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博简(八)楚辞类作品与屈原赋词类比较研究

2013-08-15钟之顺

邯郸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虚词楚辞连词

钟之顺

(烟台大学 人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上海古籍出版社于2011年出版了《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第八册,其中包含了四篇早于屈原的楚辞类作品,分别是《李颂》、《兰赋》、《有皇将起》、《鹠鷅》,是楚辞学的新知。其中《李颂》的主题实际上是梧桐,而《有皇将起》与《鹠鷅》的关系尚不明朗。这四篇新见文献,必然对楚辞学、古文字学、文献学等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

这四篇楚辞类作品(以下简称“上博简楚辞”),是由浙江大学曹锦炎先生整理的。曹先生已经作了很好的整理工作,但在个别地方尚存疑问,古文字学与出土文献领域的学者已作了初步探讨。除此之外,古典文学领域(包括楚辞学界)的学者对这批楚辞新材料关注无多,有待我们进一步发掘它的特殊价值。本文所引释文参考了曹锦炎(见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1]、陈民镇[2]等的意见。

这四篇楚辞类文献,丰富了我们对楚辞的认识,同时也是研究楚地语言的重要材料。我们知道,与公文、遣策、卜筮简等出土文献相比,书籍类出土文献的性质相对复杂,即便是楚简,也未必代表楚地的语言特色。而这批楚辞类文献则可以避免这一问题,它们是少有的较为明确的楚地文献,弥足珍贵。

词类主要包括实词与虚词。词类尤其是虚词,反映了某一时代、某一地域的语言特色,所以有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笔者对上博简楚辞的词类作了全面的分析,同时也分析了传世屈原赋①本文所指称的“屈原赋”指《离骚》、《天问》、《九歌》、《九章》、《远游》、《卜居》、《渔父》。的词类情况,注重二者的比较,以下试举其要。

一、上博简楚辞与屈原赋实词比较举例

实词是指具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也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按照语法功能的不同,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副词、数词、量词7 类。以下举出几例重要的实词加以说明。

(1)周流天下今兮,将莫惶今兮。(《有皇将起》简4)

按“周流”一词又见于屈原赋,其中,屈原赋中凡6 见。如《离骚》:“览相观于四极兮,周流乎天余乃下。”《离骚》:“及余饰之方壮兮,周流观乎上下。”《离骚》:“邅吾道夫崑仑兮,路修远以周流。”《天问》:“穆王巧梅,夫何为周流?”《九章·悲回风》:“寤从容以周流兮,聊逍遥以自恃。”《远游》:“经营四荒兮,周流六漠。”均作“周游”解,与简文意思相同。

状态形容词是表示人或事物的状态的形容词。上博简楚辞中共出现状态形容词3 个,即“翩”、“嗟嗟”、“族缓缓”:

(2)鹠鷅翩飞今兮,不戠而欲衣(?)今兮。(《鹠鷅》简1、2)

(3)嗟嗟君子,观乎树之容兮。(《李颂》简1 背)

(4)族缓缓必慎毋忤(?)今兮,日月昭明今兮。(《有皇将起》简5)

上引例(4),状态形容词“族缓缓”是一个由形容词“族”(陈民镇读作“蹴”)加上另一个形容词“缓”的重叠形式构成的,在上博简楚辞中有1 例。“缓缓”,《尔雅·释训》云:“绰绰、爰爰,缓也。”是之谓也。

这种“ABB”结构在屈原赋中有许多用例,如:

“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离骚》)

“纷总总其离合兮,斑陆离其上下。”(《离骚》)

“灵连蜷兮既留,烂昭昭兮未央。”(《九歌·云中君》)

“纷郁郁其远承兮,满内而外扬。”(《九章·思美人》)

再看人称代词。人称代词主要用来称代人或事物,可分为第一人称代词、第二人称代词、第三人称代词和己身代词四类。

第一人称代词主要用于称代说话人自己。上博简楚辞中出现第一人称代词1 个,即“余”,共8 例。如:

(5)可期成夫今兮,能为余拔楮柧今兮。(《有皇将起》简1)

(6)鹠鷅之羽今兮,子何舍余今兮?(《鹠鷅》简1)

