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乡村政权改选运动初探
2013-08-15葛辉彰
葛辉彰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广州 511483)
一、陕甘宁边区乡村政权改选之必要性
对于陕甘宁边区的老百姓而言,1939年他们经历过了第一次边区选举,深深地感受到民主带来的好处及对其生活方式的改变。但是在中国共产党发展初期,相关的民主机制还未充分完善和展现的背景下,致使第一次民主选举存在诸多不尽人意之处,随着边区形势的发展及抗战救亡运动的进一步深入,为建成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围绕着“三三制”而展开的乡村政权改选运动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一)乡村政权改选办得好是顺利开展其他一切工作的关键
陕甘宁边区政府是革命的、进步的、民主的政府,是代表老百姓根本利益的政府。所以,要充分保障老百姓的基本利益。首先第一条就要让老百姓自己选出代表他们的代表,来实施对边区政府事务的管理政府。但是在陕甘宁边区对选举工作并不是很重视,觉得目前最大的事是抗战救国,其他事情可以暂缓其后。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批评道:“有些地方把选举工作和其他工作并列的看,甚至有把经济建设工作放在第一,扩兵动员放在第二,选举工作放在末位,这是不对的。”[1]在林伯渠看来,无论是经济工作还是扩兵动员工作,都要在民主政治的基础上来进行,就是因为边区有民主、强调民主政治建设,才会是经济建设和扩兵工作要比国统区好,基本的问题就是更好地办选举。对此,他要求边区各级政府要认清当前边区发展中的基本问题,对于民主的工作要常抓不懈,一刻也不能放松。林伯渠为民主做了很好的比喻,指出:“民主好比一个树的根,如果坏了,即不能开好的花,也结不出好的果来。江西苏区模范的长岗乡,”由于长期民主“的实施,凡事都有头绪,积极分子很多,群众政治情绪很高,物质文化建设都在发展,虽然百分之六十八的全劳动男子出外了,而每次扩军,动员财力、物力都是站在前面,就是很明显的例子。”[2]因此,民主是个好东西,只要我们做好了,乡村政权改选办得好,就能为边区其他一切工作的开展创造新局面。
(二)乡村政权改选工作是民主政治的基础
毛泽东说过:“战争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为此,陕甘宁边区的发展与抗战救国事业的胜利,必须发动群众的力量,而群众力量的激发,仅靠权力上层空喊坚持抗战、持久抗战,建立新民主主义共和国,效果不明显,也没有体现真正的民主。要发动群众的力量,必须要让群众感受到政府是他的,组织是他的,国家是代表他的利益的。
要发动边区群众的力量,就必须要把乡村基层的选举做实、做细,真正代表群众的根本利益,唯有这样,才算是真正打下民主的基础。在基层政权的改选工作中,边区选举工作的重点在乡市,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群众对于议国事、管国事最为关心的在乡市,假如乡市改选工作不够深入、成绩出不来,那就如同“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二是乡市改选工作是边区政府工作中最薄弱的一坏,群众不满意和意见最多的是乡市机关。因此,必须大力推动乡市政权的改选工作,以乡市政权的改选来落实好民主的基础。
(三)开展乡村政权改选运动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边区群众的根本利益
在《陕甘宁边区政府为改选及选举各级参议会的指示信》中提到:“革命战胜反革命,不是单靠武装,而是靠和老百姓联系在一起,因为反革命的武装常常是占绝对优势;而老百姓的力量,则是伟大无穷。”为此,我们在抗战救亡的斗争中必然要发动群众、把群众组织起来,而老百姓愿意与中国共产党一道为着共同的目标而奋斗,靠的不是信念,而是基本利益的实现,因为老百姓思想觉悟并没有工人阶级那么高,也没有想到要为了全人类的解放而战斗。老百姓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求得自由、求的发展、求得过舒坦的日子。为此,要告诉老百姓,乡村政权改选就是他们行使自由的头一桩大事。我们要发展老百姓的自由,就得大量宣传、耐心教导,使每个老百姓都能凭着自己的意愿去参政,选举代表。而老百姓发自内心选出的代表自身利益的代表,其实就是一个实现好、维护好、保障好边区群众的根本利益的过程。
