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农民教育研究——以河北农业大学为例
2013-08-15张春雨
张春雨
(河北农业大学 农村发展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本土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与城镇的飞速发展相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各类人才不断从农村流失,致使当前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普遍较低。河北农业大学多年来坚持和拓展“太行山道路”,在培养农村基层干部和科技致富带头人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03年探索面向农民的高等职业教育,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建设新农村、培植新产业、培养新农民”,为河北省新农村建设培养了3 000多名管理和科技人才。作为接受了高等教育的知识化本土农民,这些大学生通过传播现代农业科技、参与农村经济结构转型、维护农村生态环境和引领农村文化生活,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经过10年的发展,“一村一名大学生”农民教育工程仍然在艰难中不断探索,面临着招生难、就业创业难,人才在农村中不断流失的多重压力。分析“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发展的制约因素,提出本土农民高等教育的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农民教育在河北省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
进入新世纪以来,河北省相继实施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和“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培养了一大批来自农村,定位农村,具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懂农业科技,了解市场,引领农民致富,建设新农村的实用人才。一部分本土知识农民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繁荣的带头人、农村社会发展的领头雁和农村文化进步的先行者。
其一,传播现代农业科技。灵寿县“送教下乡”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学员李俊九在原有20多个食用菌大棚基础上引进了茶树菇、杏鲍菇等新品种,2009年增收40多万元。承德市隆化县八达营乡青松村方文平毕业后,利用所学知识发展特色养殖业,无偿为养殖户传授技术,解决防疫和养殖技术难题,带动本村及邻村30多户养殖獭兔600余只。
其二,参与农村经济结构转型。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张洪刚是民营企业“民得富”新型肥料有限公司负责人,2006年在“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毕业后学以致用,不断发展壮大企业,并被村民推举为望都县赵庄乡大十五计村村主任。他先后捐款3万元带头建小学,帮助家庭困难的学生,每年拿出1万多元开展“三下乡”赠肥料活动,并带领村民开发实施新民居工程,致富一方。
其三,促进农村人口就业创业。河北农业大学2005级园艺技术专业学生刘长胜毕业后在家乡曲周县创立胜达科技公司,在河北农业大学专家教授指导下,5年来公司已经成为引领当地蔬菜种苗及花卉生产经营的龙头企业。刘长胜在取得个人创业成功的同时,还为当地农民创造了近百个工作岗位。
其四,引领农村全面发展。2007年调查显示,承德市“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毕业生有近91%回到本村任职,自主创业或被乡(镇)政府聘任到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从事第二或第三产业工作,其中10.4%进入农村“两委会”(村委会、党支部委员会)班子担任村主任、支部书记、会计、妇女主任。河北农业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学生赵振宾入学时任安新县铜口镇王岳村党支部书记,2005年毕业后利用所学城镇建设专业知识,致力于新农村建设。在他的带领下,王岳村在2006年度获得“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先进单位”称号,2009年成为“河北新民居建设示范村”。
二、河北农业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农民教育的现状
河北农业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农民教育以全日制脱产教育为主,从河北省农村选拔具有一定农业生产实践经验的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历)、村两委成员、科技示范户等,由地方政府组织、村里推荐或自荐,经学校自主招生择优录取。学生不转户籍关系,并与当地政府签订回村服务协议,毕业后回到农村任职或者成为科技示范户,领导或参与农村经济组织活动。2003年首次招生205名,以后逐年增加,在校生人数最多时达到2 500余人。2007年以后受招生政策和人才使用政策影响,招生人数减少,目前在校农民大学生不足100人。
河北农业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突破了高等教育原有学科教学模式,根据生源地的农业生产条件及农业经济现状,按照区域经济特色和农业产业化需求设置专业,开设园艺、动物养殖与疾病防治和城镇建设等多个专业。2008年以后调整为畜牧兽医、园艺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突出实用技术培养,加强实践环节教学。实验课学时占全课程总学时的30%,教学实习、生产实习占全学程总周数的40%。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注重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和现代农业发展理念,使学生掌握先进农业科学技术和管理知识,回到农村后能够学有所用、用有所得,带动农民群众共同致富。
学校办学经费通过相关市县财政支持、用人企业资助、学生个人缴纳、学校减免等多种渠道予以解决。邯郸市、张家口怀来县、唐山古冶区和邢台市等地方政府注重培养本地农民,出台相关政策,积极组织生源,全部或部分承担了学生的学费。河北省任县《关于提高农村干部素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意见》明确了农村党支部书记、企业经理和种养大户参加脱产学习的优惠条件,邯郸市、唐山古冶区和张家口怀来县等县市做出了人才使用方面的相关规定。
三、制约“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农民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其一,对“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在农村发展中的引领性作用认识不够。长期以来,高等教育被赋予一种“升学转化”功能,导致农村中具有一定素质的人才大量流失,很难再回流农村。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受就业形势的影响,许多农民不愿意投资高等教育。农村大量新生劳动力加入农民工行列,在农村形成了事实上的高等教育无用论,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埋下了巨大隐患。
