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群众路线的执政理性开拓
2013-08-16张雪梅
○张雪梅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在于执政党能够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创新执政方式,提高执政能力。为此,从今年下半年开始,全党将掀起一场自上而下分层实施、全民参与领导先行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想真正转变作风,服务为民、提升能力,就必须立足中国梦的新的目标格局,将教育实践活动融入到经济、政治、社会管理等全方位的执政领域,全面创新提升群众路线的执政理性,才能凝聚起强大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
一、强基固本,凸显群众路线为民谋利的执政本质
群众路线在运作中一个贯穿始终的价值理念,就是服务于人民,为人民谋利益。这源于共产党的宗旨,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在。然而,服务于人民却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具有不同的使命和挑战。特别是十六大以来,群众主体结构和利益要求多元化发展,给我们党带来了群众路线离散的挑战;社会管理中表现的精英主义思维和官僚主义作风带来了群众路线退化的挑战,社会阶层固化趋势也带来了群众路线虚化的挑战。一些党员干部自觉不自觉地成了历史唯心主义的俘虏,站到人民群众的对立面去了。不是同群众打成一片,而是热衷“傍大款”,不为困难群众雪中送炭,却为酒肉大款锦上添花。在老百姓面前他们盛气凌人、不可一世,在“大款”面前却卑躬屈膝、摇尾乞怜。以上这些现象,虽然发生在极少数党员干部的身上,但对我们党的形象和事业却是致命伤害,任其发展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诸多挑战,我们必须强基固本,凸显群众路线为民谋利的执政本质。
一是牢记宗旨服务人民,以理想信念固本色。执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时就明确规定,党的最大利益就是人民的利益,自己毫无一丝特殊私利,并视努力实现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己任。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始终深入贯彻群众路线,处处为群众着想,鲜明地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真正本色和价值取向。在全面深化改革,任务更重、挑战更多的今天,我们更要自觉地把尊重规律与尊重人民群众的意志、意愿和要求有机地结合起来,把维护实现发展群众利益与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建设结合起来、把党性宗旨教育与职责行为规范统一起来,真正树立起尊重人民群众的意志、愿望和要求就是尊重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理念,真正树立起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认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以理想信念的坚定牢牢守护为民本色。
二是重温历史紧扣时代,以群众教育明本色。1933年9月,为解决村民饮水难问题,住到江西瑞金沙洲坝、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同志亲自勘探地形,带领战士挖井,帮助当地村民喝上了干净的井水。几个月后,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上,毛泽东作了题为《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讲话:“要得到群众的拥护吗?要群众拿出他们的全力放到战线上去吗?那末,就得和群众在一起,就得去发动群众的积极性,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的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几十年后的今天,这些话仍然声声震耳,它们连同当年毛泽东在苏区留下的“红井”时时提醒我们:饮水要思源,执政须为民!要让成长于和平安谧环境中的党员干部真正领悟党和人民之间的血肉情、鱼水情,明白党的力量始终植于人民之中,就必须紧扣时代任务和发展需求,自觉重温群众路线形成发展历史、深入学习群众教育经典、扎实传扬群众路线文化,努力用先进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教育彰显本色、铸牢本色。
三是体察民情帮解民困,以惠及于民保本色。要自觉地把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与坚持以人为本、为最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谋幸福有机地结合起来,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使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最大限度地惠及全体人民;要自觉地把树立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与捍卫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完善民主程序、拓宽民主渠道,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依法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依法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民群众的意志、维护人民群众的权益,从而让广大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的本色,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宽广、理论的正确和制度的优越。
二、抓铁有痕,凸显群众路线民主管理的执政功能
如何协调社会矛盾,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是中国经济30多年快速增长的同时,给我们带来的尖锐挑战。通过发挥群众路线抓铁有痕的民主管理功能,扎扎实实推进政府和社会建设,密切党群关系,无疑能使群众路线获得执政理性的新开拓。
一是以群众的政治参与理性推动社会管理社会化,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的事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和未来掌握在人民群众手中。只有调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使和谐社会建设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自觉行动,才能汇聚起促进社会和谐的强大合力,才能不断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因此,社会管理虽然是政府职能之一,但在现代社会,尤其是社会主义社会,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活力,推动社会管理的社会化,这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功能。可以说,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既是现代社会管理的重要特征,也是社会管理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世界发展潮流。基于这一理性认识,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健全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以扩大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拓宽范围和途径,丰富内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要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参与管理和监督的民主权利。要发挥基层各类组织协同作用,实现政府管理和基层民主有机结合。
2013年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产生了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呈现出基层代表数量增加、党政领导干部代表数量下降、农民工代表倍增等诸多特色和亮点。从吸收大学生当村官就业,到土地承包的调整,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完善为特征的城乡群众自治组织已经成为我国公民在基层行使当家作主权利的重要形式。截至2010年底,全国共有村委会59.5万个,村委会成员230多万人,95%以上的村委会依法实行了直接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2011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为新一任政府推行依法行政,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无疑奠定了重要法制基础。
