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紫砂艺术品创作之三思

2013-08-15郑文娟

佛山陶瓷 2013年10期
关键词:艺术创作陶艺艺术品

郑文娟

(宜兴 214221)

1 前言

近年来,宜兴紫砂空前火爆,达到了有史以来的高峰,无论是从业人员还是作品总量;无论是大师还是普通中高级职称艺人,均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600多年以来,紫砂从开始的普通日用壶器发展到工艺美术品是一个历史的发展过程,是由于一群文人的参与,才使紫砂壶逐步嬗变为足以把玩、观赏、收藏的艺术品类。如何在当今火爆的市场环境中,继承传统,弘扬紫砂文化,是每一位从业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结合本人多年创作时间和对紫砂文化的感悟,就紫砂创作谈谈自己的认识。

2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这是任何艺术创作必须遵从的规律。生活是不断变化的,我们常谈常新;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取之不尽;只有持续不断的植根于生活,才能不断的创作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艺术作品。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对生活与艺术的关系做了最为精辟的论述,一方面反复强调现实生活是文艺创造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要求作家、艺术家一定要深入生活、深入群众,以保证自己的创作源泉不致枯竭;另一方面,它又强调文艺与现实生活、艺术美与现实美的区别,提出艺术美可以也应该高于现实美,认为艺术美可能“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这正是对能动反映论美学和文艺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深刻阐述。宜兴紫砂独步世界,首先得益于得天独厚的紫砂泥土,陶工们在“采矿”的生活中,首先认识了“紫砂泥”,使其从普通的甲泥中捡练出来,成为了“紫砂制品”的原料。艺人们通过对生活的细致的观察,把同类“物”的“具象”,深深地印刻在脑海中,形成高于生活的“意象”。在创作中,又通过紫砂这一特殊的载体,把凝练而成的“意象”表达了出来,成为高于生活的紫砂“艺术品”。光素器、筋纹器、花货器等各种器形不正是艺人们深入生活、观察生活、提炼生活、能动反映生活的概括吗?

综观当今紫砂艺术界,主流是好的,但也有一些创作人员,生活的积淀不足,艺术修养不高,不对具体物象提炼和提高,而是直接摹写自然物象、生活用品、建筑体型,仅仅是描摹状物,做到了“像”而已。而经过提炼加工,艺术创作了的作品,则真正体现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内涵。以江苏陶瓷研究所有限公司美工室的毛丹创作的“牧童壶”为例,紧扣“牛”的关键部位进行提炼,以牛头、牛嘴为壶流;以卧牛之身为壶身;以甩起的牛尾为壶把;以坐在牛背上吹笛之牧童为壶盖和扭。精妙的构思,巧妙的设计,使人产生无限的遐思。观赏此壶,会顿然使人联想到江南春夏晨昏时节的田园野趣。试想,如果不经过提炼和舍弃,用牛之四足做支撑,那将是一件什么东西,雕塑不是雕塑,壶器不是壶器,更谈不上是一件艺术品了!笔者曾今看到一件“三足鼎立壶”,意在通过三足鼎的具象表达三国鼎立,但该壶通体既没有描摹出鼎的物像,更没有提炼出鼎的意象精髓,直观此壶,简直就是原始人使用的最原始的土陶三爪锅。还有的像“东方明珠”、“世博中国馆”、“长城烽燧”等壶,都只是做到了“像”而已,没有提炼出这些具象的关键元素。没有提炼,没有提高,也就失去了艺术价值,甚至可以说连一件好的日用品都算不到。

积淀多了,艺术素养高了,在未创作之前心中就有了一个意象,结合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艺术的提炼,就会创作出新的艺术品来。如同书法的“意在笔先”一样,紫砂创作也同样存在是“意在壶先”的艺术现象。

3 创新求变源于继承传统

继承传统和创新求变是辩证关系,两者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任何艺术的创作中都必须正确的理解和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在艺术创作中努力实践。牛顿曾说,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们的肩膀上。说明科学也是一样,没有对前人的学习和继承,就没有科学的进步和创新,更没有今天如此发达的科学技术。书法艺术创作更是如此,要有对前人不断的学习和各种碑帖的临摹,才能由“入帖”到“出贴”,创作出具有个性化的书法作品。被称之为书圣的王羲之,也正是在继承和学习了钟繇和卫夫人的楷书、张芝的章草的基础上开创了“行书”,创作出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达到了处处合乎法度,又处处不被“死法”所拘束的前所未有的高度。

