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发展特色果业的设想
2013-08-17张兴旺
文/张兴旺
作者到果园调查、指导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果业是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果品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和食物结构的科学调配,果品生产显得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重要。2011年11月25日,中共云南省委书记秦光荣在省第九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云南农业的发展方向和方略:“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调快调优一产”。这是云南省委、省政府通过多年的实地调查、探索实践和科学总结,根据云南的现实省情,对农业确定的正确发展方向。
一、云南农业之特色
云南特色农业“特”在哪里?就“特”在云南地处低纬度、高海拔和季风性气候的西南边陲高原生态环境。境内不同地形地势地貌形成了平坝、盆地、河谷、丘陵、山地和高山峻岭等多样环境,多样环境又形成了热带、亚热带、温带、寒温带和寒带等“十里不同天”的多样性气候,多样性气候再形成了从我国南缘海南岛至北端黑龙江(即北纬8°~53°)间都有的多样性生物、生态、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从而形成了“资源丰富、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潜力深厚”的“云南高原特色农业”。
云南特色农业中又以果业的特色和效益最为实出。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调查,全省有果树植物37科、55属、133种,近2 000个品种,数量之多和分布之广都居全国之首,并呈热带、南亚热带、中北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五层楼”态式分布,因而热带果树中的椰子、杧果、菠萝、杨桃、罗望子等,南亚热带水果中的香蕉、柑桔、龙眼、石榴、枇杷等,中北亚热带水果中的梨、桃、李、杏、梅、樱桃、葡萄、柿、板栗、核桃等,温带水果中的苹果、花红、白梨、山楂等,寒温带水果中的云南海棠、锡金海棠、光核桃等,在云南都有分布和生产栽培,这是全国32个省(区、市,包括台湾)中,唯一只有云南才有这样多不同生物学特性和需要不同气候环境条件果树的适宜种植区域。
二、云南果业之地位
据农业部市场信息司资料,2011年云南全省果树面积为34.85万 hm2,产量 405.39 万 t(见表 1),分别占全国果树总面积1 183.06万hm2、水果总产量14 083.30万t的2.95%和2.88%,面积居大陆31个省(区、市)的第15位,产量居第14位;比10年前的2001年分别增加了58.47%和311.86%,比6年前的2005年分别增加了44.00%和149.38%,云南水果产业发展是快而稳健的。
云南省各类水果生产占全国的比重除香蕉外都非常小,甚至与各类水果主产省(区)相比规模也非常小。其中,苹果不及山东的栖霞市(县级)和陕西的白水县,梨不及河北的赵县和安徽的砀山县,桃不及北京的平谷区,葡萄不及新疆的吐鲁番市,柑桔不及江西的赣南地区。因此,要拼规模、产量、效益和优势,不论尽多大努力,与各主产省(区)相比,云南都是望尘莫及和追不上的。其原因,正是高山河流把云南分割得细碎复杂多样,莫说找不出像黄河故道、渤海湾和陕甘黄土高原那样上万公顷同一样气候环境的连片种植区,就是上千公顷也难找到。这是云南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的,是人的意志和力量改变不了的。
三、云南果业之优势
从规模讲,云南无论哪种果树都不具有其他大省的优势,但云南具有“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气候多样、适种各异”,其他大省没有的“独特优势”。
