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态足迹研究综述
2013-08-15李翠梅董晓波
□文/李翠梅董晓波
(1.安徽外国语学院 安徽·合肥;2.安徽财经大学中国合作社研究院 安徽·蚌埠)
一、生态足迹的一般模型
彭利民、贾永飞、邵波、武红智、孙灵文(2011)介绍说生态足迹是最早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里斯于1992年提出,由瓦克纳格尔于1996年完善。包括刘志颐、马亚圣(2012)在内的很多学者也持这个观点。生态足迹是对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定量测度方法,该方法通过将区域的资源和能源消费转化为提供这些物质所必需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并同区域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进行比较,来定量判断一个区域的发展是否处于生态承载能力的范围内。生态足迹的计算基于两个基本事实:一是人类可以确定自身消费的绝大多数资源及其所产生废弃物的数量,这样才能将人类的消费按照类别折算成资源消耗量;二是这些资源和废弃物能够转换成相应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
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是相关联的三个概念。生态承载力是一个国家或者区域所能提供的生物生产土地面积的总和。当一个地区的生态承载能力小于生态足迹时,就会出现生态赤字,其大小等于生态承载能力减去生态足迹。
二、生态足迹的应用
从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的概念看出,生态足迹模型反映的是生态供给与需求的关系,供大于求时,生态盈余;供小于求时,生态赤字。供给反映了生态系统,需求反映了经济系统。生态足迹的本质就是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协调。
刘志颐、马亚东(2012)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带生态系统具有高生态足迹、低生态承载力和高生态赤字的不可持续发展特点。
杨亮洁、潘晶、王录仓(2011)对民勤绿洲2008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民勤绿洲2008年人均生态需求为2.6782232hm2,人均生态承载能力为1.5568037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1762765hm2。他们认为,这反映出该区域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其当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状态。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加大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展虚拟水等相关战略,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社会发展和消费体系。
从杨亮洁、潘晶、王录仓(2011)提出的对策建议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措辞,即加大科技投入和资金投入,如果我们追问谁来投入?投入的资金又从哪里来?就会陷入到要改善生态就要投入,要投入就要发展,要发展就要牺牲生态的怪圈。生态、资源与经济发展到底是什么关系?
王学定、范宪伟、韩金雨、高峰(2012)从生态足迹的角度,根据1978~2008年全国30个省(区、市)的面板数据,运用两阶段最小二乘法,研究我国经济与资源环境之间是否存在倒“U”型关系,结果表明我国资源环境随着人均GDP的增长呈现倒“U”型,处于拐点时人均GDP为19,672.6元,表明我国整体上已于2008年跨过拐点,进入经济与资源协调发展期。
林孝丽、徐向阳(2011)对“稻-鱼”种养结合与生态足迹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方法为生态足迹模型,数据为2001~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以及中国农村统计年鉴有关数据。研究发现,从中国南方稻区的实践来看,这种模式使稻谷和水产品生产的生态足迹下降、生态容量扩大,从而生态盈余相应得到增加。这表明,循环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因而缓解了中国人均地少,特别是农业生产土地资源稀缺的生态压力。
三、关于生态足迹理论综述
谭伟文、文礼章、仝宝生、沈佐锐、高觅(2012)对生态足迹理论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的实际应用进行展望。他们指出,生态足迹是一种研究可持续发展的工具。他们介绍了生态足迹的定义、思想、基本计算方法,评析了生态足迹理论的优缺点。
生态足迹与其他学科结合,产生了新的理论和思想,如生态足迹与社会福利研究、生态足迹与工业工程研究、生态足迹与企业管理研究等。在研究方法上,生态足迹与能值分析相结合,形成了能值-生态足迹分析和计算方法,还有单一物质流的生态足迹分析和计算方法。研究对象从全球到国家到个别的行业都已经见到生态足迹理论的身影。
生态足迹思想渗透到单一生态组分析中后,水、空气、能量足迹的研究开始显现。如费恩提出了能量足迹,胡克斯特拉提出了水足迹,以及碳足迹概念的提出都归因于生态足迹的思想。碳足迹和水足迹已经成为生态足迹派生出来的两个重要派生指标。
生态足迹的研究方法中被采用较多的有综合法、成分法、生态用地改进、动态分析、投入产出法、净初级生产力-生态足迹分析法等。
四、结论
对生态足迹理论和模型进行总结,包括生态足迹理论的基本思想、一般模型和应用研究特点。经济学应该与生态学进行结合,经济学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为企业或农户的目标,约束线为成本函数。有了生态足迹的理念后,发现约束线不仅仅包括物质成本的约束,还应包括生态约束,而且这个约束线弹性更小。经济增长理论强调增长账户,往往把技术作为重要的内生变量,有了生态足迹的思想后,我们不仅要强调增长账户而且还要强调资源账户。
[1]彭利民,贾永飞,邵波,武红智,孙灵文.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山东半岛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J].生态经济,2011.5.
[2]刘志颐,马亚圣.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农牧交错带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以化德县为例[J].开发研究,2012.5.
[3]杨亮洁,潘晶,王录仓.可持续发展观视角下的绿洲生态承载力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