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出版模式对学术期刊的要求
2013-08-15令狐国芳
令狐国芳
(太原理工大学 期刊中心,山西 太原 030024)
学术期刊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即维护正常的学术秩序,净化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学术事业的健康发展,传承倡导优良学风等等。而在当今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的网络化出版成为一种新型的出版模式,也是出版业中发展速度最快、潜力最大的出版方式,它已成为促进各媒体竞争和交融的手段。学术期刊的数字化出版具有使用方便,兼有优于光盘型期刊与印刷型期刊的特点,故网络型数字期刊成为了学术期刊发展的方向。但从现状看,数字期刊并没有充分发挥其真正优势,印刷型学术期刊仍占据主导地位,而学术期刊数字化出版还处于从属补充地位。
一、学术期刊的新型出版模式
在网络环境下,学术期刊越来越受到较大的竞争压力和挑战,适应当下形势,学术期刊的紧迫任务是加快知识流的传播速度并提高其传播效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产业的进步,网络型数字化学术期刊发展的软硬环境已发生着由量到质的改变。建立多载体出版服务模式,从而改变期刊的出版模式,根据现有的馆藏空间、读者类型等实际情况,将纸质期刊、电子期刊、多媒体信息等多类信息资源整合于一体,从而实行多载体一体化的集中出版模式,进而促进多载体期刊的融合和共享。要充分利用先进的服务手段和现代化信息技术,把多元的资源、空间、服务整合在一起,构建综合、开放、无障碍、平等、互动的多载体交流平台,促进多载体文献的共享和融合[1]。
新型出版模式可以以普通出版、多元化和综合出版。普通出版是以文字形式为主的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论文的目录和文摘、各类学术论文、会议论文集和学术研究著作等。多载体一体化即多元化集中出版模式,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互联网出版,包括各种多媒体作品和音像出版物等。综合出版模式将多媒体出版、普通出版和服务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了不可分割的互联网出版形式。出版物主要包括学术文献数据库、网络期刊、网络图书、网络出版物和网络音像出版物等。数字化出版的学术期刊主要包括将在图书和期刊上出版发表的各类论文、学术专著等,也包括未公开出版发表的各类型文献、学术研究成果等,通过数字化处理制作,形成学术期刊数据库。通过战略合作的实施,整合资源,实现综合多元化传媒,实现多元传媒经营。
二、新型出版模式的优势
新型出版模式与传统出版模式相比较,具有出版周期短、读者检索阅读方便、利于收藏、出版成本低等特点。
(一)出版周期加快
学术信息的传播速度受到传统学术期刊出版周期的影响。而新型出版模式极大地使作者、编辑部、审稿专家和读者之间的时间和距离缩短,作者投稿、稿件的送审、返修及校对全部可以在网上进行。编辑和审稿专家可以将稿件中存在的问题和自己意见通过网络邮件的形式反馈给作者,作者可以据此邮件进行方便、灵活、快捷的修改。而且,由于技术进步,期刊的纸质印刷也减少了许多环节。
(二)读者检索阅读方便,信息流互动交流快捷
新型出版模式的另一个特点是可以将声音、图像和文字使用数字化技术结合在一起。作者在论文的写作中,可以在网络上轻松快捷地获得比传统出版更详细的数据与信息,同时获得最新的该学科前沿动态,以最快的速度传播新的研究成果,从而促进学术成果的全球化交流。同时也可以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同步发行电子版,让信息通过网络实现跨区域、跨国的快速互动交流,瞬间到达世界的任何角落,从而极大地提高信息流传播数量、时效和范围。
(三)利于互补收藏,降低出版成本
新型出版模式的另一个特点是利于互补收藏,即有选择地收藏数字期刊和纸质型期刊,对内容相同的这两种期刊,仅收藏其中一个版本,使得纸质期刊和数字期刊互相补充。同时新型出版形式不仅缩短了出版周期,而且也极大降低了出版成本,因为它不需要原材料、印刷、发行、运输、仓储等一系列费用。发达的网络资源使全球化的合作出版变成现实,从而可以使学术资源得以充分的交流利用,互联网是个时刻更新并运转的资料信息库[2]。数字期刊的网络出版更加符合读者的需要,增强了作者与读者之间的相互交流,具有交互性强的特点,数字化出版可以迅速地发展起来。
三、新型出版模式下对学术期刊的要求
学术期刊的出版是一件严谨、认真、科学的事情,不但要求信息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同时也以目前学术界公认的手段与方法进行把关,必须经过同行专家的审查评论才能在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出版版权标识如刊号、刊名等,不仅是学术界对学术成果认可的前提条件,也是出版资格认定的基本要求。利用新型出版模式出版发表的学术成果,要想在最大程度上进行交流与传播,必须经过合理严格的评定与研究,这就对编辑环节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实现编辑“学者化”
在新型出版模式下,优化的编辑队伍,不仅要精通编辑业务,熟悉学术出版规则,而且必需具有较高的学术鉴别力,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学术探索能力。要鼓励编辑通过参加有关培训,学习编辑学最新知识、了解编辑学最新动态,掌握最新的编辑学技巧,了解新型出版技术的发展状况。要加强编辑的学术研究能力,要求编辑进行学术研究,鼓励撰写相关的编辑学论文,使编辑的综合素质得以提升,最终达到编辑“专业化”“学者化”。只有这样,编辑才能拥有学者的视野,以学者的眼光审查评议论文,不但发现创新之处,更重要的是识别糟粕,挑拣出学术不端行为,如抄袭、编造、篡改和剽窃等[3]。
(二)严格审稿环节,树立责任意识和品牌意识,提高稿件质量
审稿环节是编辑部的基础性工作,应严格按程序进行酌定。在采稿环节,要坚定不移地执行期刊采稿标准,以质取稿。完善审稿程序,严格执行外部专家匿名审稿制度,审稿专家必须是该学术领域前沿的学者。专家匿名审稿不仅是期刊进行自我保护的有效措施,同时也是避免期刊编辑部与作者版权纠纷的有效途径。作者不知道编辑是谁,编辑也不知道来稿作者是谁,同时作者不知道审稿专家学者是谁,整个审稿过程完全在一种盲审状态下进行[4]。编辑应充分认识人情稿、关系稿和钱权交易稿的极端危害性,坚决杜绝这类稿件。从某种程度上讲,人情稿、关系稿大多是些学术水平不高甚至是东拼西凑之作,编辑应对其严格把关。
(三)源头上断绝学术不端
学术期刊要从源头上断绝学术不端行为的路径和渠道,这是学术期刊编辑的职责。对有抄袭、剽窃之嫌的稿件用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进行检测,经过有关专家学者认可,对弄虚作假、抄袭剽窃者,视其情节轻重分别采取严厉措施。学术期刊应对学术不端,要预防为主,惩防并举,以不断净化学术空气。
[1]邱翠云.纸质期刊和电子期刊并存利用分析[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4):25 -29.
[2]李 明,党红梅,董 杰.学术期刊如何防范学术不端行为[J].大理学院学报,2009(11):69-71.
[3]黄晓薇.网络学术期刊出版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6.
[4]姜 爽.网络环境下科技期刊出版模式探讨[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