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式教学在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中的应用
2013-08-15董银花李诗朦
张 琪,董银花,李诗朦
(1.首都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2.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
教育部办公厅2007年印发了《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明确指出:“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正确的就业观,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并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相关目标。”[1]不难看出,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包含知识讲授、观念转变、技能培训等内容,是集理论、实践、经验为一体的综合性课程。因此,职业生涯规划类的课程客观上需要一种既能适应课程教学特点,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潜能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完成学习。
一、教练式教学的阐释
“教练”一词源于体育,是运动员夺冠军、拿金牌的重要支持者。管理教练源自欧美,20世纪70年代,美国人提莫迪·高维(Timothy Gallway)发明了一套教人迅速学会打网球的方法,他的教练经验被美国AT&T公司发现,安排专人学习,并在管理活动中有意识地运用这一方法,教练技术由此兴起。[2]美国职业与个人教练协会(ACA)把教练定义为一种动态关系,它从客户自身的角度和目的出发,由专人教授他们采取行动的步骤和实现目标的方法,做这种指导的人就是教练(Coach)。教练通过一系列有方向性、有策略的过程,洞察受训者的心智模式,向内挖掘潜能,向外发现可能性,反映受训者的心态,使他们洞悉自己,理清自己的状态和情绪,并就其表现给予直接的回应,令受训者及时调整心态、清晰目标,以最佳状态创造成果,使被教练者有效达到目标。简言之,教练技术是应用对话方式,帮助被教练者发掘潜力、克服障碍、实现目标的学问,是一门支持被教练者持续变革与成长的学问。教练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和行为改变应用技术,具备实践性、多样性、深入性等特点,在企业管理中已经取得了较好推广。除企业管理之外,教练技术当前逐渐被广泛应用于职业发展、生活、体育等领域。
“教练式教学”的核心在于教师将传统的角色转换为教练式教师角色,将教练技术和教练思维广泛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将学生作为教练对象,激励他们看到新的可能性,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教练式教学”的本质在于营造环境、激发行动、引发学习、发挥潜能。教练式教学中的教师以向导的角色出现,借助相关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目标,澄清自己的价值观,让学生逐步发现自身的能力,通过自发调整发挥能力,挖掘潜能,发现各种可能性,主动学习,积极思考,从而形成行动计划,达成目标。最后通过学生的努力实现目标,从而使他们实现增加学习动力、开发潜能、培育健全人格、提高综合素质等目的。
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教练式教学具备如下特点。
(一)目标驱动
教练技术是一种思维方式,通过高效能的对话,不断厘清受训者的目标,引导他们自我启发、自我觉醒、自我成长,产生行为的改变,最后实现目标。教练式教学看重学生的需求,一切教学行动都围绕这一目标有序地展开,教师协助学生结合个人情况做好相应规划,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很好体现,有利于带动整个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带动学生不断地清晰自己的目标,明确与目标之间的差距,调适好心态,并激励其采取有效的行动,使教练式教学的效果在短期内体现出来。
(二)发挥潜能
从教练的过程来看,教练通过对话以及一系列有方向性、有策略性的过程,洞察受训者的心智模式,向内挖掘潜能,向外发现可能性,令受训者有效达到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练活动是一个帮助被教练者不断建构自我的过程,使被教练者在与教练的互动过程中不断清晰自己、挖掘自己、发展自己,并对自己的行动负责。[3]因此在教练式教学中,教师不是直接传授知识和技能给学生,而是要不断地启发学生答案从何而来。更多时候教师充当了“镜子”的角色,通过聆听、回应特别是发问等方式,让学生看到自身的潜力,不断开发可能性,从而实现自己的学习目标。在这一过程中,不仅有利于学生观念或思维模式等内在因素的创新,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应对动态环境变化学习能力的养成。
(三)柔性牵引
在与学生的互动中,教师不灌输、不说教,将学生置于平等主体的位置,强调改变学生心态。教师通过准备大量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新信息或引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变学生的占有式学习为存在式学习,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彼此信任、双向互动、互相尊重的平等伙伴关系。教师的作用是指引学生转变学习态度,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学习时看到更多可能、更多选择,变被动为主动,并获得非凡成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教练式教学在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中的应用价值
作为一种新型的、探索中的教学模式,教练式教学还未在课堂上得到广泛应用。鉴于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以素质教育为依托,以科学就业观为支撑,以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为目标,是兼具理论性教育和实践性教育的综合课程,力求在态度、知识、技能三个层面促进学生提升,自身具备实践性等特点,可以说以教练式教学为理念的教学模式改革,将成为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教学中转变学生态度和观念、唤醒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重要途径。
(一)教练式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
按照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处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探索阶段,他们需要通过自我认知和对外部职业环境的了解,形成自己的职业目标。对于学生个体而言,职业生涯规划与其兴趣、能力、价值观以及性格特质等要素密不可分。因此,由于个体差异,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不可避免地面临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难题。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方法中“一刀切”的做法,势必会影响学生参与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的积极性,无法实现有效指导。教练式教学依托基本教练技术、实践演练、团队拓展等模块,提供换框技术、逻辑提问、现场模拟、个人分享等非正式评估方法,可以保证教学效果的深入和学生个性化问题的解决。在授课过程中,对具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缺少学习主动性和良好心态的学生来说,教练式教学可能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练式教学符合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的教学要求
