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思路
2013-08-15张翔
张 翔
(吉林大学 珠海学院国贸与金融系,吉林 长春 519041)
十六大以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伴随着一系列重大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文件的出台,使我国区域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和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更加清晰。以西部大开发、东北振兴、中部崛起、东部加快发展为主体的“四大板块”经济发展格局基本稳定,各区域优势将进一步突现。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中央在已往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实施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举措,为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差距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区域经济发展的几个阶段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进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从1952年建国初期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是沿海向内地发展的阶段
建国初期工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适当利用外援和利用沿海地区基础促使工业发展向内地推进,形成相对均衡的全国工业布局,各大经济协作区相互促进,自成体系的格局。经过20多年的建设发展,内地工业产值占在全国的比重由1952年31.9%提高到1978年的40%。由于国家投资布局由沿海转向内地,在这一时期有力促进了内地的工业化进程。这一阶段被称为生产力均衡布局或区域均衡发展阶段。
(二)从1978年改革开放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沿海地区率先发展的阶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做出重大决策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此我国经济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区域发展战略要优先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更好的通过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通过开发沿海城市设立经济特区等一系列对外开发措施,逐步形成了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先走一步的格局,进而带动内地发展的稳定。1978年到1995年沿海地区吸引外资占全国吸引外资总额的84.7%,沿海地区的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比内地高2.1个百分点。可见在此阶段,我国的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差距就已很明显。这一阶段为不平衡发展阶段,沿海地区的经济率先发展,加快了我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使我国的经济实力迅速上升,为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做出巨大贡献。
(三)从1996年到现在是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不断完善的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针对地区区域差距带来的突出矛盾,党中央做出了完善改进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一系列重大决策。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一条长期的重要的战略方针就是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并要求“从第九个五年计划开始更加重视支持中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逐步加大地区差距继续扩大趋势的力度,积极朝着缩小差距的方向努力。”在这一思想指导下,1999年中央做出了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是中国21世纪经济发展一项重大战略任务。2003年中央决定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战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进一步明确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2006年4月中央发布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至此,国家关于区域发展的战略体系逐步形成。中央明确将其概括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一般简称“四大板块”战略,即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部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形成分工合理,特色明显,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的格局。
二、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区域问题主要是指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受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资源优势、生产要素、创新能力以及民族、宗教、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一个国家、一个区域在一定程度上都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深刻认识世界区域问题的普遍规律和我国区域问题的特殊性,是研究提出解决区域问题基本思想和重大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做好区域发展各项工作的重要前提。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发展中国家,与其他国家相比,区域问题有自己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差距过大问题仍然突出
尽管近年来我国区域发展已经出现缩小的趋势,但目前的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水平仍然很高,而且呈继续扩大的态势,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西部地区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目前全国31个省区市公布了今年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情况,上海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689元,位居全国31个省区市第一位,并且是目前唯一突破2万元的省份。浙江和北京分别是以18802元、18154元位居第二、第三位。广东、江苏、福建、天津和山东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且8个省份均位于东部地区。而10个省份包括吉林、山西、贵州、宁夏、西藏、甘肃、青海等省份城镇居民收入人均可支配收入均在1万元以下,西藏为8444.2元,甘肃为8409.34元,青海为7848.41元。分地区来看,排在前三位的省份均为东部地区,而排在后三位的省份均为西部地区。可见,东西部收入差距依然比较明显。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全国人民都有平等权利享受国家最低标准的基本公共服务,与个人的支付能力和居住位置无关,不管在任何地区,都有这项基本权利。
(二)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地区,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