二是以群众路线的利益实现功能推动社会管理人性化,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社会管理的任务包括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保持社会稳定等多方面,其实质是服务于人,保证社会管理的人性化发展,以此推动和谐社会建设。但在过去的社会管理中,一些人过多地强调对“人”的管理而忽视对“人”的服务,一些领域或者地区偏重经济发展而忽视人民的需求,过多强调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简单地把整个人民群众当作社会发展所依靠的力量,而忽视了人民群众的价值实现,忽视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社会发展最根本的价值目标。这使得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虽然取得了强国富民的成就,但也积累了大量社会矛盾,出现大量不协调、不和谐、不稳定的社会发展因素。要服务群众、造福群众,推动社会管理人性化发展,就必须充分发挥群众路线的利益实现功能,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社会成果,这才是真正的和谐社会。因为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应该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而不是牺牲人民来保证经济发展。特别是当经济建设已经取得一定成果时,更要把“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通过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为此,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要求加强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必须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要求新时期社会管理要以服务群众为主题,增强社会服务功能,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提高社会服务水平,形成社会服务网络化的新格局。“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改善公共服务质量,提高依法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在这一目标要求下,保障和改善民生成为社会管理推进重点,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成为社会管理重要工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成为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2004年2月,温家宝总理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的讲话中,第一次鲜明提出要“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并在次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标。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按照建立中国特色行政体制目标,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服务型政府的建设,代表了我们党在成功完成了社会制度改造和取得了经济发展丰硕成果的基础上,把社会的主要财富运用于民生、运用于公共服务,实现由简单“依人”向“依人”和“为人”融合转变的崭新进程。这一历史性的转型使群众路线更加紧密地融汇在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幸福生活中,充分体现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
三是以群众路线的矛盾化解功能推进社会管理科学化,促进党群关系和谐。2011年8月,已有20年历史的“中央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更名为“中央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委员会”。从“治安”到“管理”,一词之换意味着我国政府社会管理思维和管理模式实现了重大转变。即改变过去自上而下的精英主义思维,开始用理性协调思维正确处理问题、协调矛盾,充分尊重群众,调动群众以主人身份实现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力,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的现代管理理念,在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化解矛盾保持稳定、发挥基层组织服务群众、凝聚人心、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等方面着力提高科学管理水平。
要提高社会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就必须正确运用和发挥群众路线的矛盾化解功能,通过建章立制,科学地预见矛盾,有效地控制缓解矛盾,最终合理地消解矛盾。当前干群关系、党群关系之所以对立化,甚至对抗化,很大程度上与一些干部缺乏矛盾危机处理能力有关,特别是在一些公共突发事件和群体性矛盾的处理上,思维简单、态度强硬、方法粗暴,导致一些原本简单的利益诉求像滚雪球一般越滚越大,最后成为全国,甚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这既是目前我国社会管理方式滞后,社会治理失衡,管理思维倒置等严重问题的反映,更是不会、不善于或忽视群众路线矛盾化解功能运用的体现。因此,改善提高党员干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和水平,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当前,就是要学会做好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在群众利益的实现过程中切实密切党群关系。这也是群众路线教育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之一。为此,我们应提高五种能力,即深入群众的能力、组织群众的能力、宣传群众的能力、教育群众的能力和服务群众的能力,真正使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人民共享落到实处。
三、制度耦合,提升群众路线治国理政的执政水平
群众路线从其产生开始,就显露出治国理政水平,它涵盖渗透于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执政机制和执政方式之中,并广泛运用于军事、政治、经济等各项工作。随着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随着现代治国理政活动的丰富与难度的加大,日渐表现为民主化和制度化水平的提高,表现为群众路线与民主政治的结合度。因为制度是对权力和行为的最有效约束,而群众路线所依赖的基本制度是民主制度。因此,民主制度发展的过程,也是群众路线执政水平提升的过程。提高群众路线的民主化制度化水平,才能真正提高群众路线的治国理政水平。
第一,提升定位:民主是群众路线的生命。
群众路线与民主政治虽然都强调人民群众在社会政治活动中的重要地位,主张以保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为社会政治活动的出发点,并认为人民群众是实现这一价值目标的依靠力量。但是,它们在基本内涵、政治层面、产生背景、思想基础、人民群众的实际地位和政治参与方式、治理方式及保障条件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在党取得执政地位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已经确立的背景下,群众路线作为一种观点和方法,在实践中是不可能独立发挥作用的,它必须以民主政治为依托,实现群众路线与民主政治的有机结合,特别是以民主理念为价值基准对群众路线进行理性护航,才可能正确分析群众路线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及根源,才能使群众路线切实成为科学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正是认识到民主对群众路线的重要性,我们党非常重视人民民主建设问题。江泽民曾提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同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在本质上是一致的”等重要论断。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的命题,这是在社会主义运动史上继手段论、目的论、本质论之后,第一次从生命论的角度来定位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这不仅揭示了民主与社会主义的内在关联,也揭示了人民群众与共产党生死相依的关系。苏联剧变期间,学者曾就“苏共代表谁”搞过社会调查,结果显示: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劳动人民的只占7%,认为苏共代表工人阶级的占4%,认为苏共代表全体党员的也只占11%。而认为苏共代表党的官僚、代表干部、代表机关工作人员的占85%。丢失了民主,也丢失了群众路线,也就丢失了社会主义和共产党生存的根基。因此,只有把民主作为生命一样珍惜和呵护,群众路线才能够真正成为执政党的命根子。这一认识的提升,真正摆正了领导和群众的关系,使新时期群众路线由于有了民主理性的规定和约束,能够较好地实现对群众实际权利的落实和保障,而不是单纯实现党的意志的毫无主动性创造性的工具。
