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文化旅游景点生态翻译探析
2013-08-15宋丽
宋丽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河南 开封 475000)
引言
近年来,国际旅游业飞速发展,清明上河园和龙亭公园等体现北宋文化的旅游景点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际游客,其英语网站是展示北宋文化优秀旅游资源并吸引国外游客的重要因素。因此对旅游网页文本,尤其是旅游景点名称翻译时,译者应该从两种语言、文化、交际目的及读者需求出发,在三维转换视阙下,结合常规翻译原则,选择贴切的翻译方法和策略,进行最有效的翻译。
1.生态翻译的基本内涵
生态翻译学是胡庚生教授于21世纪初提出的一个崭新的翻译理论,是一种以生态学为视角的翻译研究,其将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中的“适应/选择”学说引入翻译研究,把翻译视为“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胡庚申,2008:11)。翻译中的语境也扩展为翻译生态环境。翻译生态环境由原文、原语和译语等元素构成,包括语言、文化、交际、读者等方面。生态翻译学者认为翻译过程就是译者主导的适应与选择的交替循环的过程。翻译从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再现性写作或改写,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这一文本内在的生态结构。
“三维转换”是该理论中所提出的翻译方法,三维分别指的是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化实施于语言形式,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旨在传递和阐释双语文化内涵,交际维则主要实现双语交际意图的转换(王雪芹,2011.12)。在北宋文化主题景点名称英译过程中,汉语的语言特色、文化内涵、英语语言特点和英文读者的文化背景都应该充分加以考虑,用准确简明的英文传递信息,以避免疑惑和误读。
2.三维转换视角下的翻译分析
2.1 语言维——表达正确词意
语言维的适应和选择转化体现在语言形式上,当译者在处理景点名称翻译时,首先面对的是原语(汉语)和译语(英语)在语言层面的转换,表达词语正确的内涵意义。同时,语言词性的表达习惯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英汉对比研究表明:英语具有静态倾向,多用名词化表达法,例如,名词、形容词、介词等,而汉语具有动态倾向,多用动词化表达法,例如动词、副词、动词短语等。在汉英翻译中常常是把汉语的动词化表达法转化为英语的名词化表达法。因此应根据具体情况对原语作出适应性选择,作好语言维的转换,使译文符合英语读者的语言特点和习惯,让读者正确地理解语言所表述的基本信息。
例1:清明上河园Millennium City Park
清明上河园是以名画《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建造的大型北宋文化游乐园。此图以长卷的形式描述了汴京郊外春光、汴河场景和城内街市,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城市生活的面貌。而画卷的名称“清明上河图”的意义争议颇多,考证表明“清明”一指中国传统祭祀节日“清明节”,亦可以理解为“清明盛世”;而“上河”可以解释为“河的上游”或者“赶集上街”,所以单从“清明上河园”五个汉字来看,英语中没有对等词汇。然而,结合画卷中的实物情景,我们不难看出清明上河园展示的是十二世纪北宋王朝的繁荣昌盛图景。“Millennium”一词在英语中有“太平盛世、黄金时代”的意义,正契合该园展示给游客的千年前北宋的太平盛世景象,所以“Millennium City Park”简洁准确地传达了该景点的关键信息,该翻译优于“At River on Clear& Bright”?“Panorama of Along the River During Qingming Festival”及“ Qingming Riverside Landscape Garden”等英译名称,符合英语语言意义与表达习惯?
