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逻辑要求

2013-08-15陈祥敏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2013年6期
关键词:理论思想管理

陈祥敏,姜 瑛

(三亚学院 管理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是不同于西方管理理论的全新管理学科,它的创立是要探索、概括、总结和阐释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的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众所周知,现在的管理理论主要是引进西方的理论或学说,然而,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综合性学科,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普适性世界经济学。在世界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各个国家、各个地区、各个民族都发展、演化了各种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都有其独特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文明。在这些管理思想或理论中,既有共性的成分,也有明显的差异。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有着光辉灿烂的文化和大量人类工程奇迹,管理思想博大精深;辛亥革命以来,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现代国家与企业等新型社会机构开始出现,传统管理思想向现代管理理论转变;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西方管理理论中国化、传统管理思想现代化、实现现代化的管理思想系统化的趋势日趋明显。这种情况迫切需要与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的现代管理理论的指导,这正是研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特征

作为探索中的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既不同于西方管理理论、也不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简单归纳,而是要对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进行梳理、归纳、概括和总结。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特征主要在于:

1.学科性。任何学科都有自己特定与完整的理论体系,不但要具备学科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而且范畴科学,理论系统,既有自己的核心概念,也有自己的理论主线,各方面的内容相互间有着严密的逻辑联系,在实践中发挥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有着自己特定的研究对象,即归纳、总结、概括、阐释辛亥革命以来的管理实践与管理思想。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任务和一般管理理论也不尽相同,不仅是要研究如何提高绩效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为中国实现现代化的管理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支撑,为管理决策提供依据。由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所决定,在研究方法上也有若干特色。可见,中国现代管理理论虽然与西方管理理论密切相关,并且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传承,但是,并不是西方管理理论的接续,也不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翻版,既有一系列涵义明确的基本概念、核心范畴、理论主线,也有经过实践验证的基本原则与系统性原理,是有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的独立学科。学科性的基础是科学性。如果没有理论研究的科学性,那么,该理论研究的学科性也就不存在了。

2.指导性。科学的意义在于人们对于世界或事物的认识与把握,不仅如此,由于管理对组织的资源效用与配置效益有放大效应,同时对于组织活动的效率以及效果也有放大效应,因此,管理理论的实践意义极为显著。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来自于实践,重要的是指导实践,因为其理论研究揭示中国辛亥革命以来管理实践活动的特征、要求、原则以及规律性。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情况更为复杂,特别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进程中,有更多的管理经验与教训需要总结,有更重要的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管理思想亟待系统化,以便为接下来新的奋斗历程提供支持与指引。因此,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指导意义就更为突出了。

3.概括性。由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所决定,其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在于介绍与阐释该学科自辛亥革命以来具有关键性的理论与代表性的人物,以及一系列具有典型意义的理论发展与学术创新,如首次提出、具有新意、很有启发性的重要观点、思想及理论,包括重大事件、重要会议等。当然,这种介绍既不是原封不动、也不是随意取舍,而是依据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客观历史过程,进行综合性的归纳与概括,科学取舍。这正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功夫”所在。“离开了概括性,或者‘重新制作’与‘忠实再现’的功夫不够,这种研究可能就是空洞或歪曲的。概括性并不排斥研究者对于研究内容必要的‘排列’与‘组合’,理论研究过程中必要的‘合并同类项’、‘提取公因式’、‘寻找公约数’的‘功夫’自不可少。同时也允许就所介绍与概括的经济观点、思想、理论等进行评论、说明或补充。”①在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中,这一点很重要。

4.综合性。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目的在于指导实现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管理活动。管理活动的复杂性、多样性、多面性及多层次性决定了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涉及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也涉及各种不同类型的组织及其各种不同内容与方式的管理活动,既是多学科的边缘化,又是多学科的综合化。在学习与借鉴西方现代管理理论、归纳与概括中国现代化建设及管理实践的过程中,“由于各种管理思想庞杂纷纭,各种学术观点聚分交错,人物与流派也盘根错节,因而不能完全采取拿来主义、客观主义的办法将之全部、原本复制或描述出来,只能历史地遵循其发展轨迹,客观地理出大致线条,抓住代表性的管理观点和思想,实事求是地介绍与阐释,研究与评论,做到有脉络、有重点、分层次、讲意义,坚持论从史出、人从论出、史论结合、重在发展。这就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过程中的综合性。从整个管理思想史的角度筛选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与观点,从全程中把握理论的主要线条与阶段,有重点有分析地介绍与评论有关观点与思想,其本身就是综合。没有综合性,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也就索然寡味了。”②

