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中人生苦难的表现及解救之道

2013-08-15陈中文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庄周胡蝶斗鸡

陈中文

(安庆师范学院文学院,安徽安庆246133)

庄子,是先秦时期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庄子》一书是庄子及其后学所著,现共有33篇,分为内、外、杂三个部分。《庄子》一书中除了表现了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的主要哲学思想外,在文学创作上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庄子》一书以深邃细致的眼光创造性的的向我们描绘了人这一生不可逾越的种种人生障碍,也就是人生的苦难,以及在面对这些人生障碍时,人们应该如何进行自我解救。

一、四种人生苦难的表现

《庄子》一书中描绘了人这一生所要经历的诸多苦难,我们把这些苦难进行简要的归纳划分,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死亡的威胁和人生的虚幻性;二是社会伦理的束缚;三是社会的不平等;四是自身局限性的制约。

第一,死亡的威胁和人生的虚幻性。庄子认为人和其他的生物一样,人们从一出生就不能战胜死亡,不管这个人生前是多么的富有,权势有多么的大,他终究难免走向死亡。“汝身非汝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生非汝有,是天地之委和也;性命非汝有,是天地之委顺也;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知北游》)你的身体不是你的,……是谁拥有的呢?是天地所赋予的形体,生命也不是你的,是天地赋予的和气;性命也不是你拥有的,是天地赋予的自然;子孙也不是你拥有的,是天地赋予的变化。人们生在天地之间,就好比阳光掠过空隙,生命是那样短暂,转瞬即逝。万事万物没有不走向死亡的,因而死亡,就成为了人类第一个,也是无法逃避的最大的苦难。另一个方面人生也是虚幻的,人生就如一场梦境一样,你分不清何时是清醒的,何时是梦中,你也不知道自己是生还是死,活着就好像死了,死了却好像活着,生和死都是那样的无意义。“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齐物论》)人分不清是庄周变得蝴蝶,还是蝴蝶变得庄周,人也分不清,是生还是死?人生就是这样的虚幻。

第二,社会伦理的束缚。社会伦理的束缚主要是指生活在社会中有太多的社会规范和社会礼节去遵循,大多时候人们不能完全的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人在社会生活中要思索的事情太多。如果不能遵守这种社会伦理,就会不被人理解,遭到世俗人们的唾弃。《庄子》中写到人世间有两个足以为戒的法则,一是“命”也就是自然的,一个是“义”,出于人为的。子女爱其父母这是出于自然的,这是无法解释的;臣要侍奉其君主,这是“义”,是人为要求的,但是没有一个国家不是这样要求的,是不能逃避的,这就是大戒。其实人在社会中有很多的“义”,这种“义”严重的限制了人的本性,使人不能完全顺应自然,顺应自己内心的去行事,而只能被迫去做许多自己本不想做却无法逃避的事情。在《庄子·至乐》篇中的有一则寓言对于这种人为的社会苦难的描述则更加形象:“庄子之楚,见空髑髅,髐然有形。撽以马捶,因而问之,曰:‘夫子贪生失理而为此乎?将子有亡国之事、斧钺之诛而为此乎?将子有不善之行,愧遗父母妻子之丑而为此乎?将子有冻馁之患而为此乎?将子之春秋故及乎?’”你是贪生失理而死,还是因为国家灭亡被人杀死,还是有不善的言行,玷辱了父母妻子羞愧而死,还是有天灾冻死,还是寿命到了自然而死?因而可以看出人这一生在社会中生活要面临的苦难实在是多,人最终是逃离不了死亡的,这已经很悲哀了,但人在短暂的生命过程中人还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这样的人生岂不是更悲哀。

第三,社会的不平等。庄子认为社会中有太多不平等现象,首先同等的行为会受到不平等的待遇,“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胠箧》)普通的盗贼被屠杀,而盗窃国家的人成了诸侯王;其次社会也没能给每一个人提供均等的发展机遇,往往是“无耻者富,多信者显。夫名利之大者,几在无耻而信。”(《盗跖》)无耻的人多富有,能夸夸其谈的人多显达,名利最大的人,大都是无耻和能夸耀的人。

第四,自身局限性的制约。庄子认为人生活在社会这一苦海之中,除了以上各种外在因素的制约外,还要受到自身因素的制约,人有着本身无法回避的一些弱点。如《庄子》中认为,人都有利害之欲,人容易被外在的物诱惑,人们都是追逐名利的,“人卒未有不兴名就利者。”(《盗跖》)同时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人们之间相互猜忌,相互残害,关于这一点的论述有一个特别有名的寓言:“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异鹊自南方来者。翼广七尺,目大运寸,感周之颡,而集于栗林。庄周曰:‘此何鸟哉!翼殷不逝,目大不睹。’蹇裳躩步,执弹而留之。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而搏之,见得而忘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山木》)庄子在这里借写蝉,螳螂,鸟鹊之间为了利忘其“本真的”博弈,实际上就是在影射在社会中的人们为了名利而勾心斗角。总之。一个生活在社会中的人,生命如此的短暂,却还要处处防范来自自己同类的残害,这样的人生难道不是悲哀苦楚的人生吗?