第二,拓展机制:群众路线与现代民主机制的耦合。
群众路线最基本的支撑点是人民当家作主,但这种当家作主是同特定的历史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即它必须与构成现代民主政治生活核心的政党政治、法治政治相耦合,才能借助民主与制度的力量科学领导、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否则,人民当家作主就只能是一句空话。面对改革开放攻尖新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稳中求进的新形势,江泽民、胡锦涛等领导人深刻地认识到,在强调人民当家作主的同时,应该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只有将这“三个统一”提升为群众路线的现代民主机制,才能实现这种耦合,更好地应对时代挑战。因为现代国家无一例外都以政党为政治运作中心;法治不仅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日益凸显,而且有无法治已经毫无疑义地构成了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根本区别。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否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统一,是推进群众路线的关键。突破以党代政,突出人民政治参与才能有力地促进两者的统一,推动党群互动发展。正如党的十八大强调的那样: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必须“以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为根本,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要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和自由。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此外,实现群众路线与法治的契合,才能比较好地化解管理者总是少数人,而民主政治又是共同意志的管理之间的矛盾,从而完善群众路线的民主实现机制。在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基础上,胡锦涛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的思想,倡导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并要求党员干部必须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不断提高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本领,从而有效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自觉摆正与人民群众的关系,“永远视自己为人民的勤务员”。
第三,改进创新方式:领导与执政方式的新生。
群众路线是保证科学领导与执政的前提,不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就不可能选择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为了人民利益的领导方式;不坚持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就无法更好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长期以来,我们党创造了很多做群众工作的好做法、好经验,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形势的变化,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以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各国综合国力的竞争日趋激烈。就国内来说,由于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使人民群众经济社会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这既为我们创新改进领导方式和执政方法提供了机遇,但也不可避免地带来更为严峻的考验。对此,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立足领导与执政的新要求对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给予了新的认识和定位。
一是从执政能力建设高度重视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按照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改进领导班子思想作风,提高领导干部执政本领,改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健全领导体制”。必须“以加强领导班子执政能力建设影响和带动全局”,这样才能“使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2008年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又强调,一定要“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使命的高度,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2012年党的十八大再次提出,要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已经成为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
二是从制度化密切党群关系角度探索了新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如适应现代民主社会发展新特点新要求,开拓制度化的基层民主和群众自治制度。中共十七大首次将基层民主与其他三项基本和根本的政治制度并列,作为我国民主政治的基本制度之一,强调“必须作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础性工程重点推进”。胡锦涛在纪念建党90周年讲话中,郑重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起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经过90年的奋斗、创造、积累所取得的三大成就,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也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群众路线在基层民主制度中获得了比其他任何民主制度都更加直接的现实性,人民群众在这一制度中享有了空前的权利。尽管这一制度确立的时间还不长,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发展,但它毫无疑问实现了群众路线在当今的制度创新,它展现的是人类解放的历史取向。又如,在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的倡导下,党中央鲜明提出要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变群众上访为领导下访,在密切联系群众中增进对群众的感情、增强服务群众的本领,切实做好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工作。应把服务群众、做群众工作作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任务和基层干部的基本职责,使基层党组织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为此,党的十八大作出了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决定。紧接着中央政治局又制定了改善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并要求以“八项规定”的贯彻落实为切入点,以领导机关、领导班子、领导干部为重点,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切实转变作风,提高能力,凝聚民心,为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强保证。
正是鉴于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最能够反映人民群众利益实现、最能够凸显群众路线民主管理执政功能、最能够提升群众路线的治国理政水平的探索创新,群众路线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获得了长足发展,同时也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巨大进步。虽然开拓之路荆棘遍布、风险无数,但只要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各级党组织,特别是基层党组织都能努力成为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的坚强战斗堡垒,那么,群众路线就一定能获得更长久、更具创造性的生命力,我们的党就一定能百折不挠,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的人民就一定能够收获更加幸福、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