5.实践性。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存在的意义首先在于实践,在于应用。如果管理理论不付诸于实践和应用,就是空中楼阁。管理理论的“研究与评论不只是‘回头看’,总结过去,更重要的是‘向前看’,揭示未来。既然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都把揭示各自研究对象的发展规律列为本学科的基本任务,那么,这些研究也就应该努力通过科学的、历史的、客观的、公允的对各自研究对象的分析、比较、研究和探讨,明确指出并说明其内在联系及发展趋势,为现实服务,为发展服务,”[2]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应用性当然包括评论性,因为没有评论,应用往往缺乏针对性与适宜性。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特征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理论在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规定性。其实,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特征也是管理理论发展趋势的体现,亦即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发展过程中内在必然性的逻辑体现。

二、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原则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根本原则是唯物和辩证的,坚持历史与逻辑的统一,批判与公允相结合。受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方法及研究特征的制约,其研究原则的具体形式主要有:

1.实事求是原则。实事求是是研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一般的认识论与方法论。研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必须坚持客观、公正的态度,深入管理实践,坚持从实际出发,认真、全面、系统地归纳、分析、概括与总结中国近现代以来在管理实践中探索、运用的管理理念、理论与方法。注重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对象与任务,客观、历史、全面、发展地观察与研究问题,把握事物的过去、现状和发展趋势,寻找管理实践过程中体现的内在规律性,为现实服务,为发展服务。

2.逻辑系统原则。任何社会形态的存在与发展都有自己的基本逻辑;任何社会组织都有自己特定的系统,其结构、功能及活动也都呈现出特有的逻辑性、系统性。系统原则就是看待与分析事物、问题与矛盾都必须从整体出发,通过部分与整体的联系,从根本的、总体的、全局的角度阐明管理活动与管理过程的条件、特征及内在逻辑性,也就是用全面的观点来认识、把握、研究管理活动和管理原理。在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中,要对各种相关观点或理论作实事求是的系统、逻辑、具体分析,切忌简单地肯定一切或者否定一切,避免片面性或绝对化。由于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所研究的是社会经济及管理活动中最直接、最真切、最现实的问题,关注的是社会生产与生活中的基本矛盾与问题,因此,在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中“运用系统分析方法时,必须依据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认识和鉴别问题,从而决定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支持什么,反对什么;宣传什么,批判什么,这样,才有可能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正确的归纳和科学的概括。”[3]

3.历史过程原则。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产生、发展、完善与创新的历史及其规律性,因而必须客观地反映研究对象的真实历史过程,充分体现研究内容的环境、条件、内容、特征及其过程的时间性、阶段性、连续性,特别是其内在逻辑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运用历史过程原则仅仅是一般地描述某一管理活动或管理过程的具体历史,或只是简单地再现或重复某些管理理念或管理思想,而是要通过其历史过程的回顾与考察,确切说明这一活动过程的环境、条件、特征、趋势,特别是规律性。因为,任何模式或方式的管理,都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又都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发展和变化的。因此,对于某一具体管理观点或思想的研究,“都必须首先将其‘归位’,即放到当时的具体环境之中,并切实纳入‘历史流’,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坚持辩证的、发展的观点,从当时的历史条件、特别是社会经济条件出发,对特定观点或思想进行历史的分析和考察。与此同时,要切实把握研究对象的逻辑性与客观性,避免杂乱无章或主观随意。这样,才能正确阐明它们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条件、特点及规律。”[3]

4.分析比较原则。有分析、有比较,才有鉴别、判断、取舍,因此才有客观、公允的评论与可能的理论创新。分析比较原则就是要对彼此间具有某种联系的事物进行仔细对比分析,确定研究对象某些内容或要点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世间的事物虽然从来都不是千篇一律的,但是由于同处于一个大社会系统中,相互之间势必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往往相互影响和渗透,而且不少时候还假象丛生,因而分析比较的方法极为重要。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所研究的各种具体管理观点或思想,“虽然其根源都深藏于社会发展而显示于实事之中,但由于具体历史条件的不同或变化,因而不可能同出一辙,象从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在现实的研究过程中,对具体的管理观点或思想进行比较,在对比中把握各种具体观点或思想的逐次发展和变化,揭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差异,说明某种观点或思想的由来与发展,进而展现整个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总脉络。对于不同时期的具体管理观点或思想的分析,也须采用比较的方法以概括其异同,从而易于深入揭示各种具体管理观点或思想的本质和特点,避免主观臆断,以偏概全。”[2]

