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

2013-08-15

邯郸学院学报 2013年3期
关键词:儒学中国化现代化

鲁 力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

鲁 力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在我国存在着“对立论”与“等同论”的争论,争论是实质是割裂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二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就必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之间的区别与联系,看到二者的互动共进关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儒学;现代化;互动共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地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具体化。儒学现代化,就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使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创造性转化,成为人民群众的精神财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文化资源和精神支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是当代中国一个重要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全面认识和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的关系问题,对于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儒学现代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关系的争论及其实质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的关系,在我国学术界争论激烈,观点各异。概而言之,主要有两种相互对立的观点,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的“对立论”与“等同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的“对立论”

对立论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是互相对立的,不可通约。对立论有各种形式,但主要的倾向有两种,一种是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场反对儒学现代化,另一种是站在儒学现代化的立场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立场反对儒学现代化的思潮由来已久,早在五四时期一批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知识分子就对儒学展开了激烈批判。他们认为儒学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必须要彻底地与之决裂,将其打倒在地,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建立新的理想社会,摆脱中国落后的面貌。文革中的批孔批林斗争更是直接将矛头指向儒家人物孔子、周公,认为他们是反动阶级的代表而将其打倒在地。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马克思主义与儒学无论从内容或时代性、阶级性、功能性等来说,都是绝对对立的,不可能结合或融合。”[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清除儒家思想对中国人几千年来的毒害,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以之为我们的指导 。

站在保守的儒学立场反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也不乏其人。如大陆新儒家蒋庆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是绝对对立的关系,不可通融,是一种你死我活的敌对关系,他主张要建立所谓政治儒学,重新儒化中国,建立儒家化的中国,用他心目中的所谓新儒学取代马克思主义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

对立论只看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的表面区别。要么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属于无产阶级的事业,是具有远大前途的新生事物,是中国的复兴之路、富强之路、和谐之路,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而儒学属于封建统治阶级,是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因而把儒学现代化视为封建意识形态的复活,认为不能以古老的儒学结合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要么站在极端民族主义的立场,排斥作为西方文化产物的马克思主义,认为儒学应该继续作为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指导思想,认为中国人不应该接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两种对立论的思想都只是从简单的政治立场和肤浅的意识形态偏见看问题,带有情绪化的偏激性,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的内在契合和互补性,更没有汲取古今中外一切先进文化为我所用的宽广胸怀。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的“等同论”

等同论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是等同的,可以互相混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儒学化,儒学现代化就是儒学的马克思主义化。

站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立场的人认为,儒学现代化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化。如闫周秦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认为旧文化必须向新文化靠拢,通过学习新文化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儒学是旧文化,而马克思主义是符合现代化要求的新文化,因而儒学必须向马克思主义靠拢,实现儒学的马克思主义化。闫周秦说:“儒学的主体思想毕竟已经不和现代社会相适应,因此,儒学必须在现代社会存在的基础上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先进文化的核心,因此儒学现代化就是儒学的马克思主义化。”[2]

站在儒学现代化立场的人则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儒学化。如金观涛从深层结构说的观点出发,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实现马克思主义的儒家化。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后来被中国人所接受就是因为实现了儒学化的改造,获得了与儒学同样的深层结构。郭齐勇更是明确认为:“没有儒家文化就不可能有马克思主义的传入和中国化。所谓‘中国化’,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马克思主义儒学化。”[3]

不论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看成是马克思主义的儒学化,还是把儒学现代化看成是儒学的马克思主义化,都混淆了马克思主义与儒学的原则界限,都只是看到了二者内在的契合性、互补性,而没有看到二者的根本区别。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无产阶级的伟大事业,是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指导中国的现代化事业,而儒学现代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要重新认识儒学、重新理解儒学,发扬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将二者简单的对立或等同起来都是不符合实际的、片面的、形而上学的。这样既可能会出现将马克思主义或儒学其中任何一方过分拔高并封闭僵化,而将另一方过分贬低并打倒在地的偏激观点,也可能出现混淆二者原则界限的和稀泥现象,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儒学现代化都偏离正确的轨道。这两种倾向只会导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的断裂。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的互动共进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的关系既不是简单的“对立”,也不是简单的“等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的关系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区别而不能对立,有联系而不能等同,实际上二者之间是一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互动共进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的区别与联系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的本质属性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要解决的是经济基础层面的问题,也就是要在中国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创造新的经济基础,并进而通过经济基础的改造达到改造上层建筑的目的。儒学现代化要解决的则是上层建筑层面的问题,是要解决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民族认同等社会意识方面的问题。

