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龄儿童弱视治疗临床效果观察
2013-08-16刘玉乔项广珍张媛梅王跃丽张殿尧
刘玉乔,李 伟,项广珍,张媛梅,王 旋,王跃丽,张殿尧
(1.河北省承钢医院,河北 承德 067100 2.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河北 承德 067000)
本文对一组大龄弱视儿童进行验光配镜、遮盖、精细目力训练,联合红光闪烁和视觉刺激等综合治疗,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08年2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9-16岁弱视儿童78例(98只眼),其中7-12岁48例(66只眼),13-16岁30例(32只眼)。男36例(39只眼),女42例(59只眼)。中心凹注视48只眼,旁中心注视50只眼。屈光不正性弱视46只眼,屈光参差性弱视32只眼,斜视性弱视20只眼。连续治疗12-24(平均18)个月,随访12-36(平均28)个月。
1.2 方法:采用国际标准视力表检测裸眼视力和矫正视力。在暗室内用窥视镜看眼底,根据黄斑中心凹反光点距视镜上的星状目标的距离判断注视性质。治疗方法:采用阿托品散瞳孔3d后准确验光,配戴合适的眼镜矫正屈光不正。所有患者均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进行遮盖、精细目力训练,配合红光闪烁、CAM治疗。非调节性斜视在弱视基本治愈巩固疗效3个月后及时手术治疗。
1.3 疗效评定标准:按照全国儿童斜视弱视诊治学组制定的标准进行诊断、分类和疗效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采用SPSS10.0软件包以X2检验对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疗效分析:9-16岁弱视78例98只眼中,治愈51.02%,进步30.61%,无效18.37%。
2.2 不同年龄组统计分析:9-12岁组66只眼,治愈54.54%,13-16岁组32只眼,治愈46.87%,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30 P=0.579)。
2.3 12-16岁组弱视疗效分析:32只眼治愈46.87%,进步34.37%,无效21.87%,总有效率78.12%。
2.3.1 弱视程度与疗效:轻、中、重度弱视组之间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表1 13-16岁组弱视程度与疗效(%)
2.3.2 弱视类型与疗效:屈光不正性弱视与屈光参差性及斜视性弱视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13-16岁组弱视类型与疗效(%)
2.3.3 注视性质与疗效:中心凹注视者疗效与旁中心注视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表3 13-16岁组注视性质与疗效(%)
3 讨论
弱视为视觉发育相关疾病[1]。弱视疗效与治疗年龄有关。人类视觉发育关键期为出生后至3岁,视觉发育敏感期为出生后至12岁。多数学者认为进入12岁后,弱视治疗基本无望。但是,近年研究者发现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因某种原因导致健眼视力丧失后,弱视眼的视力可得到明显的提高[2]。Faulker[3]指出。弱视眼感光细胞的形态和感光功能仍然正常,进入双眼的光刺激是同等的,黄斑部不同程度的参与了视功能的发生发展过程。故在青少年及成年后,同样给予弱视眼单独使用的机会,并尽可能给予清晰影象的刺激,大部分是可以治愈或得到改善的。本组总结了9-16岁78例(98只眼)弱视综合治疗的疗效,效果令人满意。13-16岁组与9-12岁组弱视疗效比较结果表明大于12岁的青少年甚至成年人弱视存在同样几率的可愈性[4]。13-16岁不同程度弱视治愈率比较结果说明弱视程度越低,治愈可能性越高。不同弱视类型治疗结果表明屈光不正性弱视疗效最好。同时研究发现疗效与注视性质关系密切。弱视患者重塑正常视觉,首先应打破优势眼的优势循环,使在双眼神经元发育和突触连接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弱视眼解除抑制。
[1] Keorpes L.Visual Processing in Amblyopia:Animal Studies[J].Strabismus,2006,14(1):3-10.
[2] Fronius M,Cirina L,Kuhli C,et al.Training the adult amblyopic eye with“Perceptual Learning”after vision loss in the non-amblyopic eye[J].Strabismus,2006,14(2),75-79.
[3] Faulkner SD,Vorobyov V,Sengpiel F.Visual cortical recovery from reverse occlusion depends on concordant binocular experience[J].Neurophysiol,2006,95(3):1718-1726.
[4] Polat U.Restoration of underdeveloped cortical functions:evidence from treatment of adult amblyopia[J].Restor Neurol Neurosci,2008,26(4-5):413-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