提下,中国农业银行要加强和水利、农业等部门的沟通,及时了解水利项目储备和安排的特点,积极参与对水利改革发展的金融支持和服务”。

在通信网络上的应用。信息化的建筑将进一步推进智能化建筑的发展,因此,使用最新的通信网络技术进一步发展智能建筑是必然趋势。

市场格局:紧跟经济的区域性强弱 众多厂家参与楼宇建设

中国智能楼宇市场方兴未艾,中国力量在迅猛发展,整个区域市场与产业链也将发生变化。

中国智能楼宇市场,区域分布主要集中在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这些地区一般经济比较发达,人民生活水平比较高,另一方面,大城市现代化程度较高,对智能楼宇需求比较大。现在的智能楼宇的市场重心还在东部,以后会向中部和西部转移,从增长的速度来看,中部、西部高于东部,中部是38%,西部是39%,东部是23%。目前,东部的智能楼宇市场占了大概50%,中部其次,西部最少。智能建筑随着经济的持续稳健增长,其数量和水平正逐年提高,深圳居民对智能建筑的认可度也越来越高。目前深圳的安防覆盖率居全国之首。深圳还是国家发改委选定的全国社区信息化建设试点城市,深圳信息化社区的技术装备程度走在全国前列。深圳智能建筑及相关行业的企业有数千家,一些国际上最新的技术、产品都能在深圳同步上市。比如,深圳地区是全国安防产业的重要发源地和产品集散地,吸引许多国外知名品牌中国总代理在此落户,并集中了全国70%左右的安防一级代理商,各类安防企业(生产企业加工程企业)的年营业额超过850亿元。依托 “安防之都”的优势,深圳的智能楼宇产业将迎来新的高峰期,其区域优势越加明显。但就目前而已,虽然智能楼宇区域市场在转移,但华东地区依旧占据头号位置,以上海辐射的华东地区为例,2011-2012年华东地区智能建筑市场总量分别达220.76、268.72,2013年预计突破 331.12亿元,相对于2010年,复合增速为22.29%。上海的智能楼宇市场起步早,规模大,且大部分智能建筑项目在功能实现、设计施工等方面都属于高水平、高造价项目。上海智能楼宇市场规模约占华东市场的1/4,预计2013年上海智能建筑市场容量将达到82.78亿元。

2007-2013年华东地区智能楼宇集成市场规模统计及预测

在产业链方面,中国智能楼宇对讲产业链主要包括设备制造商、网络运营商、软件提供商和系统集成商。据中国智慧楼宇产业联盟调查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专业的产品供应商近4100家(不包括安防产品应用小区或楼宇项目的产品提供商),专业从事楼宇智能化施工企业约3000家(不包括安防类从事小区或楼宇工程施工单位),具备智能化工程承包资质的1100家左右,已经获得建设部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专项甲级资质的单位198家,获得建筑智能承包 级资质的企业674家。具备智能化工程承包资质的1100家左右,已经获得建设部智能建筑系统集成技术专项甲级资质的单位198家,获得建筑智能承包 级资质的企业674家。截至目前,同时具备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设计甲级资质、安防工程一级资质、建筑智能化工程专业承包 级资质、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 级资质的4甲企业个数只有29家,在中国从事楼宇智能化业务的外资企业主要有西门子、江森自控、IBM、霍尼韦尔四大巨头,这些外资企业主要以产品生产和销售为主,他们更多的是将产品销售给国内的楼宇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目前中国智能楼宇的主要业务模式还是提供系统集成和相关软硬件设备。根据有关调查,采用与系统集成商(弱电总包)合作的占到了85%,这个数字说明,在目前的智能楼宇市场中大多数项目采用弱电总包,只有极少数项目中楼控、安防、消防等部分分别由几家工程商完成。中国智能楼宇集成商的工作主要包括:帮助甲方合理表达自己的需求、根据软件开发商需求提供建议方案、提供具体的系统设计图纸资料、系统硬件和软件选型及配套、接口软件硬件的开发和系统的安装调试。然而,市场竞争的进一步加剧,以及市场需求的变化各大主流智能楼宇产品提供商都在扩大业务范围,很多集成商也开始寻找新的商业盈利模式。我国大型的智能楼宇集成商有北京奥特维科技开发总公司、南京恒天伟智能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延华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太极计算机股份有限公司、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武汉安通科技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等。

设备制造商永远是产业链最核心的组成环节,之前也提到从我们探讨的是中国楼宇对讲产业集成市场部分,其包括安全防范自动化、建筑设备自动化和通讯自动化。那么,涉及中国智能楼宇设备制造的国内企业有:

楼宇自控设备制造企业:泰康(同方)、柏斯顿自控、郎德华自控、利达自控、狮岛索龙、海湾自控等三十家。

软件提供商:西安协同、清华同方、北京中创立方、北京三维力控、浙大中控、太极公司、北京楼控中心、深圳太极等二百余家。

监控产品设备制造商: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天地伟业、天津亚安、美电贝尔、明日实业、CSST、英飞拓等三百余家。

楼宇对讲产品制造商:广州安居宝、视得安罗格朗、福建冠林、青岛海尔e家、厦门立林、深圳松本智能、深圳慧锐通、深圳思源、杭州智能天工、狄耐克、ABB振威、珠海太川、珠海柔乐等近五十家。

门禁一卡通设备制造商:深圳捷顺、深圳披克、广州瑞立德、深圳科松、达实智能、深圳门吉利、杭州立方、中控科技等七十家。

防盗报警设备制造商:深圳豪恩、安居宝、泉州时刻、深圳领航卫士、深圳美安、艾礼富、艾礼安、泉州宏泰、泉州科立信等四十家。

视频会议设备制造企业:华为、中兴、华三、华平、科达、明日实业、迪威视讯、全时、视高等四十家。

消防产品制造商:同方、北京利达、北京世宗、北京索龙、上海淞江、秦皇岛海湾、西安圣赛尔、南京消防集团、海湾等六十家。

通信网络运营商:大唐电信、中兴通讯、华为、华三、星网锐捷、深圳日海、南京普天、东方大金、TCL、上海天诚、鸿雁电气等三十家。

结束语

我们已经进入了二十一世纪第二个十年。当下,在多方利好消息的带动下,中国智能楼宇产业将迎来新一期的建设热潮,民族企业纷纷崛起为这个产业的竞争提供了多样性,国外品牌一家独大的局面将一去不复返。可以相信,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群众物质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楼宇智能化技术将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利用各种新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楼宇自动化技术,可以造就一个智能、便利的新世纪。

猜你喜欢

楼宇智能建筑智能化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通信生产楼宇建设项目造价问题分析
智能建筑机电设备自动化技术
探讨智能化技术在电气工程自动化中的应用
智能建筑中的建筑设计研究
大型公共建筑智能化系统造价控制
商务楼宇治理中党建融入的逻辑与路径——基于广州S楼宇的观察与思考
智能建筑自动化设备安装技术的应用探讨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