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加强幼儿传统节日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013-08-15李敏
李 敏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政治经济系,陕西西安 710100)
幼儿作为祖国的未来,需要优秀传统节日文化的润泽,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也需要幼儿一代的继承和发扬。良好的个性品质对幼儿群体自身成长乃至社会发展都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正确认识传统节日教育对幼儿品质培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加强幼儿传统节日教育具有重大意义。
一、加强幼儿传统节日教育的必要性
首先,加强幼儿传统节日教育是继承和发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
优秀的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的精神财富,体现着中华民族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和中华儿女诚实善良的美好品质。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宝贵资源,是实现中华民族共同梦想的有力支撑。
传统节日文化及其节庆活动大多起源于中国古代社会。无论是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传说起源还是节庆活动的开展,都是历经几千年发展传承下来的,没有传承就不能形成传统。祖国的灿烂文化需要代代相传,幼儿群体作为中国的新生一代,在节日文化传承的链条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俗话说:三岁看大。幼儿正处于成长的关键期,可塑性强,需要更多的正向引导强化。同时,他们受自身成长规律的影响,关注范围广,专注力、自控力差。幼儿只有在被成人有效引导的前提下,在亲身体验传统节日喜闻乐见的活动和逐渐感知丰富多彩的节日内容基础上,才能对传统文化产生发自内心的热爱,这是文化继承的基本条件。没有幼儿情感上的认可与热爱,就谈不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没有幼儿的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就有断代消失的危险。
其次,加强幼儿传统节日教育是促进幼儿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品德修养已成为考察人才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家的政策、生活压力等多种原因影响下,现在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这些孩子长期在父母等亲人的过度保护下成长,失去了许多与人交往和自我独立的机会,在品德行为养成方面存在着较多的缺失,集中表现为自我中心化、缺乏同情心、分享意识淡薄等。
“人在年少,神情未定”[1](慕贤),“骄慢已习,方复止之,捶挞至死而无威,愤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成败德”[1](教子)。我们不敢期望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创造“树大自然直”的神话。从心理发展特点来看,幼儿正处于道德意识形成时期,是塑造个人品德的最初阶段,良好品德的形成有赖于道德意识的强化和道德情感的发展。幼儿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从幼儿时期开始注意品德教育符合幼儿成长规律,是幼儿自身成长的需要。
再次,加强幼儿传统节日教育是培养幼儿民族情感和归属感的需要。
“近年来西方节日在中国日趋流行,呈现一片繁华和火爆景象,而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则备受冷落,陷入被消解和边缘化的尴尬境地。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强力冲击,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吃洋餐过洋节已经成为很多青少年包括儿童群体在内的内心渴望甚至习惯性行为,如果我们不加以适当引导,而任由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可以想象当他们长大成人后,由于长期的疏离淡化,他们对于传统节日会更加陌生,更谈不上传承传统节日蕴含的民族精神了。人总是需要精神力量支撑的,孩子也一样,他们也总是在一定的道德环境中成长的。优良道德传统的熏陶和润泽,能够不断丰富幼儿的精神世界,内化为其自身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的准则,促进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从而成为孩子成长成才的重要推进力量。因此,从幼儿期开始,应该加强孩子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培养坚定的民族情感和归属感。
最后,加强幼儿传统节日教育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复合型人才,品德修养已成为人才考察的重要内容。从社会利益的角度出发,德才兼备的人才对国家和社会更有益。因此,对幼儿进行富含德育内容的传统节日教育,不仅是幼儿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必然要求。
社会的经济发展和文明进步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幼儿作为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正处在思想道德品质发生的重要时期,他们未来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必然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关系到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高度重视幼儿群体的教育,着力于其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国家事业后继有人兴旺发达的必然要求。幼儿品德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文明习惯和性格。而培养具有社会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人离不开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精神财富,是幼儿良好品德培养的优质资源。
二、加强幼儿传统节日教育的可行性
