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果业第一省的成长与烦恼

2013-08-17王新娟

中国果业信息 2013年2期
关键词:果业果品果汁

文 /本刊记者:王新娟

陕西果业的面积和产量双双位冠全国,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果业第一省。在龙年腊月末,三秦大地春意渐显、寒气消退的时节,记者奔赴现代化中蕴藏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城西安,采访了陕西省果业管理局生产指导处黄长科处长,咨询了相关专家,并到西安及咸阳水果产区调研产业情况,着重了解了陕西省果业发展的基本态势与经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一、取得的成绩

种类丰富,规模突出 陕西省南北纬跨较大,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多样化特征明显,造就了渭北苹果、陕南柑桔、秦岭核桃等特色鲜明的果业区域布局特色。目前全省果树总面积达200万hm2,产量可能超过2000万t,其中水果120万 hm2,产量约 1 450万 t,成为我国水果产业第一大省。目前,陕西省最突出的水果产业有三个。第一个是苹果,对于陕西苹果,有两个“一千万”之说,即面积66.67万 hm2(1000万亩),产量 1000万t,均是全国第一。第二个是猕猴桃,现有面积6.67万 hm2,产量 80万t,占全国猕猴桃面积的1/3还多,区域连片栽植的规模世界第一,这两年的效益比苹果还好。第三个是枣,1/3~1/2为鲜销,其余为制干果,鲜食枣产量为50万~60万t。此外,葡萄面积2.67万~3.33万hm2,梨面积也较大,陕南柑桔、西安市临潼区和礼泉县石榴发展也很好,桃、杏、樱桃、柿、越桔(蓝莓)、枇杷等水果在陕西也有一定发展。

区划发展,稳步提升 近年来,陕西省根据自身气候资源、立地条件、土壤及降雨等特点,进行水果产业发展的科学区划,以此来指导相关部门和果农因地制宜,科学种植。比如,柑桔过去主要栽植在稻田平地,冻害和病害十分严重,通过科学区划和布局调整,明确了秦岭南麓柑桔适宜栽植在丘陵半山坡的阳坡地带,推动柑桔种植移向山坡。实施区划后,陕西省形成了以下几个水果产业带:①沿黄河滩涂的大枣产业带;②北纬36°~38°之间的苹果产业带, 其中包含了蒲城、礼泉及彬县的梨适宜栽植区域;③城市周边时令水果产业带,包括樱桃、葡萄、杏等不耐贮运的水果;④秦岭北麓的猕猴桃产业带 (秦岭南麓如城固县也有发展);⑤中国柑桔北缘产业带,即沿着秦岭南麓的汉中市和安康市一带。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合理种植,呈现为地域板块上的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和组织化,效果十分明显,促使陕西省水果产业不断稳步提升。

创新技术,优化栽培 技术方面,陕西省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第一是针对乔化苹果树采取措施降低密度:树形管理上,先间伐,然后去除地面大枝、落头,将十几年生的主干树形变成开心形,改善树冠通风透光性,同时加大定植行距,解决园内通风透光和机械进园作业通行问题,推进省力化栽培。第二是努力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在果品集中产区发展畜牧业,将粪便经过发酵进园;采用生态循环,将冬季修剪的树枝粉碎,接种菌种后进行堆沤还田;果园生草或种植绿肥,目前提倡每年9—10月在果园种油菜,春季翻压。第三是对果树病虫害进行统防统治,并推行无害化防治措施,如统一购置了喷药设施及捕食螨袋、杀虫灯、诱虫袋、黏虫板等。第四是果实套袋。目前果实套袋在苹果、梨、葡萄及桃等果树上应用很广泛,有两大优点,一是改善果实的洁净度,提高了商品性;二是农药接触不到果面,提高了果品安全性。推进这些技术普及应用的手段是示范园建设和技术培训等。

