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奎雅乡维吾尔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
2013-08-15姜龙
姜龙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46)
2002年党的十六大提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自2004年以来中央多次发布了“中央一号文件”聚焦“三农”问题,解决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富裕问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村城镇化,农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问题。新疆和田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偏远落后,全地区人口有200多万,维吾尔族占总人口比例为96%以上,农村维吾尔族富余劳动力比较多。墨玉县奎雅乡是维吾尔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典型,对奎雅乡转移维吾尔族农村富余劳动力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可以为和田地区今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借鉴和参照,同时也可以给南疆维吾尔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借鉴。
一、奎雅乡维吾尔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形式
和田地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关系到农民脱贫致富、农业现代化、农村城镇化的重要问题,对实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墨玉县是和田地区人口最大的县,全县人多地少,农村富余劳动力逐年增长,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新路。奎雅乡是墨玉县转移维吾尔族农村富余劳动力典型乡镇,曾受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嘉奖。奎雅乡是墨玉县的一个人口大乡和劳动力转移大乡。全乡总人口4.7万人,耕地面积4.2万亩。2010年全乡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人员达到13200多人,年创收5468.76万元,劳动力转移人员人均创收4143元,劳动力转移收入位于农民收入的第一位。
(一)农民自发型劳务输出
和田地区由于自然环境恶劣,又是国家级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农村人多地少,劳动力富余现象日益突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已成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工作。我们可以把引起劳动力转移的各种原因归纳为迁出地的推力和迁入地的拉力两种。“所谓‘拉力’是迁入地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优越于迁出地所形成的吸引力,而‘推力’则是由于迁出地的社会经济自然条件落后所形成的排斥力,人口迁移过程往往是推力和拉力的共同作用,但在这两种力量中往往有一种力量占主导地位,成为人口迁移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力量。”[1]
村里最早的富余劳动力输出都是农民自发的外出务工,主要从事维吾尔族特色餐饮业,现在村里农民从事维吾尔族餐饮业的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四川、浙江等省。1979年奎雅乡首先在全县试点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此后在全县进行推广,农村土地包产到户,1982年开始,村里一些大胆的农民,不安于现状,个别人开始走出农村到外面闯荡。最初是以血缘兄弟或个人自发外出打工,主要去首府乌鲁木齐市,主要从事屠宰业,后来转向了餐饮行业。一些有头脑的农民开始由体力劳动向服务行业转型,开民族特色饭馆,卖家乡水果特产,把家乡特色的饮食带到城市,如:烤羊肉串、烤全羊、烤包子、馕坑烤肉等。这些人赚钱以后回到村里向亲戚、朋友、邻居宣传出去打工如何赚钱,并开始收徒弟,形成师徒关系,村里有些人也抱有发财致富的梦想,跟随着第一批打工者走出了农村来到了乌鲁木齐市务工,通过这种“滚雪球”的方式外出务工的维吾尔族农民越来越多。头脑灵活的人开始由新疆向内地转移,开饭馆,卖新疆特产,如:阿其克乌依村劳动力转移协会经济人热合拜尔·巴热带出来的务工人员主要分布在湖北、湖南、四川、浙江等地,务工人员主要从事新疆维吾尔族特色的餐饮,如:馕,烤羊肉串、烤全羊、烤包子、拉面、抓饭等。新疆干果和水果,如:葡萄干、杏干、核桃、哈密瓜、西瓜等。阿其克乌依村劳动力转移协会已辐射到周边近10个村,外出务工人员达到5700余人。
(二)政府指导型劳务输出