紫砂艺术品创作也是遵循继承传统不断创新的过程。没有人天生会做壶,也没有人开始做壶就是艺术创作。必须从仿制前人作品入手,做到像书法临帖一样“先入帖后出贴”。把前辈大师的艺术珍品一次次的模仿到手烂心熟,因为这些作品是前辈艺人智慧和技艺的结晶,唯有在仿制中才能结合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自身的艺术修为创作出具有自身特点的艺术作品来。民国时期,“紫砂七老”都曾有过到上海为当时的古董商制做仿古壶的经历,他们也都坦然的承认这段制作仿古壶的经历对自己一生紫砂艺术创作的影响。大师尚且如此,何况无名小卒呢?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紫砂是融陶瓷、雕塑、书法、绘画、雕刻、印石等文化与一体的综合性的工艺美术,只有创作者具有较高的艺术素养,才能创作出真正的紫砂艺术品来。清乾隆、嘉庆年间,为“西泠八家”之一的陈曼生,融入多种情感于紫砂壶,设计创造出有鲜活生命的千古佳作——曼生十八式壶,从而使其成为万人仰慕的古今紫砂第一人——壶之尊圣陈曼生。陈曼生的壶铭切壶、切茶、切情,至今仍是紫砂界的标杆,目前仍未有人超越,若非陈鸿寿,哪有十八式?“曼生十八式”已成为紫砂艺术品创作中的滥觞。万变不离其宗,今天我们创作紫砂壶,必须先尊其祖,顺其流,才能在此基础上有所变,变中求新,在这种艺术的“新”中,随时都能寻得到传统的基因,觅得到传统的影响。一个不读书、不懂中国历史、不懂中国文化、不懂古人作品、自身艺术素养不高的从业者怎么会凭空创作出一件令人羡慕的紫砂艺术品呢?

4 恣意肆为不等于现代陶艺

现代陶艺是一种融当代个体审美及人文观念并借助于现代技术的陶瓷艺术,它更多的则是在精神领域的开拓与描绘,尤其是突破了过去陶瓷器物的实用性束缚,可以不考虑其实用性而自由发挥作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使人们的创作自由有了大步的拓宽,这使其充满了象征与浪漫的特征。

中国的现代陶艺诞生于改革开放以后,它从传统陶瓷艺术中脱颖而出,正以发展的趋势延伸到众多领域。严格的说,宜兴紫砂受到现代陶艺的影响并不是太大。上世纪90年代以后,部分陶瓷学院毕业的陶艺人士扎根宜兴,以他们独特的视角和理解进入紫砂领域,带来了现代陶艺的新风,使紫砂创作或多或少受到了“现代陶艺”影响。其中,以葛军制作的一批具有现代元素的紫砂壶和雕塑为代表。但紫砂壶就是紫砂壶,是可以实用的工艺美术品,艺术价值再高,如果离开了“壶”的概念,那就不能称其为“紫砂壶艺”。无论是韩美林壶、还是葛军壶,其创作的紫砂壶,尽管融入了诸多的现代陶艺元素,是艺术品,其观赏价值远大于实用价值,但仔细观之还是一把壶,任何人观其壶都能心悦诚服,欣然接受,并得到艺术美的享受。反观有些艺人的部分紫砂作品,自我标榜 “现代陶艺”,但无论怎们看,都失去了“壶”的概念或元素,大幅度的夸张,或无节制的模拟,随心所欲,张冠李戴,恣意肆为,不伦不类,看不出是什么东西,更不要说美的享受或艺术感悟。据说曾有日本青年陶艺家在景德镇这样制作一件现代陶艺品:拉胚成形,购置鞭炮,置入其中,点燃爆炸,爆出畸形,装窑烧成。笔者认为,我们要善待紫砂艺术,如果也是这样创作紫砂,那是对紫砂艺术的亵渎而不是弘扬。所以,本质、规律必须遵守,现代的元素才能更好的体现在紫砂艺术上,才能使古老的紫砂焕发出新的艺术魅力。

5 总结

艺术创作自有规律可循,无视艺术规律的创作只能使紫砂艺术走向死胡同,紫砂是综合性艺术,唯有不断提高自身艺术素养,贴近自然,贴近生活,在充分尊重传统,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开拓创新,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艺术的作品。

猜你喜欢

艺术创作陶艺艺术品
一世哲布尊丹巴艺术创作考叙
《榜样》:艺术创作的一次“出圈”表达
艺术品鉴,2021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常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艺术品鉴,2020年征订中……
“疯狂”的陶艺
艺术创作全面繁荣
丰富艺术创作
学陶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