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大学生品格教育

2013-08-15张南生

怀化学院学报 2013年10期
关键词:品格德育工作个体

张南生

(怀化学院组织部,湖南怀化418008)

品格教育(character education)作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以美国和加拿大为代表的北美地区国家道德心理学颇为关注的研究领域,成为新世纪道德教育中旨在促使学生健康发展、提升国民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之一。品格是一个人的道德素质的核心,而品格教育则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生品格教育是新时期高等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作为人的生存、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和人类社会道德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品格教育在当代社会的转型时期,更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时代呼唤品格教育

“品格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动力之一。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最高形式的体现,它能最大限度地展现出人的价值。”[1](P1)英国著名学者塞缪尔·斯迈尔斯在他被誉“文明素养的经典手册”、“人格修炼的《圣经》” 的《品格的力量》 一书中开篇即高度评价了品格在人们思想道德素养方面的巨大功效。诚如斯言,良好的品格是人性的最高表现,好的品格不仅是社会的“良心”,也是国家发展的“原动力”。

美国是较早关注到品格问题带给社会发展巨大影响的国家之一。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青少年的道德状况陷入了非常糟糕的境地。弗洛姆曾写道:“我们有丰裕的物质,却没有愉快的生活。我们比以前更富有了,然而,我们缺少自由;我们比以前消费多了,然而,我们却更为贫乏空虚;我们有了更多的原子武器,然而,我们却越发不能防卫了;我们受到了更多的教育,然而,我们却越发缺乏批判性的判断力和信念;我们有了更多的宗教信仰,然而,我们却变得更加实利主义”[2](P80)。他的这个评价在一定程度上也适应于包括我国在内的其它很多国家。对物欲的片面追逐,使得许多人中滋长着极为可怕的荒谬感和无意义感。精神空虚无聊,已成为一种时代病。

品格教育问题同样日益引起了台湾社会的关注。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对民众强调“品格是21世纪人类成败的关键”;2006年台湾“品格教育推展行动联盟”曾进行社会调查,发现,87%的民众认为台湾人的“诚信”比6年前差很多,82%的民众认为“能骗就骗的人愈来愈多”;2007年10月“品盟”完成的《台湾社会现况》问卷调查中,有94.7%的民众认为“政治人物的不良言行”是“败坏台湾社会风气的重要因素”,高居各种因素之首。在香港,品格教育问题显得同样比较严峻。据香港发表的一项青少年品格问卷调查显示,“本港青少年普遍自我品格评分偏低,其中7成受访者觉得香港的品格教育不足”[3]。

从大陆的情况来看,改革开放给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巨大的进步和深刻的变化。面临历史上难得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了攻坚阶段,已经触及体制框架、利益调整、价值观念变革和实践操作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难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对“法治”的重要性的认识比对“德治”重要性的认识要务实。正是由于这种认识的偏颇,或是对“德治”的相对忽视,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现象比较严重,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有所滋长;官僚主义、以权谋私、索贿受贿、腐化堕落的现象仍然在一些地方蔓延,党风、政风、社会风气没有根本好转。这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机和危机共存,成就和问题共存。

面对这世界性的品格教育问题,当既成的德育话语系统缺乏对现实的解析和规导时,时代现实就呼唤理论工作者对既成话语系统和理论话语体系进行新的探索,提出新的观念。大学生品格教育研究就是基于大学生品格缺失和道德滑坡这一现实问题而提出的理论命题。

实际上,人类对自身的思考和探索从来就没有终止过。如今人们对这个问题的热情更是空前高涨,并且日益延伸到品格这个深层领域。个体的生存与发展,人类的困境与前景,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和当代社会文化发展的基本命题。“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它既关系到教育的走向,更关系到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素质。笔者认为,建构良好品格是新时期大学生教育义不容辞的使命。

