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3-08-15苏会侠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年22期
关键词:职业院校院校职业

□文/苏会侠

(漯河食品职业学院 河南·漯河)

一、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在立足于我国职业教育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也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模式、“2+1”人才培养模式、双证书制人才培养模式等。

(一)“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中全过程、全方位合作的办学模式,是高职院校实现校企合作比较理想的模式,也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模式。这种模式以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应用操作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主,开发和研究实际问题,以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依据,确定教学目标,以互惠互利和优势互补的原则共同利用教育资源和教学环境,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中。

“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要求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要与企业的需求相吻合,为企业输送对口的专业人才,而且企业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场所,使课堂理论教学与学生参与企业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科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水平。

虽然目前我国已积累了一些产学研合作的成功经验,但是由于每个院校自身的特点以及院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其独特的产学研合作的方式很难适应其他地区的需要。另外,在合作教育的内涵上还比较肤浅,一方面从实际情况看,高职院校自身的惯性和惰性使其依然是一种以学校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被视为一种辅助手段;另一方面企业对学校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还不高,校企双方对实践教育体系缺乏深层次的研究,而且产学研结合更多的还只是停留在学校和社会的层面,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方面做得还不够。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双方共同负责学生的招生和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建立的基础是学校和企业之间相互信任、彼此愿意合作,它能够调动企业对于学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订单式”人才培养对于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能力素质、解决学生就业问题有很重要的作用,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但是,目前我国高职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发展得还很不平衡,高职院校要增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和了解,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工学交替模式。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学生在学校的理论学习和在企业的实践交替进行的合作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人才培养期间,根据教学需要,安排学生多次到企业实习或顶岗工作。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了学生课程理论学习和生产实践的结合,有利于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产中,提高了实际的动手能力,为学生将来毕业即能上岗提供了锻炼的机会。

(四)“2+1”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指高职院校在其三年的教学时间内,学生两年在学校内学习,一年在企业里实践。在学校内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教授系统的理论知识,实践教学为辅;学生在企业的一年内主要是以顶岗实习为主,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工作中,同时学习部分专业课知识,根据生产实际设计毕业题目。这是一种分段式的培养模式,使学生有集中的时间学习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其专业素质和提高理论素养。

(五)双证书制人才培养模式。所谓双证书制,是指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完成专业学历教育取得毕业文凭的同时,必须通过与其专业相衔接的国家就业准入资格考试,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是一种就业教育,其首要目标就是使学生获得从事某个职业和行业的实际技能与知识,并能在生产实践中熟练运用和得到发展,适应生产一线需要的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职业院校实行“双证书制”是提高毕业生职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实现职业教育与劳动就业对接的重要举措。

虽然这几种模式提法各异,培养方案不同,但是它们都重视企业和市场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根据企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来设置专业,加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强调通过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培养人才,使理论教学和实践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二、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迅猛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这样那样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至今尚未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这些问题既影响到我国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也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效应。

(一)职业院校的教育思想观念偏离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职业教育的强大生命力来源于它的人才培养理念。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仍然没能摆脱普通教育的思维定势和模式的影响,没能突破“学科中心”和“学术导向”的束缚。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国家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即培养出来的学生应该是市场上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劳动者或技术应用型专门的人才,而不是理论基础扎实,但毕业之后仍需要很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的人。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技能型人才,而非学术型人才,因此职业教育的发展实质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就业教育,应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专业学科本位向职业本位和就业本位转变,变革办学思想,树立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

(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不够准确。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导向,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它决定着职业教育的类型和发展方向,反映着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准确把握职业教育的目标定位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

学校在自身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上,思想不坚定。在人才的培养上,对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不够准确,在很多情况下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适应企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与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不一致,不能针对企业的要求来培养人才,最终造成人才不能上岗,导致中职学生就业率下降。大部分职业院校在前几年的人才培养方面就没有定位清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毕业时,用人单位来校招聘,问到学生,你能做什么,学生却无言以对,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只知道学习成绩如何,只知道各科的学习分数。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怎么能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呢?

(三)高职院校专业设置不合理。专业设置是社会需求与实际教学工作的纽带,也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关键环节。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具有明确的职业针对性,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着密切的关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在生产建设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具有明显的市场导向性,但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存在的一些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1、本科压缩式的专业。由于我国的大部分高职院校是在原来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在专业设置上大多数是仿照本科院校的专业设置,按照学科体系的结构设置专业,强调各学科结构体系的完整性,而忽视了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失去了高职教育的特色。

2、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对市场追求的盲目性。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社会的需要设置专业,但这应建立在经过认真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衡量自己的办学条件等各种因素后确定的,不是在看到某个专业热门后不顾自己的办学实际而一哄而上。目前,高职院校面对就业的压力,盲目追随一些热门专业,一旦毕业人数供过于求,学生就业就面临困难。同时,由于教育的滞后性和市场变化的不确定性,热门专业很快就会变成“冷”门专业,这种对热门专业的盲目追求只能让高等职业教育陷入被动的地位。一味地迎合市场,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不利于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四)职业院校课程内容的不合理性。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职业教材不能自成体系;教材内容陈旧,缺乏科学性、先进性和针对性,这些教材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另外,由于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教师上课时只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认为只要理论知识学的多、学的深就能很好地运用于实践,结果造成实践教学不足,学生实践能力不强。

(五)“双师型”教师紧缺。高等职业教育中的双师型教师是保证实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一些高等职业院校教师队伍的专业结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等诸方面尚有欠缺,教育观念陈旧,缺乏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教育策略和学习策略,缺乏特色鲜明的优秀“双师”素质教师。有资料表明:职业技术院校66.6%的教师是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的,有的学校甚至高达96%,大多数教师的实践工作年限偏低,尤其是青年教师,大多缺少专业实践经验和必要的专业技能,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的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学带头人匮乏。

(六)实践教学质量不高。目前,职业教育普遍存在着实践教学环节效果不佳,严重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一是教学内容脱离生产实际。教学内容长久不变,学生在校所学的知识技能与企业的要求存在差距。二是教师重理论轻实践。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对企业的接触相对较少,对企业的新产品、新设备、新仪器了解更少,加上理论强而实践弱,基础好而新知识少,使学生的技能培养仅仅局限于旧知识、老技能,教授的内容与实际脱节,与社会的高速发展不相适应,最终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很快的进入企业的生产中去。三是实习基地建设难以满足实践课教学需要。不少高等职业院校的实习基地建设水平较低,设备少而且老化现象严重,导致实践课教学课时量少,教学效果较差,学生的技能较低,自然满足不了社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当然,这与许多高职自身的经济效益不佳,经费投入不足有直接关系。

[1]薛凤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2]覃学强.高职“2+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析[J].广西大学梧州分校学报,2005.10.

[3]刘淑艳.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与适应社会需求的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6.1.

[4]夏晓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

猜你喜欢

职业院校院校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