例2:龙亭公园 Dragon-pavilion Palace
公元780年,唐德宗李适在开封(现在龙亭所在地)建永平军节度使治所,即藩镇衙署。随后五代中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将其改为皇宫,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陈桥兵变后,也把这里作为皇宫。所以翻译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传达出其浓郁的政治特征。“Dragon-pavilion Park”的翻译方法都有失妥帖。“Longting Park”(拼音)让不懂汉语的外国游客觉得只是一个公园而已。“Dragon”(龙)虽然在英语中多含贬义(是神话中一种喜欢财宝,穴居,会喷火的强大邪恶生物),但是随着近年来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西方人基本了解了汉语语境中的“Dragon”(龙)是褒义词,是中华民族和中国文化的象征。“pavilion”(亭子)是中国园林中的典型建筑,即使如此,“Dragon-pavilion Park”(龙亭公园)会被认作一个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普通公园。如果将“龙亭公园”翻译为“Dragon-pavilion Palace”,曾经是多朝皇宫的龙亭的政治特征、民族特征和文化厚重感就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2.2 文化维——传递双语内涵
在翻译过程中,在语言本身意义的处理之外,语言所承载的文化意蕴是另一个要考虑的重要因素。王佐良先生曾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文化的不同。”不同地域的人在特定的生活条件下,对现实世界的观察方式存在着差异,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所以其对应的文化也存在共性部分和个性部分,因而各自的语言也表现出独特地域、民族、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特性。正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英语和汉语没有对应词汇,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尽量通过语言的共性部分来缩短理解上的差异。
例:上善门Unto Perfection Gate
上善门是《清明上河图》中浓墨重彩描绘的标志性建筑。它宏伟高大,庄重威严。它既是出入开封的重要通道,又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界线。此门命名为“上善门”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上善”源于《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易性第八):“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上善:至善,最完美;“上善若水”意为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性一样,泽被万物而不争名利,所以说品德高尚的圣人就要达到尽善尽美的最高境界。《圣经》中《新约全书》中的《希伯来书》第6章中的语句:“Therefore leaving the principles of the doctrine of Christ,let us go on unto perfection”。通过在两种文化中的比较和选择,所以把“上善门”译作“Unto Perfection Gate”,原文和译文意义类似、形式相近、文化相通,就使得译文和原文一样出自文化典籍,使英文读者从译文中领略到原文的文化特征,顺利地实现了双语文化内涵的适应性选择转递。
2.3 交际维——引起交流共鸣
各旅游景点建设英文版本的网站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宣传景点,给外国游客提供了解、认识该景点的便捷渠道。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该注意体现交际意图,景点英译名称往往存在音译(且不加注释)和直译的现象,无法表达原语中潜在的丰富文化内涵意义。在交际层面的选择转换上,译者要应充分考虑原语和译语语境,注意对原文进行适当的改动,达到翻译活动沟通和交际的目的。
例1:梁山好汉劫囚车 杨志卖刀 Legends of Chinese Robin Hoods
“梁山好汉劫囚车”是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水浒传》里的经典章节。对中国游客来说,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北宋末年,朝政腐败,奸臣当道,官逼民反,一群不堪暴政欺压的“好汉”揭杆而起,聚义水泊梁山。劫囚车展现的是农民起义军领袖“及时雨”宋江被朝廷逮捕,在押赴刑场斩首的途中,起义军乔装打扮、精心布局、突然杀出,上演的一场刀光剑影、血雨腥风的故事。梁山英雄的仗义疏财、济困扶危、忠义决心和侠客情怀得到了集中的体现。“好汉劫囚车”的英译名称“Liangshan heroes robbing prison van”翻译未能传达此意。“杨志卖刀”译为“Yang Zhi's selling sword”的不妥之处此处不在赘述。“Liangshan”和“Yang Zhi”汉语拼音在没有加注的情况下很难理解;“rob”意为“抢劫、抢掠”,是贬义词;“sell”指“销售、出卖”,和原文要表达的意境不符。在西方文化中,罗宾汉(Robin Hood)是英国民间传说中的一个侠盗式的英雄人物,相传是他活跃在1160年至1247年间的英国,住在诺丁汉雪伍德森林(Sherwood Forest),人称汉丁顿伯爵。他武艺出众、机智勇敢,仇视官吏和教士,是一位劫富济贫、行侠仗义的绿林英雄。通过在两种文化中类比、选择和取舍,把“梁山好汉劫囚车”和“杨志卖刀”等合译作“Legends of Chinese Robin Hoods”,原文和译文时代背景相近、人物特征类似、主题思想相通,这样有效减少理解障碍,引起译文读者的共鸣,达到双语交际的意图。
例2:王员外招亲 Are You Lucky to Be the Richest Bridegroom?
这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浪漫而开放的选夫的方式,怎样像没有任何文化背景知识的海外游客表达呢?“Marriage of Landlord Wang's daughter”汉语翻译为“Wang房东/地主女儿的婚姻”,上述活动内容表达不明确,文化内涵难以传递,景点活动的召唤力荡然无存。如将“王员外招亲”译为“Are You Lucky to Be the Richest bridegroom?”通过选择转换语言形式和修辞特征,发挥了语言的感召功能,增强了原文读者的旅游兴趣,激起其参与的热情,使译文和原文取得一样的交际意图。
结语
翻译既是语言的翻译,又是文化的翻译,翻译的目的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实现成功的交际。旅游景点的翻译要紧密结合翻译的生态环境,在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做相应的调整与选择,做出最佳翻译。实现与海外网页浏览者有效沟通、吸引游客以促进旅游业发展。
[1]胡庚申:生态翻译学解读[J].中国翻译,2008(6):11-15.
[2]王雪芹.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杭州西湖景点名称英译解读.鸡西大学学报,2011.120.84 -85.
[3]胡庚申.翻译与跨文化:整合与创新[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