二、品格教育的具体内涵

重视品格道德教育一直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陶行知先生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中国传统的人物品藻中,人物品格往往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的红线,无论是“宁信其品格,勿信其誓言”的品格要求,还是“其德薄者其志轻”的道德取向,无不透露出中国传统道德要求重视人物品格的潜在要求。按照儒家传统的教育思想来看,教子之道贵之以德,提出了要先成“人”,才能成“才”。只有具备完善人格的“人”,其“才”越大,其对社会和人类的贡献才越大,否则,一切将适得其反。因此,以“德”为成人之本,以“智”为成才之源,是千古不变的法则。如果我们空有满腹经纶,而不懂为人之道,所有的努力,必将是枉然。

“品”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众庶也,从三口,凡品之属皆从品”。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注“众庶也,从三口” 为“人三为众,故从三口,会意。” 清代王筠《说文解字句读》:“众庶也……”。可见“品”字在原义是指人多,后来逐渐演变成众人皆具有的品质和品格之意。“格”字在《说文解字》中指“木长。从木,各声”。“格”的本义指木长貌,后来逐渐演变成“格子”。在《辞海》 中“格”的义项已经扩展到15个:方形的格子;一定的标准或式样;品质;风度;量度;规模;纠正;受阻碍;被隔离;击打;推究;登。从《辞海》中“品”、“格”两字字义项的增添,可见“品格”一词在发展中的变化。而在《辞源》中则单列“品格”词条,其对品格的解释为“品性风格”,并引李中《庭苇》诗:“品格清于竹,诗家景最幽。”以佐证。[4]

不过,“品格”一词在古代诗词中多用指物象的品质和特征。如“小桃花与早梅花,尽是芳妍品格。” (宋·晏殊《胡捣练》),写桃花与梅花之芳妍品格;“幽鹭慢来窥品格,双鱼岂解传消息。” (宋·晏殊《渔家傲》)写幽鹭品格;“化工清气先谁得,品格高奇是蜡梅”(宋·王安中《蜡梅口号》)写蜡梅高奇品格;“独惜野梅,风骨非凡,品格胜如多少。”(宋·马子严《花心动》)写野梅品格等等。除指花草物象之品格外,也不乏指人之品格特征的。如:“酉姐品格端好,能诵《毛诗》 及《四子书》。” (清俞蛟《潮嘉风月记·丽品》)“曾记元宵倚画栏,思君品格貌非凡,好似慈航夜渡登楼赏,襄王神女会巫山……”(《明清民歌时调集》)

在外文辞典中,也有与“品格”类似的词语。《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Character” 词条中有一种解释为“noral strengsh”,即“道德的力量;品格;品德”[5]。同样,在《英汉教育词典》 里“Character” 译为“性格,品德”[6],与我们所说的“品格”意思相似。亚里士多德认为“品格”是“正当行为的生活——那些关乎别人和关乎自己的正当行为”[7](P4)。这种“正当行为的生活”说法,表明了人在社会总体道德要求下的品格必须对己对人有益的现实标准。奥地利教育家马丁·布贝尔认为“品格这个希腊字的原意是`烙印'。介于一个人的本质与他的外表之间的这种特殊纽带,介于他为人的统一性与他的一连串行动与态度之间的这种特殊联系,都是在他这个实体还具有可塑性的时候烙在他身上的。这种烙印是由谁施加的呢?是由一切事物施加的……品格就是由所有这些各种各样矛盾着的影响交织在一起所形成的。[8]当代哲学家迈克尔·诺瓦克说,品格乃是“宗教传统、文学故事、圣人以及整个历史上的具有普遍理性的人物所确认的那些美德的协调统一体。”[9](P47)这种“美德的协调统一体”说法,更表明人的“品格”的道德标准,这种说法,应当说得到了公认。

笔者以为,所谓“品格”,即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普遍公认的核心道德观的价值认同及其在个人道德实践中的外化行为表现。道德水平有高低之别,品格亦有好坏之分。品格具有可实践性、可操作性与可评价性。内在道德观念的价值选择与外在道德行为的实践外化是否一致与统一,是社会判断道德高低、评价品格好坏的主要标准之一。