5.概括评论原则。如同文学评论的对象是文学作品一样,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研究对象是客观现实的管理活动与管理理念、思想、理论,“不仅要对其进行认真、客观地归纳、综合与概括,而且要对管理思想、理论进行评论、总结,更重要的是理论创新。单纯地描述或简单地再现已经存在着的若干管理观点或思想,机械地按时间顺序将其排列起来,而对于这些管理观点或思想的背景、条件、内容、特点、意义等既不进行客观地、历史地分析与比较,也不从实际出发给以科学评论,这样的研究只是一种“白描”,应当说是不及格的。反思比反映更深刻,评论比叙述更重要,没有评论与创新的理论研究是暗淡无光和毫无生气的。”[1]概括是评论的基础,评论是概括的升华;评论是批判的形式,批判是评论的灵魂。没有评论的理论研究很苍白、很无奈;没有批判精神的理论研究当然缺乏生命力或失去了灵魂。概括、总结、评论、创新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研究的关键词。

三、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逻辑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基本逻辑就是其发展过程中的内在必然性,与其发展的基本趋势密切相关。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其发展的基本逻辑的体现与走向。显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第一逻辑是管理实践。管理实践不仅是管理理论产生、发展与完善的源泉、标准和动力,而且是管理理论创新、丰富、修正和演变的前提和基础。离开了管理实践,管理理论的发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同时,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逻辑是人文进步。显然,管理实践首先是人的行为与活动,因而人文进步与管理理论的发展密切相关。特别是,管理主体的人文精神和基本素质直接关系着管理理论发展的属性、方向、对象、内容等基本方面。因为,管理理论是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不同,自然科学的概念、原理、结论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文科学却不能离开人们本身的活动、理念与行为,包括其过程与归宿。人文进步是管理理论发展的前提与基础,忽视了这一点,管理理论的发展就会走偏,至少会在服务对象方面发生问题。再者,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逻辑是科技领先。实践已经告诉我们,管理理论的发展不能不依托现代科学技术的融入和运用,信息与网络技术对于现代管理理论的意义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与此同时,管理主体的素质与水平也必然蕴含着相应的科技知识,管理客体同样也因为科技进步而引致管理模式、方式、体制或机制等方面的变革。这就是说,科技进步不能不是管理理论发展的重要动力与内容,科技领先是管理理论进步的重要标志。概而言之,一方面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发展必然是兼容并蓄、推陈出新;另一方面是更加强化与实践结合,与人文结合,与科技结合,从而更好地为经济服务,为现实服务,为人们的实际需要与自我实现服务。这就是中国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逻辑。

现代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趋势可以概括并归结为节约、简约、集约和公约,也就是在现代管理实践过程中不断地简化管理程序、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能、实现管理和谐。这里所说的管理公约化,是由管理的节约化、简约化、集约化递进式综合发展而来,是指组织成员自主、自觉、自我、自为的管理愿景,是一种“没有管理”的管理,亦即是一种默契、顺畅、无为、中和的理想管理状态。

1.越来越科学化。可以这样认为,从传统的经验式管理到现代的规范化管理是管理的一次飞跃,从规范式管理到科学化管理又是一次飞跃。管理的规范化,是管理科学化的前提与基础。但是,现代管理不只是要求管理的规范性,而且要求管理的专业性与技术性、程序性与制度性的多方面的统一。在现代管理实践中,管理越来越具体化、专业化、精细化,由粗放管理走向集约管理,由刚性管理走向柔性管理,由“线管理”“面管理”走向“点管理”“体管理”,从外延式管理走向内涵式管理,从把“人当作物”的管理走向人力资源与人力资本的管理是第一管理等,其实质都是管理越来越科学化的体现。