二、陕甘宁边区乡村政权改选的具体实践
(一)宣传鼓动。宣传鼓动工作是边区乡村政权改选的第一要务。对于边区老百姓来说,在其过往的社会生活中,从未出现过民主选举之事,宣传鼓动是非常有必要的。正如谢觉哉所言:“我们的选举运动,要把它当作是改进政治,提高民众对政治的兴味与认识的运动。不是选出几个人就完事。因此,忽视宣传,是不可以的。”[3]在乡村政权改选运动中,边区政府要以“选举之事,边区人民一个也不能少”为目标,实现到群众家里去宣传,要在宣传中创新工作方法,以严格有序进行选举宣传。
(二)确定选民。进行选民登记,确定选民是实现边区乡村政权改选的重要一环。根据《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的规定:“凡居住陕甘宁边区区域的人民,年满16 岁的,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之区别,均有选举与被选举权。”[4]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边区群众的基本政治权利,选民登记工作就是落实群众这一基本权利的基础,为此,在边区乡村改选运动中对这一工作不能有一点马虎,要秉持全心全意为边区群众服务的宗旨,进行严格的选民登记。在登记过程中要进行认真核查,由于乡村政改选采取的是“三三制”原则,对于以往把地主、乡绅排除在外的做法应当坚决制止,而这也给了更多阶级参与到边区乡村政权改选运动中来的机会。“许多地方在公布选民和候选人的红榜上,列出了地主、富农的名字后,地主、富农都发出了由衷的微笑。”[6]边区的这种做法充分体现了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决心,也证明了边区民主与国统区所谓“民主”的本质区别。
(三)检查边区乡村政权的工作。在选民资格确定之后,各地乡长要在改选之前召开乡村统一大会,向选民作政府工作报告,让本地区群众对本届政府的相关工作进行一次比较彻底的检查。在具体的检查工作过程中,老百姓从一开始的有顾虑而不敢正面批评到后来的“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真正体现了民主的优势,而且通过老百姓对政府工作的彻查,“不仅发现了问题,而且知道了人民对什么满意,对什么不满意,今后应努力的方面是什么,为我们开展工作指明了方向,为认识好人、搞好自治打下了基础。”[7]在选举前召开的对本届政府的检查大会,不仅仅是对政府工作的一种民主监督,更表达了民主就是让人开口说话的本质,而只有老百姓开口说话,对政府工作畅所欲言,改选产生的新政府和新乡长才能真正代表人民,为老百姓谋利益、谋发展。
(四)投票选举。由于边区特殊的地理文化环境,加之又处于战争时期,因此,按照常规的方法来进行投票是不可取的,在这种条件之下,边区创新了多种简便灵活的投票方式,而这也成为边区选举的一大特色之一,并最大限度地保证每一位选民都能参与到改选运动中来。这些方法主要包括集中选举投票、“背箱子投票”、区域选举等等,此外,鉴于边区群众文化水平较低的状况,在投票方式上采用了“投豆子”、“画圈”、“烧洞”、“画杠子”、“画点法”、“烙票法”、“编号选举法”等灵活的投票方式,使边区的文盲和半文盲选民、老弱病残的选民都投下了神圣的一票。
三、陕甘宁边区乡村政权改选对乡村社会民主的构建作用