中西部欠发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产业结构层次低,大型企业少,国家投资比重大,而利用资金不足。经济基础薄弱,资源枯竭型城市,随着资源的开采一些资源萎缩而逐渐枯竭,而接续替代产业尚未形成从而使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严重困难。一些老少边穷地区贫困问题更加突出,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供应严重不足,部门地区生态环境严重恶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
(三)国土空间开发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区域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合理有效的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从而实现全国整体利益的最大化。但是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存在国土空间无序开发的问题。一些地方政府盲目引进外资上马项目,使得国土资源被大量浪费。
区域问题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整体竞争力有着直接影响。就我国而言,如何解决区域发展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都是很重要的问题。它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区域政策予以解决。
三、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
十六大把“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提出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各有侧重的发展战略,强调要加强东、中、西部经济交流和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形成若干各具特色的经济区和经济带。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战略,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逐步实现不同区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是基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提出的,符合区域协调发展的长远目标要求。
为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地匀等化
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核心。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统筹区域发展的两项重要内容,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反映的是发展状况,体现的是富裕程度。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反映的是体制环境,体现的是幸福指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指全体公民都能公平可及地获得大致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其核心是机会均等,而不是简单的平均化。通过经济适度发展和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缩小区域间公共服务水平差距使不同区域的居民都能喝上干净的水,享受优美的环境。缩小地区发展差距,有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却并不一定意味着实现了公共服务均等化。因此,必须把两者紧密结合起来,在实现促进欠发达地区发展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推进地区的公共服务均等化。从长远看,则应依靠体制创新建立健全制度体系,以此保障欠发达地区人民都能与发达地区拥有享受公共服务的同等权利与发展机会。从而使不同区域人民生活的综合质量与水平逐步趋于均等化。
(二)优化发达地区发展的同时还必须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
优化发达地区与扶持欠发达地区发展,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两个重要着力点。进入21世纪,我国实行的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在区域间关系上形成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的机制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保障。我们要坚持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崛起,鼓励东部率先发展同时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的发展力度。目前,我国已经形成了“四轮驱动”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但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要与其他地区协调发展并同步进入全面的小康,需要加快发展的新引擎。2012年8月20日,中国的第5个国家级新区的诞生,兰州新区正式向世界亮相,兰州新区成为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之后,国务院批复的第5个,西北地区第1个国家级新区,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的重视和有力支持,是缩短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距离的重大举措。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进一步优化和提升发达地区的整体竞争力和综合实力,有利于发挥对欠发达地区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又能够增强国家支持欠发达地区的财力,通过加大发达区域对中西部区域的扶持力度,帮助欠发达地区打破发展的瓶颈,有利于增强发展能力和推动培育新的增长点,又能为发达地区提供广阔空间和有力支撑。
(三)深化国内区域合作不断扩大对外开放
全面参与国际国内多区域合作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全面深化开放合作,加快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和参与国际竞争新优势的要求,改革开放多年来国内区域经济合作取得很大成绩,但由于地区封锁,行政干预等问题的存在,统一的区域合作并没有完全实现,需要进一步完善。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在国际市场贸易受到挤压,发展空间受到制约,对外开放面临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为推进国内合作提供机遇。必须把两者结合起来,通过国内重点地区的合作提升自身的产业竞争力又需要扩大对外开放,充分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来促进后进地区的发展,优化对外开放格局,实现以开放促合作,坚持把区域经济合作做为扩大开放的有效途径。
(四)发挥优势加快开发并要注重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中国区域发展将呈现以开发区为龙头,以重点开发区为主导,促进中东西部地区优势互补,减轻资源环境承载压力,实现区域间统筹协调全面发展。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不顾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仅加快发展速度,是切实不可行的。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区域开发成功的根本,因为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因此必须把区域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做到物尽其用,更要把改善环境、节约能源、保护生态放在首要地位。
[1]范恒山.关于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6).
[2]赵宁.关于谋划区域协调发展版图.
[3]崔平.关于西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分析[J].企业经济,2006,(5):46-50.
[4]成学真,郑贺娟,岳文.关于西部区域经济政策环境建设的必要性探析——地区经济差距的视角[J].未来与发展,2006,(5):124-126.
[5]李昕.超前规划.战略布局(部局)——兰州新区向西部区域经济核心加速跑[N].兰州日报,2011-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