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涵盖自我认知、环境认知、自我提升、生涯辅导等方面内容,进行的是意识、习惯、能力和意志力的培养。制定规划的过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提升的过程,更是清晰目标的过程。教练式教学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驱动学生个人提升的愿望,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从教学过程看,教练式教学的过程通常是从问题开始的,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积极互动,教练的过程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教练式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成学生将占有式学习转化为存在式学习,培育学习能力,培育学生的独立创新精神。从教学内容看,教练式教学依托实际的情景,对其进行呈现、再现、强调或者模拟,还原被教练者的心态,要求作为教练者的教师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联络、熟练应用各种教练技术,及时了解和反馈学生需求,动态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与学生的实际情况接轨,可以促进教学内容的动态优化。教练式教学符合生涯规划类课程的内在要求,可以提高生涯规划类课程的实效性。
(三)教练式教学符合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需求
职业生涯教育涉及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领域,其自身发展需要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吸纳各个学科、领域的相关知识和做法。当前,健全的人格教育日益成为教育领域的共同价值取向,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肩负着帮助学生实现社会化,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未来社会要求的优秀人才的责任。教练式教学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符合认知规律,能有效地解决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的普遍性问题,可以较好衔接学习与应用之间的过渡,对职业生涯教育自身的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三、教练式教学在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中的实施
在我国,教练式教学的应用还处在探索和尝试阶段。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成长需求,符合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需要,教练式教学需要结合国情和校情,结合大学生的培养目标和特色,进行本土化的发展,这样才能增强实效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笔者尝试提出教练式教学在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中实施的步骤,与大家探讨。
在课堂教学中,教练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应该包括“实现信任→清晰目标→实践体验→评估反馈”四个阶段。教练式教学作为一个半开放的课堂,与讲授课堂相比,对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能力、工作态度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然教练式教学在实施过程中也具有局限性,不是在任何章节的授课中都适用,也不是针对所有的学生对象都适用,诸如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如就业政策部分,就不宜运用。
(一)实现信任
信任架构是建立良好沟通关系的基础,也是教练过程中教练和当事人之间交流的最基本和首要的原则。教练式教学沟通的核心在于准确理解和传达信息。教师需要结合授课内容,准确讲解相关知识要点。用身体语言和语音语调传递愿意帮助学生完成个人提升的态度和愿望。特别在课堂的分组活动中,用眼神关注学生,认真倾听学生表述,用身体语言理解学生,找到引导学生的适合方式以及特定的沟通渠道。师生双方的信任通常建立在学生对教师关注的感知基础上。双方的信任架构基本确立后,教师需要持续地关注、支持、尊重和理解学生,保持信任。
(二)清晰目标
在实现信任的基础上,应快速明确目标。目标应是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是在个人情景中能真正对其有现实意义的追求。在确立目标时,首先应符合SMART原则,即目标应该是具体的,可以衡量的,能够达到的,与其他目标有相关性的,有时间表的。通常需要明确的问题包括:学生现在的目标是什么;学生现在的困惑有哪些;学生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询问教师如何能够支持他。通过清晰目标使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针对成长期、上升期等阶段的不同特征,梳理出目前个人发展的干扰和困惑,认识到自己的缺陷和盲点所在。在询问过程中,引导学生对问题的优先次序进行排序,按照排序依次进行实践体验。
(三)实践体验
教练式教学的实践体验环节是寻找资源、制定行动计划的过程,教师需要对这一过程进行实时控制,澄清学生的非理性信念。实践体验需要分课上和课后两部分进行。课上教师需要在与学生建立信任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清晰目标,找寻自己目前状态与期待目标的差距,带动学生了解实现目标需要具备的态度与心态。课下跟踪鼓励学生找到自己可以利用的各种资源,自行提出具体行动方案,制定行动的时间进程表,采取积极行动,为了实现目标不懈努力。
(四)评估反馈
教练式教学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更开放,不仅要求师生双方的相互开放和互动,而且要求师生与外界社会信息的开放和互动,以利于教学效果的保证。教练过程是一个有方向性、有策略性的过程,有时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完成。在完成上述三个环节后,教师需要与学生共同在课堂上分享实践体验的结果,系统总结优势与不足,评估反馈相关行动的结果,随时调整目标和方案,为下一次教练和进一步的行动计划做准备。
综上所述,教练技术依托心理学、咨询学、语言学逐步发展起来,正在逐渐转变人们的思维方式,使他们面对人生的诸多选择时看到了新的可能性。将教练式教学应用于职业生涯规划类课程,希望帮助学生在各种专业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完成观念的转变,调整自身心态,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规划美好的未来。
[1]教育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 _ 745/200802/11260.html,2008-01-16.
[2]梁立邦,段传敏.企业教练:领导力革命:第二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25.
[3][美]罗伯特·迪尔茨著,黄学焦等译.从教练到唤醒者[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13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