从上引诸例中可以看出,第一人称代词“余”主要作宾语和定语。其中,作宾语共有6 例,作定语共有2 例。

大量用“余”,也是《楚辞》的一大特色。[1]273与上博简楚辞相比,代词“余”在屈原赋中的用例更多,用法也更为灵活,不但可以作宾语和定语,还可以作主语。其用例共有102 例,作主语有30 例,作宾语有26 例,作定语有46 例。

作主语,如:

“余固知謇謇之为患兮,忍而不能舍也。”(《离骚》)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九歌·山鬼》)

作宾语,如: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离骚》)

“吴光争国,久余是胜。”(《天问》)

代词“余”作宾语时,既可作动词的宾语,如“久余是胜”,也可与介词构成介宾短语,如“初既与余成言兮”。

作定语,如:

“荃不察余之中情兮,反信谗而齌怒。”(《离骚》)

“抚余马兮安驱,夜晈晈兮既明。”(《九歌·东君》)

同样是第一人称代词,“予”在屈原赋中的用法就较“余”单一了。“予”在屈原赋中用例较少,仅出现13 例,其中,用作代词的就有12 例,并且在句中只充当宾语。这在上博简楚辞中并未出现。

二、上博简楚辞与屈原赋虚词比较举例

此前雍宛苡先生在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发表了《〈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一文,对上博简第八册的虚词进行了初步探讨。在上博简第八册公布以来,学术界对其展开了热烈的探讨,修正了许多整理者的错误认识。遗憾的是,该文并没有吸收这些新的成果,而是以整理者释文为准。如此一来,在分析虚词的过程中出现不少失误。另一方面,上博简第八册的内容并不是纯粹的,如楚辞类文献与其他几篇文献相比,时代、地域、文体均不尽一致。基于以上两方面考虑,我们仍有进一步研究上博简楚辞虚词的必要。需要说明的是,本文并不认同将副词归入虚词,本文所讨论的虚词包括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兼词五类。①由于张玉金先生《出土战国文献虚词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已经就该书所能搜集到的出土战国文献虚词进行了穷尽性研究,且构建了相对新颖、科学、全面的体系,本文的研究主要参照该书的体系。

(一)介词

上博简楚辞中的介词可分为客事介词、与事介词、境事介词、比事介词4 类,共出现于、於、为、与1、在、与26 个介词。

在上博简楚辞中,“为”用作当事介词,用来介引行为动作的针对对象,相当于“给”、“替”。共1 例:

(7)可期成夫今兮,能为余拔楮柧今兮。(《有皇将起》简1)

上引例(7),“为”与“余”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动词“拔”的状语。据笔者统计,屈原赋中这种用法的“为”出现8 次,其中《离骚》出现3 次,《九歌》2 次,《九章》1 次,《远游》2 次。

处所介词“在”引进动作行为发生或持续的处所。它既可用在谓语前作状语,也可用在谓语后作补语。上博简楚辞属于后一种用法,共有1 例:

(8)决去选物,宅在幽中。(《兰赋》简1)

屈原赋中,介词“在”共出现5 次,均用作处所介词,只见于《天问》与《九章》。上引例(8),“在幽中”作谓语动词“宅”的补语。屈原赋中处所介词“在”的用法亦是置于谓语之后,与处所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谓语的补语。如《九章·思美人》:“窃快在中心兮,扬厥凭而不竢。”《天问》:“永遏在羽山,夫何三年不施?”

比事介词“与2”在上博简楚辞中相当于“跟”、“同”、“和”。共出现1 例:

(9)违与它木,非与从风兮。(《李颂》简2)

据笔者统计,这种用法的“与”在屈原赋中共出现5 次。

总体来说,上博简楚辞中介词出现不多。与今本《楚辞》相比,介词出现少,且用法相对不够丰富。其中,“于”、“於”各出现1 次。据笔者统计,在屈原赋中,“于”出现5 次,“於”出现26 次。“於”多而“于”少,是符合战国时期“于(於)”使用特点的。至于上博简楚辞,“于(於)”的材料并不充分,难以说明问题。在屈原赋中,介词“于”、“於”、“乎”使用最多的是处所介词用法。

