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商丘市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建设的对策探讨

2013-08-15李运河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5期
关键词:商丘市物流企业

李运河

(商丘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河南商丘 476000)

一、引言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和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我国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进入黄金期。中原经济区建设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新的机遇对商丘市提出了新的定位和要求。作为中原经济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商丘市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已成为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前沿和优势地区。2012年8月,商丘市正式被河南省政府批准为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这无疑为商丘市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成为加快商丘市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机遇和强大引擎。目前,商丘市正在大力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以集聚区建设为载体,优化产业结构,积极开创特色主导、集群承接的新格局,努力构筑中原经济区的东部战略支撑。

然而,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产业转移作为产业发展的空间推移和区位转换,既具有区域相关性,也具有“区域粘性”[1]。与河南省其他地区相比,商丘市作为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尽管与东部地区在产业转移方面的区域相关性最大,但由于产业转移“区域粘性”的存在,未必就能理所当然地承接到东部地区的转移产业。同时,尽管商丘市承接产业转移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产业集聚区发展不平衡、产业链条不完善、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因此,对商丘市来说,一方面,要借势于产业转移的区域相关性,充分发挥包括区位在内的各种现有优势,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另一方面,要充分估计到产业转移“区域粘性”的约束和自身经济发展中的不足,抓住中原经济区产业转移示范市的历史性机遇,以承接促发展,变边缘为前沿,成功实现中原经济区东部战略支撑的宏伟目标。

二、商丘市承接产业转移的经济效应

通过承接产业转移,能够给承接地带来各种经济效应,如要素注入效应、竞争引致效应、产业升级效应等。这些经济效应正是商丘市积极、主动地承接产业转移,建设中原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的关键动因所在。

(一)要素注入效应

承接产业转移最直接的效应就是给承接地带来了投资,而投资是拉动经济增长最直接最便捷的手段。近年来,商丘市围绕主导产业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突出招大引强,加强与国内大企业集团的合作,吸引外资,出口额迅猛增长。“十一五”期间,商丘市累计引进省外资金852.3亿元,引进项目2 476个,其中引进3亿元以上工业项目68个,投资总额422.3亿元;实际利用境外直接投资5.1亿美元,年均增长17%;出口累计完成4.7亿美元,年均增长20%[2]。飞龙电器、爱玛车业、香雪海电器、万宝制冷集团、国药集团、安踏集团等一大批产业转移项目相继落户商丘。同时,承接产业转移还为商丘市经济发展注入了相对稀缺的技术、管理、人才等多种要素,直接推动了商丘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二)竞争引致效应

与商丘市本地企业相比,转入企业一般都是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它们拥有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高素质的人才和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在很多方面具有显著的竞争优势。这些高端企业的引入,有利于打破商丘市原有产业的低效垄断局面,通过竞争改变传统的思维定势和服务意识,创造新的竞争格局。同时,在激烈的竞争压力之下,商丘市本地企业若想在与转入企业的竞争中谋求一席之地,就不得不采用先进的技术,不断学习新的产品工艺,创造新的消费取向,通过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因此,与承接产业转移相伴随的产业竞争将促进商丘市本地企业生产效率的提升,进而推动商丘市原有产业的技术进步和创新。

(三)产业升级效应

承接产业转移能够实现承接地产业的跨越性发展,这对于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2]。商丘市作为农业大市,人口密度大,自然资源丰富,产业结构以传统生产要素为依托的资源型、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相对缺乏。承接产业转移为商丘市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创造了条件。首先,在承接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转入产业将带动资本、技术等稀缺要素的迅速转移,有助于商丘市新的主导产业的形成,有效地推动商丘市优势产业的转换升级;其次,转入产业会使得商丘市本地产业中采用先进技术的企业在数量和比例上不断增加,有效地推动商丘市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最后,先进产业的大量移入,先进技术、产品和管理经验等优势要素在商丘市各产业的不断扩散和渗透,能有效地推动商丘市传统产业由资源、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换。

三、商丘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优势与劣势

(一)优势分析

1.区位优势

商丘市地处豫、鲁、苏、皖四省结合部,位于我国东部沿海与中部地区的过渡带上,承东启西,连南接北,是国家促进中部崛起地区规划确定的“两横两纵”经济带中沿陇海、京九经济带的交汇城市,也是中原经济区东向对接沿海发达地区的“桥头堡”和战略支撑城市,在承接产业转移方面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

