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需要注意的问题*

2013-08-15何文兰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11期
关键词: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

何文兰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5)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的坚强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是党在农村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积极推动者和实践者,是党联系亿万农民群众的“神经末梢”。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以下简称“三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实现“三型”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目标的基础。但是,农村基层由于党员文化素质总体偏低、党组织和党员服务观念总体落后,创新动力整体不足等原因,建设“三型”党组织任重而道远,必须注意学习的转型、服务的定位和机制的创新等问题。

一、抓基础,注重学习的转型

纵观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都发挥着战斗堡垒和领导核心作用,其中关键的因素就是农村党员、党组织重视和善于学习,能在不断的学习中提高素质、增强能力、推进工作。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新任务和新考验,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迫在眉睫。因此,必须转变学习的观念、思路和方法,实现学习的整体转型。

(一)转变学习观念

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群众的主体意识、政治参与意识、法制意识不断增强,对党组织的要求越来越高。但是农村基层党组织还没有从“全能型”“管理型”转变过来,没有完全适应农村变化的新情况。因此,导致农村部分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党群、干群关系不和谐,党组织作用严重被边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应对新挑战,就必须更加善于学习和重视学习,必须着眼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这就要求首先要树立学习型理念。“学习型”当中的“学习”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后特有的新概念,与传统意义上的学习相比发生了根本变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学习的态度由过去被动的、他律的要我学逐渐转变成主动的、自律的我要学;二是学习的过程从过去的阶段性学习转变为贯穿于人的一生的终身学习,实现在学习中工作和生活,在工作和生活中学习;三是学习的重点从过去的以“学”为重,强调读书数量和对知识掌握多少转变为以“习”为重,强调思考和实际运用,着眼于学习的转化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四是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改造客观世界为主转变为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并举,重在提高个人能力方面;五是学习的方法从过去单方面机械记忆为主转变为运用、互动和比较式学习为主,强调实效性;六是在学习的形式上,从过去个体的、静态的向书本学习为主转变为团队的、动态的、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向国外学习为主,从单一的正规学校教育为主转变为学校和各种教育培训机构正规和非正规相结合的学习;七是学习的评估从以分数为主转变为“绩效”和综合能力提升为主。归纳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学习侧重于静态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取,本质上是“学”的概念;而“学习型”中的学习强调的是在汲取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拓宽思路、革新思维和创新行动,以在实践中达到预期的效果,本质上是“习”,或者说是更加突出和侧重“习”。因此,农村基层要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首先要从观念上摒除传统的一些不科学的东西,以促进农村“三型”党组织建设顺利进行。

(二)转变学习思路

既然“学习型”的学习与传统的学习相比发生了根本变化,那我们必须要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为目标,结合农村实际,正视农村形势,以解决农村问题为基本出发点来规划学习,统筹安排。即要以书本为中心转向以关切和解决农民利益和农民关心的重点问题为中心;以提高素质为目的转向以提高服务农村发展、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和谐和密切群众关系的能力为目的。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学习中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局面,最终把学习的收获转变成推进党建工作的动力。新形势下,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把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在农村的路线方针政策作为基本方向,要结合实际学习农业、科技、经贸、管理等专业知识,以发展能力为核心,以保持先进性为本质,以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为愿景。通过在农村开展新的群众路线学习教育实践活动,不断拓展农村党组织适应国情、党情变化的能力,以党员带领广大群众,实现党员个体、党组织与整个农村社会协同发展,不断提高服务群众的能力,形成更科学化、规范化和更以人为本的学习。

(三)转变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是一个主观的、也是一个客观的问题,说到底是个学风问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农村党员的学习也应该以时代为背景,符合潮流,采用先进的学习手段和方法既达到学习效果又节约成本。因为,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本身就包含着学习方法的多样性、合理性与科学性。现阶段,农村党员的学习教育必须紧紧围绕教育培养新型农村党员,带动建设现代新型农民队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一主题。针对农村党员居住分散、流动性大、困难党员多、文化水平低、农事繁忙等实情,坚持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实施分级分层分类指导原则,不断创新学习教育方式。要积极探索实践兴趣引导、需求满足、快乐体验、典型感化、活动陶冶、实践锤炼等新方法,切实增强农村党员学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学习教育质量和效果。要努力克服精神懈怠、能力不足、消极腐败、脱离群众的四大危险,确保在农村建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勤政廉政的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四)转变学习结果的运用

学习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通过学习解决问题,所以必须重视学习结果的运用。一方面要把学习的软任务变成硬指标。要量化学习目标,使学习成为人们能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坚决避免学与不学一个样,学多学少一个样。要把学习的成果落实在解决农民实际问题上,实现学习的效果与服务的质量、干部的考核升级相挂钩,防止学习上的“作秀论”“阵风论”。另一方面,要严格兑现学习的奖惩制度。利用报纸宣传、媒体报道的形式对学习先进者进行表彰,树立典型,以带动辐射其他的基层干部;组织演讲、讨论学习心得等活动,对优秀者颁发证书,鼓励大家,作为晋升提干的主要依据;对学习突出者,如有发明、专利的要适当给予经济上扶持和资助,保障学习的不竭动力。最后要积极把学习成果转化成生产力,创造智力产品,以提高学习效果。同时对于一些不重视学习、因学习不力而导致工作上的失误,给人民群众利益带来损害的要严加惩处。这样,使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有了制度上的保障。