其二,高等教育投入相对较高,农民再就业和创业回报率偏低。从教育成本来看,农民接受“一村一名大学生”高等教育的学费一般在5千元/年,加上生活费,两年制学习成本均在2万元以上。如果按农民人均年收入1.5万元计算,两年求学共损失约5万元。这对于许多农村家庭是难以承受的,直接导致了农民接受高等教育愿望的下降。
调研发现,部分毕业生没有按照协议回到农村,急需人才的农村没有留住这些本土知识农民。而重新回到农村的大学生不得不面临缺乏资金、就业创业项目难以启动或难以有进一步的发展,待遇过低甚至没有待遇的尴尬局面。毕业生出口不畅,再就业和创业回报率低是导致农民高等教育滑坡的重要因素。
其三,鼓励在农村就业创业的政策缺乏。本土“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学生与普通高校毕业生相比较,两者就业和创业愿望既有一致性,又存在明显不同。经过全日制脱产学习或现代远程教育,“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学生相对系统地掌握了本专业学科知识,基本上具有解决涉农相关领域问题的能力。他们有继续在农村环境就业创业的强烈愿望和家庭环境,同时又不满足于现有状况。希望各级政府从资金支持、政策保障、财政优惠、公共服务和投资环境等各个方面,为他们回乡创业建立全面的保障体系,引导他们继续留在农村,建设新家园。
新华社记者采访河北农业大学首届毕业生后认为:一些入学前就是“乡土人才”的农民大学生,他们带着问题上大学,毕业回村后很快就进入了状态;而另外一部分毕业生回村后“水土不服”,难以发挥专长,需出台政策协调。毕业生回村“水土不服”,固然与农民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不愿回到农村有关。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是否为缴费接受高等教育的农民大学生回村创业提供了条件,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看来,确保“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毕业生在农村就业创业顺利,最需要的举措是政府相关部门尽快出台激励政策,加以引导。
四、河北省“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农民教育发展的对策
“一村一名大学生”农民高等教育顺利实施的关键是向农民投资和本土人才使用政策两个环节,检验的标准就是这些愿意在农村发展,并且农村发展又迫切需要的本土农民能否顺利实现在农村中的就业、再就业和创业。
其一,加强宣传,形成共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毕业生是新农村建设的一支重要新生队伍,要积极营造有利于其在农村就业、再就业和创业的社会氛围,改善农村创业环境。重点培养和扶植毕业生的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增强典型的影响力和示范带动作用,使更多的“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毕业生重新认识自我价值,努力开拓适合自身实际的农村就业创业道路。充分发挥毕业生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带动广大农民群众走上致富之路。
其二,向农民投资,解决“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教育经费问题。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高素质的各类涉农人才。培养大学生,尤其是全日制脱产学习的大学生,是本土农民人力资本形成的最有效的途径。加强农民大学生教育,就是反哺农业,增加农民的人力资本积累。
向农民投资是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的需要。建议将“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作为政府对“三农”进行扶植的一项具体举措,在学生学费、办学经费等方面由省政府列入财政计划重点支持,市、县、乡各级财政给予适当补贴,减轻农民和高校的负担。
其三,出台“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农村就业创业的鼓励政策。高素质人才回流农村是城市反哺农村,影响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实践证明,国家就业政策导向对人才流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由15个配套文件组成的一整套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体系,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借鉴相关政策,加强对“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高素质人才留在农村,才能更好地形成农村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建立健全“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毕业生回村创业管理机制,明确具体专门机构,出台具体可行的管理办法,加强毕业生选拔和跟踪管理。明确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考察、考核和评价办法,建立毕业生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比如,优先承包土地、养殖场、开发山场、扶植创办农业企业等;把优秀毕业生纳入“大学生村官”管理系列,工作业绩突出的,优先考虑进入村两委或作为组织部门的后备干部人选;在村服务一定年限后,允许报考公务员,在村服务年限计入工龄等。
此外,河北农业大学“一村一名大学生”工程的培养要与县级职教中心“送教下乡”活动相衔接。在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基础上,人才培养突出高等性、职业性、区域性和开放性。按照“宽进严出”教育模式,实行弹性学制和灵活学期模式;结合县域经济发展需求,建立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推行专家大院、校市联建、院县共建等服务模式,集成、熟化、推广农业技术成果,积极扶持本土知识农民创办农业合作组织。完善农村中、高职业教育体系,形成农民、职教中心、高校和农村区域多赢局面,这也是对于高校服务县域农业经济发展的一种积极探索。
[1]朱启臻.论新型职业农民及其培养[J].农业工程,2012(2):1-4.
[2]刘教民.开展送教下乡活动实施新农村建设双带头人培养工程——对改革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2010(6):55-57.
[3]李桂洁.“一村一名大学生”走出致富领路人[N].承德晚报,2009-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