(二)连词

上博简楚辞中共出现连词有而、则、斯、焉、其、与、是故、如、以,包括并列连词、顺承连词、转折连词、假设连词、目的连词、因果连词、方式状态连词等用法。

作为顺承连词的“斯”,在上博简楚辞中主要用于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则”。共计2 例:

(10)木斯独生,榛棘之间兮。(《李颂》简1)

(11)逴远行道,不穷(?)有折,兰斯秉德。(《兰赋》简3)

对于这种起连接作用的“斯”的词性,学术界向有歧说,或认为是代词,或认为是副词,或认为是连词。对此,张玉金先生总结道:“这种起连接作用的‘斯’虽然仍有一定的对上文的复指作用,但其主要作用是表示承接,所以还是看成连词好一些。”[3]358笔者同意这一看法。“斯”在这里也应为连词,表顺承关系。杨树达《词诠》:“承接连词,则也,乃也。”可以参看。

“其”的连词用法在先秦文献中比较少见,在屈原赋中则大量出现。上博简楚辞中也出现了用作顺承连词的“其”,主要有两种情况:其一,用于主谓之间;其二,用于状中之间。可译为“就”,共有6 例。

首先是用于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其1”。共出现4例,如:

(12)倝冬之祁寒,叶(?)其方落兮。(《李颂》简1)

(13)虑余子其速长今兮,能与余相助(?)今兮。(《有皇将起》简3、简1)

雍宛苡先生把以上用法归入语气助词。[4]上引例(13),主谓结构“余子其速长”充当了动词谓语“虑”的宾语。

用于状语与中心语之间的连词“其1”共出现2 例:

(14)年前其约俭,美后其不长。(《兰赋》简4)

过去学者对《楚辞》所见“其”多有讨论,包括《离骚文例》、《屈原与楚辞》等论著均有涉及。薛恭穆先生将《楚辞》中大量的“其”、“而”、“之”等虚词看成是附在形容词、副词后面的助词。[5]胡朝勋先生认为《楚辞》第四字位“其”字,大抵属于先秦诗歌中用以舒缓语气、谐和音律的语间助词,并非词缀。[6]鉴于不少学者将此类“其”视作词缀或助词,熊焰先生强调它应该是先秦韵文的一种特殊用法,即代词虚用。[7]吕亚东先生对屈原赋中的“其”有细致的划分,他认为屈赋中的“其”用作连词的所占比例最大,有表示修饰、转折、因果三种用法;此外,“其”还有代词、副词、助词的用法。[8]吕先生的看法是相对客观的。陈明富先生将《楚辞》连词“其”区分为表示修饰关系、承接关系、假设关系、让步关系、兼语词组间起连接作用5 种用法。[9]

并列连词“与3”所连接的前后成分为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或短语,它们可以是名词,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动词。共出现1 例:

(15)……大路今兮,与楮今兮。(《有皇将起》简3)

上引例(15),“与3”前之“樕”和后之“楮”均作动词“ ”的宾语,二者地位等同,可以互换。雍宛苡则理解作介词。[4]

先秦文献中,还有一个和连词“与”用法相近的连词“及”。它们都广泛地应用于先秦文献中。但饶有兴味是,二者的连词用法在文献中的分布却有所差异,这表现了二者在地域分布上的差异。

据笔者统计,“与”在屈原赋中用作连词的共有20处,均用作并列连词,其中《离骚》8 次,《九歌》1次,《九章》11 次。“及”在屈原赋中共出现12 处,然而,没有一处是用作连词的。“与”在上博简楚辞中共出现4 例,其中用作并列连词的共有1 例,其他3 例均用作介词。连词“及”在上博简楚辞中没有出现。

并列连词“其2”主要用于谓语与谓语之间或紧缩复句的分句之间。上博简楚辞中“其”主要连接谓语,相当于“而”。共出现3 例:

(16)亟植速(?)成,厚(?)其不还兮。(《李颂》简1)

(17)深利幵豆,亢其不贰兮。(《李颂》简1 背)

(18)旱其不雨兮,湫(?)而不涸。(《兰赋》简2)