二、抓核心,明确服务定位

为谁服务、为谁谋利是执政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工作重点和具体任务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但是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党的奋斗目标,是始终不变的。在实践中做好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工作应该注重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而由于党在农村的执政环境诸如农村社会阶层结构、城乡结构、农村权力结构和党组织做群众工作资源的变化,党组织必须树立服务意识、增强服务观念。所以,服务的定位问题至关重要,主要包括谁来服务、为谁服务、服务什么、怎么服务以及服务的标准等,应成为农村建设服务型党组织首要解决的基本问题。

(一)服务的主体和客体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1]857这个根本问题解决不好,其他许多问题也就不易解决。服务型政党的提出是我们党执政观念的重要转变,“体现了新的历史条件下对党的功能重新定位,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这种转变较之于其他任何政党都要深刻的多。”[2]1

农村基层党组织在计划经济时期是集体资源的掌控者和实际支配者,主导着群众的生产生活,与群众密切相关,实际上成为领导农业、农村和农民的“全能型”组织。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使农村利益主体多元化,税费改革导致农村基层党组织掌握的资源减少,村民自治促使村级党组织延伸的行政权力减少甚至没有;取而代之的是,引导农民成为市场主体、维权、利益表达、化解农村社会风险矛盾、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和谐、服务群众等要求迫在眉睫。很多领导干部和党组织在这方面未能很快转变,依然强调对群众的“领导”“管理”和“行政管控”;强调任务和责任,忽视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强调党员的义务,而忽视党员的权利,这些都直接影响和制约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党组织的作用被严重削弱。为了更好地适应农民群众的生产条件、生活方式、思想观念、服务需求和发展要求等新变化,在工作理念上,党组织必须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才能不断夯实执政的群众基础。因为“服务型”的理念就是凸显“人民”的重要性。农村基层服务型党组织重在服务,就党内来说,服务主体是党员干部,服务客体是农村普通党员;而就党组织与广大群众来说,服务的主体是党员干部和普通党员,服务客体是农村人民群众。只有弄清了服务的主体和客体,才能准确定位谁来服务和为谁服务的问题,才能摆正党群、干群关系,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所以,新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的客体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服务群众的内涵、外延也发生了变化,这本身就对党组织建设尤其是服务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服务的内容

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是社会转型条件下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重要保证,更是积极主动适应群众多元化需求的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必须围绕以下四个方面做好服务。一是服务农村的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农村经济发展的好坏关系国家发展的基础。“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尤其是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农民群众要成为市场主体,面对国内国际市场激烈的竞争,亟须党组织作为领头人,一方面为他们提供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资金、信息、技术等服务,以提高农民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带领群众结合实际,积极培育主导产业、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引进项目等来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服务农村社会。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直接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在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以及维护农村稳定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农村由于征地、拆迁等因素成为社会矛盾的集中区和多发区,农村社会风险和利益冲突日益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就是要集中在化解农村矛盾、破解农村难题、提高防范农村利益风险和化解农村利益冲突等方面服务,从而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三是服务农民群众。随着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发展,农村群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群众政治参与热情高涨。但在履行公民权利时却缺乏实践能力,党组织作为引路人如何引导、组织他们理性地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是服务的基本内容。同时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公共服务的需求日益迫切,而且需求出现了多样化,亟须党组织作为贴心人,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关怀与帮助。四是服务党员。党组织是党员之家,作为管理党员的基本单位,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来管理和教育党员。建设服务型农村基层党组织就是要尊重党员的主体地位和保障党员的基本合法权益,应积极适应新时期农村党员队伍结构、分布特点等的新变化合理设置基层党组织、整合农村党组织资源,为党员的成长进步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而做好服务工作,以增强自身的凝聚力;建立健全政治上关心、生活上关爱、工作上支持的党员工作机制,形成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新格局。

(三)服务的标准

建设服务型执政党,就是积极顺应执政党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的变化。同时也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按照时代发展要求,冲破落后的思想观念束缚,一切从基层实际出发,自觉认识、把握、运用党的建设和执政规律,更新服务理念,拓宽服务领域,转变发展方式,从而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过程。从这个角度讲,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的落脚点就是解决农民群众的实际困难和问题。那么,如何体现农村基层党组织服务的好坏,检验的标准是什么?答案只能是群众说了算,即以群众是否满意、是否答应、是否欢迎、是否受益为检验标准。有了人民群众这条根本的检验标准才能促使党组织服务群众落到实处。否则做什么事情,没有服务质量的目标保证、服务方法的规范化、服务过程的程序化,甚至是损害群众利益的事情也打着“服务”的幌子,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服务型党组织的意图。因此,群众检验的标准就显得至关重要。