2.越来越人本化。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进步,其基本标志是人本身的价值与意义的实现,现代管理越来越人本化正是实现这一目的与归宿的重要方面。在传统管理理论中,利润最大化或者绩效最大化是管理的直接目的,人本身不过是生产活动中的基本要素之一,有时甚至以牺牲人本身的方式换取某些经济指标的增长。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力资源已被视为第一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也被视为第一管理。人本身无论在管理过程中是主体还是客体,都越来越得到应有的尊重,并且情感因素也越来越得到关注;管理不仅强调逻辑与理论、判断与推理,而且越来越重视热情与悟性;理性化的管理方式、手段虽然仍很重要,但是人们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越来越被充分地挖掘与调动;管理的功能也越来越突出服务性、虚拟性;规范的组织结构和传统的管理模式越来越被人性化组合及团队式管理所替代。所有这些,不能不说是管理的人本化趋势。

3.越来越战略化。现代市场经济的重要特点,一方面是竞争激烈,另一方面却又是合作紧密;组织的内、外部条件日益趋同,与环境的联系更加重要,同时,组织与相关利益者的关系也日趋突显。这种情况要求管理决策必须更加正确、周全,眼光必须更加长远、安全。也就是说,现代管理越来越战略化,要求更多地从长期性、方向性、全局性、根本性、总体性的角度与层面考虑组织的发展,否则,难以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存身或立足。特别是高层管理者的战略管理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

4.越来越技术化。信息与网络是现今发展最快、最现代的技术,在现代管理过程中越来越被广泛、普遍使用,其所引发的变革与带来的效益令人惊奇。在管理实践过程中,用信息技术武装起来的组织与传统意义的组织大不一样;一台计算机的使用与一台计算机联网后的效果大不一样。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几乎无限扩大了组织的空间与时间,使得原来信息对于业务的附着转化为信息与业务的分离,从而形成组织的效率倍数性的提高。信息时代,一方面管理越来越依赖于包括计算机在内的现代技术,另一方面,管理本身也越来越专业化、技术化、网络化,独立于“管理网络”之外的管理越来越没有环境和条件了。这方面最重要的例证是管理中介机构(管理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的设立与发展。

5.越来越权变化。权变管理强调管理是环境的函数。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表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不是弱化而是强化了,组织的发展对于环境的依赖是强化而不是弱化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更加激烈了,关注组织发展可持续性的理念更加牢固了,因而各种组织在自身的管理过程中,越来越重视环境变化对于管理模式、方式、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影响,并越来越适应变幻莫测的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激烈竞争。权变管理原则被更加广泛、深刻、有效地应用,尊重客观、讲求实际、破除教条、与时俱进成为现代权变管理的基本精神,实事求是越来越体现为现代权变管理的灵魂。

6.越来越知识化。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表明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21世纪的组织越来越向团队型、学习型转化,知识型管理越来越成为现代管理的基本类型。知识管理不同于信息管理的重要方面在于:知识管理依托现代化的信息管理,通过提升组织成员的集体智慧和知识共享增强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依靠知识转化的内动力实现组织目标及其可持续发展。管理知识化不仅对于管理者的素质与水平的要求更高、更苛刻,而且对于组织成员的素质与技能的要求也更高、更严格。

7.越来越一体化。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开放的、竞争的、互利的,不但要求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而且要求实现市场利益主体的国民待遇原则。市场经济的本质与特征必然引致世界经济发展的分工化、合作化、国际化、一体化。随着20世纪冷战时代的结束,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已经开始。企业的跨国经营(包括管理)已经是越来越普遍的事实,组织的发展越出国界的情况也已经屡见不鲜,如国际红十字会、联合国的各种组织等。这说明,管理的空间概念越来越丰富和多样,管理走向一体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使得跨文化管理成为一项崭新的管理内容。

8.越来越可持续化。传统管理理论一般把利润最大化(企业)或者绩效最大化(非营利性组织)作为管理的主题或目标。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管理对于利润或绩效的追求固然依然重要,但却越来越重视组织(企业)成长的长期性,也就是组织发展的可持续性,认为这是一个比管理效率和管理绩效更重要的命题。

中国现代管理理论新学科的创立是要对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特别是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管理实践、管理理论以及新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管理方面的基本经验与教训进行总结,以期为中国现代化进程和科学发展提供理论指导。中国现代管理理论不同于一般管理理论,它有自己的研究特征、研究原则和发展逻辑,明确这些理念与认识,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管理理论的学科内涵具有重要的认识与实际意义。

[1]王毅武.现代管理学教程(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12-13.

[2]王毅武.论中国现代经济理论研究的逻辑要求[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6,(6).

[3]王毅武.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的对象、任务与方法[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1991,(1).

猜你喜欢

理论思想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坚持理论创新
神秘的混沌理论
思想与“剑”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