(一)乡村政权改选运动助推乡村干部作风更加务实。在乡村政权改选中,真正的权力机关是由村民为主体力量组成的参议会,它是一种新型的民主形式,对人民负责,是各级人民代表机关。它不仅是民意机关,也是人民管理自己事务的机关,有选举、罢免、审议、监督、弹勃和咨询等权力。具有监督及弹勃各级政府之政务人员,督促及检查各级政府执行参议会决议之事项的权利。对于乡区县各级政府中怠工腐化贪污分子,必须重新改选。参议会的各项权力之规定,必然使此前乡村干部封建主义、官僚主义之行政作风发生变化。如在政府工作报告这一问题上,改变就极为明显,在全边区为开展乡村政权改选运动之前,一些乡村干部对政府工作报告总是表现出敷衍了事的态度,这遭到毛泽东同志严厉批评,并指出:“在各级参议会改选的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事情,是各级政府报告工作,政府是替老百姓办事的,作了一些时期,究竟作的如何?作了些什么?作到的有多少?没作到有多少?按本处的情形,以后应该怎样作才更好些。凡此种种主人有权利过问,政府有义务向老百姓诚恳的报告。”对于政府工作报告具体进行的时间,边区政府给出了明确的规定:“要在选举前一个星期或两个星期。”在政府工作报告之前,乡市长还要先拟好提纲,报告的内容要求实实在在,切勿假大空,同时要简单明了,便于老百姓领会政府工作的内容,更便于启发老百姓提出意见,以造成大会的热烈气氛。毛泽东同志的意见以及乡村参议会民主权力的提升,使得乡村干部此前存在的封建主义、官僚主义的作风得到了极大改善。对于老百姓提出的意见,乡村干部开始诚恳的接受,并耐心地回答,令群众满意,报告会之后还对与会的老百姓进行分组,组织老百姓进行小组讨论,并形成提案,以为乡村政权改选做准备。由此可见,乡村政权改选运动对于乡村干部的作风改变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乡村政权改选运动实现党群关系更加和谐。和谐、民主、共存的党群关系是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实行局部执政的关键条件,但由于在抗日战争的特殊背景之下,对一些党员入党的动机、表现、考察的机制不够完善,导致一些落后分子进入党组织当中来,使这些落后分子在具体的工作中必然会遭到其落后思想的影响,进而做出一些对组织的先进性和为民性不利的行为,如有些县委和区委对农村支部了解很差,很少去乡村检查工作,不熟悉农村支部中具体有些什么问题,甚至有的支委在工作中还出现粗暴主义的不良作风。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边区党群关系的紧张,弱化了中共中央在边区的威信。为此,必须改变这种不良作风对抗战、生产发展的影响,使边区党群关系向和谐、民主的方向发展。
在边区开展的乡村改选运动是推动边区党群关系和谐的重要内容。通过乡村政权的改选,赋予了老百姓前所未有的监督、罢免乡村干部的权利,势必会造就一种内在激励乡村干部了解基层、体验基层、帮老百姓排忧解难的机制。中共中央也作为《关于深入乡村工作的决议》的指示,要求“区委以下各级党部,应就近直接领导和具体帮助两个乡的工作”,“县委以上各级党委的常委,应经常分批亲自到乡村中去做考查与帮助乡级的工作”,“县委以上各级党委,应经常注意讨论与总结乡村支部工作及其经验教训”等[8]。通过中共中央的指示和乡村政权改选运动的内在推动,促使乡村基层的党群关系得到了根本改善。
总之,对于陕甘宁边区的发展和抗战救亡运动而言,改选是件大事,只有选举的好,民主制度才得以完善、健全,民主政治才能迸发出活力,才能激发更多边区群众参与到边区的民主政治建设当中来。正是中国共产党站在“关系国家民族的前途”的高度上来,才使得陕甘宁边区的乡村政权改选运动实现了三千年中华民族未有之民主政治格局,为民族的复兴和国家的富强夯实了根基。
[1][2][8]陕甘宁边区政府文件选编第3 辑[M].北京:档案出版社,1987,P277.
[3]谢觉哉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P423.
[5][6]中共庆阳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编.陕甘宁边区时期陇东民主政权建设[M]. 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P194,P553,P558.
[4]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第三所.陕甘宁边区参议会文献专辑[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8,P53.
[7]西北五省区编纂领导小组.中央档案馆:《陕甘宁边区抗日民主根据地》(文献卷·下)[M].北京:中共党史资料出版社,1990,P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