二、面临的挑战

生产挑战 第一是实施省力化、机械化栽培。这是目前生产上面临的最大挑战。黄长科处长分析认为,美国、日本、欧洲等过去传统的果业强国的水果产业都在走向萎缩,农村劳动力严重不足成为主要原因,所以推行省力化、机械化栽培是必然趋势。比如苹果可以采用去袋化生产,人们食用套袋的苹果还是要削皮,事实上不套袋的果实比套袋的口感要好。因此,随着通风透光的改善、果面洁净度的提高及果品无害化技术的完善,为了降低成本、实现省力化栽培,现在推广应用的果实套袋技术可能会走向淘汰。现在国家提倡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向工厂企业转移,如果不尽快解决信息化、省力化、机械化问题,果业发展将会面临严峻困境。第二是如何做到限量提质生产。目前在追求产量至上的生产体系和观念影响下,果树留果量太大,导致水果品质下降、数量增多,但最终效益下降,果农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比如苹果生产,黄处长建议果农667 m2(1亩)地留1万个苹果,套1万个袋子,保证1个苹果卖1元钱,667 m2地毛收入 1万元。这样既省力,成本也降低了。定量留果,单个果实长大一些,质量提高,产量比较稳定,效益也相对稳定。如果园的生产成本是2000元/667 m2,收入 8000元,如果长期稳定,也是不错的。市场是有限的,过度追求产量,供过于求,价格降低,收益反而会下降。但这个措施必须在大的区域层面实施才能见效,目前千家万户的农业现状,操作起来还很难。第三是猕猴桃上控制使用膨大剂。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盲目使用膨大剂的现象一度比较普遍,并且使用极不规范,生产的猕猴桃果实又大又硬、口感也不好,在市场上不被认可,因此,陕西省政府在2011年发文禁止使用膨大剂。禁止猕猴桃使用膨大剂后,通过合理的栽培措施将果实控制到适当的大小,生产出的猕猴桃品质非常好,产量也不错,市场反响很好,效益也不断提高。这几年很多猕猴桃示范园彻底不用膨大剂了,果农尝到了甜头,不规范使用膨大剂的现象也大大减少了。目前正常挂果的猕猴桃园可以卖到2万~3万元/667 m2,成本最多2000~3 000元。但由于我国目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生产,没有实现组织化经营,药剂使用情况和农药进货渠道都没有办法完全监督和控制,膨大剂又是农业部合法登记产品,要完全禁止膨大剂的使用,难度比较大。

销售挑战 第一个是如何能够通过引导形成一个合理的利润分配格局。黄处长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假设果农1 kg苹果成本是2元钱,农民卖4元钱,农民就挣了100%的利润;中间商的运营成本1 kg为1元,每公斤赚1元钱,1 kg苹果就增加到6元;中间商再卖给零售商,假设零售商成本和利润也是2元,那么1 kg苹果市场上就要卖8元。也就是农民卖4元/kg,到消费者手里是8元/kg,较高档次的苹果销售价可能是12~14元/kg,这基本上是合理的。怎么样能够形成这样一个合理的利润分配格局,然后大家都去遵守,这实际上是销售面临的最大挑战。目前,尚未形成这样的利益分配格局,分散的、数量众多的果农虽然生产了果品,他们却没有果品定价权,只能盲目寻价、相互竞争,面对波动的价格,往往无所适从,十分被动,整天提心吊胆,卖低了怕吃亏,卖高了怕卖不掉,卖早了怕后期涨价,卖晚了怕卖不出,只得感叹“种果难,卖果更难”。黄处长认为,通过发展职业农民,并引导形成组织化经营模式,增强交易主体地位,诚信经营,通过理性定价,获取应有的利润,维护健康的消费市场,这样消费群体会越来越大,产业才能良性发展。当然,这是教育和制度建设的一个长期过程,而且也是社会改变的一个长期过程。第二是如何培养国人的果品消费习惯。中国的人口已超过13亿,只要保证国人的消费,水果销售就不成问题。实际上吃水果是全民强身健体的一个必需品,国家也可以在刺激消费方面做一些引导。另外,也应该培养国人喝果汁的习惯,而我国生产的浓缩果汁,基本上都卖到国外了。黄处长告诉记者:“我们专家和社会部门应该宣传、引导,培养果品消费习惯,现在针对学生的营养餐(即中小学学生一天一杯牛奶一个鸡蛋),每天可以加一个苹果,这是将来我们应该做的事。把生产和消费方面的问题解决了,咱们国家的水果即使不出口,生产和消费就可以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因此,要提倡和培养国人的水果消费习惯,这是百利而无一害的事情。”

安全挑战 苹果面临的世界性检疫虫害——苹果蠹蛾。苹果蠹蛾在20世纪50年代前后经由中亚地区进入我国新疆,在50年代中后期已经遍布新疆全境,80年代中期该虫进入甘肃省,之后持续向东扩张。2006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发现有该虫的分布。目前这个虫害还没有传播到陕西省,但甘肃省的河西走廊、兰州以西基本上都是疫区。农业部在甘肃省和陕西省做了苹果蠹蛾非疫区建设项目,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黄处长告诉记者,据专家讲,苹果蠹蛾正以每年直线距离100 km的速度向东移。现在交通很发达,很容易传播,一旦传播到其他产区,将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陕西省果业相关部门十分担忧。记者看到很多果园都装有防虫灯、黏虫板等装置,但针对世界检疫性虫害,这些措施不能起到真正的预防作用。针对这一问题,记者联系到国家苹果产业技术体系病虫害防控研究室岗位科学家、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陈汉杰研究员,他告诉记者,目前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相关部门的重视,启动了有16个单位参加的国家公益性行业专项开展专门研究,将产区分为疫区和非疫区,将之前的被动预防策略调整为主动防控,针对已经受害的果园采取彻底铲除、消灭隐患的措施,对非疫区进行检查检测,并进行预防。这项工作在新疆、甘肃、宁夏等省(区)已全面开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三、转型的路径