首先,我国传统节日文化资源丰富,富含道德教化内容。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形成了许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重要载体。当前,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腊八是中国的八大传统节日,它们都是在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长期积淀形成的,全面、形象地体现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价值观念和理想愿望。其中,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最具代表性和广泛性,是我国最重要的民族传统节日。春节氛围喜庆,主要蕴含了辞旧迎新、家庭和睦、安定祥和、兴旺发达的主题。清明节彰显纪念先人、缅怀先烈的节日主旨,有助于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和革命传统,珍惜幸福生活。端午节重在提倡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可以利用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和科普宣传活动,增强幼儿爱国情感,提高科学意识。中秋节主要以团结、团圆、庆丰收为主题,努力营造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家庭幸福的节日氛围。重阳节突出敬老孝亲的主题,有助于大力弘扬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
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对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宝贵资源。丰富的资源为教育活动提供了有力的内容保障。幼儿园、社区和家长可以充分利用传统节日所蕴含的丰富的道德教化内容,紧紧围绕节日主题,大力开展各种节日庆祝活动,着重突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挥传统节日的教育意义,实现幼儿德育目标。
其次,传统节庆形式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易于幼儿接受。
在几千年的漫长发展完善过程中,传统节日逐步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文化精神和节庆形式,如民族认同、道德伦理、乐观自信、美丽传说、节日活动等等。传统节日文化中有许多生动可爱的童谣,许多充满想象和语言魅力的传说,许多有趣的灯谜,许多绚丽多彩的年画,精致灵动的剪纸窗花,许多好玩的节日活动,如放风筝、包饺子、划龙舟等等,这些率真、质朴的内容和素材都是幼儿喜闻乐见的,充满童趣的。[3]
儿童个体品德形成是一种生活经验过程和社会实践过程。传统节庆活动这些喜闻乐见的形式易引发幼儿兴趣,被幼儿接受。幼儿期的儿童具有好奇心强、活泼好动、情绪易受感染等特点,在幼儿眼里,这些喜闻乐见新颖好玩的传统节庆活动形式具有相当大的吸引力,它们比空洞抽象的说教有趣,使幼儿产生强烈的好奇心,积极快乐地体验节日气氛,潜移默化地接受节日理念。同时,这个时期的幼儿还具有爱模仿、接受能力强、可塑性大等特点,在培养良好的品德和性格方面有较好的效果和可操作性,有助于有效地把教育的要求顺利转化成幼儿自身的需求。
最后,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有利于开展传统节日教育。
从一定角度而言,传统节日德育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国家的支持。2005年6月,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等多部门共同发布了一个“关于利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的通知。通知重点指出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并进一步要求教育行政部门研究制定具体措施和办法贯彻传统节日教育,把传统节日教育严格纳入学校教育活动之中[4]。2001年7月,教育部下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纲要将幼儿园的教育相对地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5]国家的相关规定为幼儿传统节日德育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前提和保证。
三、结论
当前,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正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儿童喜欢吃麦当劳和肯德基,青少年专注过愚人节与圣诞节,西方的快餐文化、洋节文化正在不断渗透,“西学东渐”现象的影响也日益明显。面对冲击,我们不能漠然视之,也不能畏之如虎,我们应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吸取精华去其糟粕,唯此才能发扬壮大我们的民族文化。[6]
传统节日蕴含着许多代表了中国几千年来的优秀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象征和重要载体。加强幼儿传统节日教育,不仅有利于中华民族文化优秀传统的传承与发扬,同时也有助于激发幼儿对民族精神的认知与内化,促进幼儿良好道德品质的培养。幼儿园作为幼儿教育的主要机构,应义不容辞地肩负起幼儿传统节日教育的重任。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所以,幼儿园的传统节日教育应尽量避免单调的课堂式灌输,以开发创新、组织幼儿参加生动有趣的节庆活动为主要形式,在活动中渗透节日文化内涵教育。当然,对幼儿进行节日教育,不仅要靠幼儿园,更离不开家庭乃至社会的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收到效果。
[1]王利器.颜氏家训集解.[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宋建林,茹晓.借鉴“洋节”精华,弘扬传统节日文化[J].美与时代,2011(1).
[3]江城.传统节日文化于幼儿艺术教育的价值及其实现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0.
[4]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民政部、文化部.关于利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EB/OL].(2005-06-17)http://www.chinalawedu.com/falvfagui/fg22598/27231.shtml.
[5]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EB/OL].(2001-07-02)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2/content_61459.htm.
[6]金升霞.略谈西方节日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冲击[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