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研究
2013-08-15冯志明宗贵龙
温 泉,冯志明,宗贵龙
(河北工业大学 继续教育学院,天津 300130)
城镇化是保持我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持久动力和最大的潜在内需。今后20年内我国城镇化率将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以新生代农民工为代表的新鲜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每年将有相当数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这将会给城市发展提供多层次的人力资源,同时也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的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困境
新生代农民工同传统农民工相比有着较大的不同。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作为“80后”或者“90后”从主观上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愿望和动力。在择业时,他们更强调获得尊重,对工作中的发展层次抱有很大的期待,把进城务工看作是谋求发展而不是简单的维持生存的途径。而现实情况却同理想和愿望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实际上,这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知识技能水平较低和对自身职业发展的较高预期之间的矛盾。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大多不熟悉种地、干农活,缺乏基本的农业生产知识和技能,走出校门后直接来到城市。一项调查显示,在“珠三角”,传统农民工初次外出务工的平均年龄为26岁,而在新生代农民工中,“80后”平均为18岁,“90后”平均只有16岁。这意味着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一离开初中或高中校门就走上了外出务工的道路,也意味着与传统农民工相比,他们普遍缺少离开校门后从事农业生产劳动的经历。新生代农民工同传统农民工的显著差异造成了新生代农民工当前的就业困境。
(一)较高的职业期望和严峻的就业形势之间存在矛盾
调查显示,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都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比较看重自己未来的发展。对于职业发展目标,有25.8%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掌握专业技术,有一技傍身”,还有26.3%的新生代农民工选择“自主创业当老板”。由此可以反映出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期望较高,不满足待在最脏、最累的工作岗位,不满足于简单的付出劳动换取报酬,但现实的社会就业形势却十分严峻。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2012年10月发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末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而且已连续九个季度保持在这个水平上。国家统计局同期公布的数据显示,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以7.4%的增速创下年内新低,这也是我国经济增速连续第七个季度下滑。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吸纳就业人口的能力降低,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企业用工需求趋缓。目前,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长期存在。
(二)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不能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
外出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高于农村从业劳动力的平均水平。在全部外出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更高,他们普遍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相当一部分人具有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个别人甚至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较高的文化程度使他们掌握新技能、接受新事物、理解新思想的能力更强,但是大部分人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缺少一技之长。在现代制造业,随着高科技产品的不断出现,高技术含量设备的不断应用,一线工人岗位正从劳动密集型逐渐向知识密集型转变,企业对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的技术能力及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生代农民工仅凭所学到的基础性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在招工过程中出现的招工难往往是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具有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不能满足企业岗位实际需求造成的。
二、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必要性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明确规定:“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这说明职业教育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就业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联系最为紧密,通过对人力资源的开发和配置,职业教育成为把科学技术转化为劳动生产力的重要途径,成为提高劳动者素质的基本方式。国内外的经验都证明,职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水平直接影响着劳动者就业能力和水平的提高。所以,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关键是要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其素质和技能。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既包括职业技能培训,也包括道德素质的培养。要完善和推进各类职业教育,突出职业教育的地位。
(一)有利于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就业能力
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有显著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自身具有较强的学习意识。较之父辈,新生代农民工更加相信“技术改变未来,知识决定命运”的理念。新生代农民工来到城市,是为了过上和“城市人”一样的美好生活,然而由于大多数人的劳动技能不能满足社会工业化建设、城镇化建设的需要,只能靠出卖廉价劳动力谋生,这违背了他们来到城市的初衷。所以,这种靠知识、技术来改变未来的信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坚定了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学习的信心和勇气,使他们学习的热情更为高涨。就业是民生之本,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首先需要解决其就业和职业发展的问题。有学者在对新生代农民工“是否愿意参加相关岗位技能或其他方面能力的教育培训”调查时发现,有87.97%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愿意或非常愿意参加。这说明,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意识到自身缺乏知识和技术的不利局面,都渴望通过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技能。
(二)有利于实现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发展
与老一代农民工以生存为主要追求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加关注自身的职业发展。他们具有人生理想和未来人生规划,进城工作的主要目的不再是赚钱,而是怀着对未来更大的期望进入城市来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更加关注自己未来的发展,要“钱途”更要“前途”。新生代农民工希望被他人尊重和被社会认可,越来越倾向“体面就业”,向往从事有知识和技术含量的,有发展前途的职业和工作。不过,往往因为职业技能的缺乏和综合素质的不完备而使理想实现起来比较艰难。新生代农民工为了更快实现自身目标或者愿景,愿意根据个人的特点、企业发展的现实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参加职业教育,实现自己的职业发展追求。