三、大学生品格教育的意义

德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目标是高校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智育、体育等目标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总教育目标——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联合国教育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先生在《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指出,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是未来教育的四大支柱。德育工作的价值正体现在构建这些“支柱”的过程中。大学生是“科教兴国”的中坚力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政治思想道德水平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党中央、国务院也一直在关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4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当前中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培养应当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品格,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来之于外,内得于己又见之于外的实践精神。这种精神作为个体比较稳定的内在世界,支配着个体的精神生活和社会行为。道德品格是由道德准则意识、道德责任意识和道德目标意识三个要素构成,这三个要素又都是以个体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为主体的责任意识为直接根据和内容;道德责任意识通过个体自我调控推动道德准则意识向行为转化,并维护着个体行为的价值取向一贯性;而道德目标意识不仅驱动着个体的道德心理,并且激励着主体的道德准则意识和道德责任意识,引起个体的道德情感振荡,产生道德意识的行为,正是这三者的有机整合,才构成了道德主体的内在品格力量。道德品格不仅是个体公开的自身,而且是控制其外在行为的内在机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品格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其定位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大学生品格教育的兴起与实施是当前高校德育工作多元化发展的必然选择。众所周知,教育有两种功能,即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这就决定了高校德育有两种责任,即对社会生活主体的人和社会本身发展同时负责。因此,必须在承认社会对大学生的“德”的素质的共性要求基础上,积极鼓励并培养大学生的良好素质,充分发展大学生的主体精神,使其在“德”的素质上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要求最终取得协调一致并形成良性互动。

其二,大学生品格教育是高校德育目标的核心。德育工作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处于核心地位。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高校德育工作要着力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品质塑造,坚持不懈地以科学的理论构筑强大的精神支柱,帮助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之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

第三,大学生品格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内在规律的要求。德育工作作为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首先,德育工作需要适应一定社会的需要。使受教育者个体明白社会对其“德”的期待与要求,并将这种期待与要求逐步转化为个体现实的思想品德,这是德育社会化的基本任务;其次,德育还必须符合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适应个人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德育工作是以社会期待的思道德素质为目标,促进个体素质不断形成和发展的社会化过程。因此,德育工作必须立足于受教育者个体现有素质水平,在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中体现个体发展的需求,而绝不能使人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的培养过程脱离个体实有素质的发展现状,背离个体社会化过程的规律,使被塑造者缺乏个性特色,甚至畸形发展。大学阶段,正处在青年时期,这是个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热情洒脱、自由奔放,也不可避免地产生盲从、鲁莽、幼稚、自卑等复杂多变的思想,这是一个由自我行为与社会规范相碰撞,不断适应和调节自我行为并逐步形成个体思想,稳定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过程。因此加强大学生品格教育是高校德育工作的应有之义。

第四,大学生品格教育能够拓展德育内容,从而有利于高校德育目标的实现。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拥有崇高的信念和远大的理想是未来优秀人才思想道德素质的根本要求。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为根本目标的高校,应适应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不仅要培养竞争型、开创型的复合人才,而且还要棕视培养具有高尚思想道德素质的人才。高校德育只有多维拓展,贴近社会变革,注入时代揩神,才能真正完成塑造优秀人才品德素质的重任。

[1][英]塞缪尔·斯悯尔斯.品格的力量 [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2]毛泽应等译.弗洛姆著.人的呼唤弗洛姆人道主义文集 [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3]本港应加强青少年品格教育[N].文汇社,2007-07-09.

[4]辞源 [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

[5]商务印书馆.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 [M].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1997.

[6]王卫治主编.英汉教育词典[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

[7]田贵华.美国学校品格教育研究 [D].武汉:武汉大学,2005.

[8][奥地利]马丁·臣贝尔.品格教育:一种有意识的烙印[A].现代西方资产阶级教育思想流派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9]田贵华.美国学校品格教育研究 [D].武汉:武汉大学,2005.

猜你喜欢

品格德育工作个体
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中华品格童话故事》
德育工作的实践探索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班主任如何做好德育工作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