其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的理论基础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是包括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是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儒学现代化的基础是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

最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的发展内涵不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生根落地,解决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问题,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儒学现代化的内涵是使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获得现代生命力,再次焕发光彩,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精神力量。

总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在本质属性、功能属性、社会属性上,在目的、任务上都是不同的,不能简单地把它们等同起来。在当今社会条件下,不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与作用如何强大,也不可能忽视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人民群众思想道德意识的影响。相反,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推进,更加需要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民族特色、民族形式、民族风格。片面夸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作用,否定儒学现代化的作用,无疑会使马克思主义脱离中国的实际,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能有效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各种问题,并且自身陷入僵化、封闭。

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的联系

按照马克思主义矛盾论的观点,事物之间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与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题中应有之意。

如郭齐勇教授指出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其实就是在儒家文化的土壤上进行的”[3]表面上儒学早就被打倒在地,儒家传统教育早就从中国的教育体制中去除掉了,实质上,经过几千年的浸润,儒家文化已经深深地嵌进中国文化的内核和亿万中国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和潜意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可避免地要与儒学发生关系。儒学现代化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有重大影响。

儒学现代化进行得顺利就会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也是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思想指南,直到今天它还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所以过去人们总结中国的落后的原因,就会把责任推到儒学头上。儒学现代化进行得顺利,一定意义上就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可以顺利实现现代化转型,就说明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可以顺利实现向现代化的转化。这无疑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儒学现代化进行得缓慢就会影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儒学里面同时包含了精华与糟粕,儒学现代化进程缓慢就一定意义上表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守和顽固性,难以实现现代化转型,就说明中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社会规范难以实现现代化,也就会延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其次,儒学现代化需要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利条件,借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儒学现代化创造了新的历史条件。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历史上形成的,适应于过去那个时代的意识形态、社会观念等。儒学在过去随着历史的每一次进步而改变着自身的形态。但是不管怎么变化,终究是封建时代的产物,它的经济基础是属于封建性质的,它的制度基础是封建制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尤其是改变了中国的经济基础,现在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基础已经属于社会主义性质,政治制度是属于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这样一种新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上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当然就获得了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和历史机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强化了儒学现代化的积极功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改变了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中国人不再是过去一团散沙,而是紧密围绕在党中央周围,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团结奋进。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空前增强。在这样的情况下,民族主体性极大的发扬起来,民族的传统文化受到重视和爱惜,儒学的现代价值也受到人们的重视。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儒学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借鉴经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中华民族复兴的蓝图。波澜壮阔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创造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是指导文化强国的光辉指针,同时也是儒学现代化的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可以为儒学现代化提供借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宝贵的经验就在于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证明,必须要科学的对待马克思主义,不能对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封闭化、僵化,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发展马克思主义,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任何理论体系要想发挥它的作用都必须不断与时俱进、自我更新。这给儒学现代化以重要启发:儒学要实现现代化,就不能是简单重复过去的传统,更重要的是与时俱进,实现创造性转化,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面对时代的课题,不断扬弃不适应新的时代要求的旧观念。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的互动共进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但是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程度还不够深,我国的社会发展程度还不够,因而对于推动儒学现代化,以及利用儒学现代化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效果不明显,理论与实践都显得不足。儒学现代化,坚持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发展方向,是富于生命力。但是也要看到,在一段时期里面,儒学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得不够紧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儒学现代化是我们刻不容缓的重大使命,这一过程充满了机遇与挑战。

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迅速发展推动儒学现代化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第二次伟大飞跃,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保护传统文化的工作,开创了儒学现代化的新局面。