奎雅乡季节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是在新疆,政府部门之间相互提供劳力和劳务用工信息。劳务输出地乡政府将用工信息发布到各村,乡政府对农民外出务工的政策和原则是“自愿、不强迫、来去自由”,指导性的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具体事宜由村委会负责组织。奎雅乡农民季节性输出主要在疆内,每年在春季、秋季的时候,他们到阿克苏和兵团农一师,库尔勒和兵团农二师,兵团农十四师224团务工,春季受雇于当地农户种植棉花、番茄、辣椒,夏季采摘番茄、辣椒,秋季拾棉花、摘红枣。和田至阿拉尔沙漠公路的开通,乌鲁木齐到和田的铁路开通,解决了农民外出务工乘车难的现状,交通状况的改善为和田农村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转移开辟了道路,一方面解决了和田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的闲置问题,另一方面也解决了输入地由于劳动力短缺造成“动力”不足的问题,缓解了两地之间劳动力的供求关系。
(三)村委会“支部+协会”劳务输出模式
2009年8月,奎雅乡阿其克乌依村村委会成立了“支部+协会”的劳动力转移协会,协会由村支部书记任会长,村治安主任任常务副会长,劳动力转移大户任副会长。“支部+协会”的劳动力转移协会成立后,以阿其克乌依村为中心,吸收相邻的几个村的外出务工人员加入劳动力输出协会,协会采取包地域、包行业、包会员的办法,对外出务工人员形成一个有效的服务和管理办法。目前,阿其克乌依村已在四川、湖北、乌鲁木齐、库尔勒、阿拉尔市建立了五个劳动力转移责任区域,由31名副会长和理事负责1442名会员的日常务工的管理工作。村党支部、副会长、理事、会员之间层层签订了劳动力输出服务和管理协议书,“支部+协会”的模式在对外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过程中已经发挥出积极的作用。
村劳动力转移协会的成立凝聚了外出务工维吾尔族农民的心,改变了以往外出务工人员的松散性、无序性、盲目性的状况。协会会员每年交6元会费,都是由几个大老板平摊,会费主要用于外出务工人员在内地遇到生病或者家里有困难,对外出务工的孩子和老人进行照顾,对留守在家的老人和孩子在古尔邦节和肉孜节买些肉或给点钱。农民在外出务工过程中如果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协会以组织的身份出面为农民解决受侵害的合法权益,农民外出务工再也不是以个人身份而是以协会会员的身份,背后是强大的协会组织,同时政府部门在解决务工人员权益纠纷时也会考虑和重视劳动力转移协会的影响力和作用。
二、奎雅乡维吾尔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特点
(一)落实政策
奎雅乡党委政府认真落实和田地委、行署《关于和田地区劳务创收的若干规定》、《关于落实在基本建设工程中使用当地农民工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关于做好劳务输出有关问题的通知》。墨玉县政府和奎雅乡政府也制定了推进农民外出务工的优惠政策,免除外出务工农民的义务工,对外出务工农民进行汉语口语和劳动技能的免费培训,保证外出务工人员的土地承包权,同意外出务工农民将自己承包的土地通过转让、转包、租赁等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
(二)加强宣传力度
奎雅乡党委各级配合墨玉县县委宣传部到疆外和疆内墨玉籍务工人员比较集中的地方拍摄《东西南北墨玉人》宣传片,宣传务工人员的先进事迹。乡政府还组织劳动力转移大户在各村进行宣传外出务工的好处和意义,通过宣传让农民转变思想观念,鼓励农民走出农村,走出家门到外面去务工赚钱。
(三)鼓励劳务输出多元化
奎雅乡维吾尔族农民劳动力转移开始由农民自发外出务工,后来农民外出务工的规模越来越大,在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出现了劳务输出服务公司、农村劳务输出经济人、劳动力输入大户、村级劳务输出协会和农民个人相互协助,共同完成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乡政府还积极利用国家以工贷赈,抗震安居房建设,退耕还林,塔河治理,修建防渗渠,水库改造,公路改造等工程,就地就近转移奎雅乡农村富余劳动力。
三、奎雅乡维吾尔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的成绩
阿其克乌依村维吾尔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经历了十几年的过程,涌现出一批吃苦耐劳,脱贫致富带头人,如:劳务输出协会经纪人热合拜尔·巴热。1991年至今,先后在湖北、湖南、广东、浙江等十几个省市、县开了780个烤肉摊子、30个卖馕点、15家新疆民族特色饭店,先后带领同乡1080人走到全国各地去务工,其中有32个人后来自己当上了老板。仅他带到内地务工的阿其克乌依村村民,每年寄回的钱就有50多万元。[2]热合拜尔·巴热、阿布来海提·阿卜力孜分别被国家、自治区表彰为“全国优秀农民工”、“劳务输出”先进个人,陈双梅被和田地区表彰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在内地务工的维吾尔农民也有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诚实守信,与内地汉族建立了良好的民族关系。奎雅乡阿其克乌依村维吾尔族农民在内地务工,通过他们的勤劳,树立了良好的形像,也赢得了当地汉族妇女的好感,形成了民族交融的良好现象。如:湖北荆门市女青年陈双梅与阿其克乌依村维吾尔族小伙阿布来海提恋爱后嫁到该村。2011年5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周永康在墨玉县奎雅乡阿其克乌依村考察了基层党组织建立劳务输出协会,周永康热情接见了民族团结的模范代表陈双梅和阿布来海提,并赞扬她为促进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做出了贡献。[3]目前在湖北武汉打工的维吾尔族青年娶了当地汉族姑娘的就有四对,他们现在生活在湖北武汉。