《李颂》与《九章·橘颂》的内容与思想存在诸多共性,在语法方面同样如此。《橘颂》中“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的用例,均与上述例句相似。

“如”在上博简楚辞中出现2 例,其中一例用作假设连词,在简文中写作“女”,用于假设复句的前一分句,表示假设的情况或条件,后一分句表示结果,可译为“假如”、“如果”。共有1 例:

(19)如兰之不芳,信兰其沫(?)也。(《兰赋》简4)

上引例(19),“如”,整理者是“如同”、“好像”的意思。[1]262雍宛苡先生因此没有统计。[4]蒙陈民镇见告,这里的“如”未必是好像的意思,可能是连接句子的虚词。此处正是用作假设连词,为“如果”、“假如”的意思。

假设连词“如”多用在楚简中,与另一假设连词“若”有所不同。周守晋先生指出,在出土文献中,这两个词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表‘如果’时,楚文献只用‘如’;与秦地文献只用‘若’相比,这是一个明显的地域特征。”[10]120-123据张玉金先生统计,假设连词“如”在上博楚简中共出现17 次,在郭店楚简中出现3 次,在九店楚简中出现4 次,此外,其他楚简中也出现少许。并得出“除了《峄山刻石》中的1例之外,假设连词‘如’确实都出现在出土楚文献之中”的结论。[3]392值得注意的是,屈原赋中并未出现这种用法的“如”。

总体来看,上博简楚辞中的连词“而”出现最多,“而”的用法最为灵活、复杂,既可用作顺承连词、转折连词,也可用作并列连词,而以转折连词的用法居多。不论是屈原赋,还是上博简楚辞,“而”都是用法最灵活、最复杂的连词之一。其次是连词“其”,是楚辞类文献常见的连词,过去学者对传世楚辞的“其”多有讨论。在所有连词中,顺承连词的用法出现最多,其次是转折连词。

(三)助词

上博简楚辞中出现的助词有之、所、有3 个,本文把它分为结构助词、其他助词两类。

结构助词“之”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用在定语与中心语之间;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用于状语与中心语之间;用于中心语与补语之间;用于主语与介宾结构之间。上博简楚辞仅见于定中之间、主谓之间两种。这两种情况也是最常见的。

其一,用于定中之间的“之”。

用于定中之间的“之”前的定语可以是体词性词语,也可以是谓词性词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之”后的中心语一般都是体词性词语,上博简楚辞亦是如此。

“之”可以用于四种语义类型的定中短语之中,分别是领属关系、修饰关系、限制关系和同一关系。上博简楚辞中仅见于领属与限制两种类型。

领属关系即用于领属性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共出现2 例:

(20)鹠鷅之止今兮,欲衣(?)而恶枲今兮。(《鹠鷅》简1)

(21)鹠鷅之羽今兮,子何舍余今兮?(《鹠鷅》简1)

据笔者统计,屈原赋中用于领属关系的“之”共出现23 次。

其次是限制关系,用于限制性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共出现6 例,均出现于《李颂》,如:

(22)木斯独生,榛棘之间兮。(《李颂》简1)

(23)嗟嗟君子,观乎树之容兮。(《李颂》1 背)

据笔者统计,屈原赋中用于限制关系的“之”较多,共出现75 次。

其二,用于主谓之间的“之”。

用于主谓之间的“之”,其谓语可以是词,可以是短语,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动词,论者或认为这种情况的“之”为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本文将它看作结构助词。共有7 例,如:

(24)命夫三夫之请也今兮。(《有皇将起》简6)

(25)如兰之不芳,信兰其沫(?)也。(《兰赋》简4)

据笔者统计,屈原赋中用于主谓之间的“之”共出现128 次。

结构助词“所”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面,构成“所”字结构的短语。当一个动词或形容词前加上“所”字之后,其词性就会发生改变而成为名词性结构。共有2 例:

(26)凤鸟之所集,竢时而作兮。(《李颂》简1)

(27)丰华重光,民之所好兮。(《李颂》简2)