三、抓关键,推动机制的创新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落实到治国理政的各个环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重要命题浓缩了时代发展对党的建设的新要求、新期待和新目标,表明了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和改革创新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建设创新型政党必然要建设创新型基层党组织,也必然要求加强创新型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以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要求,“使党的建设进一步从‘应然型’转向‘实然型’,从‘改进型’转向‘创新型’”[3]7。

(一)坚持创新的导向

永葆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必然要求加强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在计划经济时代,党组织的运行方式是靠自上而下的发号施令和自下而上的简单服从”[4],结果导致上级对下级的绝对领导和下级对上级的绝对服从,形成党的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权力高度集中。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也一直强调服从组织和下级服从上级的观念,但同时我们也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要求不断创新,实现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和依法治国。也正是在不断创新中改革进一步深化,在一些领域积极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为了鼓励加强创新,我们积极发展党内民主和增强党员的主体性的同时,适时提出了建设创新型政党的战略目标。“这意味着党内不但要形成探讨问题、不断创新的氛围,更重要的是要形成持久的充分激励的创新机制,这是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本质要求。”[4]农村基层党组织无论是设置模式还是运转机制,都不同程度地存在与现代农村生产生活方式不相适应的问题,极大地限制和阻碍了农村党组织应发挥的作用。因此,要坚持创新导向,从有利于农村发展、方便组织工作和更好地为群众服务的角度出发,创新党组织覆盖形式,村级干部选拔方式、农村党员培养渠道,以及党员服务群众的方式等,不断激发党组织和党员的活力。

(二)形成持久创新的党内激励关怀机制

创新是农村建设“三型”党组织的思想基础和动力源泉。只有形成科学有效的创新激励机制才能保证“三型”党组织建设的顺利进行。首先要形成政治激励机制。要鼓励基层群众“参政议政”,使其政治上有成就感。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推行党务公开,调动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发挥党员参与党内事务的主体作用,确实让他们感到自己在精神上有归属感、工作上有使命感、政治上有荣誉感。其次是精神激励机制。要加大优秀党员的宣传力度,在舆论、宣传方面积极宣传其先进事迹,报道其成功经验,使优秀党员干部始终觉得头上有光环,脸上有光彩。要完善党内表彰奖励制度,增强优秀党员的荣誉感和典型示范效应。再次是物质激励机制。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或所做工作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且具有较高价值的党组织和党员,应采取设立党建工作创新成果奖或给予党建活动经费补贴等办法予以物质奖励。要创造机会,组织他们参观学习,增强其荣誉感和自豪感。最后是人文关怀机制。一方面按照“生活上照顾、精神上引导、感情上慰藉、发展上帮助”的原则建立党内关怀机制。坚持传统佳节要访,生产忙季要访,有了困难要访,子女上学要访,生老病死要访,出现纠纷要访。政策上帮,技术上帮,项目上帮,资金上帮,销路上帮,生活上帮。另一方面,要建立就业援助机制,党组织可采取财政补贴、党费划拨、各方捐赠的办法筹集资金,并设立专门账户,实行专人管理、定时审计、救助公示制度,主要用于补助因年老、体弱、患病、伤残,以及遭受严重自然灾害或遭遇重特大事故等原因导致的生活困难党员。

(三)完善制度

一是创新农村党组织设置和党员管理制度。按照方便服务和管理的原则,把党组织设在产业链上,同时要积极探索把支部建在关键领域、特殊群体和重要环节中,使党组织有效覆盖各类人群,形成哪里有党员、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党组织。同时要对党员分类管理,增强针对性,尤其是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入党积极分子的管理和党员干部的管理。二是完善领导干部选拔制度。大力拓宽农村干部的选拔渠道,积极搭建农村干部发挥作用和培养成长的平台,形成干部能上能下、党员能进能出的局面。要提供干部干事创业的保障,最大限度地激发干部服务党员、服务群众的活力。三是创新和完善农村人才队伍建设制度。利用观摩、集中学习、现场指导等方式积极培养一批农村科技人才、农村管理人才,激发人才创业活力和创业激情。

[1]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年5月)[M]//毛泽东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符永康.十八大首提“服务型”政党执政方式嬗变[EB/R].中原网(郑州),2012-11-10.

[3]王守光.加强创新型政党建设[N].大众日报,2009-06-20(7).

[4]钟国兴.为什么要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政党[N].学习时报,第666期,2012-12-10(1).

猜你喜欢

农村基层学习型党组织
清华党组织公开
以提升组织力为抓手建设全面过硬的国企党组织
如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农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建设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如何提升农村基层会计的业务水平
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实践与思考
创建学习型教师团队
对症下药 强健基层党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