四、奎雅乡维吾尔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言障碍
奎雅乡大多数外出务工维吾尔族农民不会说汉语,不懂汉字,已成为维吾尔族农民外出务工最大的困难,因为语言无法沟通,往往产生误会,语言障碍已成为维吾尔族务工人员与当地群众和政府部门产生纠纷,矛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少部分农民存在着“等、靠、要”的帮扶思想
奎雅乡还有一些人受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计划经济体制思想的残余、国家扶贫政策,这使得一些农民产生了“等、靠、要”的思想,还有传统观念“富贵在天,听天由命”,觉得外出务工丢人,等着国家扶贫,救济或帮扶单位给东西。“等、靠、要”的帮扶思想对少部分农民仍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三)文化素质低
奎雅乡维吾尔族农民的受教育程度比较低。青壮年劳动者一半人以上都是小学文化程度。“和田地区成为劳动力的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水平为5.5年,小学文化程度的占55.8%,文盲、半文盲占13.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2.1%,高中文化程度的占 6.6%,中专文化程度的占 1.7%。”[4]原因是村里农民在思想上对受教育不重视,乡镇教育资源不足。
(四)农民的劳动技能缺乏
奎雅乡农民的劳动技能就是传统种植小麦、玉米的经验,有些人会做烤羊肉、烤包子、烤全羊等民族小吃,有个别年青人会汽车驾驶技能。村里很少有人能够掌握有技术含量的蔬菜大棚种植、食用菌类大棚种植、特色禽畜养殖、建筑技术、家电维修等现代技能。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又没有主动学习现代科技文化的能力,这就决定了村里的农民一旦走出家门,外出务工,因为缺乏劳动技能,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务工的渠道也比较狭窄,在外出务工中很难融入当地主流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即使在外面打工赚了钱,他们还是觉得回到自己家乡才有一种归属感和亲切感,虽然家乡的自然环境比较恶劣,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但是他们还是愿意回来。
五、维吾尔族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中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强化农民培训
充分利用国家扶贫资金,对口援疆省份的培训项目,对口援疆省份、部门单位对口援助的机遇,用好支援地干部、教师、医生和技术人员在受援地工作的机会,系统化,长期性对农村农民进行农业科学种植,国家政策法规,特色禽畜养殖,蔬菜大棚种植,食用菌类种植,汽车维修等现代化技能的强化培训,争取在短期内提升农民掌握科技的能力,实现维吾尔族农村社会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型,农民由体能型向技能智能型转变。
(二)建立外出务工人员党组织、加强内部管理
劳动力输出地政府在选派务工人员时,可以有意识地的安排一些是党员的务工人员,特别是劳务输出经纪人。在外出务工人员中建立党组织,开展组织生活,发展和吸收一批政治素质高,立场坚定,合法经营,有威望的务工人员为党员,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务工人员的自律意识,一要选好劳务输出经纪人,增强经纪人管理务工人员的责任心,二是务工人员之间要相互监督,确保其不参与违法犯罪活动,三要积极向当地政府部门举报违法犯罪分子和宗教极端分子的破坏活动。
(三)加强疾病防控机制
劳动力输出地和输入地的疾病控制中心要做到对外出务工人员和回归人员的抽样体检工作,发现疾病及时防控。外出务工人员自身也要加强个人修养,洁身自好,防止在外出务工时感染疾病,无意识的传播疾病,出现因病返贫的现象出现。
奎雅乡的维吾尔族农民在几十年的务工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农民在打工的过程中开拓了视野、解放了思想、转变了观念、学到了技术、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实现着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目标。
注释:
①此数据引自奎雅乡2010年工作总结。
②此数据引自墨玉县奎雅乡阿其克乌依村“机制+协会”手册。
[1]郑杭生.民族社会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42.
[2]阿比拜.带1080同乡全国务工[EB/OL].http://zt.iyaxin.com/content/2008 - 10/10/content_428720_3.
[3]周英峰.巩固和发展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一年来的良好局面把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新疆的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N].人民日报,2011-05-10(4).
[4]李润山.加快和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新思路[J].新疆社科论坛,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