结构助词“之”与“所”经常连用,组成“之所”结构,如上引例句。这种结构多见于屈原赋,如《离骚》:“昔三后之纯粹兮,固众芳之所在。”《九章·惜诵》:“专惟君而无他兮,又众兆之所雠。”屈原赋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据笔者统计,屈原赋共出现“之所”27 例。结构助词“所”共出现59 次,其中《离骚》10 次,《九歌》2 次,《天问》9 次,《九章》26 次,《远游》4 次,《卜居》8 次。

总体来看,上博简楚辞的助词以“之”为主,主要用作结构助词,尤其是用于主谓之间,这是与屈原赋一致的;另一方面,其用法不如屈原赋中的“之”丰富。

(四)语气词

语气词通常用在句末,也可用在句中,可分为句末语气词和句中语气词。上博简楚辞共有也、矣、哉、乎、兮、今兮、也今兮7 个,其中“哉”、“乎”是句中语气词。

语气词“也”在上博简楚辞中用在陈述句末,共有3 例:

(28)如兰之不芳,信兰其沫(?)也。(《兰赋》简4)

(29)风旱之不亡(?),天道其越也。(《兰赋》简5)

(30)稊稗之方起,夫亦适其岁也。(《兰赋》简5)

据笔者统计,屈原赋中语气词“也”出现17 次,其中《离骚》6 次,《九章》11 次,都是抒情性浓郁的篇章。

语气词“矣”既可用在句末,也可用在句中。用在句末时,一般是在复句的后一分句之末。上博简楚辞亦然,共有4 例,如:

(31)……旱,雨露不降矣。(《兰赋》简1)

(32)容则简逸而莫之能效矣。(《兰赋》简5)

屈原赋中仅有《离骚》出现1 次。

语气词“哉”在简文中作“才”。通常用于感叹句末、祈使句末、反问句末,也可用在句中。共出现1 例:

(33)缓哉兰兮!(《兰赋》简2)

上引例(33),语气词“哉”用于感叹句中。此感叹句发生了主谓倒置,“哉”用在了前置的谓语之后。屈原赋中仅有《离骚》出现1 次。

语气词“乎”在上博简楚辞中用于动宾结构之间,起延缓语气的作用。简文中写作“ ”。共3 例:

(34)相乎官树,桐且怡(?)兮。(《李颂》简1)

(35)观乎树之容兮。(《李颂》简1 背)

(36)思乎树秀兮。(《李颂》简1 背)

雍宛苡先生并未统计此项,[4]盖从整理者读作“吾”。上引诸例,“乎”介词短语均作谓语动词的补语,这与屈原赋所见用例可相比照。如《离骚》:“何所独无芳草兮,尔何怀乎故宇?”《离骚》:“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关于上举屈原赋两例,廖序东先生认为是语气助词,并指出《离骚》的“乎”除用作介词之外,也有用作语气助词的,相当于“兮”,用于句中表示语气的延缓,且主要用于下句。[11]154按照廖先生的看法,这种“乎”相当于“兮”,那么看作句中语气词会更加恰当。“乎”的这种用法,也是楚辞类文献的重要特征,是其他文献所罕有的。而在上博简楚辞中,同样可以看到这种用法。屈原赋中这种用法的“乎”共出现12 次,其中《离骚》7 次,《九章》2 次,《远游》3 次,《九歌》、《天问》等不见。

语气词“兮”在简文中写作“可”,通常用于句末,有时也可用于句中。大量运用语气词“兮”是楚辞类文献的一大特色,上博简楚辞亦是如此。“兮”在《李颂》与《兰赋》中用例很多,尤其是《李颂》,几乎每句都有“兮”。出现16 次,如:

(37)相乎官树,桐且怡(?)兮。(《李颂》简1)

(38)……旱其不雨兮,湫(?)而不涸。(《兰赋》简2)

(39)缓哉兰兮!(《兰赋》简2)

对“兮”的讨论,成果可谓汗牛充栋。总之,语气词“兮”虽然不独见诸楚辞,但确乎是楚辞体韵文的一大标志。屈原赋中“兮”共出现873 次,其中《天问》并未出现“兮”。

双音节语气词“今兮”在简文中写作“含可”,只能用在句末,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哎啊”。上博简(八)三篇楚辞中,有《有皇将起》、《鹠鷅》两篇使用双音节语气词“今兮”,是前所未见的。出现36 次,如:

(40)子遗余鹠鷅今兮。(《鹠鷅》简1)

(41)鹠鷅之止今兮,欲衣(?)而恶枲今兮。(《鹠鷅》简1)

(42)……大路今兮,与楮今兮。(《有皇将起》简3)

不一一列举。从上引3 例可见,前半句末和后半句末同时使用了双音节语气词“今兮”。这是上博简楚辞的一大特色。

在简文《有皇将起》的末尾又出现了三音节语气词“也今兮”,写作“也含可”。与双音节语气词“今兮”用法相同,“也今兮”只能用在句末。其用例不如“兮”和“今兮”多。此语气词亦不见于屈原赋和先秦其他文献。共有4 例,如:

(43)……也今兮,命三夫之旁也今兮。(《有皇将起》简6)

(44)醪(?)膰之精也今兮,命夫三夫之请也今兮。(《有皇将起》简6)

多个语气词连用,见诸《离骚》的“已矣哉”。

上博简楚辞中的语气词较为丰富,以“兮”、“今兮”、“也今兮”为主,反映了楚辞类文献的一大特色。

三、对上博简楚辞虚词特征的初步认识

上博简楚辞的虚词与今本《楚辞》存在共通之处,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个性。由于上博简楚辞的语料不是很丰富,所包含的信息有限,不一定能反映屈原之前楚辞类作品的全貌。但通过对这四篇文献的虚词分析,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化我们对楚辞虚词乃至楚地虚词的认识。

上博简楚辞中出现了假设连词“如”,从此前的材料看,这是具有楚地特色的虚词(但这种用法的“如”不见屈原赋)。同时,这四篇文献没有见到连词“及”,只有连词“与”,这是与传世《楚辞》相合的,也是与楚简所反映的规律相合的。周守晋先生统计了楚简和秦简中连词“与”、“及”的使用情况,并指出:“就楚简、秦简‘与’、‘及’的使用来看,应该说是共性、差异并存。在共性一方面,两类简中‘与’、‘及’的动词意义是基本一致的;同时,两类简既有介词‘与’,又有连词‘与’;这也表明‘与’的使用,在时代、地域方面具有连续性。两类简的差异,正如大西克也先生指出的那样,‘及’在楚简中没有作连词的用例(引文一处例外);而在秦简里,并列连词主要用‘及’。”[10]151-158张玉金先生指出,在出土战国文献中,并列连词“与”主要出现在楚简和曾简之中,在楚简中有97 次,在曾简中有28 次,在秦简和战国金文中各出现4 次、1 次。并列连词“及”主要出现在秦简中,有313 次,在楚简中只出现了6 次。[3]279笔者认为,楚简中并列连词主要用“与”,是可信的。这不仅体现在出土文献中,在传世文献中也可窥见一斑。上博简楚辞与屈原赋中,只用连词“与”,没出现连词“及”,进一步证明了这个现象。

上博简楚辞多用连词“其”。“其”作为连词,在其他文献中是罕见的。在楚辞中,“其”不仅可以作顺承连词,还可以作并列连词。用法广泛,用例较多。在这方面,出土楚辞与传世楚辞是一致的。由于《楚辞》中连词“其”的用法比较特殊,大多数相当于连词“而”,这在其他文献中是罕见的,故在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之前的虚词专书多未涉及此义。廖序东先生认为《离骚》中大多数“其”相当于“而”,至于用在主谓之间的连词“其”,廖先生则认为是代词。他分别反驳了以“而”、“之”、“且”等虚词代替“其”字的观点,他认为只有一种说法能完全适用于本类的“其”字,即这些“其”字是人称代词,复指主语作主语的同位语,有强调主语的作用。[12]对于用在主谓之间的“其”,崔重庆先生认为是连词:“在散文中,‘其’虽可用于主谓之间,但都表示一定的语气,是作为语气副词出现的。而楚辞中的‘其’却可用于主谓之间,而不表示任何语气,因此不是语气副词。……这种‘其’也不能解释成复指主语的代词,因为‘其’在先秦一般是不做主语的。”[13]这种用于主谓之间的“其”均为不表示任何意义的连词,是楚辞所特有的。郭爱平先生认为与先秦散文相比较,“其”在《楚辞》中主要用作连词。主谓之间的“其”具有复指强调主语的功能,而当“其”的这种复指功能弱化时,“其”便产生了主谓之间的连词。[14]笔者同意将这种“其”看作连词。用于主谓之间的“其”具有复指主语的功能,为指示代词。而最晚当在战国后期,这种复指功能就已经弱化了。于是,连接主谓的“其”作为连词出现了。从本文所引4 例中,不难看出,这种用法的“其”在语义上具有承接的作用,与上文“斯”用法相近。在先秦其他传世文献乃至出土战国文献中,“其”的这种用法都是罕见的。至于用在状语与中心语之间的连词“其”,早在西周传世文献中就已经出现了。而且,“这一连词也是由指示代词‘其’的复指功能弱化所致。不过,此时的‘其’不是复指前面的词,而是复指后面的动词,即复指特殊的动作行为方式”。[14]“其”的连词用法是楚辞类文献的特征之一,这种用法在屈原赋中大量出现,在上博简楚辞中亦有运用。