二、人生苦难的解救之道

《庄子》书中从各个方面向我们介绍了庄子眼中的世界,在庄子看来社会就等于是苦海,那么人们面对这些苦难是不是毫无抵抗之力而只能默默承受呢?如果真是这样的那么人生到底还有什么生存的意义呢?还不如早早的死去。其实不然,庄子认为人能够冲破死亡,社会伦理,自身局限等方面的总总限制,能从人生困境中超脱出来,他在《庄子》一书中向我们提供了一些从人生苦海中解脱的方法,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人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精神境界。在庄子看来人们精神的最高境界就是实现真“逍遥”的境界。真“逍遥”就是要达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以遊无穷者”(《逍遥游》)的境地,也就是说人们要顺应自然,实现人和自然的合二为一。在庄子看来,人们实现了这一精神境界,就像种植在广阔之野的大樗,虽然看似无用,但却“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逍遥游》)不会遭受到斧头的砍伐而保存生命,不会有东西伤害到它。虽然看似没有什么可用之处,但也没有又有什么困苦。

第二,人要忘掉自己所身处的社会,忘掉社会中形成的一切都东西。首先忘掉技巧,忘掉知识,忘掉智慧,只有这要的人,才能活动轻松自在。如《庄子》曰:“巧者劳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舟。”(《列御寇》)有技巧的人劳碌,有智慧的人忧愁,而什么都不懂的人却很悠闲,就像没有被固定的小船,自由自在。同时人们还要忘掉一切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这样在面对社中的发生的一切事情,人就能够坦然面对,就不会有太大的喜怒哀乐。《庄子》中记载的庄子的妻子死了,庄子不仅没有哭,反而鼓盆而唱歌,惠子前去吊丧,看到庄子这样责备庄子太过分了,你不哭就算了还要唱歌,庄子解释道,“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独何能无概!然察其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至乐》)当自己的妻子死了之后,刚开始庄子也是很伤心,然而一想到刚开始世界上本没有自己的妻子,只是随着气的变化,才有了她的形体,生命。现在她又回到了死亡,这和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是一样的,如果在哭泣,就感觉自己是不通晓生命的道理,于是就停止了。

第三,人不要成为外物的奴隶。庄子认为人们不要被外物驾驭,人要学会顺应自然,驾驭外物,而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往往是“身为物所役”,只有当人们学会真正驾驭外物时,才不会再遭到祸患。 如《庄子》中有写到“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山木》)如果人们能够顺其自然处事,情况就会截然不同,没有了赞誉,同时也就没有了毁辱,时而变化为龙,时而变化为蛇,顺应时势而变化,没有一个专一的固定点;一会进,一会退,顺应自然法则,漫游在万物的根源中,主宰万物而不被万物所役使,那么这样怎么会遭到灾祸呢?

第四,人要放弃我见,突破自身的束缚,达到一种忘我的最高境地,最终实现“至人无己”。《庄子》中认为,人们只有达到这种境地,才能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才能发挥自己最高的潜能。《庄子》中有关“呆若木鸡”的寓言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憍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向景。’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达生》)纪渻子为王驯养斗鸡,刚开始这只鸡骄矜自恃意气,看见影子就跳,听见响声就叫,虽然看着精神焕发,但这时的斗鸡还没有驯养好。只有当这只鸡看起来像木鸡一样,忘掉了自己是鸡,即使别的鸡向她打鸣它也没有任何的反映,这时才成为了真正的斗鸡。这样的斗鸡,其他的鸡见了它掉头就跑,没有敢应战的。

综上,《庄子》这部书运用大量的寓言较早向我们描绘了人来自诸多方面的困境,同时它又为我们摆脱这种困境指名了方向。应该可以说这也是《庄子》对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它最早对人生困境这一主题进行了论述,促进了中国古达文学进一步向前发展。

猜你喜欢

庄周胡蝶斗鸡
松树与玫瑰花
成长中的陪伴
围观庄周
胡蝶飞:面对乙肝病毒,乙肝感染育龄期女性该怎么做?
庄周梦碟
原来“再接再厉”说的是斗鸡
鸡年娱乐话斗鸡
NO.9 斗鸡
史樟《庄周梦》与元初政治
大思想家庄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