大力培育农民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互助性经济组织,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推动农民走向市场和保护农民经济收益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陕西省农业合作社发展很快,百强合作社中60%都是果业方面的合作社,最典型的是延安市宜川县,当地的果农基本都进入合作社。陕西省农业合作社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经过民政部门注册登记的有经营权、能统一组织生产和销售的合作社;第二种合作社是农民为了销售水果而成立的,只负责销售,生产方面管理比较少;第三种合作社是只管理生产不负责销售。总体上三种合作社各占三分之一,指导思想是“服务、维权、自律”。目前,合作社作为果农的代表在市场上发声还不强,怎么样由小社变大社,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站在农民立场上说话,还要不断地努力、成长。合作社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资金问题,土地不能作为抵押物向银行贷款,融资困难让合作社发展举步维艰。农业合作社完善的路还很长,进一步培育、发展、壮大合作社,逐步解决合作社贷款难问题;引导龙头企业与合作社对接及扶持合作社搞好农田水利建设等,真正发挥合作社为农民服务的作用;不断完善,真正解决好果业生产中面临的技术、销售及果品安全等问题。

深化果品加工 陕西省的加工产业目前主要集中在苹果浓缩果汁的生产,浓缩果汁企业主要有海升、通达、恒兴等集团和公司,占陕西省浓缩苹果汁生产的80%。浓缩果汁产量较大的时候达到60万t,由于受全球经济影响,陕西省2012年加工浓缩果汁约20万t,占全国浓缩果汁产量的三分之一。市场恢复正常以后,浓缩果汁的需求量会很大。陕西省苹果产业之所以健康正常就是因为有加工业的支撑。但浓缩果汁的发展也存在一定问题,果汁生产要求原料高酸高糖,但我们的苹果酸度达不到要求,因为加工用果要有专门加工果的生产,目前企业主要收购鲜销的残次果加工,这对产业发展是不利的。陕西省果业局要求果品加工企业给农民出保护价,然后把一定的区域作为浓缩果汁原料果生产基地,但企业不同意,管理部门无法约束企业,操作难度很大。由于企业不配合和过于市场化的行为,导致管理部门不能放手发展水果加工基地。其他还有几万吨的果干、果汁、果酒、罐头、果粉等少量的加工产品,但没有形成市场,有待于进一步发展。整体上来讲,陕西省的果品加工发展还是很不错的,目前已形成以苹果浓缩汁加工为主,果汁、制干、制罐加工为辅的格局。但相对其他国家,我们的果品加工产业还比较薄弱,未来发展的空间还很大,将进一步不断深化果品加工,提高加工产品的产量和品质,促进陕西加工业健康稳定发展。

加强品牌建设 “陕西苹果”作为统一品牌申请了全国农产品地理保护产品,得到了认可,但呈现出“大而空”的危险,其余的小品牌又显得 “小而弱”,知名品牌不多,整体上品牌较乱,一个县甚至一个合作社都有一个品牌。针对这一问题,主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瞄准区域定位,做精、做强,走专业化之路。瞄准区域定位即品种定位,只发展适合当地自然条件,能发挥自己优势的某一品种,将工作重心转移到提高质量、效益和品牌知名度上来。二是鼓励、扶持果业生产经营者创建自有品牌,重点建设产地品牌。对于符合条件的生产经营者可以借用“陕西苹果”这个品牌来使用,但对于已经有相对知名度的“白水苹果”、“洛川苹果”、“礼泉苹果”、“圣地”、“宝塔山”等区域品牌和企业自有品牌应鼓励并扶持发展。自然条件优势的区域,采用联合共建的方式重点发展,政府组织协调,果农、公司联合建设。三是采取技术措施,千方百计提高果品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质量。通过加强技术推广,提高果品的科技含量,保证果品安全性。条件好的公司或合作社可逐步实施产品追溯,在产品包装盒上标注电话,出现问题可以找到相关人员,或者在包装盒上标出二维码、三维码等,反映在全国的平台上,便于消费者追溯到详细的产地。四是积极做好品牌宣传、推广和维护工作。宣传工作是品牌建设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不容忽视。管理部门应做好组织引导工作,加强监管,真正把品牌建设落到实处。

采访调研中记者了解到,陕西省作为果业第一大省,拥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水果色香味美,在果业区域规划、栽培技术、加工等方面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但劳动力不足,尤其是高素质劳动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果业合作社还处于相对较低的发展阶段;水果销售价格不稳定,农民随行就市,不能自主定价;加工产品相对单一,加工企业过于注重经济效益;品牌建设走向“大而空”和“小而弱”两个极端,这些问题在我国的很多省份都或多或少地存在。水果产业是农民提高经济收入的重要途径,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促其稳定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果业果品果汁
专家传授“美颜术” 果品销售不再愁
不健康的果汁
新媒体时代下广告策划在果业推广中的应用研究
惟妙惟肖——中国古代器物之粉彩像生瓷果品盘
可以吃的果汁杯
夏令果品入古诗
流翔高钙功能性果品 深受浦江桃农欢迎
榨果汁
失忆果汁
山西:果业安全生产督查工作有序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