2.资源优势

商丘市自然资源条件优越,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人力资源等方面十分丰富,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首先,商丘市土地资源丰富。商丘市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土地肥沃,是全国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优质的棉花、西瓜、酥梨和辣椒生产基地。其次,商丘市矿产资源丰富。商丘市是我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其中,储量100亿吨的永夏煤田为全国六大无烟煤基地之一,柘城县更是新发现了储量达20亿吨的特大煤田。在当前的产业转移中,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东部地区上游产业向商丘市进行转移的趋势日益明显。最后,商丘市人力资源丰富。商丘市是人口大市,人口密度较大,在全市1.07万平方公里的平原大地上居住着880万常住人口,其中农村人口65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超过280万[3]。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低廉的劳动力价格,是东部地区积极向商丘市转移产业的重要原因。

3.市场优势

快速占领中西部市场是东部发达地区大企业集团积极开展跨地区投资的主要目的。商丘市具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经济密度,在有效的服务范围内,能够形成较大的消费市场和生产能力,有利于产业集聚形成和规模效益的获得。尽管目前商丘市人均收入水平还不高,消费能力不强,但随着经济不断发展,购买潜力和发展空间是不可限量的;此外,在发达地区一些传统产业的市场已经饱和,但在商丘,这些产业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其未来的发展速度和增长空间不容忽视。另外,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商丘市已经形成了一些经济基础好,人均消费水平高的区县,如梁园区、永城市等。这都为承接产业转移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商丘市已成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理想空间。

(二)劣势分析

1.产业配套和软环境建设滞后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商丘市的产业集聚区发展建设良好,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综合承载能力日益增强。产业集聚区已成为推动商丘市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和加快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全市11个产业集聚区全部实现了“三规合一”,培育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产业集聚区建成面积86平方公里,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 000亿元,引进企业1 096户[4]。然而,商丘市的产业配套能力还不强,软环境建设相对滞后,许多转入企业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配套企业,一些当地的产品或原料又难以达到转入企业的要求,企业所需的零配件仍需到东部地区采购,这必然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产业配套与软环境建设滞后成为制约商丘市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

2.承接产业转移的载体功能不足

载体建设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依托,也是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的重要基础。现代化的城市群和功能齐全的产业集聚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载体。近年来,商丘市坚持把产业集聚区建设放在关系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战略高度,着力提高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制冷基地、纺织服装基地、新材料基地、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建设步伐,积极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市。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商丘市的城市化水平还较低,尚缺乏足够的商业功能和具有现代化商业格局的城市群。同时,产业集聚区建设水平不高,基础设施还不健全。产业集聚区内存在着部分产业关联度低,累积循环效应差,集群自生能力弱,企业集群趋势不明显等诸多问题,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产业集聚区集群效应的发挥。

3.现代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

承接产业转移需要有相对完善的交通运输条件和发达的现代物流体系。商丘市地处苏鲁豫皖结合部,是京九铁路与陇海铁路、310国道与105国道、济广和连霍高速公路交汇点,是中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但是,商丘市的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缺乏功能齐全、较成规模、具备空间聚集功能的现代物流园区和物流中心,商丘市作为豫东物流枢纽城市的交通及资源优势难以充分发挥。同时,商丘市大部分企业以自营物流为主,社会化的第三方物流市场需求不足。另外,现有的物流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布局分散、功能单一,多数物流企业仍以运输、搬运和仓储等基础性服务为主,缺乏流通加工、物流信息管理和物流成本控制等增值型服务。物流业发展相对滞后已成为制约商丘市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瓶颈。

4.专业技能人才缺乏

人力资源的质量决定着承接产业转移的高度,高层次的产业转移需要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与之相匹配。虽然商丘市的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但人口素质较低而且专业技能不强。商丘市人力资源平均受教育程度偏低,熟练技工人员和高素质、高层次人才较为缺乏,已成为制约商丘市产业转移承接能力的重要因素。随着转入企业的增多,企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数量日益增加,适应转入企业需要的技术工人资源匮乏,尤其是熟练技工人员、高新技术研发人才、高级管理人才严重不足,直接影响到转入企业在商丘市的发展壮大。