至于上博简楚辞连词“斯”的用法,则是屈原赋所不见的。本文所引例(10)、例(11),“斯”用在主语与谓语之间,具有承接上文的作用。整理者认为:“‘斯’,虚词,相当于‘此’。……按《楚辞》‘斯’字多见,皆用作虚词,训为‘此’,如《卜居》:‘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渔父》:‘子非三闾大夫与?何故至于斯?’均其例。”[1]261姜亮夫先生指出:“《楚辞》斯字八用皆一义。皆借为语词。……总八用言,皆可训‘此’。”[15]296查之屈原赋“斯”字用例,均为明显指代用法,与此不同。

楚辞类文献中“乎”的语气词用法同样具有个性,在上博简楚辞中,这种用法同样也出现了。

这四篇文献,出现了我们此前所未知的语气词“今兮”、“也今兮”,这无疑能深化我们对楚辞类文献的认识。此前的出土战国文献,“兮”所见甚少。据张玉金先生统计,“兮”出现2 次,一写作“氏”,一写作“可”。[3]631上博简楚辞中“兮”均写作“可”,用例丰富,且出现新的用法,弥足珍贵。

诸如连词“其”、语气词“乎”、语气词“兮”、“今兮”、“也今兮”的使用,均是楚辞类文献强烈文体特征的表现。

总之,上博简楚辞一方面是出土文献,一方面能体现楚地语言特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其虚词特征凸显出一定的地域性与文体色彩,同时具有较强的个性。

[1]马承源.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2]陈民镇. 上博简(八)楚辞类作品与楚辞学的新认识——兼论出土文献与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关系[J]. 邯郸学院学报,2013(3).

[3]张玉金. 出土战国文献虚词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4]雍宛苡.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八)》虚词初探[EB/OL]. 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网站,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863,2012-05-13.

[5]薛恭穆. 《楚辞》中形容词副词的后缀[J]. 中国语文,1980(6).

[6]胡朝勋. 《楚辞》语间“其”字考释[J]. 古汉语研究,1991(2).

[7]熊焰. 先秦韵文“其”字代词虚用说[J]. 古汉语研究,1997(2).

[8]吕亚东. 试释屈原赋中的“其”字[J]. 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85(2).

[9]陈明富. 《楚辞》虚词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10]周守晋. 出土战国文献语法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11]廖序东. 楚辞语法研究[M].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12]廖序东. 释《离骚》“其”字句[J].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0(1).

[13]崔重庆. 楚辞中“之”、“其”、“而”、“以”诸虚词的使用特点[J]. 求是学刊,1983(6).

[14]郭爱平. 先秦汉语“其”字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5]姜亮夫. 楚辞通故[M]. 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2.

猜你喜欢

虚词楚辞连词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楚辞·九章·惜往日》校读一则
屈原和楚辞
基于混合策略的藏文虚词识别方法
秋夜读《楚辞》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Note from the Editor-in-Chief
魏晋南北朝时期楚辞的接受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
虚词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