在加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按照“因地制宜,因市需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原则,在已初步形成的滇东北、滇西北以苹果,红河流域以香蕉,滇中以优质梨,滇南以柑桔和葡萄,滇西的德宏州以柠檬,滇西的大理、保山、临沧和滇中的楚雄以核桃,滇中的昆明和滇东的曲靖以梨、桃和板栗等优势水果、坚果为主的区域布局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早、冷、热、野等特有水果和核桃、板栗等干果,生产适销对路果品,就可充分发挥当地自然优势和品种优良性状,实现 “以开发促发展,以发展强保护”和“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目的,从而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表1 2011年云南主要水果生产情况
(一)早
滇中和滇东的多数地区冬季短,春季温度回升早,北方还是“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些地方已是“红杏枝头春意闹”了。因此,柑桔、桃、李、樱桃、梨、葡萄、苹果和杨梅等果树在云南产区的展叶抽梢、开花结果和果实成熟等物候期相应提早,同一品种要比育种地、原产地和主产区提早25~35天成熟。
如春蕾特早熟桃,在育种地上海6月初成熟,在昆明地区5月初成熟;早酥梨在育种地辽宁8月中旬成熟,在云南官渡、禄丰和泸西等地7月初就可采摘上市了;荸荠种杨梅在主产区浙江6月上旬成熟,在云南石屏5月中旬就进入批量成熟期了;藤牧1号早熟苹果,在山东、陕西8月上旬成熟,在云南马龙县马过河镇7月中旬就“扫园”了,而且因成熟特早,每年10万t果实近十年来都在果实成熟前一个月就被广东等地果商按甲、乙、丙三等,以 7 000元/t、6 000元/t和 5 000元/t的价格订购光,在当地只能买着等外级小果吃。这是大自然赋予云南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如果利用得好,品种安排得当,还可趁其他产区未成熟时提前进入两广、港澳和东南亚市场,就可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早”的特有优势。
(二)冷
在滇东北、滇西北和云南其他海拔2 200 m以上、年均气温14℃以下的冷凉地区,发展晚熟苹果、晚熟梨、晚熟桃,同样会收到其他地方收不到的好效益。
如滇东北的昭通、滇西北的宁蒗和滇中昆明西山区的团结镇,种植晚熟苹果红富士,成熟期虽仅比陕西、山东等主产区早15~20天成熟,但却赶在中熟苹果多已售完、外省晚熟苹果还未入滇的“空档”时期上市,既保证了市场供应的连续性,又不致果多价低而伤农。如团结镇年产的万吨晚熟苹果,近十多年来园中售价都没低于5 000元/t,其中,贴字精品苹果,每箱3组12个,约3 000 g,售价50元,在园中就被外来的车水马龙的客商买光。兰坪、漾濞和巍山等地,也因海拔高,降温早,是“天然冷库”,所产依主梨、玉香梨和红雪梨,10月下旬至11月中旬成熟,是全国最晚熟的梨,摘下后就直接上市鲜销,接上了全国鲜梨已售完而要用冷藏梨来衔接市场的茬口,既填补了市场急需的鲜梨,节省了冷藏成本,又避开了一起拥进市场造成烂市。华坪在8—9月成熟的晚熟杧果,也因“晚”,在其他产区的杧果都已售完才上市,所以售价比早中熟杧果高30%~60%,应了“物以稀为贵”的规律。丽江雪桃,个大色艳质优,9月下旬成熟,在昆明和上海农博会上,4个桃一盒 (约2 000 g)装的精品果售价400元,卖出了一个桃100元的天价,并从2009年六十周年国庆大典起已连续4年上了中央举行的国庆节国宴,是迄今为止全国唯一上过国庆节国宴的名优桃。
(三)热
云南全省河流纵横,在低海拔河谷和元江、元谋、元阳、德宏、西双版纳等热区,无严冬,温度高,是“天然温室”。
华宁县利用华溪河流经该县的河谷地区,种植早熟兴津温州蜜柑,由于开春早,春季温度回升快,果实比川、渝、湘、赣、浙、桂、粤和日本等地早40~50天 (8月底)成熟,产品不仅提早卖到了昆明、拉萨、乌鲁木齐、北京、东北、上海和加拿大,而且夺得了全国首届农博会柑桔类唯一金奖,现全县柑桔已发展到6 600 hm2多,产量达30万t多,年产值约9亿元,成为该县农业第一支柱产业。德宏州瑞丽县,进入本世纪后大力发展柠檬,现面积、产量和产值都超过了原来全国的柠檬第一大县——四川安岳,成了全国新的柠檬大县。保山市隆阳区和昆明市石林县发展甜柿,石屏、富民发展杨梅,都收到了同样的效果。
(四)野
云南是植物王国,至今仍有不少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高的野生果树没有开发利用,深藏在荒山野岭,没变成人们的食用物质和经济来源。