四、商丘市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探讨

(一)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打造承接转移载体

随着产业转移向高层次的拓展,移入的产业已经从原来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企业组团式或产业链整体转移趋势明显[5]。一个龙头企业投资往往会带动和引导一批相关行业的大量投资,形成龙头带配套、配套引龙头的良性发展格局。因此,一方面,商丘市要进一步提升产业集聚区的建设水平,按照“三规合一”、“四集一转”、产城互动的要求,坚持特色主导、龙头带动、集群发展、集约高效的原则,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加快优势产业向集聚区集中,大力引进龙头型、基地型企业,培育主导产业,吸引配套企业和关联企业的集群发展,促进主导产业链延伸和横向配套。另一方面,商丘市要大力推进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标准厂房、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尽快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配套基础设施,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良好的软硬件环境,提升产业集聚区的市场竞争力。

(二)整合优惠政策,优化产业转移软环境

首先,完善产业政策,整合各领域、各行业、各部门的优惠政策与支持资金,形成加快承接产业转移的合力,制定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建立专项资金,发挥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商会、协会等中介机构配合政府部门开展产业转移洽谈活动;其次,切实提高政府服务效能,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完善联审联批制度,进一步简化程序,提高效率,建立完善重大承接项目的总协调人制度和项目推进责任单位及责任人制度,量化项目推进总体目标和分阶段目标,全面优化产业转移软环境;最后,大力推进产业集聚招商,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思路,积极承接东部地区链式和集群式产业转移,争创一批国家和省级对外开放示范集聚区,推进商丘经济开发区申建国家级开发区。

(三)加快现代物流体系建设,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

首先,建立现代综合物流体系。充分利用综合交通枢纽优势,大力发展综合物流中心、专业物流中心和配送分拨中心,推进和完善“物流节点-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三级物流运作设施网络,建设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强化承接产业转移的交通区位支撑[6]。其次,积极培育物流龙头企业。坚持企业自身发展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的原则,对传统物流企业进行重组改制、技术改造、功能扩张,鼓励具有竞争优势的物流企业通过合资、合作、兼并、整合和战略加盟等方式实现规模扩张,通过物流资源要素整合,使企业的集中度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最后,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大力培育和引进第三方物流企业,引导传统运输、仓储企业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型。通过多种形式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发挥其专业化的优势,运用现代物流管理方式和技术为大型工商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谋求共同发展。

(四)结合产业需求,加强技能培训,全面提升劳动力素质

首先,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念,重视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人力资源开发的质量决定着承接产业转移的高度,因此,应重视熟练技工人员、高级研究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等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其次,充分利用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的劳动力是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必要条件,尤其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但在商丘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都缺乏一技之长。笔者在对香雪海企业集团调研时发现,企业转移到商丘民权以后,很难在当地招到合适的工人。商丘市劳动力资源在数量和质量上的不协调,难以满足移入企业的用工要求。因此,商丘市要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广泛开展旨在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劳动力的引导培训,加大岗前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劳动者。最后,将劳动力转移与产业转移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培训为突破口,推动劳动力转移,承接产业转移。针对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的用工需求,引导培训机构与用工企业对接,实行订单式、一对一培训,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人才支撑;鼓励以委托培养等方式,将有发展潜质、具有一定专业技能的职工送往国内外进行考察学习,或者送到国内外相关的技术学院进行深造。

[1]程必定.产业转移“区域粘性”与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思路[J].华东经济管理,2012(4).

[2]商丘市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shangqiu.gov.cn.2012 -05 -14.

[3]王灿.商丘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初探[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8(4).

[4]王建民.着力提升产业集聚区发展环境,为建设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提供坚强保障[N].商丘日报,2012-05-13.

[5]王静.河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经济效应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1(7).

[6]岳晓东,刘凯.商丘市现代物流业发展的SWOT分析[J].物流技术,2011(4).

猜你喜欢

商丘市物流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商丘市工程建设项目“双流程”并联审批成效显著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商丘市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企业该怎么选择物流
不忘初心 砥砺前行——商丘市中级人民法院五年工作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