(三)有利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是促进劳动力就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国际经验表明,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技术进步、工业化水平的提高都与职业教育息息相关。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2009年12月13日作的《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全面提升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和水平》专题报告中指出,“加快城镇化进程,迫切需要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发挥更大作用”,“我们必须要通过职业教育,提高他们在城市生存的能力,使他们掌握一技之长和城市生活常识,顺利成为新市民、新产业工人”。由此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最基础功能是解决农民工的就业问题,最终目的是加强农民工的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人口综合素质,使农民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所以加强对农村人口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新生代农民工综合素质的提高,才能保证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稳定转移,加快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进程。
三、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策略
(一)提高职业教育投资力度,加强宣传,建立职业教育与就业的信息化平台
国家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投入相对较少,众多农民工难分其羹。例如,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投入为2 626亿元,其中直接用于农民工培训的预算是2.5亿元,不足1%。[1]2004年-2006年,中央政府为农民工培训投入约12.5亿元;2008年-2009年,省市级政府投入农民工培训工程12亿元。政府投入给农民工培训的费用平均每人大约100元。[2]面对如此庞大的劳动力群体,政府拨付的财政资金是杯水车薪,很难满足现实需求,所以政府应加大对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的投资力度。
在农村地区,培训信息传播的途径单一、方式落后,同时政府对职业教育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不能及时公布对农民工的培训政策,具体的培训安排,培训机构的资质、信誉和收费情况。[3]有些政府补助的技术培训活动,例如“阳光工程”、“雨露计划”,是促进农民工转移就业的免费教育培训活动,但很多人并不了解这些培训信息,导致想学技术、求学无门的农民工失去参加教育培训的机会。政府部门要采取形式多样的宣传措施,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问题的舆论造势,还可以加大职业教育促进就业的宣传力度,强化新生代农民工对职业教育促进就业重要性的认识。
建立农民工职业教育与就业的信息化平台。一方面,统计新生代农民工接受职业教育的情况,并跟踪记录其就业情况,公布相关数据,对较成功的职业培训机构进行广泛宣传;另一方面,通过这个平台发布关于农民工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度信息、教育培训信息和招工信息等,定期调查并公布劳动力市场的供求状况,定期对农民工职业供求和工资价位进行调查,并将调查分析的结果及时向社会公布。职业教育机构据此及时了解市场需要并做出相应的调整。
(二)加强职业教育的政策制度保障,确保农民工获得就业资格和技能
我国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政策,主要集中在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措施和步骤上。对农民工职业教育的统一组织和引导,国家培训经费的落实方案及监控、教育培训的保障措施和质量监控等还比较欠缺。根据《我国公共就业培训问题研究》的调查,在北京,只有2%的农民工认为自己经常接受所在企业的培训,71.7%的农民工认为自己从未接受过企业的任何培训。[4]企业参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缺乏。在农民工频繁跳槽的情况下,企业和农民工之间缺乏长期稳定的合约关系,企业认为如果为农民工的培训费用买单,就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利润,这使得企业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缺乏积极性。因此,我国对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培训工作还需规范化、制度化。
要以立法的形式强化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战略地位,加强对农民工职业培训的整体规划,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保障机制。成立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监督管理部门,负责协调处理相关职能部门及各教育培训机构在农民工培训工作中的关系,指导、监督和考核教育培训的目标任务和工作进度,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实现教育培训的制度化,设置教育培训服务质量标准,将“就业率”作为一项评价参数,对服务质量进行全面管理。建立完善的农民工职业资格评定体系,制定符合城市发展情况的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鉴定制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教育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意识。
(三)强化职业教育的有效性,突出以就业为目的
目前,各种教育机构提供的教育培训内容与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需求有一定的出入。教育机构忽视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变化和特点,忽略了他们的发展需求,打击了他们接受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不利于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的发展,阻碍了城镇化建设。所以,应建立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教育培训体制。在教学形式上,避免重理论轻实践和重讲授轻实习,应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以浅显易懂、即学即用、活学活用为原则,重视其目标需求,教育形式应灵活多样;在教育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其现有知识和技能水平,以提高文化水平和就业能力为主,加强法制教育,对有创业愿望和创业能力的新生代农民工,有针对性地提供创业教育培训。总之,要突出职业教育有利于农民工就业的根本任务和作用。
(四)积极发挥高校的作用,降低农民工学习成本
职业教育是一种“昂贵”的教育,成本相对较高。因此,可以利用高校充实农民工职业教育的资源。利用高校现有的教学设施、教师资源,可以有效降低农民工教育培训办学成本,进而减少农民工学费成本,是鼓励农民工积极参加职业教育的有利举措。例如,北京某大学采取“高校教学资源+志愿者”的培训模式,[5]利用校内已有资源,借助教师和学生志愿者的力量,为农民工提供无偿的教育培训,调动了农民工学习培训的积极性,值得借鉴推广。因为农民工的培训数量大,专业面较广,所以建立配置合理的教师资源库是非常必要的。建立一支适合新生代农民工需要的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更有利于职业教育培训目标的实现。相关师资可以从职业学校、成人学校、科研单位、企业和技术推广部门聘请。对教师的来源渠道、专业结构、质量规格、规模数量、培养培训等要建立保障措施,对教师的地位待遇、管理措施、评价制度、经费投入等做出相关规定。
[1]王取银,蒋书红.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探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1):44-46.
[2]唐 踔.对当前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的深度思考[J].职教论坛,2010(25):23-27.
[3]安雅丽,杨淑娥.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分析[J].人民论坛,2010(11):236-237.
[4]唐 踔.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问题探析[J].成人教育,2011(1):59-62.
[5]卢建中,谢沅芹.教育培训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研究[J].现代农业,2009(11):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