如滇杨梅,又名矮杨梅,杨梅科,杨梅属常绿灌木,野生于云贵高原海拔1 800~2 300 m的林缘和灌木丛中,果实熟后红色,鲜食味酸,是加工话梅、咸梅、盐渍梅和果醋的优质原料。余甘子,又名油柑,云南称橄榄,是大戟科,余甘子属常绿灌木,多野生于云南南部林缘和山坡,果实球形,初熟时绿色,熟透后红色,鲜食酸涩但回味清甜爽悠,盐渍、糖渍或制成蜜饯,风味独特,是消除疲劳、解渴提神的最佳小食品,是福建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火棘,又名火把果,因太平天国翼王石达开领军入川和红军长征经过云贵川时缺粮,用以代饭充饥,才免遭饿死,所以又叫“救军粮”,是蔷薇科,火棘属灌木,野生于温带和北亚热带的山坡林缘。果小,鲜红和桔红色,富含淀粉、糖、酸、维生素和色素,磨粉可作饲料,云龙县用以掺在饲料中喂鸡,使蛋黄的颜色增深,有的甚至变成桔红色。毛叶枣,又名缅枣、滇刺果、西西果,鼠李科,枣属常绿小乔木,产于云南、台湾和海南。果实近球形,含维生素C高,除鲜食外,还可作糕点配料和入药。耐旱、瘠,耐热力特强,是改造、绿化干旱、高热和贫瘠地区生态环境的好树种。元谋县苴林乡苴林小村从1986年开始种植,现种植面积有70 hm2多,年收入20万元多,并解决了村民的部分燃料。此外,罗望子(又名酸角、酸豆)、拐枣、栘依、滇榛、西番莲和橄榄等,也有一定的利用价值和开发价值。
(五)干果
云南的山区和半山区占全省国土面积39.4万km2的 94%,为发展核桃、板栗等干果提供了广阔的土地资源,也为贫困山区农民开辟了生产和致富门路。
据 《2012年云南统计年鉴》,2011年云南省核桃产量达31.01万 t,板栗 3.9万 t,按当年的平均售价计,核桃3.5万元/t,板栗8 000元/t,其总产值核桃为108.5亿元,板栗为3.12亿元,成了云南两大干果,云南也成为全国核桃生产第一大省,有漾濞、大姚、楚雄、南华、凤庆和昌宁等6个县(市)被中国林业局等单位或组织授予“中国核桃之乡”称号,占全国28个“中国核桃之乡"的21.43%,是全国“核桃之乡”最多的省份。种植面积最大和产量最多的是中国经济林协会授予的 “中国核桃第一州”大理州,全州 12个县(市)、109个乡(镇)、917个村委全都种植核桃,占全州100%的县 (市)、96%的乡(镇)、75%的村委会和 50%的农户。到2011年底,大理州核桃面积达 16.67 万 hm2,产量 11.89 万 t,产值41.62亿元,农民人均核桃收入1 350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被中国果蔬产业协会授予的 “中国核桃第一村”——永平县厂街乡岩北村,全村辖17个村民小组,600户,2 094人,种植核桃6 767 hm2,人均 3.23 hm2,全村核桃年产量652 t,年产值2 280万元,户均核桃收入3.8万元,有100多户核桃收入在5万元以上。同样,永仁县维的乡维的村查苴二组,22户村民,种植板栗46.67 hm2,年产栗果120 t,收入100万元,户均4.5万元,人均1万元,其中,毛晓东家收入最高,达8万元多。这些果树正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名副其实的“摇钱树”。
四、云南果业前景展望
实践证明,果树靠传统的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模式经营是形不成规模化、产业化和达不到应有效益的,只有在适宜地区,以公司、协会、专业合作社,特别是2013年中央1号文件中提倡的“家庭农场”模式,才能集中财力、物力和人力,用科学化种植、规模化发展、标准化处理、产业化生产和商品化经营的“五化”规程,去开发和发展,才能生产出量多质优、营养安全的批量果品,进而拓开和占领市场,才能收到预期效果。同时,云南各地气候差异大,开发和发展果树生产时,一定要根据当地的“小气候”环境,“因地制宜”地选择适栽果种和品种,并用一县一果或数果、一乡一业和一村一品的模式组织生产,切忌盲目求大。
果品是人民生活的必需品,随着收入的提高和生活的改善,人们所需果品数量、品质、营养和安全要求也随之多样化、优质化。云南生产的这些果品都是全省和全国人民需要的,并有一些是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不生产的,因此除供本省群众食用外,香蕉、杧果、柑桔等水果还可以北销新疆、内蒙古、北京和东北等地,苹果、梨、桃、葡萄、石榴等水果及核桃、板栗等干果可南下销往两广、港澳和南亚、东南亚等地,不愁销路。特别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云南通往南亚、东南亚的大道逐步打通,中央把云南作为面向东南亚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建设后,云南同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商贸往来将会更加频繁兴旺,云南果品销往这些地方将更不成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