一是儒学现代化受到空前重视。从读经热到儒藏的编修,从孔庙的祭祀大典到党中央明确提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4]34从几大高校国学院的建立到世界汉学大会,从孔子学院的广泛建立到构建和谐社会理论中对传统和谐理念的借鉴,儒学已经逐渐走出了被称为封建遗毒阴霾,逐渐被人们认识到“儒家是中华民族根源意识。它的历史比封建社会悠久,它的命运比封建专制长远,专制君主选定它作为意识形态,并不在于它与封建君主专制配套,而是借用民意,打着儒家的旗号而已。即使儒家为官方意识形态,也不过是历史上某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而已。儒家学说广大悉备,包罗万象,……,不能将儒学等同于封建主义,更不能简单地将儒学简约为封建意识形态。”[5]儒学已经光明正大地走向了世界,儒学研究已经被认定为一门学问。

二是儒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儒学研究队伍不断壮大。《儒藏》的编修出版为儒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文献基础。今天的儒学研究已经摆脱了昔日意识形态笼罩下简单化的学术套路,不再是简单的阶级划分法,脸谱化的批判。儒学研究不断向着广度和深度推进。儒学研究的队伍也不断壮大,许多高等学校开设了儒学高等研究院、或国学院,或以儒学研究为主的高等人文研究院等各类儒学研究和教学机构。连带的就是大量有关儒学的论文和专著出版,从中国知网搜索可知,近十年来以儒学为主题词的论文就有上万篇,如果算上研究各类儒学人物、及儒学经典等问题的论文,估计有几十万篇。从被打倒在地、弃之如敝屣到今天巨大的儒学研究队伍,儒学现代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2. 儒学现代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精神文化资源

儒学现代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重要的精神文化资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和文化基础,抛开了儒学现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难以深入人心。

儒学现代化提供了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基础。中华民族不同于世界上其他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在几千年来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引以为豪的中国文化。儒家文化是支撑中国传统文化的三根柱子中最大的那一根。两千多年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造就了儒家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地位。长期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儒学已经与中国文化密不可分。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文化都打上儒家的浓厚色彩。除了儒家文化,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更能起到加强中华民族认同感的作用,无论香港、台湾地区还是美国,乃至全世界的华人都认同儒家文化,中国大陆也高度重视儒家文化,只有用儒家文化才能凝聚中华民族的人心。儒学现代化提供了凝聚中华民族认同感的深厚基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要深入人心,得到中华民族全体成员的认同就必须依靠儒家文化的力量,实现儒学现代化。

儒学现代化弥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足之处。在现代化的过程中,人们越来越需要精神的支持。“在当今世界,我们发现,现代性越是深入,轴心文明不仅没有消解,反而以一种更激烈的反弹力量出现,……,普世的现代性可以给人们带来繁荣的物质、文明的制度,却无法解决人们心灵深处的文化认同。认同这个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凯旋,反而变得越来越尖锐。”[6]138精神信仰问题应该说是现代文明无法解决的问题,唯有轴心文明可以解决。在我国广大人民群众中非党员有10多亿人,要想他们全都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既不可能也不现实,要解决现代化过程中人们的精神信仰问题,应对海外宗教势力的入侵,唯有弘扬传统文化,用儒学填补人们的精神需求,实现儒学现代化再生。

总之,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的关系,有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有利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既要把握二者的原则界限,又要把握二者的联系与互动共进,这样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的良性互动,取得双赢的结果,造福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

[1]阮青.九十年代关于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问题的研究[J].孔子研究,1998(3).

[2]闫周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现代化[J].学理论,2009(5).

[3]郭齐勇.儒学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现代化[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6).

[4]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颜炳罡.儒学与封建专制并不配套[N].北京日报,2010-5-17(19).

[6]许纪霖.当代中国的启蒙与反启蒙[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Marxism in China and Modernization of Confucianism

LU Li
(School of Marxism,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100872, China)

On Marxism in China’s relations with Confucianism modernization in our country there is a “confrontation”and “equivalence” argument, the argument is essentially fragmented dialectical unity between Marxism in China and Confucianism modernization. To adhere to dialectical unity between Marxism in China and Confucianism modernization, we must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 and connections between Marxism in China and Confucianism modernization, and to se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Marxism in China; Confucianism; modernization; interaction together

book=31,ebook=83

D641

A

1673-2030(2013)03-0031-05

2013-06-20

鲁力(1987—),男,湖北咸宁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儒学中国化现代化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边疆治理现代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儒学交流在路上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